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沟通的艺术》 所属活动: 无锡太湖分舵第98次活动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破除“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的思维定势 学习目标: 让学习者在日常沟通中能够使用(行为)知觉检核的3个步骤:描述

开场:

           大家好,我是二级拆书家张文。
【3-1技能点:学习者场景法介绍图书】
事件场景:
在我们日常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对方的言谈举止让我们有疑惑或者不解的时候。
大家现在来跟我回忆一个场景:
上周五部门开会,我讲完PPT后请大家提建议,领导正问着呢,我看到同事小美和小玲正交头接耳,还捂着嘴巴笑。我特别生气,但是鉴于场合我忍住了。会后我找到她俩质问:“你们觉得我讲的不好就直接说,笑我是什么意思!”她俩一脸懵,“没有啊,我们发现小明的新发型好土……”我那个囧啊,想原地遁走。

提问:大家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呢?我们似乎很容易用自己的想法去解读对方的行为,特别是在遇到有争议的信息时,你会在心里默默判定还是会像我刚才一样当面去质问?还有更好地解决办法吗?

影响:
经验告诉我们不论是直接质问或者是沉默是金——往往都会把自己的假设(往往是消极的)当做事实,造成误解危害关系,让我们的人际关系陷入困境。

解决: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问情况到底要怎么办?那就和我一起来学习《沟通的艺术》中的相关内容吧!这里会告诉你一种和气中立的表达方法,既能解开你的疑惑,让你了解真相,又不会冒犯对方,还能增加彼此了解,顺利转化困境,拥有和谐快乐的人际关系。


      

3-1技能点:学习目标包含1、学习者可被观察到/被测量的行动或行为;2、澄清(怎么做)与界定(做到什么)完成程度】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无法确定对方的真实意图时,使用(行为)知觉检核3步骤(澄清),来消除误解,确认对方的真实意图(界定)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知觉检核是帮助你了解别人的一项工具,它并不假设你的第一印象是正确的,因为它的目的是相互了解,所以这个迈向沟通的检核需要彼此协力合作,除了得到更精确的直觉外,这个检核借着维护对方的面子来减少对方的防卫。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3-1技能点:强化讲解概念的能力,学会通过举例与对比帮助学习者明确适应边界与关键点】

这个片段提到了一个概念,是什么?

知觉检核。

那先给大家解释一下知觉检核的字面意义。知觉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说人话就是对某样事物的整体的感受,受个人知识、经验、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检核就是检查、核查的意思。

那么根据原文,我们可以找到知觉检核的几个要点吗?

知觉检核的使用的前提是?

学习者:“不假设第一印象是正确的。”

是的回答正确!

 

光说定义比较抽象,我举个例子让大家理解下:

上班快迟到了,你急匆匆跑到电梯那里,正巧门要关了,你看到同事小A在里面,大喊等一下。但电梯门没有打开,你迟到了。

请大家找出下面哪种问法体现了知觉检核的使用前提呢?

问法1 “早上我让你等我一起上电梯,你居然都不肯等我,太过分了!”

问法2“早上我让你等我一起上电梯你先上来了,是因为你没有看到我吗?还是你来不及按开门键啊?”  

学习者:“第2种问法。”

回答正确,第一种问法虽然也表现得像个问题,但其实已经把“小A不想等我”这个假设当成了事实。

 

那大家再回到原文看下,应用知觉检核的目的是什么?

学习者:“让大家相互了解。”

对,原文中有很清晰的表述。

那我们再回到那个例子:

你问小A:“早上我让你等我一起上电梯你先上来了,是因为你没有看到我吗?还是你来不及按开门键啊?”

A说:“不好意思啊,我……”

你打断小A“没关系其实也没什么。”

那这属于知觉检核吗?

学习者:“不属于。”

我:“回答正确,知觉检核要抱着互相了解的目的,而这里我打断了小A的回复,所以并不符合。”

 

那再回到原文看下,应用知觉检核需要的条件有哪些?

学习者:“彼此协力合作;要维护对方的面子。

我:“对了,那再回到那个例子。请大家看下面哪个提问我维护了小A的面子?”

“早上你怎么先上来了?是不是怕等我迟到了扣奖金啊?”

“早上你怎么先上来了?是不是有急事要先上来处理?还是人多没看见我啊?”

学习者:“第二个。”

我:“对,很明显。知觉检核需要你为对方的行为找到至少1个客观中立的理由。”

 

再回到原文,应用知觉检核的好处是什么?

