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很高兴再一次和大家相聚在这里,一起拆书学习。在开始之前,为提高学习效果,先给大家分下组…咱们以两人一组,我左手边就分成两组,右手边为一组。
今天我带来的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的内容。
【FAB】
F:本书的作者是两位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都是3个孩子的母亲。本书主要涉及关注感受、鼓励、赞赏以及注重解决问题代替惩罚等6个方面来提升沟通。
A:这本书畅销了30年,被翻译成30种语言,它不止收录了很多实际的场景和例子,方法的使用场景和注意事项都很清晰,尤其大部分场景和误区都配合4格漫画的形式来说明,让人读起来特别轻松。
B: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可以提升6个方面的沟通能力,能提升对孩子的有效管教,还能在他人征求意见寻求帮助时,有效的提供建议。
今天我们分享的片段内容,主要是有效建议,这是一个能有效避免把天聊死的沟通技巧,尤其在那些需要安慰、建议和说教的场合,通过这个技巧能让对方得出答案,而你能成为对方心中的知心人。
下面请大家花2分钟阅读拿到手上的原文片段。阅读完之后请举手示意我。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P166-167
“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为什么不能给她建议帮助她?例如:我的女儿朱莉叶,犹豫去不去她朋友的生日聚会,因为她不喜欢她朋友邀请的那些人,他们经常说别人坏话、骂人。我告诉她:‘你还是应该去,要不然朋友该失望了。’这有什么错吗?”
如果你马上给她建议,她要么觉得自己太傻(“我为什么自己没想到呢?”),或怨恨(“别干涉我的事情!”),要么被激怒(“你真以为我不知道怎么处理吗?”)。
当孩子自己想清楚该怎么做的时候,他有信心并且愿意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照你这么说,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我就什么也不管吗?我曾有几次对朱莉叶说:‘这是你的问题,你自己处理。’她似乎很不开心。”
家长忽略孩子提出的问题时会让孩子感觉受到伤害,或者被离弃。在忽略孩子的问题和立即给建议这两个极端之间,家长还可以做很多:
1.帮助她整理纷乱的思路
“朱莉叶,听你刚才所说的,你的心里很矛盾:一方面,你想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另一方面,你不喜欢她邀请的那些女孩。”
2.把问题重新叙述一遍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找到一个办法,既能参加生日会,又能躲开那些你不喜欢的女孩。”
问完问题后,最好停顿一下。沉默一会儿,有利于让孩子自己静下心来想出解决办法。
3提供外部可利用的资源
“我相信有关于青少年如何处理社交问题的网站。看看上面是怎么说的。”
“假如我做了刚才所说的这些,而且想出了一个办法,也确认朱莉叶还没想到,那我可以说出来吗?”
在她完全理清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后,她就能认真倾听你的建议特别是你用尊重她的方式说出你的建议:
“你觉得这样好不好,把那盘新的搞笑视频带到生日聚会上。那些女孩也许就光顾着笑,没时间说别人坏话了。”
好的,大家都已经阅读完片段,下面我来分享一些我对这个片段的理解:
I【引导促进】
原文片段讲的是,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以忽略问题和立刻给建议两种回应方式的探讨,来思考有效给出建议的正确打开方式。作者给出的方法要点是:
一、理清思路:用尊重的方式帮助对方理清思路和状况;
“依你所说的,你的现状/情况是…对么?”
二、复述确认:复述问题,与对方确认;
“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想要的结果是不是……?”
三、提供资源:提供可匹配解决问题的资源;
四、建议引导:以尊重的方式提出建议,引导对方找到问题解决方法。
“你觉得这样可不可行/会不会有效…+建议”
它既不忽略问题,也不直接给建议,避免让对方觉得不被重视,也解决了立刻给建议显得草率武断而不容易被采纳的问题。
那么,通常我们是怎么给身边的亲人、朋友和同事提建议的呢?
