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谈话的力量》 所属活动: 北京宇宙中心分舵第122期活动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在沟通中如何确认别人的非语言信息 学习目标: 学会识别他人的非语言信息

开场: 我是今天的拆书家葡萄枝。
我今天分享的片段取自于《谈话的力量》,是美国知名的沟通学咨询专家艾伦・加纳的著作,一共13章,介绍了出色谈话所需要的技巧。
这本书很薄,一共99页,不会让人一拿过来就感到头大。这是作者数百期、学生数以万计“谈话技巧”培训班的精华。
有人说,我天生是个木头脑袋,没有天赋怎么办?有人说,我跟别人聊天似乎总是对牛弹琴,不是对话,而是两个人在一起的独白,咋办?有人说,我说了一堆,但是别人一点印象都没有,这是什么情况?不急,本书带来一系列的基本谈话技巧,虽然不一定能让你成为脱口秀的主持人,但一定能让你成为朋友中受欢迎的人。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对非语言信息的积极倾听   

    非语言信息常常比语言信息更加难以正确理解,因为同一个信息(比如微笑或者交叉手臂)可能传达着完全不同的几种意思。因此,最好通过下面三个步骤来检验你的理解是否正确: 

1 告诉对方你所看到和听到的、借以得出自己结论的内容。

2 试探性地告诉对方你对其动作的理解。

3 问对方你的结论是否正确。 


例如: 

1我问你是否愿意一起去我学习结花边的课堂,你只是轻轻地说:听起来好像很有意思。然后就转移了话题。我觉得你不是真的想去,对吗?  

2你刚才说喜欢你的职业,可是又皱了皱眉头。是不是有什么令你不太满意?  

3你不停地打哈欠,我觉得你是不是想回家了?”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举个例子】:周一我和两个同事开会讨论运营方案,我跟小何聊了有10分钟,小何也提了几个建议,然而小平一句话也没说,中间就应付性的“嗯”了两下,我心里想是不是这家伙对我有意见。(我平常跟他们聊生活上的事挺少的。)

 

【不那么做的坏处】如果会议就这样结束了,我和小平之间无形中有了隔阂,自己之后会容易带着情绪来相处。后来才知道小平不过是当时没有任何思路,没有什么可以提议的,所以干脆就没说,并没有别的意思。

可见如果仅仅凭着自己的理解来判断别人的非语言信息,就容易差强人意,形成误解,造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疏远。

 

我稍微用片段的方法来稍微加工一下,会议中我该这么问一下:小平,我刚才和小何探讨的时候,看到你刚才低着头, 没怎么说话,是不是对于我的思路有什么意见吗?

如此就能直截了当的了解对方的真实意思了。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大家设想一下,当你给朋友发微信邀请来看一场话剧,结果两天都没回复你,你怎么办?你跟同事聊起的辉煌经历,对方中间皱了皱眉头,你怎么想?回顾一下看看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对方发出非语言信息,你是怎么理解的,怎么回应的,而实际又是什么情况呢?


杜鹃:下午下班之前,我去问一个设计师,问他网站的二级页面有没有设计好。结果他就非常小声的回答了一句,没有,连看我也没看我一眼。我心想,我刚进公司,做一个小团队领导,是不是他自尊心受挫啊,是不是不喜欢我这个小领导啊,胡思乱想了5分钟,但任务紧急,还是找他催要了我要的东西。


A1+: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在刚才大家回顾的场景中,看看怎么样用片段中的方法加工变得更好? 

杜鹃:如果再遇到那样的场景,我会说,小王,我看到你没有特别积极的回答我,是不是遇到困难了吗,还是咱们制定的方案有哪里无法接受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