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我是婵婵,互联网教育从业者,同时在公司内部兼职做培训讲师。我带来的书籍是《非暴力沟通》
【场景法介绍图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
【场景】看到父母特别辛苦,就想着逢年过节给他们买些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甚至像按摩椅之类的保健类产品也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但是当你在网上买个按摩椅垫/足浴盆什么的给他们的时候,老人又会说:“你怎么又乱花钱,这东西有什么用?放在家里还占地方”。
【提问】大家想一下,这时候你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影响】很多人会委屈又气愤,还可能脱口而出“好不容易孝顺你们一下,还不领情,真是好心当成驴肝肺”。我们平时的“指责、抱怨、贴标签”什么的,你可能不认为有什么“暴力”的感觉,但却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解决】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求。而《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刻意练习之后,我们将会会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上面,有意识地使用语言,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各种冲突。今天我选的第一个片段,就是围绕“如何表达感受“的内容。学习后,能够用使用“表达感受3步法”,准确描述自己的真实感受。
【分组】为了我们的今天学习和讨论的方便,大家每5个人分成1组。
【R:阅读原文】P39
在一次研讨班中,一位大学生说,室友将音响的声音放得很大,他怎么也睡不着。我询问他当时的感受,他说:“我觉得在晚上不该这么大声。”我提醒他,居然他用“觉得”这个词,但他表达的是看法而非感受。我请他再试着表达感受,这一次,他说:"声音太大了就会打扰到别人。”我向他解释,这依然是看法而非感受。他想了想,斩钉截鉄地说:“我没什么感受!”
很明显,他有强烈的感受。不幸的是,他体会不到,更不用说表达它们了。体会表达感受并不容易。根据我的观察,对于从事律师、工程师、警察、经理等职业的人来说,尤为困难----表达感受与他们的职业形象相冲突。在家庭中,如果家庭成员无法表达情感,那是很悲哀的。西部乡村音乐的代表人物瑞芭・麦克英特尔在她父亲去世后写了首歌:《我所不知道的最伟大的人》,这首歌引起许多人的共鸣一一他们渴望与父亲沟通情感,却又做不到。
【对比概念和案例】
我们通常会把“想法”和“感受”混在一起,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想法”是每个人面临一种情形时,依照自己的价值观等做出的主观判断。是看法或评价,有对有错。比如经常说的“你不理解我”“我不被重视”“你太过分了”等。
“感受“是每个人面临一种情形时,自发产生的心理活动。是心情或情绪,没有对错。比如“我很尴尬/内疚//紧张/满足”等。
为了更好的理解什么是“感受”,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1.“我觉得你不爱我。”这是表达感受么?不是,这是你的看法,只是你个人认为对方不爱你。另外,也没有表明是在一种什么特定情形下产生的这种感觉。只说“你不爱我”,没头没尾的来这么一句,会让人觉得很怪异。如果修改的话,可以表达为 “连续几天你都没联系我,我很伤心/我十分痛苦。”
那么给了“场景“就够了吗?还不够,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
2.“如果你不和我打招呼,我会觉得你不在乎我。”这是表达感受么?不是,这也是你自己的判断。“感受”更多是进入内心,去体会自己情绪上的喜怒哀乐。如果修改的话,可以改为“我进来的时候,你没和我打招呼,我感到孤单。”
那么,说了感受就行了吗?还不够,为什么这么说呢,再给大家举个例子。
3.“你帮我的忙,我很开心。” 这是表达感受么?是,这是感受。虽说是感受,但是”开心“这个词,太笼统,让人感觉是在敷衍。我们可以借助其他词语更清楚的表达自己。如果修改的话,可以改为”你帮我的忙,我很欣慰/满足/备受鼓舞。“
【how】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应该清楚了,如果想要明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可以分为以下3个步骤。
1.找到事实
找出或者说出“你看到的、听到的,或者回忆起来的”已经发生的事实。可以是事情的结果或者行为。
2.体会情绪
走进自己的内心,感受一下这个结果或者行为带给自己的感觉,此时的感觉是没有“对错/好坏“之分的,但是力求准确,不模糊,这就需要我们积累一些词汇。
一般得到满足时,我们可以用“兴奋、感动、幸福、满足、温暖、安全”等等去表达;
而没有得到满足是的感受是用“害怕、担心、焦虑、紧张、失望、悲伤、难过”等等去表达。
3.说出感受
用语言表达出来,告诉对方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使用:“我看到……,我感到……。“这个句式。比如”我看到你一直在听我讲话,而且不断点头示意我,我感到很欣慰。“
【不那么做的坏处】
想法的表达很容易带有批评、批判、指责等,如果把“想法”当成“感受”,往往让对方产生反感,不容易起到良好沟通的效果。而且对方也不能够更加清楚的体会到我们的情绪,进而很难满足我们的需求。
【案例】
