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非暴力沟通》 所属活动: 西安古城分舵第149次线下活动 所在级别: TF3-3 学习主题: 区分感受和想法,挖掘负面感受背后未被满足的需要 学习目标: 能区分感受和想法,学会表达感受,能够看见未被满足的需求

开场: 【自我介绍和分组】
大家好,我是拆书家安晓辉,现阶段的3个标签,一个是职场作家,一个是职业规划师,还有一个是二级拆书家。
为了便于待会学习讨论分享,我们要重新分一下组,从我右边,灿灿一直到海洲,你们5个一组,然后这边5位一组。我们分两组。

【场景法介绍图书】事件场景-提问-影响-解决

分完组,我们来介绍下今晚要拆解的图书。先说几个常见的场景。

事件场景:下属小张这周上班迟到了3次,经理和他谈话:“你天天迟到,有没有一点责任心?”有一位丈夫下班一回家,就躺在沙发里玩手机,妻子冲他喊:“你怎么这么没眼色,想把我累死啊。”孩子数学作业错了一道差倍问题,爸爸就训斥他:“真是笨到家了!差倍问题给你讲了几百遍了怎么还错!”

提问:请大家想一想,像我提到的这位经理、妻子、爸爸,他们这样的表达,能让对方感受到他们的需求吗?能实现沟通目的吗?

影响:事实上,当我们带着情绪去抱怨、指责、批评别人时,不仅不能让对方了解我们的需要,还可能引发争吵,破坏双方关系。长此以往,他人就会有意远离我们,我们就会陷入沟通困境,工作、生活都会遭遇各式各样的麻烦。

解决:《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提供了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沟通方式,能够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设定学习目标】
介绍了图书,现在我们来明确下今天总的学习目标:

大家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能够区分想法和感受,在与人沟通中产生埋怨、指责、批评他人的想法时,能够识别感受,揭示感受背后的需要,按照表达感受和需要的相应步骤表达感受和需要,提升沟通效果。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技能点】【R】所选拆页为致用类,不含How,且总内容未超过2页图书内页

这是我们的学习目标,接下来请大家先阅读第一个拆页, 读完之后请举手示意我一下。

 

这个拆页的学习目标是这样的:学完后,大家能够区想法与感受,在沟通中产生负面情绪想要埋怨、批评、指责他人时,可以用表达感受代替表达想法,达到使他人准确了解自己情绪的沟通效果。

 

《非暴力沟通》P39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

A.想法。

    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

在这个句子中,我评价自己弹吉他弹得好不好,而没有表达感受。

B.感受。

    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

    作为吉他手,我很郁闷。

    作为吉他手,我烦透了。

如果认为自己吉他弹得不好,我可能会失落,郁闷或厌烦。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技能点】细化出行动步骤&互动&强化讲解概念

 

这个片段很短,我看大家很快就看完了。

(互动)

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现在知道怎么区分感受和想法了吗?


学习者回答:基本知道、不太知道、不知道、不太好区分……


那看了这个片段,我们能够在沟通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吗?


有几位学习者回答:不能

学习者2:没有告诉我怎么做呀

学习者3:没有方法


不能,还是很难是吧。这有时候和我们的身份也有关,像我原来是软件开发工程师,很少表达自己的感受,整天就是想法、命令、指令,所以想表达很难。

感受和想法看起来简单,但真的能够在沟通中区分它们运用它们,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接下来再举几个例子,一起来体会一下。


(强化讲解概念)

【反例】一位大学生小黄的室友小周晚上10点将音响的声音放得很大,小黄对室友小周说:“小周,我觉得在晚上不该这么大声。”那么请问,他是在表达感受还是阐述想法?


学习者多数回答想法、想法,有一位回答感受。


大部分小伙伴认为是想法,对,他说的是想法。因为他在评价音响声音很大这件事,关注点是自身之外的事情,关注点在自身之外。


【正例】如果小黄这样说:“小周,音响声音很大,我听着心烦意乱。”这样就是在表达感受,因为他回到了自身,关注的是自己的情绪——心烦意乱。

 

【反例】妻子小兰嫌丈夫老王不和她说话,对老王说:“我觉得你就是块石头。”请问小兰是在表达感受还是阐述想法?