第一种,直接给建议,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
第二种,预判对方的情况同时给建议,类似于说“(我觉得)其实你的目的是xxx,你想要的结果是xxx,所以我建议你应该xxx”;
第三种,试图分析再给出建议,再加上理由,比如“依你的情况,要解决的是xxx,你可以这么做+具体建议,为什么要怎么做呢?首先…其次…等等”。
你可能也发现了,我们常用的方式,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对对方的状况了如指掌,对自己的建议甚至盲目自信,让对方觉得你过于片面,没具体了解就给建议难免思考得不够严谨和深入,造成的结果就是对方把建议当闲聊消遣,不会认真采纳,更不会深入讨论。
更差的结果是,给你贴上“瞎给建议不负责”的标签,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有一次我朋友小D聊天,他就因为公司员工工作态度散漫没激情很苦恼,虽然刻意提高了业务奖金和业务培训,依然没成效。我随即就回应他说:“其实员工工作没动力没激情,原因可能有这些…1,2,3…等等这几点,鉴于你的情况,我认为可以考虑这么做……这么做可以如何如何…”一番长篇大论之后,小D并没有过多的回应,后来我们就转移话题了,再后来他就几乎没有再拿自己事情来和我讨论建议了。
这个例子正是试图分析对方的状况给出建议,甚至在建议的最后还会加上一些充分理由。至少从结果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通常我们之所以更愿意听取建议,除了因为觉得对方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最主要的是我们感受到对方确实理解了我们面临的困难和困境,而不是自圆其说,仿佛在自导自演。
那么,按照正确的方法,我要给小D回应建议,可以怎么做呢?
一,理清思路:
“听你刚才这么说,一方面是员工沉迷手游,工作没热情没动力,另一方面你提高了奖金增加了业务培训却没有成效,是么?”
二,复述确认:
“你想解决的问题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如何让员工产生自动自发的工作动力?”
步骤三,提供资源:
“我之前拆书拆过一个片段,叫福格行为模型,解决的正是人的行为产生和持续的内在因果问题,对于建立一种好的行为特别有参考价值,我把原文和我的拆解发给你参考下…”
步骤四,建议引导:
“你觉得这么做会不会有效,从员工的内在需要找原因,可以安排一些非正式一对一的交流,逐个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看法,再针对性的落实激励机制。这样会不会有用?”
这个方法的运用,正好能表达出充分关注对方问题、感受和现状,表现出足够尊重和理解,让对方感受到足够的用心,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让人更容易听取建议。你会发现这个方法用在职场、生活的多数场景都非常适用,需要注意的是,在状况紧急、对方需要立刻采取行动,马上需要指令时,以及领导、上司询问意见,急需要结果时,需要忽略以上步骤,甚至直接给出行动建议,因此这类情形下以上方法就不太适用。
【A1】
接下来,请各位回忆一下,你最近一次或印象深刻的一次给孩子、亲人、朋友或是同事提建议的场景,比如孩子要不要参加某个班级活动,闺蜜要不要和现任分手,或者是要不要接纳某个追求者,同事要不要跳槽或是要不要提加薪等等。给大家2分钟,在小组内分享,完成之后请举手示意,我们再请代表做分享。
学习者分享:我最近就有一个朋友小A来求助,他的情况是,他和女友小B分手了,小B的同事小C知道他俩分手后,可能之前就仰慕已久,这个时候小C就约我朋友小A见面。小A很烦恼,就问我“要不要去见小C?”。
我当时就直接回应他说:“你和小B是闹矛盾分手的,把矛盾解开了你们就和好了,我建议你别去见小C了。”后来我朋友还是若有所思,挺迷茫的样子。现在回想起来,结合今天的学习,我就知道了当时给建议方式不对,没有效果。
【A1+】
最后,请大家进一步的思考,在你刚才回忆的情境里,假如给你一次重来的机会,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有效提建议四步法”,你会怎么重新组织语言有效的给对方建议呢?给3分钟时间供大家在小组内分享,小组分享后请举手示意,我们选出代表给大家做分享,时间控制在4分钟内。
学习者分享:回到刚才我朋友小A分手后要不要和追求者小C见面的问题。用今天学到的“有效建议四步法”,我应该这么说:
第一步,理清思路——“你现在的情况是,和女友分手了,而她的同事小C约了你,是吧?”
第二步,复述确认——“那么你现在考虑的问题是,要不要和小C见面,对么?”
第三步,提供资源——“提供一个心理学上研究的现象给你参考,你在问我建议的时候,是不是其实已经有答案了的?”
第四步,引导建议——“假如你女友小B现在回来和你复合,你会接受她么?”朋友小A会回答“会。”我会接着问:“那你要不要去见小C,这个问题是不是已经有答案了?”
【结语】
掌声感谢各位的精彩分享,通过今天的学习,看到大家已经能初步使用“有效建议四步法”,能营造出尊重的沟通氛围,并且能引导对方思考出建设性的想法解决问题。
今天的学习到此结束,谢谢各位的聆听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