上周末,我和老公一起去逛街买衣服。当我穿上一条自己喜欢的裤子,从试衣间走出来,请老公说说意见的时候,他却很敷衍的说:还行,喜欢就买吧。听到这样的话,看到他也没仔细打量我、很敷衍的样子(找到事实),我的火气就上来了。这时候,我在心里问自己:我现在感受到的是什么情绪,我想到了“生气”“恼怒”这2个词(体会情绪)。于是,我对老公说:听到你那么敷衍的回应,我感到很生气(说出感受)。
结果,老公听到我的话以后,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态度让我不开心了,于是对我道歉说:亲爱的,对不起,我不应该用那么敷衍的语气对你说话,不过,我真心觉得这条裤子很适合你,不如就买下来吧。最后,我们愉快的买下了那条裤子。
【预防异议】
有的小伙伴可能认为遇到冲突时直接表达感受似乎不太能解决问题,其实表达感受只是非暴力沟通四要素中的一个要素,如果要解决问题,我们还需要结合其他三要素来共同使用。
【A2催化应用—剧本】
好,接下来我们做个练习,写个小剧本。
【引导场景】未来1、2个月你的生活中有可能会出现“表达感受 “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场景呢?有可能是你的父母唠叨你说你总也不做家务,不知道体谅父母;有可能是你的下属总做错事情,还和你振振有词;有可能是你的另一半,答应给你过生日结果却忘掉了……等等。
【指令】请大家把你可能遇到的场景,根据今天学习到的“表达感受的3步法“,来设计一个你和对方进行对话的小剧本。
【剧本要求】要有明确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情节变化(必须包含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和人物间的对话)情节不限,大家自由发挥,4分钟时间,大家可以把自己剧本摘要写在纸上,稍后,我会邀请一名小伙伴上台向大家介绍你设计的剧本内容
【学习者案例记录】
人物:老K和她老公
时间:下周末中午
地点:家里
起因:我和老公有分工,我负责收拾东西、洗衣服,他负责做饭。但是他会睡懒觉。
经过
老K:老公,现在快到12点了,但是你还没有做饭呢。
老公:睡过头了,一会儿就做。
老K:老公,我感觉挺着急的,儿子一会儿要去打排球了,但是你这饭还没着落呢
老公:不着急,实在不行,订外卖吧。
老K:每一次到了中午,我看到你还没有做饭(找到事实),我就会很着急也很难受(体会并表达情绪),因为总定外卖对儿子身体也不好。
结果:老公做饭去了。
【拆书家反馈】
非常好,很符合三个步骤的要求。事实是“快到12点了,也不做饭”,表达的感受是“很着急”。同时还有个非常出彩的地方,还额外补充了原因“总定外卖对儿子身体不好”。
【过渡语】刚刚我们学习了“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现在我们要深入了解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了这种感受?这就是我们在第二个片段中要学习的。
【自测表】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感受与自身的关系”。现在请大家通过自测表的方式,回顾一下“自己产生某些感受/情绪时都做了哪些事情?”。以下5个题目,请按照1-6分的标准给自己打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完全符合。请仔细阅读下面表格中的每句话,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打分。给大家1分钟时间。
行 为 表 现 | 分 数 | |||||
1.在自己不高兴时,我能第一时间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情绪。 | 1 | 2 | 3 | 4 | 5 | 6 |
2.在自己生气时,我能想办法让自己平静下来。 | 1 | 2 | 3 | 4 | 5 | 6 |
3.在自己愤怒时,我会去思考是自己的哪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导致了这种情绪的产生。 | 1 | 2 | 3 | 4 | 5 | 6 |
4. 在自己难过时,我会跟对方用语言表达出自己需要对方具体做些什么。 | 1 | 2 | 3 | 4 | 5 | 6 |
5.在针对当下的不良情绪,对方听到我的语言表述后,表示能够理解我。 | 1 | 2 | 3 | 4 | 5 | 6 |
合计得分 |
【自测表解释】
总分为30分,分数越高,说明“你能从自身找原因,化解自己的情绪“的能力越强。
25分以上的请举手。这说明你已经意识到“情绪的产生与自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和作者的观点基本一致,超级赞。
16至24分的请举手。这说明你对“情绪与自身的关系“有一些了解,但是意识不强,只要稍加练习就可以变成下意识的行为。
15分及以下的请举手。这说明你的潜意识里面觉得“情绪的产生,跟自己没关系“,都是别人的责任。如果长此以往,会让你的人际关系亮起红灯。不过没关系,正好通过今天的学习,会让你清楚产生这种感受/情绪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应对。
【R:阅读原文】P136
假定我们约了个人,时间到了,她却没来。如果彼此的关系属于比较微妙的时期,我们可能会忧心忡忡。如果我们看重的是诚实守信,我们也许会觉得不耐烦。反之,如果我们想休息一会儿,我们可能就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需要--不论是友谊、诚信还是休息,我们就可以更加体贴自己。我们可能会有强烈的情绪,但不再生气。可是,如果意识不到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一心考虑别人的过错,我们难免就会生气。
【互动】从这个片段末尾的描述来看,我们生气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人的错误,还是我们意识不到自己尚未被满足的需要?
