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如何说少年才会听 怎么听少年才肯说》 所属活动: 【轩辕NO.103】第十二期RIA结营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面对“熊孩子”,父母生气时该如何表达 学习目标: 学习一种当父母生气时既表达情绪,又不伤孩子的沟通方法

开场:

       大家好,我叫屈冠华,屈原的屈,冠军的冠,中华的华,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共同学习。我先用三个标签来介绍一下自己:一个心理咨询师,一个男孩的爸爸,一个终身的学习者。我目前在一个心理机构工作,最擅长的是亲子方面和个人成长方面的咨询,当然了其他的咨询也能做。当初我是为了当个好爸爸走进了心理学课堂的,而现在是为了做好自己而不断的学习,现在我立志成为一名终身的学习者。我发现,当我为自己而学的时候,心里面会特别开心,我的生活也会得到改善,特别是能够在便签营和大家一起学习成长,我感觉特别荣幸。我发现拆书帮的学习友们都非常的优秀,希望各位朋友们在课堂之外也能和我多交流。

    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叫“拆书法”,什么叫拆书帮。

    拆书法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论,主要适用于成年人用来提升能力和解决问题。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把知识关联到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到具体的应用上。

    拆书法分为个人学习的和组织学习的两种,个人学习的应用是RIA便签法,R是阅读原文、I是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A便签分为A1便签和A2便签,A1便签是把书中知识与自己过往经验进行关联,A2便签是把书中知识在未来规划应用起来。通过运用RIA便签,可以让我们在读一本书后达到和参加同主题培训相当的效果;组织学习的应用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话,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但是起点要求并没有那么高,普通人也可以参加。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也叫拆书帮俱乐部)。拆书帮是公益性青年自组织,使命:致力于培养拆书家,释放拆书家的能量,互相陪伴,助人达己。象我们今天给苹果,给洋葱,就是一个助人达已的一个过程。我们的愿景是:帮助拆书家们升级学习力和促进他人学习的能力,从而影响身边的世界变得更好一点。价值观:陪伴赋能,拆为己用,反求诸己,持续精进,共同成长。

    今天阅读的拆页来自图书《如何说少年才肯听,如何听少年才肯说》P50页 用“说出你的感受”代替“攻击”。

   下面请大家阅读原文,时间两分钟,读完的学友请举手示意我,现在开始!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阅读原文:

我们生气的时候,通常会用攻击或者贬低的话语来批评孩子。结果怎么样呢?他们要么退缩,要么反击。

当我们描述自己感受的时候,孩子更容易听得进去,并且给出有益的回应。

说出你的感受”代替“攻击”——1.jpg

说出你的感受”代替“攻击”——2.jpg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我看大部分学友都已经阅读完毕,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我对原文的理解:

我知道在坐各位大多已经做了爸爸,做了妈妈了,我们没有结婚,没有孩子的人呢,您小时候一定也是自己妈妈的孩子。我说一个场景,您回想一下,自己有没有见过,甚至是发生在自己身上?

比如一个妈妈被“熊孩子”气得要发疯的场景?比如:一个男孩在联网玩游戏时,容易游戏卡到了那里,因为家里的路由器出现问题了,儿子非常生气,把家里的路由器、光纤猫全都摔得粉碎。假如你是这个孩子的爸爸或者妈妈,那您心里面会不会生气呢?你又会跟孩子说什么呢?

有的妈妈会说:“你这孩子真是狗屁不通,玩个游戏,至于吗?”。

有的妈妈会说:“想上网你倒是想想办法呀!摔路由器有用吗?”

还有的妈妈会说: “你这个败家子!敢情这路由器不是你买的呀?”

……

      那么我现在问大家,这个孩子听了之后会有什么反应?他会不会说:“哎呀,妈妈你说得太好了,我以后一定会好好的,我再也不摔了!”,会不会?可能不会,往往会是什么呀?往往结果是两大类:一类是被妈妈镇住了,我敢怒不敢言,我不说。第二呢,我直接反击,怼回去。对不对?就象我们原文说的那样。

那我想问问大家,对于这样的结果,是我们当父母的想要的吗?

