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好好学习》 所属活动: 【拆书帮宇宙中心分舵NO.322】功利性的学习策略+绿灯思维 + 表达感激3步法 所在级别: 2-3 学习主题: 绿灯思维:如何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开场:

【分组】大家晚上好,我是很想饱读诗书去浪迹天涯的小黑孩,走在持续精进的大马路上。分组延续刚刚。

 【图书介绍】说到饱读诗书,那一定离不开好好学习了。那什么是好好学习呢?怎么才算好好学习?学完会不会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小时候我们好好学习就是考试考100分,考第1名。当进入大学之后,我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剪不断理还乱,收集?整理?划重点?看似很努力,却好像都是散点。

 F:《好好学习》这本书就是教我们学习“怎么学习”的一本书。这本书是被罗辑思维评为十位全国最会学习的人之一”,成甲推出的,教我们如何提升知识的内化能力,避免知识焦虑。

 A:这本书也是被罗振宇、李笑来等多人的推荐,与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更注重底层方法,思考逻辑和大量的实际案例,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学习”这件事情。

 B1: 如果你正苦恼于如何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如何进行知识管理,或者你自认为是一枚学酥,这本书可能会给你一些启发。

 B2:今天的拆页片段就是让你提升学习能力的一种底层心态“绿灯思维-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下面给大家半分钟时间阅读一下原文片段。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建立绿灯思维。什么是绿灯思维,让我们先看看和绿灯思维相对的概念:红灯思维。

红灯思维就是一听到不同的观点就消极处理,准备防卫:“你不了解情况。“你先听我说!”这是我们在红灯思维下大脑所处的状态。比如,一个习惯了粗暴沟通的老板,听到了咨询顾问给的建议:你和员工沟通的时候,要先倾听,理解员工意见之后再发表你的观点。不要没听完就做判断……这时候,老板多数情况下的第一反应是:“你懂啥?你根本不了解我们公司的情况!”“我时间很紧张,哪有那么多时间听?你根本不知道,如果你不强硬,这帮人就不动,根本无法推送工作...

类似的场景你见到过吗?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红灯思维: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

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比如,同样是这个老板,他听完咨询顾问的意见后,可以这么想:“嗯,这个观点虽然和我过去的做法不一样,但是仔细想想,一定有有用的地方。比如,如果我能够先倾听再沟通,就能让员工充分表达意见,可能产生新的创意;而且,充分沟通,也能避免我们讨论了半天才发现大家说的不是一回事儿;还有,理解和倾听,也是和员工建立信任的过程,能够增加团队的凝聚力。”

如果领导能多考虑新观点的优点和用途,那么他就拥有了绿灯思维,他可以在理解新观点的用途和价值之后,再去分析这个观点可能的不足,想办法完善它,这样的进步速度是不是会快很多?

这件事情说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真正做到绿灯思维却不容易,我们还必须建立一个更基础的认识,那就是: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员在面对质疑挑战和不同意见的时候,通过使用调整心态,回归理性-区分“我”还是“我的观点/行为”,澄清异议-倾听沟通 三个步骤从而可以有效的区分我和我的行为/观点,从而积极的思考新观点中有价值的地方。


片段很简单,你觉得文章中提到的几个重要的概念是什么?绿灯思维?红灯思维?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看到绿灯大家联想到什么?通行,开放,前进;

看到红灯呢?限制,禁止,不通过。思考的时候也是一样的。

我们都喜欢听好听的话,XX你好美啊,这时候可开心了,然而当别人说:“你的这个方案想得不周全,漏洞百出”的时候,你怎么想?“你根本不了解情况,我是这么这么想的,已经很周全了,你说的我都考虑进去啦,这么做我是有原因的等等”。

在学习和成长的路上,我们一定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一定有赞美的,一定有不同的观点和行为,我们每个人也不是完美的。

【场景】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在上面演讲或者表达,下面有同学突然蹦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你说的不对!做项目做的正嗨,老板突如其来,劈头盖脸的一顿数落,这不好那不好。这时候你怎么办?怼回去?还是拍案走人?

当我们面对质疑挑战或者有不同的观点的时候,我们绝大多数,会第一时间下意识的反抗“你说的不对,不是这样的,我是对的”,我们称这种现象称为“习惯性防卫”,这样的思考方式就是红灯思维。相反的什么是绿灯思维呢?“当遇到新观点或不同意见时,第一反应是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要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更开放积极的思维方式。

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为什么会下意识的反驳新观点呢,首先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行为的质疑挑战,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我们有情绪,对不对?不管他说什么,宝宝不高兴了,你说啥都没用!才会有很多应激反应,换句话说,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我”和“我的观点/行为”绑定在了一起,他说我不好,要反驳。脑袋里叮铃叮铃的想起了警报,外敌来袭,准备抵御。

微信图片_20191203191237.jpg

【why】

来,想象一下,如果我无法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一旦遇到挑战和质疑,我就会警钟长鸣草木皆兵准备战斗!

1)短期可能别人也不愿意和你讨论,不敢提出建议和想法。

2)我觉得别人在说我,我就会生气会解释,遇到挑战新鲜的事物会退缩,每件做不成或者做不好的事情都有一个合理的理由保护自己,消极处理。

3)不自信,他怎么又说我,他怎么总看不上我?亲爱的,我哪又错了。越来越消极。

相反,如果你能够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就会觉得,咦他又来帮助我成长啦,还可以这么想,我今天比昨天更博学了一点,思考新观点中有价值的地方,可以为我所用,帮助我更好的成长。

【how】

如何在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如何区分别人说的是我还是我的观点行为呢?