【答案】意识不到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一心考虑别人的过错。
【互动】回答的非常正确。也就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产生的坏情绪并不是因为某个人的过错,而是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
【Why】
但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当听到一些不中听的话,我们往往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然后用批评、抱怨、指责的方式表达出来。当你这样表达时,对方可能会委屈退缩,也可能会奋起反抗,最终都会导致无法沟通或者关系恶化的情况出现。而这些,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What】
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然后坦诚地告知对方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对方就更能够体会我们的内心,更可能去做满足我们需要的行为。那具体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How】
1. 转换思路。当感受到自己有坏情绪时,停下来,什么也不要做,先认定“情绪的根源在自己而不是别人”。
2.明确事实。想一想眼前的什么情况,使自己产生了坏的情绪。
3.体会需要。想一想这个坏情绪的产生,是自己什么样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4. 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使用“当我(看、听、想到的)……,我感到……(感受),因为我需要/看重……(需求)”的句式,把前面几个步骤表达出来。比如:“妈妈看到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够健康成长。“
【适用边界】
你可能会担心,此时对方也有很强烈的情绪,能接受我的需求吗?这样的担心是很正常的。如果对方也处于某种情绪中,他们就很难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并表达我们的理解,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对方一般就也就开始留意我们的感受和需要了。
【案例】
10月4日傍晚,我因为吃了很多超级辣的食物,所以胃肠很不舒服。我一边揉着胃和肚子一边跟老公说:“老公,我胃难受。”他说:“谁让你吃了那么多辣的东西,你这是自找的。”我一下子就生气了。但是因为我最近一直在研究“非暴力沟通”的这个方法,所以采取了如下行动:
首先内心世界是:
(转换思路)我没有怼回去,而是停下来想:“我生气虽然和他有点儿关系,但是根源在自己。淡定、淡定~“
(明确事实)我生气是因为听到他在指责我吃了很多辣的东西。
(体会需要)其实,我是希望老公能够关心我、想办法让我的胃肠舒服一些的。但是他却没有。
然后我对他说:
(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老公,当我听到你说 “是我自找的”的这句话,我很伤心也很生气,因为我胃不舒服,我需要你关心我,帮我缓解现在的症状,而不是听到你的指责。“
事情的结果是:
他跟我道了歉,而且给我到了一杯热牛奶,我的胃痛症状好了很多,心情也舒畅了。
【A3】促动参与
1、【明确问题】
结合过往的生活经验,大家觉得这四个步骤,实施起来最困难的是哪个?
A:我觉得“第1步--转换思路”最难。
B:我觉得“第2步--明确事实”最难。
C:我觉得“第3步--体会需要”最难。
D:我觉得“第4步--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最难。
【拆书家引导】大家的意见比较多,但是现场时间有限,我们只能解决一个问题,大家觉得这几个问题中,哪一个是目前最想要先解决的?其他问题我们可以私下讨论再解决。我们来对这4个问题进行投票。
好,根据大家的投票,现在“第3步--体会需要”得到的票数最多,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探讨: “体会需要”,大家觉得OK吗?
学习者回答:可以
【拆书家引导】那我要问一下刚才提出疑惑的小伙伴,为什么觉得这个难呢?具体的场景是什么?
学习者回答:
我从外面回到家感觉身心疲惫的时候,偶尔会因为一点点事情就会跟老公或者孩子发脾气,然后老公就会反问:“你到底要我们干嘛?莫名其妙呢”。其实我自己也真是不知道需要他们怎么做我才能不发火。我应该怎样才能体会自己到底需要他们做什么呢?
【拆书家引导】大家同意吗?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吗?其他小伙伴是不是也会觉得深有同感呢?
