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带拆人阿尤,今天和各位一起研讨的书籍是来自采铜的《精进》
F: 采铜,浙大心理学专业博士,知乎上大神级的人物,许多高票答案都点赞过万。(采铜,源于知名学者顾炎武的治学态度“采铜于山”,意即学习智慧的源头,是取之不尽的‘矿山’”。)
A: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把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成果与大量实例相结合,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可执行的方法论。
作者从七个维度(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一一设计出精进的路径,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支点,通过我们持续、精确的努力,就能撬动未来成功的最大可能性。
B:这本书带给我们的益处,在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感兴趣的维度进去,结合自己的特质、优势和才干,应用里面的知识、工具和方法,打破固有思维限制,发现更的可能性,进而让自己聚焦在喜欢的领域玩得愈加精进、愈加开心。
零度格局:“盲众”(即“看不见”)
目标:无目标或只是追随当下的潮流。
眼界:主要为流行文化,以及身边亲友的观点。
信念:以“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等流行文化所潜移默化传递的价值观为典型。实际上这类人并无稳定的信念,很容易被他人诱导和说服,故经常大呼“毁三观”。
一度格局:“逐利者”(即“看自己”)
目标:作为精致或粗放的利己主义者,旨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眼界:与逐利相关联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利益机会的洞察,同时兼具比较完整的常识体系。
信念:笃信丛林法则,认为每个人都是逐利性动物,且能力越强的人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二度格局:“理念人”(即看“天地”)
目标:“理念人”(manofideas)的概念源自为刘易斯·科塞的著作(理念人(豆瓣)),即指为理念而生的人,他们毕生的行动就是追求和捍卫真理。
眼界:对某个甚至多个知识领域有非常深入、系统地钻研,并常常能提出极具创造性的观点。
信念:真理是美的,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追寻真理之美,与此相应的,并且必须保持内心的诚实。我在「与世无争」的人真的与世无争吗?这个问题中就谈到了三位这样的人物:维特根斯坦、哥德尔和埃尔德什。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即“看众生”)
目标: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的福祉为最高的目标。
眼界:往往对他人有很强的同理心,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有深刻的认识,部分人可能同时具有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兼具“理念人”的特性。
信念:个人对整个社会富有责任,应该努力地去改善世界,减少世界的苦难和不公,部分人可能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典型的人物如音乐家、哲学家、医生和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史怀哲
如果说在零度格局下,盲众看到的是幻像和噪声,一度格局下,逐利者看到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欲望,那么理念人看到的是这个世界深处的真和美,而至善之人看到的是自我与世界、自我与整个人类之间的纽带。
正如伟大的史怀哲所说:
人不能只为他自己而活。我们必须认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而我们和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认知指引了我们心灵和宇宙的关系。
这就是格局。
如果我们从人群中随机抽取1111个人,那么有可能,其中1000个人是盲众,100个人是逐利者,10个人是理念人,而还有一位是至善之人。当然,并没有必要倡导人们都往理念人或者至善之人的格局上去发展。因为不管是什么格局,都应该是从你自己内心出发的选择。
我们无须期望自己能一步登天,一下子就拥有史怀哲这样的精神高度,也未必一定要像理念人那样为人处世,以追求真理为目标,毕竟我们大多数的人还是平凡的普通人。而我只是希望你能在自己现有格局的基础上,再稍微往上走一步,能够看到一点更大的天地。
如果现阶段,你确实不知道你的最高目标是什么,那么你可以采用雷教授提出的一个简单方法,回想一下最近的一周,你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是什么:
最近一周,我所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当然也不一定是一周,你也可以想想最近两周、一个月或者半年,你所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然后,你可以再回忆以下,你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以及完成之后你内心的感受。然后你可以问问自己,这件事对你如此重要,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它让你感受到了难得的愉悦,还是因为内心的充盈,或者是一种平静,还是难以自抑的激动?这些最有意义的事带来的感受,很可能就是你内心深处所追求的东西,由此你可以去思考,以什么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可以让你长期地、持续地获得这种感觉。
当然,我们无法期望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就找到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对有些人来说,这个过程只是一瞬间的顿悟;对更多人来说,它也可能是一个曲折和反复的漫长过程。但不管怎么说,当我们面对人生中的种种选择时,如果我们拿出一点勇气,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更多更好的选项,做出更加完美的决定。
