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小伙伴们都已经看完了。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个片段的理解。
What:这个片段主要讲了当孩子碰到问题时,我们通过理解他们,让孩子愿意听,愿意合作,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Why: 当孩子碰到问题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烦躁不安等心情,如果我们此时利用家长的权威讲道理或者责骂,结果常常是孩子无视或一时服从,都不能很好的帮助他们积极地解决问题。我们需要通过有技巧地沟通,通过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表达理解-表示同情-说出感受-解决问题,从而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How: 那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将原文中的步骤细化从而更好地在生活中运用实施,具体如下:
第一步:表达理解
1.心里暗示:碰到与孩子的沟通问题,作为家长首先不能发脾气,控制情绪,可以按网红语默念:是亲生的是亲生。然后要有耐心,要以友善、关心和尊重为基础去交流。
2.了解事因:家长先了解清楚具体是什么事情,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3.表达理解:用询问语气说出以孩子角度思考问题的顾虑和想法,试着理解孩子感受。
第二步:表示同情
表示同情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宽恕,与孩子说出自己类似的经历,让孩子放下戒备,不排斥交流。
第三步:说出感受
感觉到气氛的有所缓和时家长说出的感受和看法,这时候孩子才可以把道理听进去,而不是自动屏蔽信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第四步:解决问题
要相信孩子可以解决问题,引导孩子想出解决办法或者给出建议。
【适用范围】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适用于孩子、同事或朋友之前需协商合作积极共同解决问题。
【意译原文案例】
我女儿暑假制定了一份作息时间表,但一周后我发现执行情况不好。
我当时就发火说:制定什么计划,还不如撕掉。
我女儿生气地大叫:不要。
我责备地说:那你接下来想怎么样?
我女儿斜着眼对我说:不知道。
我接着说:没见过你这样的小孩,说到不做到。
我女儿生闷气不作声。
我当时想到这个“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深吸一口气,换了一种态度,以平和的语气说:你是不是觉得这计划制定不太合理,觉得完成不了,暑假就想痛快地玩呀?(心里暗示、了解事因、表达理解)
我女儿转变脸色,笑眯眯地点点头。
我接着说:我以前读小学的时候也是这样,放假就想痛快地玩,但新学期开始会发现与其他同学有差距,渐渐差距越来越大,失去信心就更不想学了。并且觉得自己的计划一点都没用,管理不了自己,没有计划后也就更放纵了。(表示同情)妈妈希望你能约束自己,相信你可以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计划。(说出感受)
女儿撒娇说:但我不知道怎么弄呀!
我: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的计划表,没有完成的部分可以怎么做调整呢?
女儿:英语学习我不能独立完成,那改为晚上与妈妈一起。
阅读和好词好句摘抄改为上午,调换一下。我还要增加休息时间。要不你再给点奖励。
我:建议不错。(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