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姚琼,我的三个标签是:学习者、分享者和讲书稿。在开始今天的晋级之前,我们现场的小伙伴先按座位分一下小组。
我今天要晋级的级别是TF1-2,我给大家带来的拆页来自《非暴力沟通》,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沟通类书籍,“非暴力”一次来源于甘地,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这种沟通方式也被称为“爱的语言”,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种独特的沟通方式。
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家长也许会和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遗憾的是,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使用以下表达方式时,我们可能就已经忽视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1)只提及相关的事情。
“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使我很生气。”
“这件事令我心神不宁。”
2)只提及他人的行为。
“我生日那天你没打电话,我很伤心。”
“你没有把饭吃完,妈妈很失望。”
3)指责他人。
“我很伤心,因为你说你不爱我。”
“我很生气,因为老板说话不算数。”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例如:
1)“看到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重视公司的形象。”
2)“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3)“老板说话不算数,我很生气。因为我想有个长假去看弟弟。”
WHY:
在沟通的过程中,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会采取利用对方内疚心理的方式,用指责对方或者只提对方行为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故意忽视我们的感受跟我们自己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昨天我就指责了我的同事:你中午没有陪我吃饭,我有点难受。这种表达方式,就是把自己难受、伤心等等感受,归结于对方的行为。
WHAT:
事实上,只需要稍微在这种话后面加上“……因为我如何如何”,就可以把我们的感受与我们自身之间产生关联,比如刚才那句话我完全就可以说:你中午没有陪我吃饭,我很失望,因为我有些烦心的事想要在吃饭的时候告诉你。当我这样说的时候,我就把自己的感受,归因于我自己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HOW:
对比前后两种表达方式,我们可以看出,后面这种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说行为”,是客观地描述对方的行为;
第二部分“谈感受”,是描述这种行为带给自己的感受;
第三部分“讲原因”,是描述这个感受背后的原因。
刚才那句话里,“你中午没有陪我吃饭”,是我在客观地描述对方的行为;“我很失望”,是描述她没有陪我吃饭这个行为带给我的感受;最后我说,“因为我有些烦心事想告诉你”,但因为她没有陪我吃午饭,所以我这个愿望没有达成,这才是我失望的真正原因。
因此,在我们日常的沟通中,先说对方行为、然后描述自己感受、最后给出原因的这种三段式结构的句式,可以很好地将我们的感受与我们自身结合起来,避免我们对他人进行过多的职责,打好相互沟通的基础。
A1:
现在大家也读过原书拆页,我也就我自己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进行了解读。那么现场的小伙伴们,你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没有过因为自己不愉快的心情而指责别人的情况,你们当时是怎么说的?现在呢,就请大家想想自己当时的经历,在小组内给其他小伙伴分享一下,时间是5分钟。
江丫丫分享案例:我在补习中心工作,很多时候我都能在课间听到家长训斥自己的孩子:你怎么笨得像**一样,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我觉得这就是家长自己觉得孩子成绩不好丢脸,粗暴的指责孩子的行为。
A2:
刚才小伙伴们都分享了,过去将自己的感受归结于他人行为或语言的经历,那么根据刚才我们所学的内容,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怎么去运用三段式沟通结构来将我们的感受与我们自身结合起来呢?我再复述一下我们的三段式沟通结构,第一部分是“说行为”——客观描述对方的行为,第二部分是“谈感受”——描述这种行为带给自己的感受,第三部分是“讲原因”——描述这个感受背后的原因。请大家在便签上写下以后的行动做法。
现场学习者分享案例:
行动目标:今天晚上,用三段式沟通结构,和女儿进行一次对话。
背景:我女儿晚上总是不按时洗澡睡觉,这件事我一直很头疼,今晚我回去后,她还是不按时洗澡睡觉的时候,我就可以用今天学到的三段式表达感受的方法,和我女儿好好沟通。
方法:
我可以这么跟她说:
1、说行为:妈妈每次叫你洗澡都要拖20分钟,每天晚上到11点以后才能睡觉,早上起床也很难,导致每天到幼儿园都迟到。
2、谈感受:妈妈现在很担心你,担心你回变得不遵守时间,让老师和小朋友都不喜欢你。
3、说原因:因为我想你成为一个守时的小朋友。
通过这种温和的方式,避免带着情绪去指责她,同时提出我的期望,从小事上开始做起,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