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 所属活动: 拆书帮上饶信江筹备分舵第11期线下活动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学会释义式回应 学习目标: 在倾听时,能够运用释义的方法去回应,听明白对方的真实意思

开场:

【个人介绍】 

大家好,我是徐颖,双人徐,新颖的颖。
我的三个标签:
一是成长中的终身学习者;
二是闲居纸笔为伴,至乐莫如读书的阅读爱好者;
三是一名新鲜出炉的二级拆书家。
 


【学习目标】

通过本次学习,学习者在不确定自己的理解是不是他人所表达的意思时(where),能够使用释义的四个步骤(澄清),确认(行为)他人的真实意思,避免沟通双方产生理解偏差(界定)。 


【图书介绍】-场景介绍法

【事件】开始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上周六,我去参加法考,考完后我爸开车到考场接我,他在电话里对我说:“我把车停在了考场门口对面的公交站台”。听完这话,我就过马路朝着正对面的公交站台走去,走了5分钟到对面公交站台,并没看见我爸。然后我又打电话给我爸问他到底在哪个公交站台,确认定位后,我才知道我走错了,他在考场对面斜左方的公交站台,而不是考场正对面的公交站台。

【提问】平时的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是不是经常遇到类似这种因为双方对字词理解的不同,没有进行意思确认,而产生误会,影响沟通效果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你是如何处理的呢?是反问对方到底是什么意思?还是自己琢磨对方的意思,不做进一步了解?又或是直接埋怨对方没把话说清楚?

【影响】类似这样的误会经常发生,如果不确认对方的意思,当沟通中的分歧越来越大时,轻则词不达意,增添双方的烦恼,重则南辕北辙,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造成巨大损失。

【解决】今天我要分享是《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这本书,本书是沟通领域的经典书籍,系统且全面的列举了在沟通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教会你如何去沟通,让你的沟通更像一门艺术,可以被欣赏的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释义”是本书中倾听一章中很小的一个技巧,但却能起到以温和的态度主导沟通的作用,既能帮助倾听者了解说话者的想法和感受,又能给说话者提供一次修正的机会,避免误解,减少冲突。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下面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阅读手中的原文片段,阅读完成的小伙伴请举手示意我,谢谢!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P286

       尽管问话存在种种好处,但它并非总能有助于你理解或帮助他人。比如,想一想当你问朋友他家要怎么去时会发生什么。假设你得到的回答是:“走大概一英里后,在有交通信号的地方左转。”现在思考一下这个简单的信息存在哪些问题。第一,假设你朋友对于“大概一英里”的概念与你不一样:你认为实际接近两英里,而对你朋友来说是指300码,那会发生什么事呢?第二,如果你朋友所说的“交通信号”实际上是指“停车标牌”,而不是你所想的红绿灯,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毕竟,我们在心中想的常常和真正表达出来的并不一样。记住这些问题,假设你又通过询问“我在有交通信号的地方转弯后,还要走多远?”来设法核实你对方位的理解,而朋友回答你说,是从街角过来的第三个房子。很明显,如果你们交换的信息不是一个意思,那么在你找到朋友的住所之前,你会遭遇许多挫折。

 

 由于问话并不总能提供你所需要的信息,我们可以考虑一下另一种倾听反应。这种反应可以在你询问说话者其他问题之前,先告诉你,你是否理解了说话者的话。这种反馈包括用你的言辞重新叙述你所认为的说话者刚刚发送的信息,不增加任何新信息。倾听者将自己所解读的信息重说一次的做法称为释义( paraphrasing)。在之前那个情境中,如果倾听者提供释义,“你是说一直开到高中学校旁的那个红绿灯,然后转向山头那个方向,对吗?”这种回应可能会得到说话者进一步的澄清。

 

 释义技巧的成功关键在于要用你自己的措词重述别人的观点,以便能再次对信息进行交叉检视。假如你只是单纯地逐字重复对方说过的每个字会使你看起来有点可笑,而且仍然没有达到澄清对方意思的目的。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大部分小伙伴都已经看完了!如果有还没读完的小伙伴也不要紧,下面我还会做进一步的解释。