学习者回答:是典型案例。
【拆书家引导】好,那场景我们就确定了。
2、【引导讨论问题本质】
【拆书家指令】
现在我们需要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刚才的场景中,“怎样才能体会自己到底需要他们做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请大家把答案写在便签上。然后选出一人负责汇总组员的发言,并在分享环节作为本组代表进行发言,讨论时间为3分钟。
3、【明确问题本质】
现在请三组分别派代表分享你们的讨论结果,我们从第一组开始:
第一组分享:我们讨论出来2个。一个是自己的思路真的不清楚,确实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第二个是,表达的不够清楚,对方没有get到那个点。
【回应式反馈】好的,感谢第一组的分享,你们讨论出的问题本质有2个。
第1是,确实不知道自己的需求。
第2是,虽然能感受到自己的需求,但是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
第二组分享:两个人就不是一种思路,我觉得你应该懂我,我觉得没什么好说的。
【回应式反馈】好的,感谢第二组的分享,你们讨论出的问题本质是:双方的认知应该保持一致,这样自己不用说,对方就明白了。
第三组分享:我觉得你应该懂我,你应该知道我想的是什么,我觉得没什么好说的。
【回应式反馈】和第二组的观点一样。
【拆书家引导】
现在大家讨论出来的问题本质有3个,现场时间有限,我们需要对上述3个“问题本质”再进行一轮投票,选出一个大家最关系的问题。
好,根据大家的投票,现在“确实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得到的票数最多,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再深入探讨:“怎样明确自己的真实需求?”,大家同意吗?案主本人同意吗?
学习者回答:同意。
4、【引导分组讨论解决方案】
我们现在就这个问题的本质,结合自己的相关经验,各自小组内讨论出如何解决的行动步骤。每一个步骤写在一张便签上,然后我会请代表贴在大白纸上并进行分享。3分钟计时开始。
5、【请每组代表讲解自己组的成果】
第一组:
第1步:分析现状
第2步:找到理想状态
第3步:找到差距
第4步:思考若干种解决方法
第5步:把上述解决方法排序
第6步:找出最重要的,告诉对方。
【回应式反馈】好的,感谢第一组,逻辑清晰,可操作性强,我们给他们鼓掌。
第二组
第1步:假如没有TA,我自己会做哪些事情
第2步:假如有个特别懂我的人,TA会做哪些事情
第3步:把上述希望对方做的事情排序,和对方表达出来。
【回应式反馈】好的,感谢第二组,请同样给他们鼓掌。
第三组
第1步: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结果。
第2步:把所有事情排列出来。
第3步:选出重要的,告诉对方。
【回应式反馈】好的,感谢第三组,请同样给他们鼓掌。
【拆书家反馈】谢谢大家的分享。大家给出的解决方案都很赞,我把刚才大家讲的再归纳一下,就针对“怎样明确自己的真实需求?”的问题 。大家的解决方案:
第1步:定目标
第2步:找差距
第3步:列动作
第4步:排顺序
第5步:告诉TA
【拆书家引导】我再问一下,案主对这个答案,同意吗?是否能解决你的问题?
【互动】同意,而且我觉得开家庭会议的时候,可以用一下。
【拆书家反馈】这次讨论就到这里了,谢谢小伙伴的精彩分享。其实,我们只要抓住一个问题的本质,从这一点深入的去挖掘,就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专家。今天我们的微行动学习就到这里了。
【A2特定任务】其实你心里知道,有的时候事发突然,我们很难马上表达自己的“需要“。为了养成习惯,大家在未来1周,可以邀请你最信任和亲密的人,一同回忆你们上一次吵架的场景。然后在平静的状态下探论你们各自的”需要“是什么。
【学习者案例记录】
背景:上周末老公出差回来,我们一起在家吃饭的时候,聊到了最近一次发生争吵的事情。
(争吵原因:老公在外面出差,但是晚上都不怎么联系我,我就有点儿生气,打电话指责了他。)
梅梅:老公,上次和你发生争吵,我也有不对的地方。
梅梅老公: 我确实也做的不好。
梅梅:你在外面出差,但是一周当中有3天都不和我联系,我很生你气,因为我特别担心你。我希望你接下来在外地,能够每天都和我联系至少一次。
梅梅老公: 嗯,我以后注意。另外,当时听到你和我讲电话语气不好,我感到很委屈,因为我确实晚上要加班到很晚,我希望你也能多理解我。
【强有力的总结】
最后,我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首先,我们学习了“表达感受“的3个步骤。分别是:1.找到事实;2.体会情绪;3.说出感受。然后我们又清楚的了解了,我们产生的坏情绪并不是因为某个人的过错,而是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最后我们又掌握了”表达需求“的4个步骤。
都说“知道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道理光知道没有用,关键要做到。希望大家在这次分享结束后能够多多刻意练习,有问题我们再私下交流。
这次的拆书分享我们就到这里,我是婵婵,谢谢大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