大部分学习者回答:“想法。”

有学习者回答:“感受,她用了我觉得”。


大家的回答分了两种,实际上,小兰说的是想法。因为她在评价老王,说老王是块石头,她话里的“觉得”可以替换为“认为”,“我认为你就是块石头”,她表达的是想法。

【正例】如果小兰这样说:“老王,你这周一共只和我说了9句话,我感觉很孤单。”这样就是在表达感受,因为她关注点在自己身上,说的是自己的情绪,我很孤单。

【反例】经理大刘看小七延期三天才提交企划案,对小七说:“小七啊,你怎么总是这么没有责任心!”请问,大刘表达的是感受还是想法?


学习者都回答:想法。


对,大刘说的是想法。因为他在评价小七,他的关注点是他人。

【正例】如果大刘这样说:“小七,你交企划案的时间比预期晚了三天,我很失望。”这就是在表达感受,因为他把焦点放在了自己身上,自己的情绪就是感受。

 

大家注意到了吗?

表达想法的例子,关注焦点往往是事情、行为表现、他人的态度等,使用的词语往往牵涉到评价。也就是说,想法是对某一个人、某种行为、某一件事的看法、评价或意见,是主观的,往往可以用“我认为……”这种句式来表达。

表达感受的例子中,关注焦点往往是自身的情绪,使用与感受有关的词语。也就是说,感受以心情为基础的,是我们自己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情绪或心理活动,它是基于我们自身的一种客观存在。

 

(How)

从刚才我们举的例子体现出的想法和感受的这些特点出发,我们可以总结出表达感受的三个步骤:

1、第一步,说话前有意停顿一下,区分自己你要说的话是感受还是想法。如果是感受,就说出来。

2、第二步,如果是想法,你想评价或指责他人,这时要体会一下自己的情绪,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比如开心、失望、害怕等。我给大家发的资料中第4页,有一份描述感受的词汇表,如果我们不能准确表达感受,就可以对照这份词汇表分析自己想法对应的是什么样的感受。

3、第三步,我们可以用一个句式来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个句式是这样的,“先描述事实,我感到……”,“我感到后面跟一个描述感受的词语”。比如“你给我买了一个冰淇淋,我感到很开心。”,前面“你给我买了一个冰淇淋”这是事实,后面“感到很开心”,开心,就是一种感受。

 

(Why)

有效的表达感受非常有用,可以促进亲情、友情,还可以改善工作。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会表达感受的原因。

 

(Where)

      那么,什么情况下使用表达感受这种方法呢?我们刚才举的几个例子当中的人物关系,我们分析一下可以发现,当沟通对象是同学、同事、家人、客户等对我们比较重要的人,我们不希望自己的情绪影响或者破坏彼此的关系时,用这种方法就非常好。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 催化应用】技能点:布置任务,指令清晰,学习者可以根据指令,写出自己未来的一个具体的要做的应用。

刚才我们学习了怎么区分感受与想法,以及如何表达感受。

 

接下来,我要布置一个任务给大家,请大家制定出一个跟他人分享这个方法的方案,就是刚才我们学习的这个方法,我们要分享给别人,这个方案中要有明确的人物,比如你的朋友、亲人、同事等,还要有明确的时间、具体的地点等等。在分享这个方法的时候,要包含讲解这个技能的关键点。请大家花4分钟时间写下来,我们现在先写一个方案,回去之后可以按照这个方案跟别人去分享。

 

我发的资料中第3页是一个例子,可以参考,如果你觉得写方案比较困难,可以参考我写的这个例子,是我之前为另一个拆页写的。第2页是一个空白模板,大家可以用这个模板把自己的方案写下来。

 

……

 

好,我看有不少小伙伴已经写好了,待会是这样的,等我们学习结束之后,我来统一收这个方案。


【学习者分享方案收集】:

3-3-布置任务1.jpg

3-3-布置任务2.jpg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A1 请大家自测】技能点把知识改编成量表自测题

