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各位亲爱的小伙伴们,我是今天的一级拆书家林小玲,很开心又见到大家了。在进入学习之前,我们先进行分组:在我左边的为第一组,右边的为第二组。
今天我要拆的书籍是《好好学习》这本书。学习目标是:通过三步法,快速培养我们的绿灯思维。
【F】这本书的作者是成甲,作为全国最会学习的人之一,他的这本书是教你学习一流高手的思维模式: 从最基础的规律出发,洞察世事。
【A】这本书得到了罗振宇、脱不花、小马宋、李笑来、彭小六等人的推荐,对比其他同类书籍,这本书逻辑架构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是难得一见的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书籍。
【B】
B1: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一些经历:有些课讲到你心坎里,但听完后你的生活还是老样子,没有多大变化。也就是听了那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感觉自己需要学的东西很多,需要具备、提升的能力很多,但是不知道如何入手,也没办法将它们形成体系?
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是因为你还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学习方法。
《好好学习》这本书正是给予你底层通用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你实现目标。
B2:今天我要分享的这个片段,可以让我们很好的培养绿灯思维,促使我们在遇到批评时不再否认或反击,而是询问具体内容并适当认可”。
拆页来自《好好学习》
如何减少习惯性防卫的不利影响?
那怎样才能打破这种习惯性防卫呢?答案是:建立绿灯思维。什么是红灯思维,让我们先看看和绿灯思维相对的概念:红灯思维。
红灯思维就是一听到不同的观点就消极处理,准备防卫:“你不了解情况。“你先听我说!”这是我们在红灯思维下大脑所处的状态。比如,一个习惯了粗暴沟通的老板,听到了咨询顾问给的建议:你和员工沟通的时候,要先倾听,理解员工意见之后再发表你的观点。不要没听完就做判断……这时候,老板多数情况下的第一反应是:“你懂啥?你根本不了解我们公司的情况!”“我时间很紧张,哪有那么多时间听?你根本不知道,如果你不强硬,这帮人就不动,根本无法推送工作...
类似的场景你见到过吗?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红灯思维: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
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比如,同样是这个老板,他听完咨询顾问的意见后,可以这么想:“嗯,这个观点虽然和我过去的做法不一样,但是仔细想想,一定有有用的地方。比如,如果我能够先倾听再沟通,就能让员工充分表达意见,可能产生新的创意;而且,充分沟通,也能避免我们讨论了半天才发现大家说的不是一回事儿;还有,理解和倾听,也是和员工建立信任的过程,能够增加团队的凝聚力。”
如果领导能多考虑新观点的优点和用途,那么他就拥有了绿灯思维,他可以在理解新观点的用途和价值之后,再去分析这个观点可能的不足,想办法完善它,这样的进步速度是不是会快很多?
这件事情说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真正做到绿灯思维却不容易,我们还必须建立一个更基础的认识,那就是: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HOW)
好,大部分小伙伴已经读完了,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
(what)这个片段告诉我们:想要通过接触新的观点和知识快速成长,就要面对与自己传统认知不一样的地方。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激起自我防卫。要改变这一点,就要培养第一个底层心态——绿灯思维。
(why)
为什么我们需要绿灯思维呢?因为当我们自己遭受挑战的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向外部找原因。当我们把外部原因当真之后,别人针对我们的意见就显得更不合理了。所以我们需要绿灯思维,绿灯思维的人能够从别人的不同观点里得到有用的知识,从而加速我们成长的步伐。
(HOW)
有了这一层认识之后,那么接下来我们要想一想,如何培养绿灯思维?我总结出了三个步骤:
1. 我们要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是不一样的。
人都是有2个我,一个是本来的我,一个是带有观点/行为的我。
我是一个生命个体,而观点并不代表我这个个体,只是我的思想或是立场。当有人在说你的时候,我先不急着回应,而是看看他到底针对的是我本人还是我的行为/观点”怎么理解呢?我举个例子吧!
