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原书第2版)(珍藏版)》 所属活动: 内部练级 所在级别: TF2-4 学习主题: 对比法和倾听四步骤 学习目标: 学会在对方情绪激动时使用这套组合拳使对方回到安全对话氛围。

开场: 大家好,我是丁丽,欢迎大家和我一起学习今天的拆页。
(FAB介绍图书)【F】今天要拆的书籍是《关键对话》。本书由四位作者合著,其中科里·帕特森是组织行为领域的杰出专家,约瑟夫·格雷尼、罗恩·麦克米兰和艾尔·史威茨勒都是著名的演讲大师和资深咨询顾问。他们组成的高效团队成功合作了20多年,这充分说明他们具备深厚的关键对话能力。书中从关键对话的含义、原则、实践指导和真实案例等方面给出了充分详实的解说。
【A】这本书是《纽约时报》《商业周刊》畅销书,全美销售突破400万册,;和同类书籍相比,本书的优势在于它基于20多年对全球10万多人的实证调查写成,书中的方法有效而实用,被《财富》500强企业中的300多家采用。
【B】在生活中,你可能希望和孩子谈一谈他最近学习不专心的问题,也可能与同事意见不一致而产生矛盾,或者想要指出上司的错误而倍感尴尬,当这种观点不一、情绪容易激动、充满风险的对话发生时,怎样才能顺利圆满地解决问题呢?这本书提供我们沟通技巧,让我们无论是多么难以应对的局面,你都能够以事半功倍的效率轻松面对,减少人际关系的摩擦,获得更大成功,并且拥有更快乐的人生。
今天带领大家学习的两个片段,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当你谈话的对象情绪激动,失去安全感,对话难以继续,运用今天将要学到的对比法和四种倾听手段,你可以营造安全的对话氛围,了解对方的想法,让对话顺利进行。
(分组)为了方便接下来的学习,咱们先分个组(依现场情况而定)。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学习目标】通过此次学习,当学习者遇到对方误解自己目的或意图而导致对话难以继续的场景时,可以使用对比法表达自己的诚意,帮助对话继续。

【R】

片段一:
《关键对话》P74-75
利用对比法消除误会
   
有时候,即使你没有做任何不尊重对方的举动,他们还是会在对话中感到不受尊重。诚然,尊重感出现危机,有时是因为你的做法明显伤害了对方,但还有些时候,令对方产生这种感受完全是无心之过。

对共同目的来说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虽然你的话绝无恶意,但对方仍会觉得你的目的是要伤害他们,或是强迫他们接受你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道歉显然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既然你本来就没有恶意,道歉岂不是显得此地无银三百两,证明你自己虚伪吗?那么,你又该怎样重建共同目的和互相尊重感,以便把对方拉回到对话框架中呢?

当对方误解你的目的或意图时,你应当暂停争执,然后利用对比法重建安全感。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当大家读完,由我为大家拆解这个片段。

(what)这个拆页介绍了对话中消除对方误会的一个有效方法——“对比法”。

(why)为什么建议大家运用这个方法呢?举两个例子:你希望老公少打麻将早点回家休息,是希望他有个好身体,可对方就觉得你管多了;比如你觉得孩子先写完作业再去玩明明可以玩得更尽兴,可是孩子偏偏不肯听——这样的时候,你是不是很委屈:明明是为你好,你还不领情!大家经历过这样的时候吗?你一片好意,对方不仅不领情,还各种误会抵触抗拒——“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时候怎么办?对比法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how)那么什么是对比法呢?(细化步骤)

首先是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角度想一想,如果你是对方,会产生哪些想法和情绪,由此找到误会的源头:对方误解你有什么不良企图?对方误会你哪里不尊重TA?

第二,澄清误会,用“我不希望……”“我不是……”的否定句式,告诉对方你并没有心怀不轨或者不尊重的想法做法。这一步特别重要,它可以帮助你澄清误会,帮助对方产生安全感。

第三,肯定鼓励,真诚表达对对方有关言行的肯定,表达自己的欣赏与赞美,内容尽量与正在讨论的事情有关。

第四,表明意图,用“我希望……”“我是……”的肯定句式,向对方表明你的真实意图。

(不这样做的坏处)(一般情况)对方有了误会我们通常的做法是什么?比如会觉得委屈:“我是为你好啊,你还甩脸色给我看!”或者极力争辩:“希望你早点儿回家睡觉说错了吗?熬夜对身体不好,你本来也不是小年轻了!”也可能忘了自己的目的,开始指责对方:“关心你你还不乐意了?你到底还在不在乎我和这个家?!”也或者,你可能产生报复心理:“你觉得我很烦是吧?那我再也不搭理你了,让你一个人清净去!”(这样做的坏处)这些回应方式好吗?一点儿也不好,鲁迅先生说“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这样下去肯定会酝酿出一场世界大战啊,既影响双方关系,又降低自己的生活愉悦感,一点儿好处没有。

