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学习力:颠覆职场学习的高效方法》 所属活动: 拆书帮东莞乐享分舵第114期线下活动 所在级别: TF2-3 学习主题: 知识学习的自我三问 学习目标: 使用自我三问的方法,拓展知识的学习

开场: 自我介绍&分组
大家好,我是这次的拆书家胡俊,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下面我用三个标签介绍一下自己:
1、笔记达人2、羽毛球爱好者3、自由交易员
在接下来的分享过程中,为了大家更好的相互讨论,在开始前,我们先分个组。左边三位小伙伴一组,右边三位小伙伴一组。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时,不是单纯的去记忆,而是能够通过连续三问的方法,去拓展相关知识和使用场景。
图书介绍:
F特征(Feature):
这本书《学习力:颠覆职场学习的高效方法》作者是王世明和缪志聪,他俩都是网络知名的学霸和专栏作者,这本书讲了职场学习的高效方法。
A优势(Advantage):
市面上流行的学习类图书,大多数是对学科知识学习的总结。
而本书是聚焦职场学习的,针对职场人士总结了一套完整、高效、实用的学习方法。
B利益(Benefit):
B1:
本书将会给你一套适合你的职场学习方法,帮你搭建系统的个人知识体系,让你轻松学会各种技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岗位能力提升,快速适应一份新工作。
B2:
今天我们将学习到,知识学习的自我三问。它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知识,同时能够搭建知识之间的联系,让知识更牢固。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概念性知识的三个自问,帮你彻底理解

第二类知识是概念性知识,这类知识是更为复杂的、结构化的知识形式。

概念性知识包括较一般的名词概念(AI、区块链、框架)、模型(4P营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原则(以终为始、以事实为依据)、原理(金字塔)或理论(建构主义、行为主义)。

一般人在学习概念性知识的时候,容易将其当成事实性知识来记忆,觉得能将概念、模型、原则、原理或理论的内容记下来,就算掌握概念性知识了。这就是不清楚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的巨大差别所导致的。

概念性知识包含一些事实性知识,但这些事实性知识必须是相互联系、非任意性的、结构良好地组织起来的。打个比方,概念性知识中包含的事实性知识就像一块块瓷砖,上面有一些简单的纹路,孤立地看每一块瓷砖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当你把这些瓷砖按照一定的结构拼接起来,呈现在你面前的将是一幅恢宏的图画,这才算掌握了概念性知识。

假如你能背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你是不是就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了?其实,从能背出来到真正理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之间的距离是非常遥远的。

例如,我问你三个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问题,你看你能否回答出来: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哪一年提出来的?为什么会在那个时间点提出来?

2)你能举出三个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有联系的知识吗?

3)你能举出三个适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场合,以及三个不适用的场合吗?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

对于概念性的知识,只是单纯的记住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三个问题,来拓展知识的背景,相关知识,以及其使用场景。

WHY

通过自问自答,解决三个问题,我们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一个知识,并建立该知识与之前知识的联系,让知识具有结构性,结构性的知识更有力量。

HOW】连续三问:

1、这个知识的来龙去脉是什么?

通过三个问题来搞定:

a、哪个时点产生和兴起的?

b、为什么在这个时点产生和兴起?

c、之后产生了什么新理论

通过这三个小问题,能够透过知识的背景,去认识它的本质、它真正的价值和它的局限性。

具体内容可以通过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等搜索得到。

 

2、能想起多少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大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是相通的。这就意味着在学习绝大部分所谓的“新知识”时都不应该是从零开始,而应该与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这样既能加快学习新知识的速度,又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关联更多的知识:

a、属于同一领域/行业的知识

b、类似的(或看起来差不多的)知识

c、相反观点的知识

 

3、这个知识有哪三个能用和不能用的场景?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两步,来建立场景:

a、提炼知识适用的前提条件(改变条件,即可得到不能用的前提条件)

b、建立使用场景

通过建立场景,这样在下次碰到类似场景时,会更容易调出该知识。

 

【不这样做的坏处】

【一般做法】

在学习一个知识的时候,常常只是要求自己能把概念说出来,能在一两个场景应用就可以了。或者仅仅是将它背下来。

 

【这样做的坏处】

不知道知识的起源和背景,就很难知道其本质;

不知道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就不能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

