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深度工作》 所属活动: 拆动乾坤,赋能你我。淄博封神NO.036 所在级别: TF3-3 学习主题: 深度工作¥ 学习目标: 运用四定法则,快速进入深度工作状态,提升效率

开场: 拆动乾坤,赋能你我!大家好,我是任静,用3个标签来介绍一下我自己:二级拆书家,正面管教讲师,塔罗师。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分一下组。左右两边各一组。
【学习目标】
大家在跟随我完成本次现场学习之后,能够区分深度工作与浮浅工作,并认识到深度工作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四定法”来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保持专注,提升效能。

【场景法介绍图书】
【事件】想象一下,在工作时微信突然来了一条信息,你就立马处理了,然后你想看看朋友圈有没有好玩的内容,恰巧碰到一个很好玩的抖音视频,你就关注了,然后又看了一会,这时领导让你准备会议资料,又忙了一会,不知不觉就快到中午,你感觉有点愧疚,好像也挺忙,但没干什么事。
【提问】伙伴们,是不是觉得这样的情景很熟悉呢?你感觉这样的忙碌怎么样,有收获吗?如果有的话,那是你想要的吗?
【影响】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知识工作者8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花费在处理此类浮浅事务上,而这些工作产出低效,而且还在一点点耗费我们的意志力。
【解决】而我今天给大家拆解的《深度工作》这本书则教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摆脱忙碌而低效的状态,从而取得职业活动的成功。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拆页,主要让大家了解深度工作与浮浅工作,以及如何通过四定法来保持专注,让自己成为一个效能达人,相信对大家有帮助。
要想缩短差距,实现个人能力快速提升,你需要学会深度工作。深度工作能帮你快速掌握新兴的复杂事物,刻意练习出高水平的技艺,成为不能被替代的稀缺人才。本书作者卡尔纽波特,美国理论计算机科学家。大学毕业后,他坚持深度工作,10年内写了4本畅销书,拿了一个博士学位,发表50多篇高质量论文,成为大学终身教授,同时还养育了2个孩子,而且18点以后他从不工作。作者本人的经历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了我们深度工作的价值!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请各位小伙伴阅读手中的原文拆页,时间是2分钟,读完的小伙伴请举手示意。

在瑞士圣加仑( Swiss canton of St. Gallen ),靠近苏黎世湖,(Lake Zurich )北岸,有一个名为伯林根(Bollingen )的村庄。1922年,心理学家卡尔•荣格( Carl lung )选择在这里建起居所。最开始他建起一座简单的两层石头房子,将其称作“塔楼”。在一次印度之行中,他发现当地人有在家里开辟冥想屋的习俗,那次旅行之后,他便在自己住所中开辟了一座私人办公室。“在办公室时,我可以独处。”荣格这样评述这个房间,“我随时都带着钥匙,没有我的允许,任何人都不得进入这个房间。”

记者曼森•卡里(Mason Currey )在他的著作《每日仪式》( Daily Rituals )中整理了各种关于荣格的材料,重现了这位心理学家在塔楼中的工作习惯。卡里在书中写道,荣格会在早上7点起床,吃一顿丰盛的早餐,然后在私人办公室中度过两个小时不被人打扰的写作时间。下午,他通常会冥想或在周围的乡村长时间漫步。塔楼里没有电,因此日光暗去夜色朦胧之时,油灯为亮,壁炉送暖。荣格会在晚上10点上床休息。他说: “从一开始,我就感觉能够在这座塔楼里得到很好的休息和恢复。”

尽管我们很容易将伯林根塔楼看作度假屋,但是回顾荣格的职业生涯,人们会发现这座湖边居所显然并非为躲避工作而建。仅仅一年之前,在1921年,他发表了重要著作《心理类型》( Psychological Types ),总结了长久以来荣格与其曾经的好友兼导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nund Freud )思想的诸多差异。1922年,荣格买下这片地产的时候还无暇度假。在20世纪20年代,对弗洛伊德的思想提出质疑是很大胆的举动。想要支撑自己的著作,荣格需要保持清醒的状态,创作出一系列有见地的文章和著作,进一步支持和发展分析心理学(Analytical Psychology ),他后来也被称作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荣格在苏黎世期间开展演讲和心理咨询,一直很忙碌,这一点很明显。但是他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忙碌生活。他想要改变我们对潜意识的认识,而这个目标需要更深入、更缜密的思考,这在忙碌的都市生活方式下是做不到的。所以荣格隐居到伯林根,并非逃离职业生活,而是为了职业生涯的发展。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都读完了是吧,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

这个片段很容易读,像讲故事一样。是吗?

