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我的1-1级别的拆书分享。我是一位名字很有特点的拆书家,我明明是一位女性,可是我的同事和朋友们却都叫我“娣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啊我的名字叫:朱娣娣。娣呢是小S徐熙娣的娣。这个名字是不是很有特点呢?下面呢用三个标签来介绍一下自己:标签一:就是我 这容易让人记住的名字;标签二:热衷于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的研究与实践;标签三:PET实践者。
拆书帮介绍: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样知道拆书帮的,我在拆书帮认识了很多积极向上,愿意提升自己的朋友,拆书帮也给了我很多赋能。拆书帮呢就是一个集结了一群学习爱好者的社群,这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它的使命就是帮助更多的学习爱好者通过练习使用拆书法,一级一级的打怪最终成为拆书家。
那什么是拆书法呢?我是通过阅读《这样读书就够了》详细了解了什么是拆书。拆书的理论基础是成人教育学,落到实践呢就是拆书"RIA方法论”, R就是Reading,指阅读原文片段;I是 Interpretation是解释,指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A是 Appropriation,代表学习者拆为己用。我理解的拆为已用,实际上就是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我们自己的能力,通过联系我们过往的经验,触发我们的实际行动进行改变,以解决自己的问题。那怎么去使用呢?
拆书法有两种形式,一是供个人学习的便签学习法。二是供组织学习的RIA现场学习。现在我们进行的就是一场RIA现场学习。
我希望能够通过拆书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慢成长的环境里将书里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
接下来我为大家分享的片段来自于书本《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通过生活中的常见案例的分享,总结了几种实用的方法,能使家长与孩子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并使得爱在彼此之间流动。而这本书的作者是两位美国的妈妈,她们都有三个孩子,养育三个孩子的日常繁琐不是简单的1*3的关系,时间精力的分配曾让她们一度焦头烂额。而他们在吉诺特博士《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作者,的带领下,开始使用新的育儿方法。于是她们将她们的行之有效的育儿方法写成了这样一本书。好,接下来我们开始拆书的第一个步骤,R,阅读原文。
下面请大家花一分钟时间进行原文阅读,阅读完后,请抬头示意我一下,谢谢。
摘自《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第192页
赞赏孩子的方法(用描述代替评价)
1、描述你所看见的
“地板很干净,床很平整,书都整齐地码放在书架上”
2、描述你的感受
“走进这间屋子,感觉很舒服”
3、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
“你把笔都分了类,将彩笔、钢笔放在了不同的盒子里。这就叫‘有条理‘。”
今天我们看的片断,讲的是赞赏、称赞孩子的方法。
【What】那首先什么是称赞呢?称赞是指人们对某件事的赞扬,即对某件事的认同的基础上觉得它做得好。可以看得出来,称赞是针对行为的。
【Why】回顾一下,当你的孩子有好的行为的时候,你是不是想要称赞孩子?但我们是不是经常用“你真棒”“你太厉害了”“真牛”这样的语句?书中把带有“你真是个好孩子”、“这真美”这种评价事物或者人的词语的称赞称为“评价性”称赞。能看得出,这种称赞,其实是就是对人或者事的一种评价。
然而有时候使用“评价性”称赞,去赞赏孩子时,可能会得到孩子这样的反馈:我一点都不棒!(赞赏被否认,很遗憾,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者孩子可能会有“我真的是一个好孩子吗?”这样的疑问(赞赏被人怀疑)。这说明一个问题:赞赏是需要谨慎。有时这样善意的称赞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反应。
【When】那么当我们真正看到孩子好的行为的时候,怎么样去使用称赞,能让我们的赞赏不被否定,也不让孩子们产生怀疑,并且能让他们更加了解和认可他们自己的能力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个方式,就是“描述性”的赞赏。
怎么样区分“评价性”称赞和“描述性”称赞呢?首先,评价性的称赞,是抽象的,是没有事实直接说结论的;描述性的称赞是具体的,是先描述感官事实再加上一个感受的。比如,当孩子拿着一幅画过来给你看时,如果你说:好漂亮啊,好美啊。就是评价性称赞。如果你说:我看到这上面画了3棵大树,树上停着一些小鸟。也用到了好几种颜色,这让我感觉好鲜艳,好生动。这就是描述性称赞。
【How】“描述性”的赞赏可以按照如下的方式来操作:
第一步描述我们所看见的内容,或者听到的内容,可以理解为去描述孩子行为结果带来的直接的视觉/听觉场景。这一点需要我们用心的去看,去观察。
第二步,描述你的感受。就是针对你所看到的场景,去体验,说出你的感受。需要是真实的你体验到的,好的感受。这一部分需要我们提升我们自己的感受力,在生活中去觉察自己的体验,才能做得更好。
第三步,再将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要用到的就是提练总结,从你所见->所感->到提练品格、特质。
这样孩子就能得到正向的反馈,然后才会产生更多的好的行为(正如成甲的《好好学习》里提到的:人之所以没有变化,是因为没有得到反馈。那孩子得到了反馈,就自然而然的会产生好的行为了)
当然,如果说有时候一下没有注意,下意识的就说出了“你真棒”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自责,只要在心里马上“咯噔”一下,赶紧转换赞赏的方式,在“你真棒”的后面填补上描述性的赞赏就一样能帮助到孩子了。
A1:
这个片段让我想到我之前错过的一个场景:
我孩子还是5岁多的时候,有一次,我们下午在家玩多米诺的骨牌积木,就是一种小块的片式积木。可玩了不到5分钟,我有点紧急事情需要处理,留他一个人在客厅里玩。我则去书房处理我的事情去。我做到了十几分钟的时候,很奇怪为什么孩子没有来找我,打扰我,于是我悄悄的出去看,原来,他在安静的一个一个的在放积木,有时候弄倒了,又扶起来重新摆。说实话当时看到这个场景有一种老母亲心甚安慰的感觉。然后我接着就回去工作了,就这样40多分钟过去了……最后等我忙完出来,发现地面上摆着非常长一串的多米诺,里面还夹杂着一些他设计的机关。当时的我其实被他惊讶到了。然而我当时的反馈却只是:哇噻,amaizing!你是怎么做到的,太厉害了吧!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其实对一个5岁多的孩子,手部肌肉还没有得到很精细的发展,针对这种又薄又小的比较容易倒的多米诺,要摆出那么长的一串,是很需要耐心,细心的。
而当时我用的就是“评价性”称赞,没有按照“描述性称赞”去称赞我的儿子,让他错失了一次,认可他自己是一个拥有着耐心和细心的品质的孩子的机会。
通过这个片段,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也了解到用“描述性”的称赞来赞赏孩子能给孩子带来自信和自尊。因此我给自己制定了明天至少使用一次“描述性”赞赏的计划。
最近他已经有两次是回家后先做作业,再去玩他喜欢的玩具了。以前他经常要在多次提醒下才会停止游戏以及其它的事情,才去做作业。如果他明天,仍然是这样去做的我会这样去表达我的称赞:
第一步:描述我看到的:用眼睛看一看,告诉他,他做了什么,带来了什么结果。
我会这样说:我发现,你今天回家后是先做完的作业,再去玩的玩具哎,然后你就得到了一整块的大段时间;
第二步:描述我的感受:体验一下自己的感受,告诉他,他做的这些带给了我什么的好的感受。
我会这样说:你知道吗,你这样让我感到很安心,也很省心。
第三步:总结一个词:告诉他,这种特质是什么。
我会这样说:你会这样安排将要紧的事情先做,这叫有责任感。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希望能给你带来一点启发,在生活中也能体验到使用描述性的称赞,带来的美好感受,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