1) 调整心态,回归理性:

听到不同的观点/建议/批评的时候,深呼吸3次,静静的看着他3S,保持微笑,舌头转10个圈,提醒自己这个观点一定有用,他是来帮助我的,我要成长,我要开放,在心里默念2-3遍。

如果你仍然不能平复情绪,视情况询问对方,我们可以单独找个时间沟通这个话题,想听到您更多的建议和想法。

2)区分“我”还是“我的观点/行为”,澄清异议(这里的我,是指被指责的人):

“我”是好的。而我的观点/行为,是指我的外在表现,我做了什么,我说了什么?我的观点和行为是用来提升和改变的。

    询问他提出意见异议的出发点-试着去问:你为什么这么说

    询问客观事实:注意到了什么客观事实,信息或者数据吗?你观察到了什么?听到了哪些信息?

    如果前两步还不能帮助你区分他反对的是我还是我的观点,可以心平气和的直接询问,您是对我有什么建议吗?还是您觉得我哪做的不太妥当?

强调,这里说的是事实,事实是真实发生的,收集而来,使用观察、实验、记录而来的,而非观点,观点是我觉得,我以为,我认为,我感觉,主观臆断的。

过这一步,你就可以清晰的判断出,他就是为了diss我而提出异议,还是反对我的行动观点,想把事情做的更好。

请一定记住,我是好的,绝大多数情况,是就事论事,对我的观点/行为有异议。

3) 倾听沟通:不急于反驳和解释,认真的倾听观点并记录消化,理性思考新观点建议中是否有能我所用的

【预防异议】你可能会问,如果他说的都是观点,非事实,没有有效信息,终止谈话也是ok的,我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我回头想一想。或者拿出事实与他沟通探讨,基于事实去交流。

举个例子,之前在上一门课程,我是课程的组织方,坐在学员的位置上,他当面对突然对我说:这是什么破课!谁做的一点都不专业!什么人课能搞成这样?

我当时火冒三丈,觉得他在质疑和挑战我们的专业性,挑战我,突然我想到了绿灯思维:

第一步:调整心态:呼吸,保持微笑的看着他,开心他能提出疑问,他又来帮助我成长了!

第二步:区分“我”还是“我的观点/行为”,澄清异议,询问他为什么这么说?注意到了什么客观事实,信息或者数据吗?你观察到了什么?听到了哪些信息?

他给我的反馈是:这个课程不贴近日常的工作,老师讲的都是大道理,实际工作根本没法用。

第三步:倾听沟通,不急于解释,认真记录的同时询问没有其他建议或者改进方式。与他沟通他们日常工作是什么样子的?遇到哪些问题挑战,他建议课程的重点在哪?

 

【适用场景】:当面对质疑、挑战和不同观点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具备绿灯思维的意识,

然后才能用上面三个步骤,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回归理性的思考积极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他人的观点,能否为我所用。当然我们也要有意识的去关注挑战你的这个人,他是不假思索的条件性非常快速的挑战你,还是理性的心平气和的。如果你能意识到他并没有经过思考,也不必于去询问去区分,且别人的建议也要批判性的去看,有没有我能学到或者我改进的地方,而不是照单全收。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A3】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演练:你负责的组团画画打卡的新产品千辛万苦上线了,过程中你协调非常多的资源,每天凌晨2点才下班,不过上线没到一周,就收到了数百条用户反馈,其中有非常多的差评。大老板说我们找2个用户来公司聊聊,听听用户的真实声音,请1位同学扮演产品负责人,2位同学扮演用户,用户真实地吐槽质疑挑战,1位作为观察家根据步骤,观察和采访产品负责人的行为和状态,去重述他是如何区分我和我的行为/观点的。一会我们回去回放整个过程。


用户:我不想用了,我要退费!

产品负责人:可以的,退费我们这里没有问题的,不过想问一下您想退费的原因是?

用户:感觉很糟糕,体验也很垃圾,一点都不想用,什么产品简直浪费我的时间!也不知谁设计的,当时怎么想的!

产品负责人:觉得糟糕在哪呢?

用户:每天一打开这个软件,就不想打卡了,心情很不好!

产品负责人:您能具体说说吗?看到什么导致心情不好呢?

用户:包括你们的界面,打开之后经常会跳出,已经打卡突然跳出后,回来就没有记录了,太糟糕了!

产品负责人:我可以理解为你所说的都是软件性能的问题,导致您不想用了,对吗?

用户:是的

产品负责人:您先消消气,您看我们尽快调整后,给您一个答复,如果调整后,您还想退费,我再帮您申请,您觉得可以吗?

用户:最晚等2个星期,尽快给我解决,不行就立刻退费。

产品负责人:可以的,我这就反应,尽快解决,这就去和技术商量一下。


观察家采访产品负责人:

观察家:当有用户去吐槽的时候,你当时是怎样去调整的?

产品负责人:因为刚学完,我记得很深,首先她一提问,我就在区分她是在针对我还是我的产品,产品是可以改进的,这时候我是相对冷静的。(调整心态)

观察家:当产品负责人冷静下来后,她又去澄清的用户问题,挖掘事实,你为什么这么去说,用户提到是产品体验设计有问题,产品负责人问到很多客观的事实,闪退,用户体验不好,从而印证了是针对产品不是针对我。(区分我还是我的行为观点)

在整个过程中,产品负责人也是用沟通倾听澄清的方式去做的。一点都不生气说的不是我,认真记录意见和反馈。(倾听沟通,记录改进点)


OK,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就分享到这,感谢小伙伴们的积极参与与贡献。希望以后在遇到吐槽,Diss等情况的时候,我们能采用绿灯思维,更好的将质疑挑战转变成资源,为我所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