【提问互动环节】

问:大家看到片段里的主人公是谁?

答:荣格

问:大家听说过荣格吧?一位非常有名的心理学家。这个片段的关键词,大家认为是哪一个?

答:深度工作

问:是的,大家找的蛮准的,这个片段就是主要写了荣格通过深度工作获得的自己想要的收获。

作者认为荣格在柏林根的学术研究是典型的深度工作,而深度工作对他的学术成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深度工作这个概念,深度工作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而浮浅工作是相反的概念: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通常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对比概念,匹配例子,引出知识点逻辑】

从概念里我觉得深度工作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技能,而且不仅仅在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都能用得到,不过这里面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无干扰,除了工作场所的环境,还要与各种网络信息保持距离;二是认知升级,是指所做的事情要有大脑思考,思维不断碰撞和升级。

我们再回顾一下荣格的例子,他在苏黎世工作繁忙,干扰很多,无法深度工作。他一年到柏林根隐居几个月,首先为自己创造了无干扰的外部环境。他每天上午写作,下午散步冥想,就是在全力以赴深度思考,只有这样他才能跟弗洛伊德抗衡,开宗立派。晚上他早早休息,又为第二天的深度工作积蓄能量。

举个例子,微软首席执行官比尔·盖茨每年都要进行两次“思考周”,在这段时间里,他会远离世事,只读书,思考大局。传记作家艾萨克森评价盖茨说:他如此努力地工作,常常在写代码的时候睡倒在键盘上,睡一两个小时,醒来后继续写下去。第一,远离世事,先给一个无干扰的环境;第二,只读书,思考大局,这是在做认知升级的事情,所以符合深度工作的要求。

假如把人生比作一场环绕中国一圈的赛车。那么深度工作就是让自己的车尽量少受干扰,避开城市的拥堵,走高速公路。在高速公路上,车充分发挥潜能,高速行驶,你才能更有可能赢得比赛,成为人生赢家。

而浮浅工作,就是无法抵御城市的诱惑,让自己的车从城市通过,虽然有很多好玩好吃的,但是无数的红绿灯,让车始终低速行驶,车的潜能始终没有发挥出来,最后输掉了比赛。

【互动】

我给大家一些场景,请思考一下,下面我所说的是深度工作还是浮浅工作?(提问互动)

1.领导让你安排一次会议,你忙得不可开交。这边座机里还在协调酒店的房间,那边机场接人的同事又打到你手机上,而就在你旁边还有同事等着你看一下打印出来的会议议程是否合适。这是深度工作吗?

答:不是

问:为什么呢?

答:各种打扰,不能专注

总结:这不是深度工作,这是浮浅工作,除了各种打扰不能专注之外,这种工作是别人很容易替代你的工作很容易复制,很容易被替代的。

2.领导马上要开一个紧急会议,但用到的PPT格式还没弄好,所以他让你根据他的要求赶紧弄,你放下其他事情,全神贯注,用了30分钟快速完成了。请问这是深度工作吗?

    答:是

总结:还不是深度工作。深度工作的概念里,不仅要专注,而且要脑力全开,也就是说是要有挑战性的工作。调整报告格式并不是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我认为是浮浅工作。

3.下周你要向领导做一次重要工作汇报,你在周末一个人到办公室连续加班两天,你不断思考,不断优化汇报思路,做出了一份思路清晰的汇报PPT。这是深度工作吗?

