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拆书家曹志文,是一个平凡的名字,刚巧有几个明星也叫这个名字,一位是王志文,一位是金志文,大家可以亲切的叫我“志文”。
我是一位一级拆书家,今天是我通往二级拆书家的最后一轮挑战,希望在大家的见证下通过这次挑战。
今年有一部现象级的电影叫《流浪地球》,大家应该都听过甚至看过?抛开各种标签,最让人动容的是这部电影通过故事要传达出的情感。太阳要毁灭了,地球环境急剧恶化,为了生存,人类建造了1万座行星发动机,将地球推离太阳系,花费两千年时间寻找新的家园。电影的情感正如电影最终的点题“尽管我们不知道4.2光年外的新太阳会带来什么样的家园,但从今天开始,人类的勇气与坚毅,将永刻于星空之下。” 这部电影要传达的终极情感就是绝望下人类表现出来的积极。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也是积极,我选择的拆页来自另外一部优秀作品《高效能人事的七个习惯》,我在两部作品中看到了相同的方法。
【FAB图书介绍】
【F】《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史蒂芬·柯维(美)的著作,这本书在美国成年人中极具影响力,有人夸张的说这是美国公司员工人手一册的书,还有人夸张的说这是美国公务员人手一册的书,更有人夸张的说这是美国官兵人手一册的书。”但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几乎成了美国企业界和政府管理部门的一本“圣经”。
为什么被称为圣经呢?因为在本书他提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可以称为原则的习惯,7条习惯相互关联构成整体框架,容纳了关于时间管理,情绪管理,沟通,团队合作等知识,为个人或组织机构不断发展和超越提供力量和指引。
【A】
相比于其他个人效能和管理类书籍,这本书通过案例、工具、方法和概念讲解,系统的阐述如何成为高效能人士的路径和关键,被中国商界最经典、最著名的一部培训教材,是世界500强企业必备的培训课程和教材,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克林顿、俄罗斯总统普京等从多名人都鼎力推荐阅读。
【B1】
学习者可以通过这本书学习到时间管理,情绪管理,沟通,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方法,既可以用这些方法提升自我管理,也可以用这些方法增进与他人的合作。
【B2】今天我们要分享的如何积极是本书的第一习惯,无论面对顺境还是逆境,这个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通过行为,强化积极心态。
众多著作都引用了这一章节,《流浪地球》中也运用了相同的方法,我也是通过这一章节与本书结缘,希望通过我分享的角度,让大家有新的收获。
【学习目标1】:通过我的分享,学习者在无论面对顺境还是逆境,都能通过运用关注影响圈的三个步骤,并焦点聚焦影响圈,强化自己积极心态。
拆页很短,大家都已读完,回到我们的分享中来。
【What】
虽然我们知道保持“积极”能带给我们更好的人生,但是当面对人生的波折,自己是否真能保持积极呢?我在上大学时候,班上有一位风云人物,学生会主席,老师的宠儿,各种活动排头兵,如果你跟他讨论积极的话,相信他能写一堆优秀的作文。但是在一次考试时候他因为作弊当场被抓记大过一次,不仅失去了各种头衔,也成为老师避而远之的人,开始翘课抽烟喝酒。
如果这时候我们安慰他“请保持积极,积极能带给你更好的人生”,大家觉得他能接受吗?
太多人顺境时相信积极,逆境时放弃积极,为什么呢?因为对于多数人来说积极很主观,更像一味鸡汤,心情好时喝一口(停顿)神清气爽,心情差时喝一口(停顿)“那都不爽”;但是根据作者的观察,成功人事都在践行一种积极的方法,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坚持。
【Why】
为什么说作者总结的方法在逆境中更能坚持,因为这个方法是先通过行为,而后改变我们的心态,行为更易约束。当我们运用这个方法的时候,每一天我们都能为自己的努力和改善感到欣慰。从而获得更积极的能量,摆脱抱怨。相反的当我们怨天尤人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套方法,衡量一下自己是否违反了积极的原则。
【How】
我们在分享方法前,先分享两个定义。
1、关注圈:每个人格外关注的问题被圈成关注圈,区别于自己没有兴趣的事物。
2、影响圈:关注圈内可以被掌控或通过和别人合作能产生影响的事物被圈成影响圈,区别于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物。
积极主动的人会怎么做呢?
