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开场】大家好,我是二级拆书家——多多。今天由我跟大家分享我的3-3便签。
【分组】由于今天参加的活动人数比较少,你们四个人是一个组。那接下来开始我们的活动了。
【总目标】跟我完成本次RIA的学习后,大家学会不管孩子做得好与不好时,正确引导孩子,给予孩子力量,让孩子做更好的自己。
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原文片段】
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努力去尝试,起先我很严格的去做,结果不久之后,我注意到孩子真的开始赞赏他们自己。
例如:
我:(没有说:“吉利,你真了不起!”)你算出来打折的玉米罐头是一美元三个,比不打折的一捆玉米罐头实际上要贵很多。我真高兴。
吉利:(咧嘴一笑),我很聪明啊!
我:(没有说“安迪,你真棒!”)你把韦克尼太太这么复杂的电话留言都记下来了,写的也很清楚。我明白为什么明天的会议顺延了,我需要找谁,该告诉他们什么。
安迪:是啊,我是个很靠得住的孩子。
毫无疑问,孩子们越来越了解和认可他们的能力了,这给了我继续努力的动力。而且这的确是需要努力。真正看到孩子好的行为,去体验并且详细描述出来,总是比只说一句“你真棒!”要困难得多。
【学习目标】 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运用(行为)描述性赞赏的方式(澄清),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点并学会肯定自己(界定)。
【what】通过这个片段我们发现主人公刻意用了一种方法来赞赏了孩子,这种方法很具体、生动形象,而且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也学会了自我赞赏、自我肯定。
【概念】
那什么是描述性赞赏呢?
描述性赞赏是用心去观察到对方做的的具体过程,使用与事实相符合、具体的语言,并给对方总结一个具有正能量的词语。
【概念对比】
为了大家更好地理解描述性赞赏,我举几个例子,大家看一看是不是描述性赞赏呢?
【互动1】有一天,孩子数学考了100分,全班第一名。孩子将试卷拿给你看,你说:“哇,宝贝,你考了100分 ,你真棒!”你们觉得是描述性赞赏吗?
学习者:不是,只看到了结果。
拆书家:对,那我们再看下一句。
拆书家:宝贝,在考试之前,妈妈看到你认真地复习做题,这个叫努力。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妈妈为你感到高兴。这个是描述性赞赏吗?
学习者:是的。
【互动2】
有一次,一位妈妈病倒在床上,孩子给妈妈画了一张康复卡片,上面装饰了一些气球和爱心形图案。孩子递给妈妈。妈妈对孩子说:“你真体贴人。“这个是描述性赞赏吗?
学习者:不是。只说了体贴人。
拆书家:恩,这只对孩子做了一个总结性的概括。但孩子不清楚自己怎么是体贴人。
拆书家:那我们改一下看看。
拆书家:妈妈生病了,你做了张康复卡片,妈妈感到很欣慰,上面还有气球和爱心形图形,你这个叫体贴人。这个是描述性赞赏吗?
学习者,是的。
【互动3】
一天,你和另一半刚刚吵过架,这时候你家宝贝走过来,把整理好的玩具框拿给你看。这时你还没有从刚才吵架的情绪中走出来,没好气地说:“你把玩具都收好了,你蛮能干的。”你们觉得是描述性赞赏吗?
学习者:不是的。处在了负面情绪中。
拆书家:是的,当处在负面情绪中,去称赞孩子,说话的语气与赞赏的语言都是背道而驰的。
【适用边界】
我们能体会到描述性赞赏不光适用对孩子,对家人、朋友、同事都可以用。但当自身处于负面情绪时,不适合使用描述性赞赏。因为说话的语气与描述性赞赏的语言是背道而驰的,对方不会感受到赞赏,甚至认为是一种讽刺挖苦,那自然不会有激励的效果。如果对方处在负面情绪中,是听不进去任何的描述性赞赏语言。
【how】
那如何描述性赞赏呢?