学习者:“能获得更精确的直觉,减少对方防卫。”

我:“对了,那再回到例子中,大家看看下面的提问会不会引起对方的防卫?”

问法1“你早上先上去了,是不是就怕等我迟到了扣奖金啊?”

这样问是不是很容易就让对方辩解:“我没有啊,我是没看见你。”

那换种问法:“早上你先上去了,是不是人太多了,你没看见我,还是来不及按下电梯门?”

那这样对方是不是就不会防卫,而是可以比较自在地在你的提问中做出一个选择。

 

综上所述,知觉检核,需要你抱有互相了解的心态,不把自己的假设认定为事实,委婉且不伤情面地请求对方澄清,从而达到了解对方真实想法的一种方法。


why

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地认定我们对事情的解释就是事实,那容易误解他人,也会不自觉地猜测别人对自己有最糟糕的看法,这些都会让你离事实真相很远。而即便你的解释是正确的。一针见血的评论也很可能让对方产生防卫心理,让沟通终止。而知觉检核的技巧为你提供了处理这些诠释的更好方法。

 

HOW

怎么做呢?有3步:

1、描述事实: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注意描述时不要掺杂情绪感受,只说出事实就可以了

2、多种诠释: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可以采用更谦恭的表达方式,“我不确定是不是?”“我猜想是不是”这样的表达句式

3、请求澄清: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作澄清。可以采用“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你可以和我说下吗?”这样的话术。

 

所以,如果再回到刚刚的情境下,我该怎么和小A沟通呢?

1、小A,早上我让你在电梯等我一下,结果你自己先上去了。(描述事实)

2、我不确定你是不是没听到我叫你了?还是因为其他原因没按开门呢?(列出至少2种诠释)

3、你可以和我说下吗?(请求澄清)

通过这3步,你就可以不伤感情地请求对方的澄清了,这会帮助你了解事实的真相。

 

【适用边界】

面对已知事实,却不知道对方这么做的原因,或者想知道原因的时候,就可以使用知觉检核来处理。

 

【异议预防】

有的小伙伴会说用这个方法就能找到事情的真相吗?

那当然不一定啦!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方的回答也未必就是他心中所想,但是至少我们有了一个认证的答案,那我们就不必再纠结焦虑,可以放下了。

 

那小伙伴们对刚刚的拆解还有一些理解得不清楚的地方吗?

学习者1:“步骤中的“诠释”和“澄清”是两个人的行为吗?”

“你的意思是这个……”

学习者着急解释,回到例子中描述问题。

我:“ 都是我的行为。可以加上几个词,更加清晰。步骤是我先描述事实,再给出多种诠释,最后我再请求对方澄清。这样你是不是清晰了。

学习者点头。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3-1新技能:教学习者编剧本】

有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在大脑中过一遍,就等于实际中应用了一遍!下面的时间就交给各位来尝试规划运用了。

现在请大家设想一个在未来的一周或者一个月内对方的行动或言语容易引起你误会的场景。

比如:同事总是喜欢在你向领导汇报时提出自己对项目的想法,你觉得他就喜欢通过压低你来展示自己的正确,以此让领导觉得他比你能干。那下次在再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和他沟通?

又比如,你希望老公多分担家务,但事实是你不叫他做,他就不会做,你很生气,觉得他不主动其实就是不想做。那下次在再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沟通?

 现在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编一段剧本,在未来的场景中,你会如何运用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觉检验的3个步骤,得到更真实的答案呢?

 刚才发给大家的拆页背面有个A2剧本模板,请把你想到的剧本关键词写在模板上。给大家3分钟时间。

刘振彬:

下一周在走廊遇见孙总,我和他打招呼他没有回应。

我会等合适的时间和他沟通,“孙总,我早上和你打招呼你怎么没回应我啊?(描述事实)你是不是在考虑问题或者刚刚在处理微信上的问题?(多种诠释)你可以告诉我吗?(请求澄清)”那他可能会说:“当时再回复微信,没有听到”。这样就能避免误会,我们还是好哥们。

反馈:振彬分享的例子很常见,也应用得特别好。我们在网络上或现实和别人打招呼,可能就会遇到。此时就可以用知觉检核的方法来得到事实或者是更接近事实的回答。

 

结语:最后做个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知觉检核的概念以及使用的步骤。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学会用“知觉检核3步骤”来消除误解,从而更接近事实的真相,不随意下消极的判断,拥有积极、正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