不知道一个知识的使用条件,就容易瞎套用方法,就像手上有了一把锤子,看到所有的东西都是钉子一样。

 

【反例】

我是一名理工男,读书那会不重视语文的学习,所以语文一直不太好。

就拿成语来说吧,对于成语的学习,我就是看到了某个成语,大概了解它的意思就够了。正因为这样,在说话和写作中,没少闹出笑话来。

其实不仅仅是我有这种情况,我发现很多文章中都存在这样的情况所在。

比如:

对于有朋友在单位升职了,我会开玩笑说他在单位现在是炙手可热的人物啊。其实,炙手可热这个成语是形容权贵气焰之盛,含贬义的。

有时候两个朋友之间闹了矛盾,不久后又和好了,很多时候会开玩笑说他们破镜重圆。然而,破镜重圆是专指夫妻之间的,并不能用于其他的关系上。

还有些时候,某个朋友的意见和想法特别好,为了形容他的想法之高,会用高屋建瓴这个成语去形容。实际上,高屋建瓴是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式。

当然,误用还有很多,在就不一一举例的。

 

反思:对于误用成语造成的笑话,最大问题在于不清楚成语的起源,以及使用的场合。

 

【拆页做法】

成语太多,就拿炙手可热来举例吧:

1、这个知识的来龙去脉是什么?

出处是,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任命他的哥哥杨国忠为宰相,把朝政大事全交他去处理。杨家兄妹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生活,诗人杜甫对杨氏兄妹极为不满,作《丽人行》讽刺他们的荒淫无道: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2、能想起多少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想到了几个近义词:煊赫一时、敬而远之

反义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根据君王宠信妃子,想到一个词:霸王别姬

 

3、这个成语有哪三个能用和不能用的场景?

适用于:

1、小人得势的嚣张

2、领导很有官架子

3、黑社会成员

不适用于:

1、形容物品

2、朋友升迁

3、形容某事/人很吃香很火。

 

【WHERE】

这个方法适用于在学习中,自我检验和建立学习的路径。也适用于指导和检验他人的学习。

 

【预防异议】

有人可能会说,这样学习的速度会很慢。

这种方法在前期,确实会让学习速度变慢。但是随着知识的积累,后期会越学越快,学习会更加高效。

有句话说的好,慢慢来,比较快!

 

可能还会说,我找不到3个相关知识或场景怎么办?

3在这里是一个概数,当然是越多越好,实在找不到3个,那我们就先尽可能多的找,能找几个算几个,随着后期的积累,我们会找到更多的。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在场的大部分都是拆书家和参加过多次现场活动的爱好者,相信大家都知道A2便签,在写A2的目标时,需要满足SMART原则。SMART原则是指,所写的目标需要具备下面五点:具体的、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性、时限性

【场景设计】

小强在第一次了解到SMART原则时,认为这个原则对于他而言很有用。为了将来能够更好的运用SMART原则,打算通过连续三问的方法,来理解SMART原则。

现在给到大家5分钟的时间,咱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回答连续三问的问题,进而帮助小强理解SMART原则。

小组一起说,一人执笔来写。写在便签纸上,每个便签纸上写一句话或一个词即可。(1分钟还想不出的问题就跳过)

稍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分享最后的结果。


学习者案例记录:

第一组木门分享:

第一个问题:来龙去脉

1954年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中提出》,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落后,为了提高竞争力

第二个问题:关联知识

RIA、目标管理、科学管理、策略性目标、战略

第三个问题:能用和不能用的场景

回应:感谢木门的分享,能结合自我三问,有效的解决两个问题,虽然第三个问题没有找到答案,也还是很棒的,毕竟第一次用。等熟练之后,回答三个问题的时间肯定能缩短一些。


第二组小华分享:

第一个问题:来龙去脉

1954年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中提出》,二战之后,为了提高效率而产生

第二个问题:关联知识

时间管理、6W1H、MKASH

第三个问题:能用和不能用的场景

能用的:自我时间管理

回应:感谢小华的分享,在这里,MKASH大家都不清楚,这个是可以的,连续三问的第二问是联系自己过往的知识和经验,每个人的知识储备是不一样的,这个很正常哈。


结束语:

再次感谢大家的分享,希望通过今天的现场学习之后,大家在学习中,不再是单纯的记忆,而是能利用自我三问,拓展知识的背景,相关的知识,以及使用背景。

谢谢大家,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