“一见”:描述你看到的、听到的事实。
“二收获”:描述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好的感受或结果。
“三能量词”:把对方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积极正向的形容词。例如:有决心,有耐心,很细心,灵活,诚实等等。
【正例】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我举个例子
暑假里,我训练儿子如厕,提醒他尿尿就坐小马桶, 一开始他总是忘记。有一次,他自己主动自己坐在小马桶上尿了,我看到了,我立马说:宝宝,妈妈看到你自己能坐在马桶上尿尿了,妈妈感到好开心,你这个叫能干。“宝宝听了我的赞赏,立马兴奋地抱住我,跳跳。在以后的几次,只要一看到他尿,我就会去称赞他,就这样他学会了如厕。
【预防异议】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小伙伴会说,多多,我也觉得描述性赞赏很重要。可是我平时已习惯脱口而出:你真棒,你好棒,你好牛这些简单的赞赏啦。这三步骤用起来恐怕有些难。其实,如果我们真的脱口而出了简单的赞赏,也没有关系的。只要我们是发自内心的,对方是可以在我们的声音里感受到我们对她行为或者进步的称赞。接着,我们再来 “一见二收获三能量词”,其实只要说出其中的两步骤也是可以的,对方是可以在我们的赞赏中了解和认可自己的能力的。
其实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大家的实际参与和运用。
现在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在未来的某一天,让我们由衷的想要对他们表达描述性赞赏的行为,比如你发现孩子的作业比以前字迹比以前写得认真了;孩子的作文得到老师的好评,让你由衷地想去描述性赞赏。
我想请大家就你和你现在想到的那个人之间以后可能会发生的类似这样的情景来编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中需要设计出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故事中还需要有你们之间的对话。其中部分对话需要使用到今天我们所说到的关于描述性赞赏的三个步骤。大家可以先想一个这样的场景,再来设计对话,时间5分钟。5分钟后我请一位伙伴站起来讲讲他的故事。
学习者案例记录:
分享者:莹莹
时间:今晚
地点:家里
人物:我,老公,儿子
事件:今晚我回去,先检查下我家娃身上、手臂等之类的,看看有没有新伤。如果没有伤,我会对老公使用描述性赞赏。我就会对他说:“老公,你今天带了一下午的娃,非常辛苦,我发现娃身上没有伤,我感到很欣慰,老公你越来越认真了。”
拆书家:感谢莹莹的分享。如果娃没有新伤,对老公使用描述性赞赏,会激励你老公更好地带娃。
【过渡】
通过刚才片段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我们要给予称赞。那当孩子的行为让我们不满意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 再遇到孩子的行为让你不满意时,能够运用(行为)解决问题的三步骤【澄清】来代替惩罚的行为,从而帮助孩子正确的解决问题(界定)。
【第二个片段】
首先,请大家花1分钟的时间做个小测试,以下6个题目,请按照1~5分的标准给自己打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请仔细阅读下面表格中的每句话,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打分:
1.我信奉的教条是:棒棍底下出孝子
2.我对孩子很严格,他总是无法达到我的预期
3.我对孩子的口头禅总是:“不要、不行、不好、你怎么回事?”
4.当孩子的行为达不到我要求时,我忍不住要发火。
5.对于孩子的解释如不记得、没看到,我总是习惯的认为是借口,不相信
6..当孩子犯错时,我总会采取惩罚的措施。
【自测表-量表解释】这个表是通过回忆我们日常的一下习惯性举措,来测试我们是不是爱惩罚孩子的家长,当然,我们现场暂时还没有小孩的伙伴也可以先反观一下自己平时对身边人的态度,了解一下我们是不是也有习惯性对周围伙伴指责!
互动1
拆书家:自测得分在24分以上的小伙伴有吗?
学习者:没有。
拆书家:很好!看来大家都不爱使用惩罚的手段。
互动2
拆书家:分数在12分到24分之间的伙伴有吗?
学习者:有。
拆书家:我看你大部分人都在这个分数段。已经意识到惩罚这手段不好,但是有时却有很无奈不得不使用惩罚。通过今日的学习可以帮助你学习一种新的技能技巧。
互动3
拆书家:有分数在12分以下的伙伴吗?
