开场:
[学习目标]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限制时,学会运用[行为]“限制价值三问”[澄清]去看待限制,找出[行为]限制背后的价值,以及能发挥这些限制的价值的场景[界定]。
[开场]大家好,我是草莓大人,是一名期货操盘手,下面由我给大家分享,为了便于后面的讨论,需要分一下组,就按刚才的分组,3人一组,共分为3组。
[事件]先分享一个小故事,我有个大学同学小A,云南人,性别男,性格非常内向。经常一个人独处,就算和同学们聚会的时候,也是扮演绿叶的角色,默默地呆在一旁微笑着看大家谈笑风生。我们的专业是市场营销,未来的就业方向大多是营销类的,所以很多同学都说小A不应该选这个专业,都觉得这样的性格对他的职业发展是非常大的限制,小A对此也曾经苦恼过。
[提问]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限制”?有些限制可能是别人给你施加、或者你给别人施加的,比如贴标签:“某某某是个老顽固”、“阿拉丁是海口吴彦祖”,有些可能是你给自己施加的限制,比如你总觉得自己缺乏语言天赋,不适合演讲,面对这些限制,你是怎么看待、怎么处理的?
[影响]是放任自流,还是奋力抗拒?似乎都不太妥当,毕竟在工作和生活中,限制无处不在,它影响着你的情绪、衣食住行,贯穿着你的整个人生。看待和处理限制的方式,其实就是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你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解决]如何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限制呢?答案就在这本《精进2》里,作者讲述了限制的三大功能,以及如何利用限制去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并基于限制本身设计出了一种思考方法,能让我们面对限制时,去转变视角,探寻限制的价值,进而让思考和解决问题变得简单一些。
[A1]请大家自测:
下面请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测试,你们面前的自测表中有4个题目,请按照1到6分的标准给自己打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完全符合。请大家阅读自测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打分。
1、我会给自己或他人贴便签,比如自己对语言学习没有天赋,他对数字不敏感,她方位感不强等。(1、2、3、4、5、6)
2、我在生活中会接受一些地域、性别方面的观念,比如北方人很豪爽,南方人精打细算,男人理性,女人感性之类的。(1、2、3、4、5、6)
3、受到他人的批评与指责,我内心会很抵触,不愿接受。(1、2、3、4、5、6)
4、面对困难和险阻,我总会产生逃避或放弃的念头。(1、2、3、4、5、6)
[I]解释自测量表:
这份测试题,是关联大家曾经遇到过的限制,以及自己在限制下的表现。
得分8分(包括)以下的小伙伴有没有?很棒,看来你并不怎么受到限制的影响,但你可能还不太会去思考限制的价值,那今天的片段应该会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得分8分以上16分(包括)以下的小伙伴有没有?这个分数段说明,对于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限制,都对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今天的片段能帮助你降低影响。
得分16分以上的小伙伴有没有?看来某些时候限制已经对你造成了困扰,那你今天就来对了。
限制并不总是带来负面的影响,我希望听完今天的分享后,大家能做一次思维的逆转,去思考限制的价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阅读原文片段,读完后示意我。
1968年,美国3M公司有一名员工,叫西佛博士,他在一个研究胶水的科研小组里工作,目的是发明出新型的强力胶水。但是西佛这个人有点个性,喜欢自个儿琢磨,尝试一些比较奇怪的配比,结果一种全新的胶水就被捣腾出来了。不过这种胶水的黏性不仅没有比原来的更强,反而更弱了。西佛的上级对这个新发明并不买账,毕竟分配给西佛的工作任务是发明强力胶水,结果弄出一个粘不住东西的胶水,还好意思邀功请赏?于是这项发明就被闲置了。
但是西佛很执着,他坚信自己的发明必有用武之地,就在公司里到处宣传,于是3M公司上下都知道了这个西佛博士发明的粘不住东西的胶水。
就这样过了好几年。转机发生在3M公司的另一个员工弗莱博士身上。在教堂唱诗班唱歌时,弗莱博士会用一些小纸片做书签,把书中经常会唱到的歌词加以标示。但是纸片很容易从书上掉下来,一而再再而三,成了一个恼人的小麻烦。终于有一天他想起了西佛博士的胶水。这种胶水黏性虽然弱,但粘纸片是足够了,同时也容易把纸片再取下来,粘到别的地方,反复贴也可以,这不是很方便吗?