同事跟我说,我看你天天在写写写,有什么用,文章写得太烂了,不是用户想要看的。此时,我觉得他是在针对我、指责我,我就会回击他:起码我还会写,你连写都不会写,你不觉得你的人生很悲哀吗?各位,看到了没有,在这里,我觉得“文章”是我写的,它被否定,就是否定我本身。”然后不自觉就会激起习惯性防卫。但是现在发现是这样的,“同事否定的是我的行为(我写的文章),并不是在否定“我”。
2.认真倾听,让对方充分表达意见
也就是说,给空间,时间让别人把话说完。
比如:在这里,我应该让同事把意见表达完整,然后我在一旁耐心的听着,他作为文章的阅读者之一,会有一些真实的反馈是我这个内容创作者想象不出来的。说不定,也因为他的一些建议,我能写出对用户更加接地气的内容呢?
3.多考虑新观点的优点和用途
可以在理解新观点的用途和价值之后,再去分析这个观点可能的不足,想办法完善它。这样,我的进步速度是不是也会快很多。
在这里,在听完同事的建议后,我可以多去理解他的观点,以及一起分析一下这个观点可能的不足,然后慢慢完善它,让它为我下次的写好的文章积累新的土壤。
(where) 绿灯思维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适用于双方或多方目标/方向一致或基本一致的情况。.如果对方有人身攻击或处于敌对状态,绿灯思维这种心态就不一定适用。如果对方比较消极,就是不想上进,不想成长,只想做一条咸鱼,那这种情况也不太适用。
举例子:
每周末,我部门新媒体小组2人是要共同完成一个周报的,因为搭档老王每周木又要回深圳,所以周报就自然要我来写。因为我有时候不太清楚搭档做了什么事,所以就写了个大概。那么问题就来了,上司因为周报没有写完整就来说我,周报写的乱七八糟的,写了等于没有写。他话一出口,我感觉有点委屈,于是就回他:老王每周都回去深圳,那周报就全部我来写,我牺牲休息的时候来写,结果吃力不谈好,还被你说,那我下次不写了。
后来,毕竟我这个人也不是很咸鱼,还是能意识到要改变自己。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我这周写了一个新媒体联盟方案,也发给搭档老王看,老王觉得写得不错,后来发给上司看,上司说我还是没有想清楚,说之前跟我交流的都白讲了。这个时候,我就按住自己情绪,因为他说的只是针对我的方案,不是针对我,这是我就区分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于是我就耐心的倾听,他说意思是我没有站在各院校老板的利益来思考问题,纯属是站在了我部门的角度,按照这样来实施的话,对我部门有好处,但不觉得各院校的老板要陪着你一起玩。经过这样好好沟通之后,我接受了他的建议,修改了自己的方案,整个过程还算可以,没有之前那么苦大仇深。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我们刚才学习了培养绿灯思维的三个步骤,现在我们一起做一个演练。请大家认真听一下要演练的场景:有一次朋友聚会的时候,你一如既往的迟到了,以前的朋友知道你是迟到大王,所以也没有说你什么,但今天突然不是很爽,说你老是不守时、老迟到,下次不想约你了。现在,请按刚才的分组,每两人一组,进行演练。一个人扮演你自己,另一个人扮演朋友,利用刚才所学绿灯思维的三个步骤,进行演练。稍后请2位伙伴上来演练一遍。
好,演练时间结束,现在我们请一个小组的两位伙伴向大家表演你们刚才的演练。来,你们这组吧!
本人扮演者:小齐
朋友扮演者:小霞
(小齐内心旁白):针对小霞抱怨我的迟到,我要理解成,她说的是我迟到这个行为,而不是说我这个人怎么样。( 我们要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是不一样的。)
小霞:约好了逛街,你怎么老是迟到,不是一次二次了。
小齐:不好意思,不要生气。
小霞:你经常迟到,我为了今天的约会,我都提前半小时出门了。你呢?你看看你,老是迟到。(小齐认真倾听,让对方充分表达意见)
小齐:恩,你说得对,我要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老是迟到呢。
真不好意思。
小霞:我给你建议吧,以后跟人约好的时间,你先查好路线,定好闹钟,把约好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情。(小齐考虑新观点的优点和用途)
小齐:好的,我一定改进。
好,谢谢刚才两位小伙伴的演练。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培养“绿灯思维”的方法了,希望大家以后能学以致用。我今天的拆书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