答:是

总结:这是深度工作,周末加班是个不受打扰的环境,不断思考不断优化,是专注从事有挑战的工作,脑力全开,符合深度工作的概念。

经过这几个的比较,相信能帮助大家加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那我们再总结回顾一下这个概念。

我们讲了深度工作概念的第一句话,了解了深度工作的两个核心要素。下面我们讲一下深度工作概念的第二句话,深度工作被用来创造高价值的活动,或者用来磨炼个人技能,或者用来产生富有独创性的成果。”这句话其实在讲深度工作的意义。

卡尔荣格生活在100年前,相对而言,干扰较少。当下,各种好玩的,炫酷的网络工具都在努力抢夺我们的注意力和时间。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同时,深度工作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因此,能够培养这项能力,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如果你具备深度工作的能力,能够创造很有价值的东西,你的受众可能是无限的,你就能创造极大的经济价值。

下面举一个当下的例子。成甲,从2010年至今,每天早上坚持用2-3个小时进行反思晨修,每年阅读不少于100本书。这种持续的深度工作让他的认知水平飞速提升。他不仅自己创业,成功运营着一家旅游景区规划公司,而且还在得到上开辟了《每天听本书》专栏,《每天听本书》是得到2016年的销量冠军,营收超过6000万元。

【匹配例子,引出步骤】

前面我们讲了深度工作的概念和重要性,那么具体到我们的日常工作,我们应该运用呢?

先讲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是一名正面管教讲师,给家长分享教养方法,周期性开课,正好下周也要开课了,做着相关的准备同时为了这个周的拆书升级,周五我需要必须拆书稿,我的合伙人又希望我尽快来做开课宣传和招生,我把这件事搁置再完成拆书稿之后了。因为,我认为写拆书稿是深度工作,而给课程宣传招生是浮浅工作。

准备拆书稿需要在概念和案例之间不断折返,是需要深入思考,需要充分调动认知的活动。写拆书稿的过程能够磨炼思考和写作的能力,更能够将书中方法拆为己用。准备拆书稿是深度工作。而宣传课程,招生营销,只是简单的事务性工作,不会提升多少技能,而且其他能做,只是浮浅工作。

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首先要学会区分深度工作与浮浅工作,然后要多做深度工作,少做浮浅工作,这样才能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能,更快地成长。

【异议预防、适用边界】

伙伴们可能会有疑问,如果我的工作内容都是浮浅的呢,这适合深度工作吗?我觉得是适合的,尽管深度工作主要是针对知识工作者提出的,它强调大脑思考、认知升级,但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工作或生活中,想要达到深度工作的状态,希望发挥更多的价值,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们的这些做法。

how】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区分深度工作与浮浅工作,并把多数时间精力放在深度工作上呢?  我根据拆页中的观点,归纳总结了三个步骤,具体如下

1、判断。当我们在处理一项工作或事情时,首先要判断一下它是属于深度工作还是浮浅工作。有没有挑战性,能否激发你的认知潜能,能否提升你的能力。

2、选择。如果是浮浅工作,那看看能不能拒绝或安排别人来完成,如果实在不行,就安排时间集中处理;如果是属于深度工作,那就给自己创造一个无干扰的环境,提前做好准备。

3、集中。为保持深度工作,需要你集中管理时间,当然不需要你彻底放弃上网,而是与其隔几分钟刷会儿微博,不如给自己定规矩,工作三小时、刷半小时,这样的做法客观上增加了专注能力。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编剧本

通过刚才我对拆页的解读,相信大家对区分和利用深度工作有了了解,接下来,为了帮助大家深化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让我们来做一个活动。

现在请小伙伴两人一组,编写一个小剧本,内容可以自由选择,例如可以是一个职场新人工作两年了,感觉个人成长很慢,向职场前辈请教如何快速成长;也可以是研究生向导师请教在科研中如何才能出成果;还可以是初出茅庐的写手向公众号大V请教,如何才能在写作中快速进阶,新手妈妈会想你请教育儿之道等等。注意,要用到刚才所学的区分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的方法。剧本包括人物、情节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和双方的对话、动作等,注意时间一定要是未来,要讨论的是未来如何运用今天所学(比如职场新人工作一两年发现总是在做浮浅工作,个人能力提升有限,自己职业发展或者对从事的行业发展的困惑)。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来编这个小剧本,五分钟后请大家分享。

