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这样读书就够了》 所属活动: 拆动乾坤,赋能你我。淄博封神NO.050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限制批评次数 学习目标: 在我们批评孩子的过程中,有些东西是必须进行限制的

开场:

       各位小伙伴们,大家好。我是姜同学。先用三个标签做一下自我介绍。第一个标签:半路出家的终生学习者。虽然上了近二十年的学,但是真正感悟到学习的目的以及终生学习的意义是在离开学校以后,所以我算是一个半路出家的。第二个标签:不断成长的妈妈。我是在没有任何成功范例可以参考,自己也没有任何育儿知识储备的情况下成为了一个妈妈。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走了很多弯路,幸运的是我一直在学习成长,儿子也是促进我不断学习的爱的动力。第三个标签:法官。梦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我最终成为了一名法官,定纷止争、化解疑案,在工作中遇到过委屈、责难,但也收获了价值感和荣誉感。

   

       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拆书和拆书帮。

    拆书,是一种有别于学院应考式学习的学习方法。它强调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主,不单纯追求知识的累积和记忆,更关注的是将所学所感应用于生活。借助reading(阅读原文)、interpretation(讲解引导)、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即RIA便签这一工具将你读到的心动片段拆解为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指导。

    拆书帮是一个全国性的成人学习社群,这里聚集了一群爱学习、会学习并坚持学习的小伙伴,以帮助更多的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为使命。拆书家就是掌握了学为己用核心能力的人,他们通过分享、传播、给予和付出,赋予经典第二次生命。所以,在这里你不仅能成为一名高级学习者,还能成为一名引导他人的学习促进者。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当孩子的行为令人烦恼或不合时宜时,我们该怎么做呢?即使我们不能接受他们的行为,并且想让他们知道是哪里不对,我们的反应也应该是站在大局看问题——确切地说,就是必须确保他们感觉被爱和值得。目标是避免误入有条件养育的歧途。以下是具体做法。

◎限制批评的次数

咬住舌头,将大量反对意见咽回肚子里。首先,持续的负面反应会适得其反。如果孩子感觉不可能让你高兴,他们就会停止做出这样的努力。谨慎选择我们反对和禁止的事情,这样在真的必须说时会更有效。不过重点在于过多的批评和反对可能会导致孩子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限制每次批评的范围

将焦点放在某个具体行为的错误上(你刚才和妹妹说的话听起来真的很不友好),而非意指孩子本身有问题(你对别人真坏)。

◎限制每次批评的强度

关键之处不仅仅在于你的负面反应到底有多少次,也在于你每次反应的负面程度有多强。在确保你的信息得到传递的同时,请尽量温和有礼。微小的情绪影响深远,我们的语言所产生的效果已经被放大,因为这是一个家长与生俱来的威力。即使孩子看上去对我们的话充耳不闻,但他们正在不露声色地吸收并被深深地影响——我们的负面反应。我们不仅要关注对孩子说了什么,还要注意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这些因素都会在无意间向孩子传递更多的反对、削弱无条件的爱。

◎寻求“批评”的替代

可以说,我们不仅要关小声音,还需要调换一个台。当孩子鲁莽大意、态度敌对或令人生厌时,试着将其看做契机。不要说你是怎么了?我不是告诉过你不要做那件事吗?我对你做那件事感到失望,而是试图帮助孩子看到其行为产生的影响,其是如何伤害到他人的感情,或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关于教育,我们已经慢慢懂得应该学会接受孩子的情绪、尊重他们的自我表达,等等。但偶尔我们也会失去耐心,有的时候我们必须对他们说“不”,所以,面对他们不恰当的行为时,如何能在尽到父母教育、引导的职责同时,而又不伤害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呢?艾尔菲.科恩在《无条件养育》中告诉我们:在我们批评孩子的过程中,有些东西是必须进行限制的。

How:

1、批评的次数:过多的批评会让孩子感觉自己的无价值和低自尊,也许你的出发点是激励,但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2、批评的范围:如果确需批评的话,请针对具体行为“就事论事”,不要对孩子的品行和人格进行评断。

    3、批评的强度:尽量使用温和的语气,保持自身情绪的平稳。当孩子感受到你排山倒海的怒气时,他就已经无法冷静思考自己是做了什么而被批评了。

    4、寻求批评的替代:有的时候孩子会做出一些不当行为,可能仅仅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行为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你能温和的引导他,让他看到其行为产生的影响,也许你能将批评变为增加其责任感和同理心的契机。例如,在无危险存在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体验一次行为的自然后果。通过事实描述,让他看到别人的感受和反应。

    Why:为什么这些限制是必要的?需要被纠正的是孩子的不当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即使孩子做了不恰当的事情,我们的目标也不应该是让他们感觉很糟糕或是自己被否定,我们的目标不是打击孩子,而是通过影响孩子思考和行为的方式,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Where:当你面临不得不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进行纠正和教育的状况,可以试着用上述方法将“批评”限制在有效的范围内。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我自己就曾经因为不懂得正确的进行批评而给孩子造成过伤害。每周三晚上6:30是围棋课的时间,但是上周三在上课前孩子突然说不想去了,眼看上课时间马上就到了,本来就因为工作的事情很烦躁的自己,不由得想速战速决,说话的音调提到了很高, 最后演变成了责骂。“你这个也不想学,那个也不想学,那你想干什么?就这么一直无所事事的?你想和一个废物一样过一辈子吗?”听了我的话,本来还闷头不吭的孩子大哭了起来,边哭边喊“我不想当一个废物,我不想当一个废物”。他这一哭,我意识到了自己方式不对,只能慢慢抱住他,等他冷静下来,我们两个人谈了谈,他说和七楼的小朋友约好了一起玩枪战,当时忘了周三有课,害怕我批评就没敢告诉我,后来我们一起去七楼另约了时间之后去上的课。

    为什么这次批评的“破坏性”这么大?就是因为我不仅态度强硬、不问原因还扩大了批评的范围,没有针对“不愿上课”这件事进行引导,而是攻击性很强的否定了孩子。如果再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会在温和的谈话中弄清原因,然后只针对当下发生的事情进行教育引导。

    现在我面临的另一个情况是,进入一年级后,班主任要求每天回家在小程序中打卡课文朗诵和拼音拼读,有的时候拼音不太熟练的孩子确实会不愿意打卡。

    我的目标是20191125日至1130日,利用“限制批评”的方法引导不愿意打卡的孩子完成打卡任务。

    这一过程中我需要做到:


1、理解孩子抵触打卡的情绪,在这一周的打卡过程中对孩子的批评次数不超过2次(次数)。

2、控制情绪和说话音量,温和的提建议。(强度)

3、列出孩子应予批评的2项行为,即拒绝打卡、未打卡谎称打卡。除列表行为外,不对其他行为做过多干预,禁止出现“你怎么总是...”、“你就是个...的人”这样的字眼。(范围)

4、批评替代:建议和提醒不起作用时,允许一次不打卡,由孩子自己体验一次自然后果。(批评的替代)

    以上,就是我和大家分享的批评孩子过程中应当限制的4项内容,即次数、范围、强度和建议批评替代,运用得当的话,我们既能及时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又能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