黏性不强的胶水+纸片=可反复粘贴的便笺纸
新发明“便利贴(Post--it note)就这样诞生了。作为职场人士日常的工作利器,这个小玩意改变了世界。它也成了3M公司的代表性发明之一,为公司赚取了不菲的经济回报。
要把西佛博士的发明转化为能赚钱的商品,必须处理好“黏性不强”这个看似负面的属性。但是当年,3M公司内部除了西佛和弗莱,所有人对这个属性的理解都太狭隘了。可以比较下面两种观点:
观点一:黏性不强的胶水是没用的,因为什么东西都粘不住;
观点二:黏性不强的胶水在需要强黏性的场景中是没用的,不过在需要弱黏性的场景中是有用的。
“观点一”的局限是假定所有需要黏性的场景都是强黏性场景,这是一种思维定式。
[简短互动1]
好,有小伙伴看完了,片段里西佛博士发明了一种黏性很弱的胶水,外界是怎么看的?
大部分人回答:都觉得没什么用。
拆书家讲解:是的,觉得没什么用,那这是不是外界施加给他的一种限制?那他是怎么做的呢,他放弃了吗?
大部分人回答:没有。
拆书家讲解:对,他并没有受到外界施加限制的影响,那他给自己设限了吗?
馨月回答:没有。
拆书家讲解:是的,他坚信他的胶水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因为他看到了限制背后的价值。
[WHAT]那什么是限制的定义呢,古字形的“限”字,左边像山丘,右边像人眼,合起来就表示视线被高山阻挡,所以“限”的本意是阻隔、阻挡,引申为限制,所以我们可以将限制理解为阻隔、约束。
限制有哪些呢,除了前面给大家刚才举的例子外,还有很多,比如时间限制、空间限制、资源限制、能力限制、思维限制等等。
[通常看法]一说到限制、阻碍,人们通常都会有负面的感受,觉得限制不好,让人感觉到束缚、心里不舒服。
[实际上]但凡事都有两面,限制也有它好的一面,大到法律制度,规范人类行为,小到喝水用的杯子,因为杯子限制了水的流动,我才能顺利喝到水。
[好处]如果进行归纳,限制有三种功能,一个是激发创造或者说潜能,人在某种绝境的限制下才会激发出潜能。
[简短互动2]
又比如我师父为了逼我过级,让我交押金,一级200块,如果不过级,钱就没了,有了这个限制条件,我是不是得努力过级把钱赚回来?
大部分人回答:是的(笑)。
拆书家继续:限制的第二个功能是,缩小选择范围,试想你问同事中午一块吃点什么吧?同事回了一句随便,你知道要吃什么吗?
大部分人回答:不知。
拆书家讲解:“随便”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点的菜,如果加上限制条件:“除了二师兄,别的都不吃”是不是将选择变得容易了一些?再比如你脑海中有千头万绪,要如何清楚地表达出来?如果加上5W1H的框架限制,是不是变得更容易表达且逻辑清晰?
大部分人回答:嗯,是的。
拆书家继续:限制的第三个功能是,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可能会有人觉得奇怪,限制还能提供线索?它不阻碍你解决问题就不错了。这里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一道选择题有ABCD4个选项,如果答案不是A不是B不是C,那D就是正确答案,这几个“不是”就是限制,限制本身就是信息,它可以帮你做排除法。
[简短互动3]
这就是限制的三大功能,是什么呢,还记得吗?
大部分人回答:第一个是激发潜能、第二个是缩小选择范围、第三个是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
拆书家讲解:学会和限制相处,理解限制的作用和意义,能让大家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更加清晰和完整,这也是我这次分享的目的所在。
[HOW]学会与限制好好相处,听起来很抽象,具体要怎么做呢?关键就在于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可以经常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把它叫作“限制价值三问”:
1、这件事物的限制有哪些?
2、这些限制的背后隐含哪些有利的信息?
3、适合这些有利信息发挥价值的场景有哪些?
[反例变正例]
回到前面我大学同学小A的例子,我们同样问三个问题。
一问,小A在未来营销职业发展的限制有哪些?当时最大的限制是性格内向,这不仅是外人给他的贴的标签,连他自己都是这么想的。
二问,这个限制的背后隐含哪些有利的信息?小A虽然性格内向,但他擅于思考、为人沉稳。
三问,适合这个有利信息发挥其价值的场景有哪些?小A擅于思考及稳重的特质,让他在处理事务型工作的时候得心应手,营销也不仅只有销售岗位,它还有营销策划、市场研究等,更别说其他各行各业了,其次,性格内向也未必做不好销售,有些客户就喜欢和性格内向的人交流。
如果小A不转变思维重新看待限制本身,不学会接纳并与内向性格相处,他也许就会像大家定论的一样:在营销界难以立足,事实上,他现在是云南某公司的营销总监,性格依然偏内向。
经常问这“限制价值三问”,你会逐渐形成一种思维习惯,能敏锐地察觉到日常生活中的限制,但不会被它困扰,而是能转换视角,理性看待。
[预防异议]当然,与限制好好相处,不代表一味地顺从限制,如果限制已经严重阻碍了你的发展,怎么办?那就打破它,至于如何打破,请听下回分解。
拆书家提问设计:下面进入我们的小组讨论环节,有这么一个场景,白沙县与儋州市交界处,有一个小岛村庄,坐落在松涛水库,四面环湖,风景优美如画,鲜为人知,村长老田为了给村民们创收,想把村庄建设成旅游度假休闲村,奈何村庄交通不便,要到达村庄,不仅要经过蜿蜒崎岖的山路,还要走水路,而且岛上设施简陋,政府拨款资金有限,小岛基本处于未开发的原生态,村长老田担心留不住客人,处处受限的条件让老田一时没了主意。
如果村长老田向你请教,你如何运用“限制价值三问”帮助老田转变思维,思考限制的价值,变缺点为优点?