【回应反馈】


好的,看到大家都完成了,接下来我们邀请一位伙伴分享一下他的小剧本。

代秀梅:我觉得这个深度工作方法太好了,我觉得可以适用于我儿子。

场景就是我跟儿子的沟通,按照一贯的经验和了解,我开始跟他的对话

我:儿子,我看到你50分钟,只抄写20个字,在这个过程中,你做了转笔,拆笔,写字和看窗外,一些列动作。正好我昨天跟拆书帮的任静阿姨学了深度工作,讲的就是深度工作对我们学习进步有很大帮助。

儿子:那什么是深度工作呢?

我:深度工作就是对我们来说有挑战的,需要在没有干扰的环境里专心做的事儿,而且这个事儿别人不能代替,还可以提升学习的。

儿子:哦,这样啊。

我:咱俩来分析一下针对你的刚才这段时间所做的事儿,我们如何运用。

第一步,判断,刚才那些动作哪个是深度工作。比如说转笔,这个好多可复制,不是深度工作,看窗外更不是,拆笔也没有什么挑战,拆了好多次了。那写字呢,对于上小学的你来说,这是有挑战的,而且是你通过写字可以提升你自己的书写能力,提高你的成绩。

第二步,选择,刚才的浮浅工作,转笔,拆笔,看窗外,是不是可以不做,都是可以自己决定和掌控的。不是非得要做的事儿我们可以选择不做。而写字,对你来说,是必须要做的。

第三步,集中做,保持专注。你可以设定三十分钟,爸爸妈妈都不打扰你,专心只做写字这一件事。你可以想象这段时间完成那么多写字时的成就感价值感。

儿子:好的,妈妈我知道了,我试一下。


好的非常感谢秀梅的分享。我们对孩子的要求还是挺高的,深度工作这个词语对他来说还是有点严肃,当然我们要教会孩子的时深度工作的状态和方法。

编的小剧本较好地运用了区分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的方法,如果能进一步指出如何处理自己无法拒绝的浮浅工作,那就会更切合实际,更有启发。好的,感谢的精彩分享!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好,完成第一个片段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深度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二个片段的学习,在进入第二个片段之前让我们来做个小测试。

【请大家自测】

  请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测试,了解一下自己的深度工作能力?需要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个调研,请大家花1分钟时间自测一下,每道题最低1分,最高6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完全符合。

问题

完全不符合

不符合

基本不符合

基本符合

符合

完全符合

工作中,我每天能为自己创造2个小时不被打扰的工作时间

1

2

3

4

5

6

 工作中,我总会抽出一段时间集中处理各种电话或者手机信息,不会时时都处理

1

2

3

4

5

6

工作中,我不会因为被各种杂事分心而苦恼

1

2

3

4

5

6

工作时间外,我可以完全不被工作的事情所累

1

2

3

4

5

6

工作外,我能主动创造专注时间安排自己的学习和成长

1

2

3

4

5

6

 

【解释自测题】

好的,大家都完成了,大家把各分相加算一下总分,都有得多少分的?

9分,21分,17分。。。。

好的,那接下来我给大家解读一下这个测试表。

刚才做自测量表的目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觉察自我的过程,看看平时你是不是一个善于深度工作的人。

15分以下说明工作生活中,你会经常性处于分心状态中;

16-25分表示你在工作生活中,是一个相对能保持专注的人;

而25分以上的伙伴,表明你是一个非常专注的人。

当然,这个分数只是一种参照或观察方式,并不能完全代表你自己,但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因此16分以下的伙伴要好好听听今天的内容,对你肯定有帮助;而分数高的小伙伴,也需要认真听一下,借鉴下,让自己变得更好。