学习者:有。
拆书家:不错,已经有了育儿技能。那12分以下的小伙伴可以看看今日的学习是不是可以给你带来新的启发。
【原文片段二】
每次在小组里讨论这个问题时,我总会问大家:“为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惩罚孩子?”下面是一些家长的回答:
“如果不惩罚他们,他们就会逃避管教。”
“有时候,我很生气,没有别的办法。”
“如果不惩罚,孩子怎么知道他做错了,以后不再做。”
“我惩罚儿子,是因为那是他唯一能理解的管教方法。”
我问家长,是否记得自己受罚时的感受,他们这样回答:
“我经常恨我妈妈。我会认为‘她真是一个泼妇’。之后,我又会有罪恶感。”
“我会觉得:‘爸爸是对的,我很糟糕,我理应受罚。‘”
“我会幻想我病得厉害,让他们对我的所作所为后悔。”
“他们真坏。我要报复他们。只要不被他们抓住,我还去做。”
家长们讨论得越多,越理解惩罚会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议、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然而,他们仍然担心:
“如果我放弃惩罚,岂不是让孩子来掌控一切了?”
“我担心没了管教他的最后一招,让我对他无能为力。”
我理解他们的担忧,也问过吉诺特博士:“为什么会认为惩罚一个不听管教的孩子是应该的?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不可以让他承受行为的自然后果?”
他回答说,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我接着问:“如果孩子继续违抗你,这时候,可以惩罚吗?
吉诺特博士说,问题在于,惩罚并不起作用。孩子的精力分散到如何去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换句话说,惩罚孩子,我们实际上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层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非常重要的。
看完的小伙伴可以举手示意我一下,好,我看大家都看得差不多了,没看完的小伙伴也不要着急,现在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个片段。
互动6:
拆书家:你们的觉得惩罚有用吗?
学习者:没有效果。有阵子是有效果,过段时间又复发了。
由此可见,惩罚只是能立即制止当孩子的行为与我们不符时,但是过阵子,我会发现所谓的老毛病还会复发的。如果长期惩罚,还会给孩子带来一些意不到的后果,比如孩子会愤恨、报复等之类的。作为家长,我们也不想惩罚孩子,因为惩罚孩子是一种无能的做法。那当孩子的行为与我们不符时,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要学习换一种方式来代替惩罚,那就是解决问题的三步骤。那么什么是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呢?
【how】
第一步: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犯错”( 当孩子的行为与我们不符)时的想法,并表达和确认。
第二步:告诉孩子你的感受。说出你的感受,就是针对孩子这个言行你内心的感受,比如害怕、担心、生气,家长可以这样说:“妈妈明白了你为什么这么做,但是你这样做了,妈妈感觉到....”.
第三步:引导孩子关注共同寻找解决方案。比如:“我们一起来想想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以后如何避免再犯生类似的事情....”
【举例】
今年开运动会前,每个班都在练习运动会的方阵。每当有体育课的时候,只要我没课,我都会去跟着去上体育课,看班级练习方阵的情况。有一次,我有课,没法去跟。当我上完课,返回教室的时候,看到教室门口站着几个男生,体育老师告诉我详情,原来这几个不好好练习,还在操场上打滚。其中有一位很乐于为班级做事,而且他很有班级荣誉感的男孩,怎么会在这种关键的时候掉链子呢?于是我问他:“你不听从体育老师的指挥,是不是觉得练习很枯燥,觉得没意思,所以去做让自己开心的事。”他点点头。我说:“练习确实很枯燥,看到你不好好练习,我感到很失望,很生气。”“那接下来的体育课,你打算怎么上呢?既能让你不觉得练习比较枯燥,听体育老师的指挥,也让我不为你下次出现这样的行为而苦恼呢?他想了想说:“当我觉得枯燥无聊的时候,我就看看别的同学的动作有没有出错,记在脑海里,下课给他们纠正。”
【A3微促动】
拆书家:接下来,我们要进入讨论环节。在讨论之前,先选个组长,我数到三时,大家一起来手指,“一、二、三”恭喜莹莹当上了组长。
拆书家:在我们刚刚学习的当孩子表现不令我们满意的时候,我们运用这三步骤来解决,大家认为哪个步骤是最难掌握的,或者说道理我懂了,但是觉得落地的时候难以操作的,有吗?
