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把时间当作朋友》 所属活动: 北京宇宙中心分舵第129次活动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做到倾听时让别人倾诉 学习目标: 学会倾听时让说话者愿意更多的给我们倾诉

开场: 1、事件场景 :
这里有很多喜欢学习的小伙伴,肯定会经常拆书,但是呢,我们的轮值主席天天催促,天天催促,就差用鞭子抽了,拆书家提交的拆书内容还是迟迟迟迟。直到推迟到最后一刻才被逼着急急的做出来,好像我们是拖延症患者。
2、提问:
我们的拆书家懒?我们拆书家是拖延症患者?还是他们想被鞭子抽?
3、影响:
不同的答案对我们的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如果承认自己是个懒人,也许最后真的变成懒人了,而且在心理上一但出现我们不能完成的认知过后,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就不能完成计划的人,久而久之就会恶性循环。
4、解决:
从我们的生活经验中我们常常觉得在最后的时间能做完,但是结果总是匆匆忙忙也做不好,这本书里告诉我们,这些都不是本质原因,本质原因是恐惧:内部恐惧和外部恐惧。我们需要接受内部恐惧的事实: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如果不出问题,肯定是在做梦,梦里叫心想事成;我们要知道的外部恐惧:过度的在意外部评价,一个人一旦开始认真做事,被嘲弄,被耻笑的几率将远远高于被夸奖被鼓励的几率。当我们清楚这两个心里问题的时候,只要告诉自己不用怕,去做吧。要相信有很多的人和我们一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书名:《把时间当做朋友》

     我们还要养成一个重要的习惯:一旦决定倾听, 就要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

     在课堂上、会议中,打断说者往往不礼貌且没有必要, 甚至会浪费他人的时间、破坏他人的注意力。不过,作为听者, 尤其是能被说者看到的听者,给予说者鼓励性的信号会使 说者更容易地进入“倾诉”状态。尽管我个人极端反对欺骗, 但是,我发现哪怕遇到不喜欢的说者和内容(人们往往会因为讨厌内容而讨厌说者,或者反过来,因为讨厌说者而讨厌内容),适度控制自己的反感情绪对获取信息也会有极大的正面作用—既然坐在那里,“听而不闻”就是浪费自己的时间。

     然而,当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听者的反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说者的状态。尽管人们讨厌自己讲话时被打断,但是也没有人喜欢对没有任何反应的听众讲话。从本质上来看, 倾诉其实只有两种:第一种是不顾一切地说出来(比如在教堂里隔着纱窗向神父忏悔),第二种是讲给喜欢听的人。所以, 给予说者适当的反应,是听者为了有效倾听必须做的事情。

     在自己状态不佳、心不在焉的时候,“马上停止谈话”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情。一旦听者决定倾听某人的话,就要想办法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去感受说者的一切表达方式,包括 他的眼神、姿态、动作等,随时随刻尽可能地去想象说者正在经历的情绪状态。一旦听者开始有意识地做这些事,就会 不由自主地真正进入“倾听”状态。而后,更为重要的是,由 于听者的专注,说者也将不由自主地进入更深的“倾诉”状态。

     有些读者可能会觉得以上描述不知所云,这是正常的,因为绝大多数人都误以为“听”是一个被动的动作,而“说”是 一个主动的动作。而事实并非总是如此。善于倾听的人往往会付出很大的努力—因为他们早已习惯,所以并不觉得也不可能觉得辛苦。另外,在很多时候,说者尽管在说,但他们的这个动作也许是被动的。回想一下,我们曾有多少次听到一个人在一口气说了很多话之后慨叹:“我怎么会说这些?”

     除了情绪上的反应,我们在更多时候需要通过逻辑上的反应来实现有效倾听。如果读者足够敏感的话,就能体会出“那你的意思是……喽?”和“那你的意思是不是……?”之间的微妙区别—前者多少有些武断,容易导致误解;后者却只是清楚的确认,没有任何副作用。为了能够做到清楚的确认, 那些善于沟通的人往往在恰当的时候使用这样的句式:“那你 看我这么理解对不对?……”说者这时会自然而然地想尽一切办法表述清楚,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会突然发觉自己的疏忽之处,进而没有压力地进行自我纠正。

     仔细观察一下就会知道,生活中有多少原本认真的交谈最终变成了激烈的争吵。发生这种情况固然有说者的问题, 但更常被忽略却又更为重要的是,听者没有给出恰当的反应—该确认的时候却武断地下了定论,该回应的时候却示以沉默,说者兴高采烈的时候听者却意兴阑珊,说者努力论证的时候听者却过早开始反驳……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学习目标:

在跟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清楚知道何时停止倾听,并能切实的掌握倾听的两个技巧:情绪反应和逻辑反应


这个片段略微有点长,但是他很清楚的说出来我们应该如何倾听。

首先他从心里方面给我们阐述了,如果我们决定要听的话,为什么好好倾听?