请各位小伙伴阅读手中的原文拆页二,时间是2分钟,读完的小伙伴请举手示意。

“我总是不停地上网,查看电邮;我根本停不下来,好似一种强迫症。”杰森·本讲述辞去金融工作之前那一段时间里自己的状态。为了强调自己深度工作的困难,杰森·本向我讲述了金融公司的上司让他完成的一个项目。“他们想要我写一份商业计划,”他解释说。杰森·本不知道如何写商业计划,于是决定先搜索并阅读5篇不同的现有计划,然后通过对比和比较,理清需要哪些内容。这是个好主意,但是杰森·本遇到一个问题: “我无法专注。”他现在承认,在这段时间里,有好多天几乎每一分钟(“98%的时间”)都在上网。而商业计划项目,这个可以使他在职业生涯早期脱颖而出的机会,却被丢到了一旁。

辞职的时候,杰森·本已经很了解自己很难做到深度工作,因此当他决定学习编程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同时还要教会自己的大脑如何深入下去。他的方法很极端,却很有效。“我把自己锁到一间没有电脑的房间里:只有课本、笔记卡片和荧光笔。”他会在电脑编程课本上做标记,将学到的关键点记录到笔记卡片上,然后大声读出来练习。最初远离电子设备的日子很难熬,但杰森·本强迫自己坚持下去:他必须学会这些材料,要确保屋子里没有使他分心的东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保持专注的能力逐渐增强,到后来经常能够每天在那个房间里与外界隔绝5个小时甚至更久,不分心地专注学习这些艰涩的新技能。“到最后我大约读了18本相关的书。”他回忆道。

两个月的封闭学习后,杰森·本参加了难度很高的开发人员训练营( Dev Bootcamp ):一周100小时的网络应用程序短训班。(在搜索该项目相关信息时,杰森·本发现一名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生将Dev描述为“我这辈子做过的最难的事情"。)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新打磨的深度工作能力,杰森·本表现得极为出色。“有些人没有做好准备。”他说,“他们不能做到专注,他们不能迅速学习。”与杰森·本一同参加这个短训班项目的学生中只有一半按时毕业。杰森·本不仅毕业了,而且还是班上成绩顶尖的学生。

深度工作有了成效。杰森·本很快就在旧金山一家科技创业公司找到了一份开发员的工作,这家公司拿到了2500万美元风险投资。一年半之前,杰森·本辞去金融咨询的工作时,他一年收入为4万美元,电脑程序员的新工作则可以拿到10万美元。随着技能水平的提高,这个数字还可以持续增长,在硅谷市场上几乎没有上限。

我最后一次和杰森·本交谈时,他已经在新岗位上做得有声有色。他成为深度工作的新拥趸,在办公室对面的街上找到一套公寓,这样早晨就能在其他人到来之前很早来到办公室,毫无干扰地工作。“运气好的时候,一天第一次会议之前,我能有四个小时无人打扰的工作时间。”他告诉我。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对比概念,匹配例子,引出知识点逻辑】

好的,看到大家都读完了,有什么感受呀?是不是又一个深度工作的案例。杰森本一开始也和大多数人一样,网络工具将他的注意力肢解的支离破碎。他根本无法深度工作。

当他辞职后,决心转行学习编程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锁在一间没有电脑的房间里。这让他摆脱网络工具的魔爪,让他能逐渐开始培养深度工作的能力。

还记得我们得第一个片段吗?

当荣格觉得苏黎世的忙碌生活,让他无法进行更深入、更缜密的思考时,他隐居到柏林根,深度工作,发展了分析心理学。

其实,杰森本和荣格的作法很相似,他们都是集中抽出一段时间进行连续深度工作,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

【匹配例子,引出步骤】

对于如何避免外部环境的干扰,将深度工作融入日常工作日程中,接下来想分享一下我对这个片段的理解,要想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养成高效的习惯,才能够轻松地进入深度工作状态并保持更长的时间,一旦你培养出正确的习惯,影响将巨大。否则如果不这么做的话,强行让自己深度工作,会疲于应付,不仅不能取得成效,反而让自己焦虑、自责。

how】

那么,怎样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呢,我根据拆页归纳了“四定法”,我做个图示,给大家展示一下:

1)定场所。要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首先需要有一个无干扰的环境,尤其是在开放式办公室,那就更需要,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自己能够安静下来思考。

2)定时长。开始之前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框架,比如两小时完成,比如下班前完成,而不是一直在做,效率高与低也无法评判,也有助于培养自己的时间观念。