【明确问题】
给大家几分钟讨论时间,汇总出你们小组统一认为较难实施的步骤,一会由小组长汇报各组的问题。讨论时间2分钟。2分钟后我会请组长代表全组发言。
(2分钟后)
拆书家:组长汇报一下,组内觉得哪个步骤比较难?
莹莹:经过小组讨论觉得第三步“引导孩子关注共同寻找解决方案”是最难操作的。
拆书家:我们确认一下,大家一致认为“引导孩子关注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这步骤最难是吗?
学习者:恩,是的。
拆书家:哪位小伙伴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说呢?从“引导孩子关注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分享一个过去的案例。
学习者友爱:昨天晚上,孩子要去楼下踢球。我说:“你数学和英语作业都没与做。我们要不把作业做完了再去吧。”孩子说:“不行,我就要去玩。”我和他一起讨论了会。最后我就让他先去玩了,但是玩好了,回来写时间又不够,他应该睡觉了。最后作业还是没有做完,只做了一半。
拆书家:你和孩子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让孩子先玩了,等到了睡觉点,但是孩子的作业却写了一半。家长觉得这不是共同解决问题,只是单方面解决了孩子的问题,但是自己提出的要求却没得到解决。
[讨论本质问题]
那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来深入探讨一下,大家觉得找不到引导孩子关注共同寻找解决方案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组长带领大家一起思考和讨论。给大家4分钟的时间,过会我请小组长来汇报。
【明确本质原因】
(4分钟后)
好,时间到,请小组长分享一下,难以执行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组长:我们讨论出来的原因有:
1、父母和孩子的想法不一致。
2、最本质的原因是父母的担心焦虑
拆书家:我总结下本质原因是父母的担心焦虑造成的,是吗?
学习者:是的。
【引导组内讨论解决方案】
接下来了,请小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个本质问题或难点,有什么方式方法?1、2、3步...最后小组长汇总报告小组的解决方案,时间10分钟。
好时间到,请小组长来汇报一下,先说一说哪步比较难,本质原因是什么?再说解决方案。
莹莹:
明确问题:“引导孩子关注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这步骤最难
本质原因:是父母的担心焦虑
解决方案:
1、罗列出父母自己担心焦虑的点,挖出自己的需求
2、心平气和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3、诚恳地向孩子提出具体请求(比如你要做什么到几点结束,要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时间点)
拆书家:大家都讨论出了解决方案非常的棒。现在我给大家留一个家庭作业。
【布置作业——特定任务/分享/陪练】可能是你的孩子作业写的歪七扭八,或者孩子在校恶作剧被老师打电话投诉了。请应用今天的3步骤,与他沟通一次。看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欢迎大家将信息分享到我们的大群里或者私发我也行。
学习者案例记录 :
昨天朋友带孩子来家里玩,朋友家的妍妍进屋后就开始和千洛一起玩起了玩具。两个小朋友玩了一会,突然我听到妍妍哭了,于是我过去问怎么了?妍妍说哥哥打她。于是我问千洛“怎么能打妹妹呢,你们要一起玩。”这时千洛也大哭起来,我意识在不了解具体情况的时候,不该责备孩子。于是我蹲下来,对我儿子说:妈妈抱抱。等他安静下来,我问发生了什么?他指着皮皮熊说我的我的。我明白过来,原来两个人是因为抢玩具啊。于是我说“你不想让妹妹玩你的皮皮熊对吗?皮皮熊是你的,她玩了你的皮皮熊,所以你要把它抢过来,是吗?”他点点头。然后我又继续说“妈妈看到妹妹哭了,妈妈很难过,妈妈也很担心你把妹妹推倒,摔到地上受伤,你能理解妈妈吗?”他没有说话,我继续说:“宝贝,你看妹妹哭了,妹妹也想玩皮皮熊,我们该怎么做呢?”我儿子说:“我哄哄她吧。我和妹妹一起玩皮皮熊,一起照顾皮皮熊。”然后我就看到我儿子对妍妍说:“你别哭了,对不起,我们一起玩皮皮熊。”没想到,这两个孩子一起玩皮皮熊,没再发生争吵。
【总结】感谢大家聆听。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我们要去描述性赞赏孩子;当孩子做得不好时,不要去惩罚孩子,使用解决问题的3步骤,真正和谐的亲子关系,是没有惩罚的。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