【WHAT】这个片段出现了一个概念“释义”,倾听者通过将自己所解读的信息重新说一次的方式,向说话者确认信息,以达成有效沟通。

【WHY】在我们听完别人说话后,我们可能不能完全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意思,很难准确知道对方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为了避免引发不必要的误会或冲突,我们需要把对方说的话用自己的话重新释义一遍。

如果不这么做的话,我们可能基于自己的理解做出行为或反应,易混淆对方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释义不仅可以反映说话者的想法和感受,让其卸下思想负担,还可以传达出倾听者的投入和关切,鼓励说话者进一步探讨问题,带来新视角,发现问题的解决之道。

 

<强化概念讲解>

释义的本质是用自己的措辞重述别人的话,那么,什么样的回应才算释义呢?

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看一下:一位最近在忙着资格考试和工作的朋友和我一起聊天,朋友对我说到:“我最近觉得好累”,我如何回应才是释义呢?

【反例1】

第一种情况,我回应说:“你是说,你最近觉得好累,是吗?”。

【提问,互动】

我想问下大家,这是在释义吗?

学习者:不是

明显不是,我只是重复了对方说的话,这叫鹦鹉学舌,很容易遭人反感。

【关键点1】

释义的第一个关键点是“只重述不重复”。在释义的时候,要用自己的措辞去解读对方的信息,而不能逐字重复。

 

【反例2】

第二种情况,我回应说:“你怎么会累呢?我看你的状态挺好的呀!”

【提问】

         这种回应是不是释义?——不是,因为这是我的评判、观点,并没有解读对方的话。

【关键点2】

释义的第二个关键点是“只解读不评断”,倾听者可以思考、分析,试图去理解说话者的意思,用释义去反映说话者的想法和感受,但不能加入自己的观点去评断。

 

【反例3】

第三种情况,我回应说:“你为什么说你觉得很累呢?”

【提问】

         这是释义吗?——依然不是,这是提问,不假思索的提问会让对方感觉我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在听,稍有不慎就会产生隔阂感。

【关键点3】

释义的第三个关键点是“只澄清不提问”,要求在解读信息后,用询问的方式请求澄清,不能是直接的提问。

 

<知识点逻辑>

释义信息有两个层次,第一种是释义事实性信息,时间、地点、人物等客观事实进行释义,比如对方说“我周六拆不了书”,你对“周六”这个事实信息的理解可能和对方想表达的不一致。你可以这样释义,“你的意思是说你这周六拆不了书,而不是每个周六拆不了书,对吗?” 第二种是释义个人性信息,包括感受、想法、期待三个方面。

从释义的本质、关键点、层次出发,我们知道了,释义需要你带着不评判的心态,用心去体会他人说的话,解读信息中的事实、感受、想法、期待,主动反馈你所理解的信息,并请求对方的澄清。只有这样做,才能温和又准确地理解他人表达的信息。

 

正例

上面那个例子可以这样释义:你觉得累是因为你觉得最近工作任务太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安排不过来,是吗?

在这里,我没有加任何新的信息,只是把我理解的对方表达的感受和想法清晰反馈给对方,让对方来澄清我的理解是否正确。

 

【HOW 概念要点总结】

那在沟通过程中,具体如何释义呢?

1.听辨

倾听是释义的前提,先认真听清楚别人说的话,不要听错了字词。辨别分析这个信息是事实性信息还是个人性信息。如果是事实性信息,要对事实信息进行准确把握,清楚了解对方的意思,避免信息混淆,如果是个人性信息,体会话里话外的情绪和需要,明白对方的感受、想法和期待。

2.重述

当我们发现对某个词语或某句话的理解并不能确定是对方的意思时,需要使用改变措辞或举例子的方法把我们的理解告诉对方,并且不掺杂任何新信息和评断。

3.澄清

在重述的结尾加上“是这样吗?”、“对吗?”等问句,让对方来澄清、确认你的释义是否准确。

4.修正

根据对方对你释义的回答,思考是否还有不确定或双方理解不一致的地方,继续谈话,反复释义,直到真正弄清对方的意思,并准确给出你的回应,推进沟通。

 

请注意,第4步需要视对方的回答而定,如果澄清后,已经清楚对方的意思,就不需要进行“修正”,你可以采取其他回应方式与对方进行沟通。

 

综合起来,最基本的释义句式可以是这样的表述:

(开头)你是不是觉得/你看看我理解的对不对/你想表达的是不是……

(中间)……通过变措辞/举例子形成重述的内容……

(结尾)……是这样吗?/对吗?/会吗?/好吗?