3)定规则。开始时先给自己约定一些规则,比如1小时不玩微信等社交工具,1小时完成一个报表等,而不是没有结构,盲目执行,当然前期培养习惯的时候,规则不宜过严。

4)定奖励。开始之后为保持习惯的养成,给自己一些支持或奖励,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创造一些仪式感会更好地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

接下来我举个例子,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四定法”。曾经一个周内写讲书稿有稿费的那种,让我特别有成就感,也体会自己处在深度工作中。一个每天等到送走孩子和先生,大概8点30就开始到书房去准备内容,没有干扰。(这是定场所)对于稿子结构内容划分后每个板块大约用一般3小时,所以基本11点半左右结束中午吃饭安排下午的工作。(这是定时长)以前写材料习惯登录网页版微信,时不时想看微信,尤其图标在闪烁的时候,生怕错过信息,自从学习了深度工作之后,就自己规定1小时内不准看,之后看5分钟,发现其实没有那么多重要信息,而且专注时间越来越长。(这是定规则)当工作一小时之后,我会用小米手环来提醒自己喝点水或咖啡或吃点水果,并来回走走,舒展一下身体,然后再继续投入。(这是定奖励)我想我已经在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了。

【异议预防】

这个四个方法可以搭配使用,因为时间场所有时候不是我们所能决定得,有可能被限定了,客观条件限制了。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不一定那么容易,因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不断去尝试,不断地实践,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习惯,因此需要一定的毅力和坚持,而且要乐于去做。培养习惯的过程就是养成深度工作,培养专注力得过程。当然,一旦养成正确的习惯,那对你来说影响极为深远,所以虽然有点难,但是很值得去做。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微学习环节】

A3】微行动学习 

明确问题(一句话概括):伙伴们,平时工作中,面对你得分心和不能专注得工作,无法好好工作,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大家日常工作投入度高吗?

答:不是很高

容易分心吗?会时不时的看手机,不小心刷很久吗?

答:是的,很容易看一会就停不下来。

那时候怎么办呢?

答:刷的时候挺爽的,刷完了后悔。

那我们一起来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呢?


引导讨论问题本质:

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很难做到不分心,原因有哪些,那导致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呢?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经验,在小组内用5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等会请每组来说一下大家讨论的内容。

学习者提问:我们都要讨论出一个点吗?

拆书家回答:我们每个人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都罗列出来,小组汇总的过程中找到我们都认同的几点,两个组讨论的答案也是很有可能不一样的。我们这就是讨论更多可能性的方式。

【5分钟后】


好的,时间到,接下来有请我们的小伙伴来代表你们组说一下你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

【1组】

我们讨论的问题本质有两个方面吧,主观和客观

主观:个人意志力不足,做一件事坚持的信念不够。

客观:外界打扰比较多,手机和外人的打扰;工作本身过于简单或是过于难,太简单的话容易分心,太难的话容易进行不下去。比如说我有时候要给领导写稿子,没有思路的时候,我就容易去喝点水啊,上个厕所,反正就是跟这个事儿不相关的事儿。


拆书家总结

好的,那我来帮你总结归纳一下,你看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导致我们分心,无法专心的原因来自于内部和外部:

外部来自于环境,内部原因来自自己的意志力和对工作的掌控度,能力限度。

是这样吗??


是的。


【2组】

我们组讨论的结果分为三点:

1,我们做事没有计划性;

2,容易受到环境和突发事件的干扰;

3,遇到难题的时候,容易转移注意力,去关注没有压力轻松的事儿。

还有一点,还有自己的定力不足。就是四个原因吧。哈哈。



[回应、反馈]

明确问题本质  好的,经过大家的讨论总结分享,我发现我们讨论的结果里有些共同的因素,都有外部和内部原因。再请大家思考一下,导致我们分心无法专注工作的更关键的,到底是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

张伟答:我觉得外部原因都可以调整,还是内部原因更大。

内部原因更决定问题是吧?那刚才我们说的内部原因有我们意志力不够,定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那我们找一个合适的词来描述,就一个词,哪个更合适?