【衔接】

那我们现在来学习第二个拆页。刚刚我们学习了怎么区分感受和想法,如何在带有情绪的沟通中表达负面感受。实际上我们仅仅表达感受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找到自己未被满足的需要,把它们说出来,这样才能实现沟通目的。怎么做到这点呢?接下来学习的第二个拆页可以帮助我们。

 

这个拆页的学习目标是:学完这个拆页,大家在沟通中出现负面感受时,能够揭示负面感受底下没有被满足的需要,说出自己的需要,达到让别人了解自己需要的效果。

 

在开始学习前,我们先做一套自测题。我们发的资料中第5页是自测题。一共有4道题,每题6分,1分代表最不符合,6分代表非常符合。

请大家仔细阅读每一句话,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打分。

 

注意,我们的测试,目的是想请大家审视自己表达需要的能力,不是给大家贴标签,所以请大家把重点放在了解自己、发现改进空间上,如实地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做这套题。

3-3-V2-自测题.PNG

【I 解释自测题】

好,做完的小伙伴可以举手示意我一下。

 

好,我看大家都打完分了,接下来我们来解读一下测试结果。

 

如果总分在20分及以上,说明你能准确识别并表达需要,请继续保持。

 

如果总分在12~20分之间,说明你已经具备了表达需要的能力,需要进一步留意和练习来提升这种能力。

 

如果总分在12分以下,说明你在表达自己需要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结合今天的片段提供的方法,学会如何寻找如何表达自己的需要。


【R,原书拆页】选择致用类、不带How的拆页

《非暴力沟通》P136

 

好了现在我们来阅读原书拆页,在资料中的第6页,是原文拆页。大家读完后请举手示意我一下。


假定我们约了个人,时间到了,她却没来。如果彼此的关系属于比较微妙的时期,我们可能会忧心忡忡。如果我们看重的是诚实守信,我们也许会觉得不耐烦。反之,如果我们想休息一会儿,我们可能就不会介意她来晚了。因此,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导致不同的感受。一旦意识到自己的需要——不论是友谊、诚信还是休息,我们就可以更加体贴自己。我们可能会有强烈的情绪,但不再生气。可是,如果意识不到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一心考虑别人的过错,我们难免就会生气。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技能点】互动;给出清晰的How;

  好,我看到大家都看完了拆页。

(互动)

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个拆页的关键词是什么?


学习者回答:需要。


还有吗?


学习者回答:感受、情绪。


嗯,需要、感受、情绪。那感受和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学习者回答:不同的需要导致不同的感受。


对,不同的需要导致不同的感受。反过来讲,某一种感受后面,一定有某种需要。正面的感受说明你的某种需要被满足了,负面的感受说明你的某种需要没有被满足。

 

(What)

这个拆页中还有一句关键的话——“如果意识不到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一心考虑别人的过错,我们难免就会生气。”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负面情绪和感受,表面上看是别人的过错引起的,比如对方迟到了,约会不来,吃饭迟到,表面上看是别人的过错引起的,实际上,往往是源自于我们自身某种未被满足的需要。就是说,我们的某种需要没被满足,所以我们生气。

 

 

(Why)

如果我们不说自己的需要,只考虑对方的过错,就容易通过抱怨、批评、指责等方式宣泄负面情绪,对方可能就不知道我们有什么期待和愿望,就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彼此的沟通,就没法顺畅进行,甚至对方可能会直接反抗与我们互撕,你指责我我也指责你,那彼此的关系,就会受到比较严重的伤害。所以,揭示负面感受、批评、指责等背后的需要,表达自己的期待和愿望,非常之重要。当我们能够说出自己的需要,对方往往就会做出积极回应,因为他知道你要什么,沟通的目的就可能达成,彼此的关系也可能加深。

 

(How)

那重点来了,怎么揭示并表达自己未被满足的需要呢?三个步骤:

    首先,找到一个词语形容自己的负面情绪或感受。比如生气、失望、伤心、沮丧、害怕等等。

    接下来,分析一下这种感受是由哪些需要缺失所导致的,负面感受,是由哪些需要缺失导致的;比如沮丧可能是由于你没办法选择自己的目标或者说你将来的人生没法自己决定都被你的父母定好了,你可能就觉得比较沮丧,无精打采可能是休息不足导致的,疲惫不堪可能是连着学习太久了太累了。这是我们要找到感受后面的某种需要。

    最后,我们套用一个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这个句式是这样的,“描述事实,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表达出感受(情绪)和需要。比如“老婆,你不让我加入拆书帮,我感到很失望,因为我想学会拆书法,打造拆书课,很希望你能支持我。”就是套用这种句式。

 

举个例子,妻子小兰嫌丈夫老王不和她说话,他原本是这么对老王说的:“老王,你这人就跟一块石头差不多,气死我了!”

现在,她参考我们刚才表达需要的三个步骤,就可以这么做。

首先,她发现“担忧”这个词语可以形容她的感受;

接下来,她发现自己感到“担忧”,是因为她很在意和老王之间的“亲密关系”;

最后,她可以套用“事实描述,我感到……因为我……”这个句式这么对老王说:“老王,你这周一共和我说了9句话,我感到很担忧,因为我很在意咱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担心咱俩老不沟通会出问题。”

这样的话,老王就算是石头,也能理解小兰的担忧了。

 

(Where)

刚才我们介绍的方法,在沟通中自己出现负面情绪时,可以帮助我们体会感受,揭示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平静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不过,它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套用,需要分情况。比如对方的情绪比你还大,那你需要先关注对方的感受和需要,等对话环境安全了,再来表达你的感受和需要。再比如对方很快就要去完成一件时间紧迫又非做不可的任务,你也可能需要暂停,比如他要赶飞机,就剩两分钟了,来不及,你要暂停,另找机会表达你的感受和需要。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 促动参与】技能点:主持微行动学习

刚刚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个拆页,了解了如何揭示负面感受背后没有被满足的需要,以及如何表达感受和需要。

 

(第一步,明确问题)

那我想请问下大家,在这个拆页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觉得哪个知识点还有盲点、不太能理解的?

这里面,比方说,表达感受?挖掘自己的需要?我们刚才讲的,有哪块大家觉得不太能理解的。

 

学习者KK:“前面是事实,后面是因为我,这是我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是吧?”


拆书家回应KK:“对,那个句式是,事实,然后我感到,我有一个什么样的情绪,因为我有一个什么样的需要,这样的一个表达方式。”


学习者老雷:“这个需要的层次不一样,怎么理解?”


拆书家:“需要的层次很难理解,是这样吗?”


学习者老雷:“嗯,是。”


拆书家:“那大家觉得这个问题,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吗,就是,我很难区分我的需要和需要的层次。”


学习者KK:“这个我理解的话,可以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关注自己的需要层次就行了。比如我现在关注安全需求,那其他的我暂时关注不到,我就不关注它们。”

学习者3:“这个需求我觉得可以从最简单的来理解,就是我想要干什么。就比如‘我想要抽根烟’,这就是你的需要。”


拆书家对老雷说:“你能不能讲一个具体的例子。”


学习者老雷:“最近小孩学习好像不在状态,你给他表达到什么程度,他就能接受你这个想法。”


拆书家回应老雷:“这里边其实小孩有小孩的需要,我们有我们的需要。”


学习者老雷:“对对对,这块就是我们怎么能把它们捏合在一块,小孩也比较容易接受。”


拆书家回应:“你的问题是不是这样子的,我理解一下,就是‘我们怎么样表达自己的需要,才能让对方更容易接受?’”


学习者付杨:“知不知道小孩为什么情绪不好呀。”

学习者老雷:“我感觉,我和我爱人,现在在这个理论上都论不过他,他的表达逻辑性特别强。”


拆书家回应:“小孩表达能力特别强。”


学习者老雷:“对,他暑假把福尔摩斯探案集全部都看完了。这学期感觉他特别贪玩儿,他在屋里学习,我在这边房间看他,感觉他不在状态……”


拆书家问老雷:“你的问题是什么?”


