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分组
各位小伙伴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参加我的2-4过级活动。这是我第三次冲击2-4了,希望能够顺利通过。今天的过级总时长需要55分钟,会拆解两个有互补关系的片段。为了便于大家讨论,我把今天到场的韶波和淑霞分成一组。
图书介绍(1分钟)
F 特征(核心是“书”,用于满足好奇心):
这次给大家带来的是一本我个人很喜欢的书《让达成目标成为习惯》,为什么呢?因为这本书干货满满,一用见效。为什么这么说呢?
A 优势(重点是“比较”,用于建立安全感):
这本书最大的优势在于实用性很强。它的作者伯纳德.罗斯在斯坦福大学开设有“社会生活设计师”的课程,课程的宗旨是鼓励学生审视自己的生活,进而掌控自己的人生。书里的理论和案例,都是作者在长达数十年的教学实践生涯中的宝贵经验,这就是它实用性特别强的一大原因,所以说它“干货满满”。这一点也是其他纯理论的同类书籍无法比肩的地方。
B 利益(强调的是“学习者”的利益,用于引发兴趣)
我想问问大家,谁不想达成目标,体验成功的快乐呢?为了让我们能梦想成真,作者围绕怎样把达成目标变成习惯,从思维和行为的角度,列出了很多个方法,并且配上了案例和“该你了”这样的小练习,哪怕只实践其中的一个方法,也会取得效果,不必担心自己没精力,坚持不下去。所以说这本书是“一用见效”。
在这本书里,可以学到建立习惯的方法、调整心态的方法、树立目标的方法等等,简直举不胜举,所以强烈建议你打开书照着做!
真的有这么神奇吗?我们今天选择了两个拆页,是不是这么神奇,我们快来看一看吧。
《让达成目标成为习惯》P52 【提出正确的问题】
你是否有过看似自己无力解决的问题?你可能为它绞尽脑汁,甚至夜不能寐?我敢打赌你一定是在努力解决不正确的问题,找不到答案往往都是因为没有问对问题。
为阐明这一点,我们不妨来看这样一个问题:“我怎样才能找到人生伴侣?”
不要以为这句话后面带着一个问号,它就是一个问题。如果去掉“我怎样才能”这几个字,你就会得到一个陈述句:“找到人生伴侣。”这句话也可视为一个答案。所以我们发现,找到伴侣既是问题也是答案。
“找到人生伴侣”是什么问题的答案呢?很多问题,比如:
怎样才能得到陪伴?
怎样才能被人照顾?
怎样才能不再工作?
怎样才能拥有(更频繁的)性生活?
怎样才能让父母不再唠叨?
怎样才能让经济状况好转?
怎样才能改善社交生活?
怎样才能跟上朋友们的生活节奏?
以上每个疑问都引出了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每个问题又都有很多可能的解决方案,找到另一半只是其中之一。实际上,这个方案对每个问题而言都不见得是一个很好的方案。
经验表明,我们为某个问题而不能入眠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自认为在处理问题,其实我们是在处理一个与实际问题并不太契合的答案(即解决方案)。
有一个摆脱这种困境的办法是向自己提问:“如果我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能给我带来什么?”之后你的答案可以转换为一个内涵更丰富、更具延展性的新问题。
如果我认为找到人生伴侣是为了满足我对陪伴的需求,那真正的问题就应该是“我如何才能得到陪伴”。
找一个人生伴侣已经变成如何得到陪伴的众多解决方案之一。当问题改变,我的视角也转变了,可能的解决方案也随之明显变多。该情形可以图解为:
这就让我不再执迷于寻找人生伴侣,就是这么简单。
当我们在一个问题上钻牛角尖时,请明确自己到底想从结果中获得什么。这会让你的思考更进一步,最终提出一个更合适的问题。
改换问题通常就足以让你找到满意的问题解决方案,让之前的重重困难烟消云散。在这个例子中,如果我能想出一个不必结婚就能得到陪伴的方案,寻找人生伴侣的问题就失去了意义。
这个过程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不断重复。如果“怎样才能得到陪伴”这个问题变得难以解决,我就会问:“如果我得到了陪伴,它能给我带来什么?”