1、不好好倾听(打断别人)会浪费大家时间。2、如果带着情绪什么的还必须听是在浪费自己时间,

第二点是:什么是倾述的?是强调人们把内心中所有事情全部诉说,比一般说话要更彻底,一般有2种:第一种是不顾一切地说出来(比如在教堂里隔着纱窗向神父忏悔),第二种是讲给喜欢听的人。

第三点是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去做?:(提问小伙伴)

结束倾听:在自己状态不佳、心不在焉的时候,“马上停止谈话”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情。

情绪反应:就要想办法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去感受说者的一切表达方式,包括 他的眼神、姿态、动作等,随时随刻尽可能地去想象说者正在经历的情绪状态。(刚刚小伙伴回答问题,我很开心的说赞,就是情绪的一个反馈)当然在更多的时候会有更多例子

逻辑反应:通过逻辑上的反应来实现有效倾听。当别人和你描述一件事的时候,首先要听完,听完过后需要和别人确认一下,一个是否的确认比一个结论会更让人舒服。不信?

 

那么什么是一个好的情绪反应?

举例:小明和小王是好朋友,他们经常一起玩耍,有一次小明爬树不小心摔倒了,后来打上石膏走路一瘸一拐的,经常被别的小伙伴说是瘸子,小明心里委屈心里苦,于是想和小王说说内心的事情。

小明说:小王,你说我就是摔倒了,以后会好的,为什么他们总说我是瘸子?(郁闷生气状)

小王回应:他们怎么能这么说!(生气状态)

小明说:是啊我也觉得不就是一段时间这样么,又不是好不了。(吐槽状)

小王回应:就是就是。(吐槽状)

小明说:他们说话也不想想我这个当事人的心里感受,就图自己嘴里舒服。(发泄状)

小王:对,我觉得也是(同意符合)

小明说:等我好了,让他们看看!(小生气状)

小王:嗯,看看谁的腿更长。

……

 

大家能感受到小王的情绪回应了吧?那么什么样的情绪回应是要不得的呢?比如又一次我的大学同学难过刚想和我们倾诉一下,我就来了一句:看你一脸被人强奸的样子,来来说说你的苦,让我们快乐一下。结果。。。

总结来说:我们感受对方的情绪(愤怒、悲伤、郁闷、开心、激动等等~),然后自然的表现出来,这就是最好的情绪反应。

 

那么接下来书中又说到了,

举例:

小明和小王是好朋友,小明去面试后回来说要向小王请教一下面试中遇到的问题。

小明:今天我去XX公司面试的时候,面试官是一个非常漂亮的MM

小王:禽兽,是不是遇到美女面试就激动的说不出话来了,来来,哥教你几种面对美女的技巧

小明:不是,你听我说完,她问了好多问题

小王:问题回答不上来有很多方法,左顾而言他,把她带入到你会的地方来,来来,哥教你几种话术

小明:不是,我没有问题了。谢谢你的帮助。

小王:你这些都懂了是吧?

这就是一个即打断别人,又断章取义的沟通。在对话中有直接给评判结果,有直接给评判式反问:你这些都懂了是吧?,这些都不是一个好的逻辑反应,正常的应该以一个谈到的形式反问:你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或者是:我理解的是这个,不知道对不对。

 

所以生活中我们做到有效倾听,有让人倾诉的方法是

1、不要打断别人,不带情绪倾听

2、自己状态不行就结束谈话

3、给予情绪反应(提问方法是?)我们感受对方的情绪(愤怒、悲伤、郁闷、开心、激动等等~),然后自然的表现出来,这就是最好的情绪反应。

4、给予逻辑反应(提问方法是?)一个是不是,比一个你说的是这个更好。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刚刚大家也看到我的例子了,那今天大家是不是已经理解了我说的几个方法了?那接下来大家想想一个小故事情节,就像刚刚的小明和小王一样,想象一下他们之间有话有倾诉,那么这个故事应该怎么样呢?

为什么要倾诉?倾诉的是什么事情?对话是什么?可以联系自己生活中的朋友和自己倾诉的事情来改编一下。

 

学习者A

朋友公司有大变动,有许多烦心的事情,于是找我倾述一下。

B:最近怎么样?感觉好久不见

A:是啊,时间过的好快,我最近还好,你呢?(反馈)

B:最近状况有些小坑,公司大变动,部门合并,工作了翻一番,而且没有涨工资的打算

A:这么啃爹!那你打算怎么办?(情绪反馈)

B:下一步准备去找领导谈谈工资,谈不好就准备走。

A: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如果不涨工资就要离职找新工作?(逻辑反馈)

B:也不一定,如果工作量减少或者增加新人来分担工作也可以。

A:恩,不过这个确实要看情况的。

B:唉~真是突然就这样了。谢谢你能听说我这些

A:哈,不客气,又什么我能帮忙的就说一下。

 

倾听不仅仅是你坐在他身边,静静的听着就好了,而是要给出反馈,让他能放下身心,愉快的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