学习者老雷:“问题就是,我怎么表达比较妥当,他能接受,去采取行动。”


拆书家回应老雷:“就是,你怎么表达自己的需要,他才能听进去,去行动。这是你要说的问题。”

拆书家问大家:“那大家有这样的问题吗,就是说,我们表达自己需要,对方不听,或者说听不懂,做的不是我们想要的。”


学习者老雷:“我这个问题,确实是实际中存在的。《非暴力沟通》这个书,我原来也看过,有些方法也用了,你今天一拆解,我感觉我还要把这些重新理解一下。”


拆书家回应:“那是这样子,我确认一下,问题是不是这样,大家觉得表达自己的需要让对方能接受,这是比较困难的,对吧,就是如何表达自己的需要让对方能接受并采取行动。是这样吧。”

 

(第二步,引导分组讨论问题本质)

那如果说大家觉得这个很难,这个问题又很重要,那我们现在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经验,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为什么表达自己的需要让对方接受并采取行动”,这个是比较困难的。它的原因在哪儿,我们来讨论一下。

我们两个小组,分别来讨论,等会我们请每组来说一下讨论的内容。

 

【讨论环节】

两个小组就老雷举的例子,家长想让小孩学习小孩不听的原因,展开讨论。

……

拆书家听大家讨论,再次引导确认:“我们要讨论的是,我们表达了需要,对方为什么不行动。我们要讨论背后的原因。”

……

拆书家注意到有个小组就每种原因展开了解决方案的讨论,适时引导:“注意,我们讨论出原因就可以了。”

 

【分享环节】

好的,我看两个组都讨论出结果了,那我们每组选一位代表说一下针对“我们表达了需要对方不接受不采取行动”这个问题你们讨论出的原因。

 

小组一:

1. 孩子天性好玩

2. 父母是否以身作则

3. 我们说的需要是不是孩子的兴趣点

4. 孩子精力是否足够

5. 父母说话的语气孩子是否能接受

 

小组二:

1. 我们提出的需求,不是对方的需求,需求不匹配

2. 孩子正在青春叛逆期

 

(第三步,明确问题本质)

我们刚才讨论,找到了这么多的原因,那在这里边,大家觉得,哪一个更为重要?是更本质的原因?


学习者:天性

学习者:需求不匹配

学习者:以身作则


拆书家回应:“我听到了三个声音,一个是天性,一个是父母有没有以身作则,一个是需求不匹配。”


学习者KK:“我觉得对他这个情况,是天性,其他的,是需求不匹配。”


拆书家回应:“让刚才提问的这位小伙伴(老雷)来说,你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者老雷:“我感觉,玩儿是孩子的天性,有一些原因,因为他一直都爱玩,这学期以来,特别突出,因为电脑有密码,他两次都进去了。他特别能钻空子,假如最近两天我俩都忙,没人盯他,他绝对就放羊了。他的作业完成的还可以,总的来说,成绩还行。”


拆书家引导:“就是说,实际上,爱玩是他的需要,他想玩,大人的需要是,想让他好好学习。”


学子者老雷:“对,他六年级了,应该到冲刺了,不能比原来还松散。”


拆书家引导:“那你觉得,你说了你的需要,他没有相应的反应、行为,这个本质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有很多原因,我们选一个比较重要的。”


学习者老雷:“需求不匹配这个可能是,我是不是期望值太高了。你像父母是否以身作则这个,我敢保证我做得绝对可以。”

 

(第四步,引导分组讨论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我们觉得,需求不匹配,是一个本质的原因,对吧。那我们就这个本质原因,接下来我们继续在小组内讨论。讨论什么呢,看看有什么解决方案,就是,既然双方的需求不匹配,我怎么做,能够让大家达成一个行动,比方说,我希望孩子好好学习,他爱玩,我要怎么做,有没有一个方案,让他也能去行动,去学习。

 

【讨论环节】

两个小组就需求不匹配这个问题本质,展开讨论。

……

 

【分享环节】

大家都讨论出解决方案了,有结果了是吧,这边也有结果了。那先请这个组,说一下你们的结果。

 

小组一的方案:

1. 我们之间的沟通有问题,放下父母的架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他想的。

2. 摆事实,让他自己去设想后果。大人不要指责和评判,他容易接受。

 

小组二的方案:

1. 沟通很重要,父母要在沟通中提出期望。

2. 对期望分层,高级期望,中等期望和最低期望,最低期望是底线,孩子做不到,我们就要帮助他,给他制订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先完成什么,再完成什么,像拆书升级打怪一样。

 

好的,总结一下,两组都提到了“沟通”,要跟孩子好好沟通这个期望,这是大家的相同点,然后每个组都有自己的做法,这个都非常好,对我们跟孩子沟通会有很大的帮助。


【A2 催化应用】技能点:教学习者编写剧本

刚刚我们一起学习了负面感受和需要的关系以及怎样表达感受和需要。如果我们能编个剧本,在大脑中把这些知识点和方法演练一遍,就相当于应用了一遍,日后在沟通中应用的可能性就会大增。


所以,现在请大家编一段剧本,剧本中至少有2个人物,要有情节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和当时双方的对话等,其中,剧本的场景,要适合表达感受和需要,比如你在看书老公开着手机刷抖音声音很大,比如你交待同事的事情他忘了影响了你的工作,类似这种,适合表达感受和需要场景。另外,对话部分要使用表达感受和需要的方法表达出感受和需要。

 

刚发给大家的资料中,第7页是一个剧本的模板,大家可以用它来写你的剧本。每个人写自己的剧本。第8页,是我提供的一个例子,如果你一下子写不出来这个剧本,可以看一下,参考它。

 

如果大家写完了,举手示意我一下,我们可以请人讲讲他的剧本。

 

【现场写剧本环节】

……

拆书家根据学习者情况,进一步引导:“大家写的剧本中,要应用到我们表达感受和需要的方法,也可以把我们的句式拆开,在对话当中体现出来。比如先说事实,感受,需要,这些是可以拆开,体现在对话当中的。”

……

拆书家根据进度,进一步引导:“如果觉得字数比较多,也可以把关键词列出来。”

……

 

【学习者分享剧本】

哪个小伙伴构思完了,来分享一下。


以下是学习者KK现场分享的剧本


故事内容:我爸爸妈妈在咸阳,每次来看我的时候,我就带他们出去逛,去吃好吃的,很少陪他们说话,了解他们的需求。


下面是现场分享时KK对剧本对话的描述。


妈妈:“我看到你今天又去参加活动去了,跟几个朋友谈事情去了。”

KK:“是啊,最近工作上的事情比较多,再加上拆书帮里的事情,也必须得去做。”

妈妈:“工作上的事情是很重要,我跟你爸好不容易来一趟,还是希望你能跟我们多说说话。”

KK:“为啥呢?我不是每天带你们去吃好吃的,逛好玩儿的吗,这还够吗?”

妈妈:“其实这些不是很重要,我们只是希望来的时候,听听你工作上的事情,生活上的事情,说说我们的一些想法和事情。”

KK:“这样啊,我以前没考虑到,不知道你们是这样的想法。”

妈妈:“这个是有的,我们看你忙,也很少和你说这个事情。”

KK:“好,那这一周,我跟几个同事的活动,我就不去了,晚上和明天早上,咱们到附近的公园,散散步聊聊天。”

妈妈:“好呀,如果这样的话,我们肯定会常来,而且高高兴兴的。”


下面是KK的剧本照片:

3-3-剧本0.jpg 

【拆书家反馈】

感谢KK的分享,在你的剧本当中,有事实,你父母也说出了她们的需要,这里边,如果我们在做的时候,把感受也表达出来,可能会更好一些,因为我们表达感受加需要,这样更能相互理解。


【还有两位学习者的剧本】

3-3-剧本1.jpg

3-3-剧本2.jpg


【结语】

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了如何区分感受和想法,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揭示负面感受背后未被满足的需要,以及如何把需要表达出来,希望我们以后可以在生活中运用这些技能,更好的与他人沟通互动,促进彼此的关系。今天的学习,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感谢大家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