我估计大多数人都会说:“不满意”,对不对?

那为什么这样的沟通没有达到效果呢?我们如何做又会有效果呢?其实就象原文说的那样,就是因为这个妈妈在生气的时候用的是责骂和批评的方式,那自然带来的就是孩子的反击和怼回去。

那么当父母生气,想要指责、否定、嘲笑孩子的时候,具体怎么去做才能达到原文说的那样的效果呢?结合原文,加上我个人的理解,总共有三个步骤:

1、深呼吸,尽量使自己放松下来

2、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并找到合适的词语来描述它。比如:在上述例子中,这位妈妈感到“愤怒”、“心疼”、“难以理解”

3、可以采用(客观描述+自己的感受+期望)的句式来表达。比如原文对话里边,爸爸说:“雪没有铲”——这是个客观描述,“我很失望”——这是个主观感受,“我希望回家时,雪已经铲过了。”——这是个期望。我们把它总结出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句式套用一下。比如上面那个例子,我们可以怎么说呢?我们可以这么说:“看到这么多电器被摔坏,我感到很心痛,我希望你能静下心来查找原因,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摔东西来宣泄情绪。”

那这样的表达孩子会不会更容易接受呢?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我儿子上三年级的时候,其实我也碰到了类似的情况。我当时带着他去看北京天安门,结果到了天安门门口时,儿子说什么也不肯进去,说是太累了,我说:“你累,我背你进行!”,他不同意。因为当时只有我一个大人,所以他不进去,我也没法进去。刚开始我是耐心询问,后来是鼓励,再后来,我终于忍无可忍,开始批评了:“坐了一夜的火车,到门口了,你进去了,你啥意思?你这不是折腾人吗?”。儿子也来气了,说:“我就是不进去!”。结果儿子很生气,我也很生气,我们也最终也没能进行。如果回想当初,我可能会换一种说法,我会先让自己平静一下,说:“我非常希望能带你去参观天安门,没想到坐了一夜的火车,到门口了,你不肯进去,这样一来,我也没办法进去,咱们两个人都不能进去参观,这让我感到双重的遗憾!爸爸特别希望你能陪我进去参观一下,让爸爸没有遗憾,可以吗?”,假如我这样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儿子是不会受到伤害的,他很有可能会答应我,而不是象以前那么对抗。

   通过这个学习呢,其实我也对未来的应用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定了个小目标:在19年11月10日之前,我要使用“表达感受”方式和孩子好好沟通应用1次,以便加深我的理解和记忆。

 我的计划是这样的:我这段时间因为儿子的数学成绩下降很厉害,我挺生气的,但是我知道在这个时候我跟孩子沟通,我是带情绪的,会伤害孩子。所以我一直忍着没吭声。我刚好可以使用这种沟通方式,提前谋划好,找一个孩子心情好,我自己也能控制住情绪的时候,我可能会对儿子的数学成绩下降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会在10月28日之前进行一次,引发儿子思考,而不是责骂孩子。这个计划我也会贴到客厅白板上,由我妻子监督执行。

到时候我会怎么做呢?我会先深呼吸,放松自己,然后我会找我内心真实的感受是什么,孩子成绩下降,我会感到什么呢?我会感到“吃惊,生气”,所以,我会套用“客观描述+感受+期望“的句式,这么跟孩子说:“从开学到现在,你的数学成绩平均下降了20分(这是客观描述),这让我即感到吃惊,又感到失望(这是表达情绪)。我希望你能认真的考虑这次考试失利的原因和对策。如果有需要,爸爸非常愿意帮助你。(这是表达期望)”,我估计这样说,孩子应该会跟我合作的。

接下来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今天分享的要点:

我们学习了一种沟通方法,这3个步骤是什么呢?

首先是:深呼吸,让自己放松。

第二呢,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并找到合适的词语来描述它。

第三呢,我们可以采用(客观描述+自己的感受+期望)的句式来表达。 

     好,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