 

举个例子:

对话过程

妈妈:“你这iPad用着一点都不好”

我:“妈妈,你是不是想说,我经常用iPad对眼睛不好,对吗?”(1听辨、2重述、3澄清,对事实性信息进行释义)

妈妈:“是呀,每次看你看完iPad,眼睛都红红的。”

我:“你是希望我少看些iPad,保护好眼睛,对吗?”(根据回答进行修正,对个人性信息进行释义)

妈妈:“是的”

 

我妈看到我在用ipad学习,对我说:“你这ipad用着一点都不好”。

听了这话,我会这样按释义的方法回应:

第一步:听辩,我分辨出这是事实性信息,我不确定妈妈说的“不好”指的是什么,是性能不好,还是我经常看ipad对身体不好。

第二步:重述,用“伤眼睛”这个例子重述信息。

第三步:澄清,问句结尾,请求确认。

我这样释义:“妈妈,你是不是想说,我经常用iPad对眼睛不好,对吗?

我妈回答说:“是呀,每次看你看完ipad,眼睛都红红的”。

第四步:修正,我根据我妈的回答,知道了她的真实想法,并且发现她话语中有担心和期待等个人性信息,所以我继续用释义确认。

“你是希望我少看些ipad,保护好眼睛,对吗?”

我妈说:“是的”。

       就这样通过释义,我清楚了我妈的真实想法,也让我妈知道我理解了她的感受和想法。

 

【预防异议】你可能会觉得这样回应不太自然,担心用起来有些棘手,因为这不是一个天然的反应方式,但是假如你开始经常用这种反应并且逐渐增加使用的频率,你就会慢慢领会到它的价值了。

 

【适用边界】释义,适用于在不确定自己的理解是不是对方所表达的意思时,通过澄清,帮助我们理解对方的意思;也可以用在别人批评你的时候,通过澄清批评话语中的观点,以更好了解对方的反对意见。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编写剧本】

分步催化1:

       刚才我们学习了“释义”的相关知识,现在请大家想一个在未来一周或一个月内,你可能需要“释义”的场景,比如说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朋友向你倾诉,你觉得没太弄懂朋友的倾诉点;听上司布置工作任务的时候,你不太明确任务要求;有人请你帮忙解决问题,但你没从他的话里听出要解决什么问题……

未来的一段时间,你可能会遇到哪些类似的场景,请大家用1分钟时间想一想。

       请注意,只需要想场景,不需要思考怎么做。

 

分步催化2:

       接下来,请大家用我发下去的表格,编写一个小剧本。

       要求:事件是未来一段时间你需要释义的场景,依据这个场景,设计出人物、情节变化(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双方当时的对话动作等,内容一定要用到今天学习的释义技巧。

       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将摘要内容写在表格里,稍后会请一位小伙伴分享。

微信截图_20190908110329.png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习者:陈老师 

事件:

       我妈最近摔伤了腿,我会经常回去看她,每次临走她都会说:“你不用来看我了”。

      下次回家探望我妈,假如她对我说:“你不用来看我了”,我就会用释义的步骤来了解我妈的真实想法。 


人物角色:我、我老妈 


对话:
老妈:你不用来看我了

我:你是说,如果我忙,我就不用来看你,是吗?

老妈(可能会)说:是的

我:你是担心我身体吃不消,忙坏了身体,所以你叫我不用来看你,是吗?

老妈:是的

我:其实,假如我有时间的话,你还是希望我来看你的,是吗?

老妈(应该会)说:是的,你有时间,我还是希望你来看我的。

       

拆书家反馈:

       好的,非常感谢陈老师的分享,她的分享中不仅释义了事实性信息,还释义了她妈妈对她的一些期待和希望、担心等个人性信息。

 

【结语】

       今天我们学习了释义及其四个步骤,通过释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理解对方并推进沟通,希望大家学以致用,把释义的方法用到生活中去,以更好地倾听回应,减少人际冲突,达成友好的人际关系!

       我的分享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