答案或许是:
缓解生活的无聊。
获得社交上的激励。
获得心智上的启迪。
不再感到寂寞。
更有安全感。
选一个看上去更有共鸣的答案(不会再感到寂寞),然后转换下,我就得到了一个新问题:“我怎样才能不再感到寂寞?”它已经和最初的问题“怎样我才能找到人生伴侣”相去甚远。许多已婚人土依旧会感觉孤独寂寞。很明显,就算解决了原先的问题(找个伴侣)也并不能真正解决感到寂寞的问题。
当你纠结于一个问题夜不能寐时,不妨采用这个思考过程。它通常能打开思路,提供更广泛的解决方案,将原来的问题变成浮云,使接下来该怎么做一目了然。
(what)小伙伴们,你们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被一个问题折磨的死去活来时,突然发现了一个方法竟然能解决这个问题?感觉仿佛打开新世界大门?我最近深刻体验了这样的过程,而最终帮我解决问题的,就是今天我们要拆解的内容:“重新定义大法”。
(why)听起来挺神秘的对不对,这是什么方法呢?当我们被一个问题困扰的时候,常常把所有关注点都放在寻找解决办法中,这就导致了一旦这些解决办法行不通,就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最终放弃目标并产生自我怀疑。原文作者告诉我们,找不到解决方案往往是因为,我们以为的问题其实只是一个解决方案。一旦问题对了,思路也随之变得更加宽广,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就会变得呼之欲出了。
(how)(细化行动步骤)所以,当你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具体的做法是:
1.重新定义:如果我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能给我带来什么?
2.给出答案:从所有答案中找到最感兴趣的当成新的问题。
3.解决新问题:给新问题列出解决方案,找最满意的一个即可。
4.不断追问:如果解决方案都不满意,就重复前三个步骤,直到找到解决方案为止。
这样,是不是从一筹莫展,变得思路大开?这就是“重新定义大法”。
接下来我们看看,我的问题是怎么用这个方法解决的。让我一筹莫展的问题是:怎么才能坚持写作?
第一步:重新定义:
我问自己,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能给我带来什么? 答案列了这样几项:
1.提高学习能力,用输出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加工。
2.提高写作能力,给自己增加一项技能。
3.用写作来吸引粉丝,提高影响力。
4.通过写作来变现,增加收入。
5.通过写作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步:给出答案:
对5个答案进行分析,我认为自己最感兴趣的是提高自己的能力,因为5个答案中有三个提到了能力提升:学习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而扩大影响力和变现,虽然也是我希望的,但并没有那么迫切,所以,我对答案做了取舍和归类,选出一个当成新的问题: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步,解决新问题:
我列出了几个:
1.读书,我已经有《金字塔原理》等一些逻辑思维的书,我可以做一个主题阅读,过程中根据情况做一些读书笔记。
2.拆书,在我过级的时候,有意识的从这些书当中选择片段拆街,既过了级,又能自己学习。
3.讲书:我可以组织一个逻辑思维主题的分享会,邀请小伙伴来听,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小伙伴。
这样,我突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每一个方法我都很喜欢,所以我打算先从主题阅读开始,把这些方法挨个试一遍。困扰我已久的怎么才能坚持写作,就这么烟消云散了。
那假设还有另一个我,对这三个解决方案还是不满意呢?那就该到用第四步的时候了,我可以不断追问,问自己“如果解决了这个新的问题,它能给我带来什么?”直到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为止。
拆书家提问设计:
请大家回忆一下,最近3个月内,有没有一个问题,也把自己折磨的死去活来,试过很多方法但都以失败告终,害得你都开始怀疑人生的那种?我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把这个问题以及你试过哪些解决办法写在便签上。我会请大家来分享。好,请开始。
学习者案例记录:
时间到了,我看到大家都写好了,那我们请一位小伙伴分享一下吧!
淑霞:我就感觉时间不够用,每天想做的事情很多,每天总有一两件是做不完的,时间非常紧。
我:那就是怎么才能……?
淑霞:怎样才能合理利用时间?重新定义,属于规划时间,对吧?
我:好。
【A1+】
拆书家提问设计:
好的,谢谢分享,我看大家都写了至少一个问题。那假如可以时光倒流,我们用上“重新定义大法”,可能会怎么做呢?请大家思考并写在便签纸上,一共1分钟时间。
谢谢,我们的第一个拆页就拆解完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分享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事:你知道你知道的,你知道你不知道的,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哈哈,是不是有点蒙,那我通俗的问一下大家,有没有一种情况是,由于我们自身思维的局限,在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其实错过了一些更好的方法呢?有没有这种可能?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特别准备了另一个拆页,叫做“开脑洞大法”,我们这就看看吧!
