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精进》 所属活动: 觉察心理成本+PDCA促进发问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觉察心理成本+PDCA促进发问 学习目标: 学会用发问引导对方“自我觉察”

开场:

      大家好,我叫立白,老家在甘肃兰州,我是地地道道的西北人,从小吃牛肉拉面长大,性格中多一些西北人的率直。
      业余时间我很喜欢阅读、学习、运动,这些能实实在在给我带来乐趣。特别是阅读,在我感到困惑、迷茫时,获得内生的力量;忙碌、浮躁时,多一分平静。
不过我也遇到了问题,在学习、阅读方面,投入了一些无效时间,为了能够提升效率和质量,我来到了拆书帮,希望能向优秀的拆书家取经。        

       

初次听说拆书帮的伙伴可能会疑惑,拆书帮是干啥的,好好的书为啥要拆呢?

拆书可不是把书拆得四分五裂、七零八散,而是拆解内容,通过有条理、有章法的方式让书中的知识被我们更好的吸收。

拆书法,个人学习和多人学习的应用场景是不同的。个人学习,采用的是便签读书法。多人学习,则由拆书家拿一本书现场带大家进行拆页学习,把知识拆为己用。

具体来说,阅读过程中,当你看到一个有感触、受启发的内容或知识点时,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第二步,对应所写的内容回想自己的一次具体经历或经验,写在第二张便签上。有了对知识的理解、个人经验的关联,第三步,设想类似的事下次发生,你会怎么做,给自己规划一次具体应用。

完成三张便签的过程,分别在训练我们的理解能力、反思能力和应用能力,形成学习到实践的循环。因此是适用于成人学习的一种方法,帮我们解决问题、提升能力、转变行为。

  拆书帮,则是拆书家聚在一起、共同学习成长的一个平台和社群。全国各地有不同的拆书帮分舵,感兴趣的伙伴可以参加线下的活动。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如果总能想到一件事就完成一件,那么我们同时应对的事情就少了,也就不用多花心思去“管理”这些事情。而待完成的事情一多,管理的复杂度就直线上升,相应地,记忆负担、情绪负担和人际负担也会显著加重。这些心理成本虽然是隐性的,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随着事情越积越多,我们慢慢会觉得无法承受,情绪上的各种问题首先会爆发然后与周围人的关系也会变差,于是生活开始失控。与求职、买房等人生大事相比,小事情造成的心理负担可一点都不轻,但搞定后者则显然容易很多(见表3-1)


完成难度与完成时间

记挂、烦心等心理成本

拿快递、洗碗等琐碎小事

求职、买房等重大事项

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的心理成本比作一个可以张开和缩小的弹性薄膜,这个薄膜会被各种事情撑开。从图3-1可以看到,各种小事的堆积可以把人的心理成本撑得很大,而当这些小事被基本消除后,人就可以轻松多了。

先把必须要做的小事处理掉,是我们保存积极和从容心态的一剂良方。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即刻行劫。有些事情牵涉的方方面面比较多,并且原本就无法在短期内解决掉,那就需要我们从长计议。这时第一步一般是做计划,做计划虽然主要是构思工作,但也是行动的一种。而这种构思也是可以立即做起来的,与其他的事情同时做也未尝不可。比如,你在洗碗、拖地的时候,脑子里去构思一些重要事情的计划,就是一举两得了。按照思维研究者刘未鹏老师的话说,是利用了“暗时间”。所以对于复杂的事情,即便表面上没有立即行动,但你还是可以尽早地预作准备。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

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对不同的任务和事情,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是必须要做的,都应该及时去完成,特别是很快就能搞定的事情。

WHY

为什么呢?首先,一件事情必须得做,在没完成之前,按照我们人的本性,会一直惦记,放在心上,时不时想想。

之所以没完成,可能有的事情自己存在抗拒心理,下意识中回避;有的则纯粹因为自己偷懒、拖拖拉拉,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事情多了后,就像章鱼的触角一样四处伸展,混在一起,处理起来难度增加,影响人的情绪,甚至人际关系。

可能很多人没意识到,我们内心的惦记、放不下,以及产生的负面情绪、耗费在负面情绪中的时间等等,都是一种代价,心理代价、心理成本、心理支出。

心理支出看不见,但和兜里的钱一样,不会永远没有限制,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些地方投入多了,另外的地方难免会少。我们内心的装载量,像汽车车厢,也有限度。装多了,形成比较大的心理负荷,处理事情、管理自己的情绪和精力难度本身也增大。

相反,解决好了,我们对生活、工作的掌控感会更强,也能集中精力做更重要的事情。

HOW

道理懂了,具体怎么做呢?按照拆页中内容,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排顺序。

先对事情做区分与排序,从三个维度:完成难度、需要的时间、没搞定之前可能投入的心理成本。难度越低,耗时越短的事情,排在最上面,以此类推。

第二步:即行动。

从上到下,排在前面的事情先一个个尽快处理掉,不要挡路。

第三步:复杂事情做计划。

搞定简单的,剩下复杂、不能马上下手的事情,得先想清楚、想明白。也许要判断当前能做什么,是构思、选方案,还是其他。但不论是思考还是做准备,当前哪些事情能做,首先要计划清楚,能做的事情马上行动起来。

处理简单事情的过程中如果条件和精力允许,同时思考重要的事情,当然也是任务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

按照这样三步走,做事情能更有条理性,张弛有度。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拿我自己来说,一个多月前,老单位同事打电话,有几份文件放在了门卫处,需要我去签一下,我答应周五签好。每天下班都会路过老单位,但是车速快了以后就不想停车。白天上班微信上看到同事的头像就会想起这个事,早晚上下班开车路过后忍不住又后悔刚才咋没停一下呢,就这样一直到周五都没完成。周六早上,想到答应别人的事情没兑现,人家会觉得我说话不算数,问起来时我还得费劲想合适的理由应付,即使被接受了,保不准也影响人家对我的印象。

这样搁在心上,颠过来倒过去的,一琢磨,还不如干脆去一趟老单位。直到签完字放下笔,才感到心理轻松了。忍不住对自己说,要是早解决了,用得着这样吗?签字一分钟,纠纠结结、犹豫顾虑的时间加起来快一个小时。

  这次经历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吸取经验,我开始注意管理心理成本,控制合理的心理支出。


  

A2 最近,公司新录用了一批员工,部门计划录制入职引导系列视频,每个人都分配了任务,半个月后提交。这件事情什么时候做好呢?吸取经验,我从完成难度、需要的时间、没搞定之前可能投入的心理成本三个维度先进行分析:

1. 目前课件已经做好,录课以前自己做过,这个任务难度不大。作为部门整体工作之一,当前也很重要。

2. 完成它40分钟左右即可,加上调试时间,不会超过1个小时。

3. 先不做,拖后一段时间会怎样?计划不如变化,这期间如果有其他工作插入耽误了,会对部门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另外,接到任务后心里面始终装着这事不说,一再往后拖延,我会对个人自律性和工作计划能力产生质疑,影响

影响自我认知和评价。

   经过分析,马上意识到应尽快行动,在下周三之前完成,为督促自己保证质量,完成后第一时间发布在部门群里,请大家监督。确定计划,就此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