1、首先他们可以区分影响圈,可以用“我可以”的表述提升对影响圈的专注:比如我可以更耐心,我可以找到第三种可能,我可以找谁合作。把关注点放在影响圈上。
2、其次,他们会拟定计划并严格行动: 把“我可以”落实成具体的行动,逐渐提升自己的目标。因为你的认真和坚持能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能力和影响力将扩大
3、最后,定期回顾,获取积极的能量: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努力,我们不再感到无力,不再怨天尤人。
【异议预防】
有没有经历了太多逆境或绝境认为人生没有希望,已经不再认可积极的人?一定会有,因为环境长期的作用,心态已经出现偏差。想要立刻扭转心态确实很难,这种情况下不妨尝试一下作者的方法,先接受现实关注和做好我可以做的小事,通过的行动慢慢恢复心态。
我们就用一个例子来体会如何使用这个方法。
【意译案例】
拆页中的案例描述得比较简略,我说一个让特别有感受的例子。我们组里有一个同事跟我一起共事3年多了,工作一直很努力,但是晋升的比较慢的,在这方面他从来没跟我抱怨过。今年初他终于获得了晋升,我也为他高兴。但是他却没有等到相应的涨薪。
我同事跟我说:“说实话,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很失落;升职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工作,让我做跟多的活但是不给我涨薪,这合理吗,上火的时候真想跟领导说不涨薪就别给我升职了。” 这是一开始他的关注圈。
我同事继续说:“但是我真的要这么做吗?,想想升职后我可以带人,我可以实践自己的管理想法,可以接更多更好的项目,难道我真的放弃吗?”这是他的影响圈。
我同事继续说:“所以我就当这是个升职试用期吧,我要在这个职位上证明我的想法和能力和这个职位匹配,加薪就应该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吧。”他决定关注在影响圈。
后来,他进一步计划和行动,加强了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更主动的沟通部门合作,推进落实;他赢得了同事更多的尊重和信任。此时他的影响圈在扩大。
当我们一起回顾起这件事情时,他自己和我们这些同事都为他的决定感到欣慰和鼓舞。
【A1显像提问】
我们分享了关注圈和影响圈的方法,说不如练,我们先来找个经历,我们先2人一组,一起反思一下,看看,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有没遇到我们必须面对又让我们感到无力或挫折的事情,比如像这样的事。
拆书家:阿东老师刚才分享了自己的经历,首先活动在运营中遇到问题,不想想象的顺利,一个是给自己造成了压力;另外是爱人工作变动导致家庭收入减少,这两个事情加起来,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给自己带来心里压力和无力感
【A3现场演练 角色扮演】
我们可以看下,根据方案整完之后,我们也可以试着操作执行看看
【学习目标】: 通过我的分享,学习者在处理符合smart标准的具体事务时,能采用直接控制间接控制的四个步骤,选择正确的优先级,更好的推进事情解决。
拆页很短,大家都已读完。
What:
一个人在面对人生大问题的时候能看出是否积极,那在小处是否也能看出积极呢?正月头我家网络出了问题,我妈急着用就去营业厅找业务员,业务员说“我们维修师傅都放假了,请过完初7再来办理。”我看我妈着急,就让她打热线电话找客服,客服说“她来帮忙询问师傅”,短暂的询问后立刻安排师傅第二天上门处理,我妈很高兴。同一件两人的处理方法谁更积极一眼可辨。我们能感受到不同但不一定能总结成方法?作者在拆页中就总结出了这一套方法直接控制,间接控制和无法控制。关注圈和影响圈的方法与可控不可控两种方法同根同源。
【适用边界】
说到这里小伙伴们可能会问,我怎么区分什么时候用哪个方法合适?大家还记得吗?我们说关注圈影响圈是适用于面的方法,那可控不可控方法就是更适用于解决具体问题。 符合SMART原则的就是具体问题,事情目标明确,结果可衡量,可达成,和关键目标相关,有时效。特别注意时效不要超过1年。这样的具体事情适用积极处事法。
Why:
大家做事的时候有没这样一种体验,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复杂,但是只要动手去做顺理成章,按部就班就完成了。积极控制的方法能让我们面对具体问题不逃避,尝试各种可能,大大提高了完成的几率。相反畏难,推卸只能把自己束缚在很小的圈子中。
How:
拆页中提到了积极处事的操作方法,为了更好的运用,我对拆页中的方法进行了细化。
【细化操作步骤:细化依据融入两要素,1、积极原则中强调的变化,扩大影响圈。 2、前一节处理孩子问题的案例和本节戒酒的案例,事情都不单纯,是三类问题的组合。】
1、分解:分解问题,如拆页所述问题拆出三部分
可直接控制部分:通过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落在影响圈
可间接控制部分:通过和他人合作,或他人的帮助可以解决,也落在影响圈
无法控制部分:暂时无能为力,落在关注圈
一个问题都能分解出1个或多个部分。
2、分类处理:优先处理可直接控制,可间接控制部分,无法控制部分暂缓:为什么优先处理这两个部分,是根据上一节学习的积极原则指导,从力所能及的事入手。
3、整合(总结,改善):可直接控制和可间接控制部分完后,整合增加的信息和资源。
4、循环:因为增加了信息和资源可以对无法控制部分继续进行1-3步骤。不断循环直到问题解决,时限到期或是无法再分解为止。
【异议预防】
当然可能也有人说,我喜欢对事情有十足的把握了再去做,不做没把握的事。首先喜欢做有把握的事情很好,因为有把握的事完全落在可直接控制或可间接控制范围。如果能同时使用今天的方法,再挑战部分超出可控范围的事请,会发现自己比想象得更强。
3. 一定要强调不这么做的坏处是什么,讲解中有举一两个简明的反例说明, 后果是什么?回到原文的拆页建议,可以把举例的反例变成正面的例子
【反例】
【不这么做的坏处】
如果我们优先处理不可控部分又会怎样呢?会导致原本有可能完成得事情,却因为入手错误,得出无法完成得结论,错失解决问题,失去成功的可能性。
【简明的反例】
举个例子,年初我们公司产品部门和研发部分一起开会;产品部门提出一个公司之前都没研究过的新功能,询问两个不同研发团队的组长,谁能接手这件事情:第一个组长想了一会说:“手头有3个项目在同时支持,实在没有人手,对该新功能也没有任何积累,无法承担这个开发任务。” 这个组长并没有对问题进行分解,直接跳入不可控制部分,导致问题成为一个死局。
【反例变正例】
相反的第二个组长在心里思考,分解起这个任务,这个任务虽然困难,但是有可控制部分,就是新功能的资料收集分析,这个部分人手贵精不贵多,正好自己擅长;其次有间接可控部分,可以现在通知人事部门配合加紧招人;刚才组长提的困难虽然是暂时的不可控部分,但是并不紧急,可以先解决这两部分,等这两部分事情完成后,不可控的部分也转变为有积累有人手的间接可控范围,然后再按照常规流程就能完成新功能。
通过对同一件事情,两个组长不同的思考方式,我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出差异,要是这样的情况反复发生,相信第二个组长一定会在两个人的对比中脱颖而出。
【A2分步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