请大家用5分钟进行组内讨论,稍后请一组小伙伴分享你们的分析或方案建议。
学习者案例记录:
馨月:1、(第一问:这件事物的限制有哪些?)先说限制条件,我们小组找到了,第一是交通不便,第二是设施简陋,第三是资金有限。
2、(第二问:这些限制的背后隐含哪些有利的信息?)回答第二问,这些限制背后隐含的有利信息,我们认为人少就代表着清幽环境,也就是说人际罕至,也是很多人追求的一个地方;其次它的设施简陋,也说明了它的原生态。第三,钱少,就说明民风纯朴,而这恰好是都市人愿意花钱买罪受的一个亮点。
3、(第三问:适合这些有利信息发挥价值的场景有哪些?)一个徒步路线或者一个很好的地方,往往一开始都是一小众人先开发,然后通过自己的公众号转发,变成网红,比如最近比较火的李子柒,就是自己把自己的田园生活拍成了网红片,后面变成团队运营。我们同样可以借鉴这样的做法,做自己的网红片来引流,吸引一些徒步圈里的大咖来入住,借助这里的原生态环境,开发诸如“原始求生”之类的项目。
其次,我们还想到了“亲子游”项目,现在很多家长都很愿意带自己的孩子去感受原生态,因为现在的孩子们都生活在钢筋水泥土里边,与自然的接触少,连虫子的名字都不知道怎么叫,所以我们认为可以跟一些知名的亲子营合作开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拆书家反馈: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很好,先给馨月掌声,馨月的分享已经涵盖了“限制价值三问”的答案,先是找到了限制条件:交通不便、设施简陋、资金有限,然后找出其背后隐含的有利信息:环境清幽、民风纯朴、原生态等,最后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做成网红片引流、合作开发亲子游项目等,很精彩,其他人还有想要分享的吗?
海南小帅:我做一些补充吧,我想到的是民宿和露营基地,还可以做一些自然观察(亲近大自然),晚上可以观察星空,或者青蛙、蛇、萤火虫等夜间生物,我自己也有朋友是做类似的项目,比如自然观察的夏令营,他会定期从岛内外召集一帮人,收费其实还都挺高的。
拆书家反馈:小帅说的这个高收费,正好可以缓解小村庄的资金压力,原本还担心这个案例场景会有难度,但没想到大家的讨论很热烈,给出的方案都特别好。
[A2]催化应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任务,未来一周内,找一找你自己给自己设的某个限制,然后用“限制价值三问”去提问,思考这个限制的价值,并找到适合它发挥其价值的场景,最后告诉我,完成任务的朋友,我可以送你一本新书,书名叫《副业赚钱之道》,是我们拆书帮一位三级拆书家与人合著的,书还在运输的途中哈。
[学习者反馈]
王婷:我是一个慢热型的人,所以在一些社交场合不爱说话,这在需要和客户进行主动交谈的场合下,会成为我的一个限制(找到限制),这是限制一问。
限制二问,“不爱说话”的背后隐含着哪些有利信息呢?那就是我不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是一个实干家。
限制三问,根据这些有利信息,我就找到了适合限制发挥价值的场景,比如客户服务、理财咨询等,只要实实在在地做事,就很容易获得客户的信赖和肯定。
青美:前段时间,当我接到领导通知,让我要去地质局纪委挂职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懵的,机关纪委的工作,我没做过呀,而且还要写报告,我之前是做技术的,让我写技术报告还行,纪委报告是个啥,完全不会,我肯定做不好这份工作的,但没办法,领导交代的任务,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现在用限制价值三问思考一下:
1、这件事物的限制有哪些?
没经验。
2、思考背后的有利信息有哪些?
技术报告写得不错、文字功底不错,细心好学。
3、适合这些有利信息发挥价值的场景有哪些?
机关纪委并不只有写报告的活儿,还有做笔录、外出取证、整理分析资料等,我的文字功底还不错,想来应该是可以胜任的,再不行,我还有细心好学呢,不懂就问嘛。
结语:
事物的限制,体现的是事物的内在规则,我们去理解事物的限制,实际上就是去理解事物的内在规则,希望大家听完今天的分享,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