在世界的系统中,我们可以通过层次划分来描述和理解每一个人的活动,每个人所处的层次也决定了ta找到资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决定了ta的人生态度和获得的人生价值。
我们常常说"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那么,何为"格局",电影《一带宗师》给了很好的回答,即"看自己、看天地、看众生",本书作者在此基础上,又优化了四个层次的格局,并从"目标""眼界""信念"三个维度来阐释这四个格局。
第一、零度格局:盲众("看不见")
目标:无目标活从众
眼界:主要为流行文化,以及身边亲友的观点。
信念:"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等流行文化所传递的价值观,无稳定的信念。
第二、一度格局:逐利者("看自己")
目标:精致或粗放的利己主义者,旨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眼界:与逐利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利益机会的洞察,同时兼具比较完整的常识体系。
信念:笃信丛林法则,认为每个人都是逐利性动物,能力越强越能获得越大的利益。
第三、二度格局:理念人("看天地")
目标:"理念人",既指为理念而生的人,他们毕生行动就是追求和捍卫真理。
眼界:对某个甚至多个知识领域有非常深入、系统的钻研,常常提出极具创造性的观点。
信念:真理是美德,人生价值就在于追求真理之美,同时必须保持内心的诚实。
第四、三度格局:至善之人("看众生")
目标: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的福祉为最高目标。
眼界:对他人有很强的同理心,对人类社会历史和现状有深刻认识,部分人同时具有某个专业领域知识,兼具理性人特性。
信念:个人对整个社会富有责任,努力去改善世界,减少世界的苦难和不公,部分人有坚定的宗教信仰。
作者把人的格局分成四个层次,目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觉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具有神性,只不过开发的程度不一样,所以表现出来的行为都不一样。
这个诊断工具,不是让我们去对号入座来沾沾自喜或者羞愧自惭的,而是让我们倾听自己的内心,在现有格局基础上,觉察、醒悟、驱动自己找到未来的目标和路径,持续往上走,能够看到更大的天地,进而得到人生更多的满足和幸福。
所以,借助这个工具,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的方法来提升格局、发展自己。
首先,觉察自己现在的"格局"。
其次,确定自己的最高目标。如果不知道,可以采用雷教授的简单方法,即回想最近一周,你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是什么?(当然时间也可以是两周、一个月或者半年)。
再次,按照orid方法梳理一下这件最有意义的事件。O:过程中发生了什么?R:你内心的感受如何?I:思考这件事为什么对你如此重要?是因为什么?D:这件事中的什么,可以让未来可以长期、持续地做下去,你要如何做?
最后,在结合自己的最高目标,认知自己生命和心灵本质上的格局,静静品味。
好的,下面让我们一起先按照自己对自己现有理解的目标、眼界和信念来梳理一下自己的格局。
接下来,我们会分成两组来进行下面的练习。
主题是:上半年我做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通过对自己内在才干、优势以及动能的挖掘,让我们看清真正自己拥有的资源。
下面是访谈提纲:
1)请问那时怎样一个故事?你具体做了什么?事情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
2)现在回想这段经历,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把这个故事定格在一个画面,那个画面是什么样的?里面有什么?它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3)为什么你会想起这段经历,ta带给你什么影响/改变?
4)是什么促使你那样做的?是什么在激励你?你内心最在意的是什么?
5)这个故事里面什么事值得你珍惜的,并可以带到未来帮助你持续做得更好。你会怎么去做?
6)如果你对未来一年许下3个愿望,你最渴望实现的是什么?
然后在细细品味真实世界中自己认知的格局和内心真正自己的格局之间的差别。
好的,我看到大家组内训练得热火朝天,看来大家对探索自己的内心都非常感兴趣,而且找到了乐趣,下面我们有请一位小伙伴帮助我们分享一下她的故事以及她得到的启发、未来的行动。
武颖:上半年爷爷去世了,办理丧事的时候家乡有一个习俗是必须要把逝去的人的衣服都烧掉,奶奶就不想烧,不知出于留恋还是出于舍不得,这个时候七大姑八大姨就一直说奶奶,姑姑就一件一件地往袋子里扔爷爷的衣服,奶奶就一件一件地往回拽,我看了特别心疼,我做为家里最没有资格说话的,平时也不是很愿意冲撞长辈的我就站出来了,就说“这个时候烧不烧衣服不重要,这个时候我奶奶的心情才最重要,这件事大家不用管了,我奶奶说让我烧哪件,我就放哪件衣服进去”我就一件一件地拿出来征求奶奶的意见,问“这件您觉得应该烧吗?”如果奶奶说可以,我就放进去,如果说不可以我就收起来。
当时的心态:第一是心疼她,奶奶已经失去爷爷,已经很伤心和可怜,不想让她再伤心和难过了,完全是站在她的心态上去考虑这件事的。想保护她,想让她舒服一点。
当时的画面:最重要的元素就是爱,小时候奶奶对我的爱,长大了我对她的爱。
为什么有意义:离家多年,感觉已经跟这份亲情有一点距离,现在感觉必须要重新拾起来,亲人年龄越来越大,不会有时间再等我。
最触动我的就是奶奶的哭,衣服烧不烧不重要,人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促使我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对奶奶的爱和保护,感觉奶奶很柔弱,这个时候我应该为她做主。
本质是因为价值观不同,以人为本。以后想继续关心别人,现在其实已经开始天天打电话,一个月就可以回去家里一次。以前更关注自我,现在更关注与家人的关系,情感的联系。
感谢各位的参与,今天的带拆让我们认识到所有生命的珍贵,以及每个人在格局提升上的可能性,相信在未来在拆书的道路上我们会继续丰富我们的真知灼见,打通自己更大的格局、更神圣的人性,对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