《让达成目标成为习惯》P100
【给问题寻找最优解决方案】
一个朋友最近告诉我他想学自行车,她已经30多岁了,我奇怪他小时候为什么没学过,到底为什么拖了这么久。我首先推测,她一定生活在繁忙的闹市区。
“不,我住在郊区。”她回答,“我学过骑车,但我的平衡感很差,一直没能学会。
这正是利用设计思考来检查问题求解过程的好机会,于是我们按照设计思考的步骤开始检查。首先,我得确保她要解决的问题正中要害一一她是真的想学骑自行车还是需要解决一个更高级别的问题。于是我问她为什么现在要学自行车。
她说:“我女儿刚刚学会骑自行车,她骑得很好。我现在慢跑可以跟上她,但我总不能一直这样。要是学会了骑自行车,我就可以陪她一起骑了。”
所以,更深一层的问题在于她想要骑车跟上女儿,我完全可以从她的眼神中体会她的心情。学自行车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那么,现在需要开始思考:她如何才能学会骑自行车?
她说:“我得去自行车商店买一辆最容易骑的自行车来学。”这虽说是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但她要是再次遇到童年时就有的平衡障碍该怎么办?而且她表示现在她仍然容易感到眩晕。
我们讨论了一些方法:她或许可以通过练习瑜伽增强平衡感;或许有必要去看医生,确定是否需要对内耳进行药物治疗;她还可以去上自行车培训班,或者给成人自行车加两个辅助轮。最后的这个主意让她忍俊不禁,但幸运的是,这个主意让我们想到了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我跟她说:“你知道吗,确实有一种成人三轮自行车。”终于找到办法了!她居然从没想到过这一点。三轮自行车和普通自行车相比,样子虽然有点怪,但立刻就能解决她的问题,她完全没必要再去“学”骑自行车了。这个方法正好可以解决她的平衡障碍问题,从而跟上女儿(这是更高级别的问题)我另一位年事渐高的朋友就是这么做的,她身体渐渐衰老无法骑单车,但心中还有骑自行车的渴望,于是选择了三轮车。
这位母亲对这个解决方案很满意,我也就不必再煞费苦心地为她寻找其他方法了。这就是团队合作的力量:每个人可以借鉴彼此不同的经验和见解。她曾经觉得解决起来太困难而放弃处理的问题,我却能立即给出解决方案,让她开始行动。
(why)在第一个片段当中,我们学到了“重新定义大法”,学会通过改变问题,从而打开思路,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的方法。可有时候,即使问题已经被重新定义了,但受自己思维的限制,很可能想不到那么多解决方案,或者更适合的解决方案。
(what)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另一个方法,帮我们开脑洞,找到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从而选出最满意的那个。我们把它称之为“开脑洞大法”
(how)(细化行动步骤)
1.提出问题(确保问题是最终问题,否则必须用“重新定义大法”先进行定义)。
2.列出方案(找至少一个同伴进行头脑风暴,尽可能多的列出解决方案)。
3.可行性分析(讨论每个解决方案的可行性,选出最满意的)。
有了“开脑洞大法”,简直就像给电脑系统打上了补定,再也不怕因为自己受思维限制而无法做出最合适的选择了,跟“重新定义大法”简直是绝配。
(预防可能的异议)也许有小伙伴可能会说,叫朋友来帮自己解决问题,有点夸张吧,多麻烦别人,自己的问题还是自己解决吧。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许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可以的,但我们难免会遇到更加复杂和困难的问题,而这些有难度的问题,往往更重要,它的决策也会给我们带来重大影响。比如投资买房的时候,面对不同地段、不同价位、不同户型等等,你自己是很难做出最终决策的,如果能够邀请亲朋好友来一起讨论,大家是很有可能根据自己的购房经验或者掌握的信息,给你新的思路,帮你做出更优的决策。只不过以前我们参考他人的意见,可能是东问问西问问,没有确保问题是最终问题,也没有做可行性分析,而“开脑洞大法”一方面能够明确目标,保障核心目标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合理发挥团队的力量,既能使解决方案尽可能的丰富,又能通过可行性分析把一些不适合的排除掉。这样一来,行动的成功率就大大提高了。你还会觉得怕麻烦别人吗?