果盘答:专注力,专注力不够是内在原因。

好专注力,这个词也挺好的。那大家都认同吗?是内部原因也就是我们专注力不够导致我们分心。

答:认同

刚两组小伙伴都认为导致我们分心无法专注工作的问题本质就是我们内在自身原因,我们的专注力不够导致的。接下来我们深化讨论我们如何提高我们专注力,帮助我们能深度工作呢?这个问题是不是也很值得我们讨论呢?

接下来依旧组内讨论,希望大家讨论的过程中,讨论出具体步骤,如何提升我们的专注力。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讨论结束,各组呈现分享。

【讨论分享呈现】

【1组】

果盘分享:

我们组针对如何提高专注力整理了三点:

1.尽量寻找避免干扰的环境,防干扰。

2.有特定方法,番茄工作法,限定25分钟,刻意练习,反复重复限定时间。

3.适当反馈奖励。

【2组】

艺霏分享:

如何提高专注力,我们组讨论出了四个步骤:

  1. 工作之前,提前做好计划,从时间和完成进度上。

  2. 寻找不受干扰的环境。

  3. 刻意训练专注力,可以通过冥想,呼吸等方法来让自己集中意念。

  4. 如果在工作遇到难题的时候,我们就不逃避,直面问题。可以通过拆解,咨询他人和查阅资料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拆书家总结】

好的,每个组给出的方法都很好,相信对我们的提高专注力,进入深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两个组里的讨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看来,这些方法大家都认同。

那如果我们今天合并成果,是否能统一归纳成一个提高专注力的方法步骤呢?

综合两个组的答案,大家觉得第一条应该是什么呢?

回答:1.做计划

好的,做计划大家都认同,我们记下来。第二条呢?

回答:找环境,防干扰

大家都认同吗?认同的话我们继续第三条。

回答:刻意训练,冥想,定神,定时间,番茄工作法

哦,开始出现不同意见了。

回答:要不,先定神,再番茄工作法

大家认同吗?好,这样第三第四都有了。还要加一条吗?

回答:可以加个奖励反馈。

好的,这样的话我们如何提高专注力得步骤,我复述一下结果:

  1. 做计划

  2. 找环境,防干扰

  3. 定神收心

  4. 番茄工作法

  5. 奖励反馈

    大家还有别的建议吗?

    没有了/

    好的,那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得成果呈现,感谢大家共同得智慧碰撞给出的答案。

好的,最后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想一想未来你会在哪些方面用到“四定法”?因为它还没成为你的习惯,你可能还是会分心,不能保持专注,所以事后复盘的方法可以帮助你更有效地刻意练习。接下来的两周内,请选择一件对你很重要的事情,试着运用今天学习的方法来完成,要把你的过程记录下来发到群里,让大家一起见证最终的成果。

【学习者案例记录】

一周后作业反馈

上周学习了大静老师的深度工作四定法,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在工作中就特别容易分心,很难进入到深度工作的状态。所以我就在工作中刻意用这种方法来锻炼自己的专注力,以达到深度工作的状态。

昨天领导安排我起草第四季度宣传方案,我就尝试用四定法来完成这项工作。首先,我考虑到办公室人来人往,时不时有电话,我就带好相关材料到25楼的会议室去写方案。(定场所)根据工作经验,我判断大概一个半小时会完成,所以我计划写方案的时间为上午9点半到11点。(定时长)我先和办公室庞哥交代好,在这一个半小时之内,有事情让他先帮我处理一下,然后关闭网络和手机。(定规则)最后在规定时间完成好宣传方案的话,奖励自己和心爱的人一起去吃扇贝滑火锅。(定奖励)

事实上,我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了宣传方案,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宣传方案领导非常满意,基本没有修改,我也十分开心。以后我也会多多使用深度工作四定法来不断强化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结语】

最后,我总结一下,通过今天两个拆页,我们主要学习了深度工作的概念,与浮浅工作的区分来认识到深度工作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四定法来培养深度工作习惯,提升效能。我期待小伙伴回去之后把我们学到的技巧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去,保持深度工作,创造更大价值。那我今天3-3的定级活动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聆听与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