不过这里需要跟小伙伴们强调一下,我个人认为开脑洞大法虽好,但一定要在自己提供足够信息的情况下对方才能为你开脑洞,所以如果你觉得这个问题不适合分享,比如涉及隐私,像自己的秘密、夫妻关系等等,那就不适用开脑洞大法了。
面对问题时,我们通常没有意识到开脑洞的重要性,草草的在大脑中想一些解决办法就开始自己跟问题死磕(一般做法),都不成功之后又马上放弃了,自怨自艾,觉得自己干啥啥不行,不但没有解决问题,还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强调不这么做的坏处)。比如我们都希望能锻炼,很多人就只是想到了自己知道的一些项目:跑步、健身、游泳、瑜伽等,试过几个之后就放弃了,认为自己没有运动细胞,认为锻炼太痛苦了(反例)。还记得我之前说过的那句话吗?其实这个世界上,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事是很多很多的,如果能够用“开脑洞大法”,首先提出问题“我想锻炼身体,该怎么做?”然后邀请朋友来进行头脑风暴,那么一定能够想出皮划艇、拳击、自行车、散打、击剑、羽毛球等等很多很多的运动方式,最后再进行可行性分析,根据自己实际,比如时间、体力、资金,甚至还可以找专业人士进一步请教,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
(意译案例)我有几个闺蜜,周天一起吃饭的时候,其中闺蜜番茄一筹莫展的谈到自家娃不爱看书。她家娃3年级了,对书不感兴趣,她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引导孩子爱上读书。没想到她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在座其他几个当妈的纷纷献计献策,比如先从听樊登小读者开始啊,还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吸引孩子注意,再告诉孩子这个故事其实是某个书里看到的, 比如跟孩子一起把书里的情节演出来,带孩子参加读书会等等,七嘴八舌说了不下十个方法,把她惊呆了。大家又趁热打铁,帮她分析了一下这些方法的可行性,从难易程度、需要家长投入的时间金钱等等,最终番茄决定从给孩子讲故事开始,因为她家娃很爱听故事。
番茄特别感慨,说这个问题快把我愁死了,我有时候都想我家娃是不是就不是读书的料。我要是早问你们就好了,你们怎么这么多办法啊!我们都笑,还不是被娃逼出来的。意外收获是,我们也在给她献计献策的过程中,学到了其他人的好方法,大家决定下次吃饭,都带着问题来,大家一起分析解决。
三、【A3】促动参与
拆书家提问设计:
接下来,我们需要通过小组讨论,把刚才的片段拆为己用。
有这样一件事:小王一直被一个问题深深的困扰着,那就是书太多了,根本来不及看完,他非常焦虑。后来,通过重新定义问题,他明白了自己看书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于是把“怎样才能看完书”定义为“怎么才能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感觉自己的困扰一下没有了,但现在又有了新问题,他不知道该怎么做。
请大家运用“开脑洞大法”,帮小王找到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我会给大家10分钟时间讨论,讨论结束后,派代表来把运用开脑洞大法的过程介绍一下。现在开始。
我想特别强调一下,这个问题可能有很多其他的解决方法,我们今天的讨论目的是让大家学会“开脑洞大法”,所以大家围绕开脑洞大法的应用就可以了,不要过分在意问题是否被解决了,好吗?
学习者案例记录:
时间到了,谁来分享一下呢?
淑霞:首先是提出问题,问题是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我们在讨论过程中发现这不是最终问题,于是重新定义成怎么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第二列出方案,学习能力我们分成了输入和输出两个方向,我们开脑洞,想了18种方法。第三是逐一分析可行性,最终选择了分享和写作。
我:刚才通过淑霞的分享,我们把开脑洞大法的过程非常清晰的给捋出来了,我听到刚才淑霞在分享当中,说到大家做了提出问题、列出方案,并分析了可行性(简短重述)我觉得你们做的特别好的一点是,把案例当中的问题进行了重新定义,本来我设计的时候认为这已经是一个最终问题了,但在讨论过程中,大家又重新做了定义,让这个问题更加细化了,最终选择了提高学习能力。我觉得这一点非常的棒(真诚赞美),让我们给自己一些掌声好吗?(号召鼓掌)
四、【A2】催化应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
小伙伴们,经过刚才的讨论和分享,大家对于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是不是有了更多心得呢?对于近期困扰我们的问题,是不是也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可是,成年人的生活中没有“容易”两个字。今后,在工作和生活当中,我们可能还会遇到各种各样让我们困扰的问题,比如怎样才能攒一笔钱?怎样才能升职?怎样才能把孩子教育好?怎样才能跟父母不吵架,等等。请大家写出一个今后可能会困扰自己的问题,我给大家1分钟时间。
好了,我看到大家都写好了,淑霞写的是什么?
淑霞:如何合理的规划好时间。
我:韶波呢?
韶波:在讨论中快速的跟进思考促动参与。
请大家假设自己已经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了,运用“开脑洞大法”,规划出自己的行动。
请尽可能的写出符合smart原则的预期目标、具体的时间、使用场景等。
我给大家10分钟时间,现在开始。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的A2部分就不再分享了,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结束后我们讨论。今天的两个拆页就全部拆解完了。
结束语:
不拆不成器,不破不能立。感谢大家抽出宝贵的时间参与我的2-4拆书活动,希望今后大家都能游刃有余的面对问题,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再困惑,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