说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例子。

上周日我带孩子在街上溜达的时候看到我班上的两个学生,一男一女两个高中生手拉手肩并肩地散步,他俩一看到我就赶紧把手分开。我也有点儿尴尬,冲口而出:“你们俩注意下影响啊。”结果男生一下子急了,立刻对我说:“老师,我们又没做什么,是你误会了!”我说:“既然我能误会,那别人也能啊,你是不是要替人家女孩子的形象考虑一下?大街上,还穿着校服,注意影响!”可他就紧闭嘴巴扭头不看我,整个人怒气冲冲的样子;旁边的女生也是一脸尴尬,手脚不知道该怎么摆。这天还能聊下去吗?当然不能。

(加工成正例)或许各位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候吧?明明你没有做错什么,甚至是一片好心想要提醒对方,所以义正辞严正义凛然说话不拐弯,完全没顾及到对方已经产生误会,最后话谈不下去还恶化双方关系。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应该要这样做:

首先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我还是那个男生,肯定担心老师留下自己是不赞成他和女孩儿手拉手的行为,是为了批评早恋行为,或许还会请家长,天啊,想一想这些后果确实很头疼!(设身处地)

然后我要调整好自己的表情、语气,对男生说:

“我看见你和**手拉手了,不过我并不是来批评你行为不端或者早恋之类的,我也不希望你误会我是个保守的老巫婆。(澄清误会)

恰恰相反,我也曾经做过高中生,有过同样的经历,知道被人扣帽子贴标签横加指责是个什么滋味儿。同时,你一直是个会替别人着想的人,心地很善良,刚才的表现其实也是担心我不仅批评你,也批评**。(肯定鼓励)

我是想要和你聊一聊身为男生的准则要求,我希望未来某一天你们回想起这段往事,能够是微笑着的而不是咬牙切齿的。”(表明意图)

我相信如果我这样说,当时的气氛肯定没那么僵,那个男生对我也不会那么抵触。

(where)那么对比法适用于什么样的场景呢?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当你重视和对方的关系,希望解决问题,而自己没有犯错,可是对方产生误会,这种时候就尽管拿出对比大法来吧!同时请注意态度要诚恳,不能因为自己没有错,对话是为对方好,就以评判甚至指责的态度来对待对方。

(提问反馈)关于对比方法,各位还有什么疑问吗?

如果没有疑问,那我想问问各位,有这样一个场景,领导一周前交给我一个任务,要求我昨天必须完成,可是因为我拖拖拉拉,昨天没能完成任务,导致后面的工作没法顺利开展。这时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当领导批评我的时候,这是我可以用对比法回应他吗? 比如我说:“领导,我不是故意拖延的,我也很希望按时完成……”这样可以吗?

学习者:不可以

我: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学习者李静:因为这是你做错事的情况,用对比法看起来有狡辩的嫌疑,那老板肯定会更加生气。恰好这里老板可以用对比法:“我不是来自责你的,我是希望咱们能把工作完成好。”

我:活学活用!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1)显像提问

    当我们对对比法有了充分的了解,请各位小伙伴回忆一下,在过去一个月内,你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本来没有任何不尊重或者不好的想法却被误解的场景?比如你想和朋友聊一聊自己的生活却被误会是在炫耀;你真心替孩子着急,却被孩子以为你只知道批评和催促;你认为自己在帮助同事,却被对方理解为你抢了他的风头;或者帮领导出谋划策,却被误会你对他的安排不满意……请回忆身边人误解你一片好意的场景,是什么时候,当时情况是怎样的?你是如何应对的?

请各位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我请一位小伙伴分享一下自己的有关经历。


学习者案例:

(李静)上个周末,我女儿参加云脑记单词的活动,前一天效率很高,后一天状态不好,记的单词比前一天少。我就在上周天晚上想和她聊一下,关于这个记单词方式对她有没有帮助,二是为什么前后两天效率有这么大差别,问题处在哪里。可我的话出口是:前一天你比较专心,三小时记住了4个单元的单词;后面一天可能你状态不好,不专心,一天才记住4个单元单词。孩子一听就说:凭什么说我不专心,你在现场吗?你又没看到。那我一听情绪也上来了,我说:我是听老师反馈的啊,说你的一些行为动作啊!孩子气得把手机扔到床上,说:老师说我哪些行为?哪些动作说我不专心?结果两个人都很不愉快,也没有达到我的目的。


2A1+

刚才听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明显注意到在诉说的过程中,尽管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小伙伴仍然意难平。那么如果时光倒流,让我们再回到之前的情境中,想一想,你会怎样运用对比法来消除对方的误解呢?

同样请先小组内交流,然后请一位小伙伴分享。


学习者案例记录:

(李静)设身处地:经过两天紧张训练,好不容易晚上能放松一下,她希望能得到我的肯定,能看到她的努力。

(澄清误会)你第一天效率比第二天高,但我不是来批评或者自责你第二天不专心,我不希望你误会我没看到你的努力。

(肯定鼓励)我相信你付出了很大心力,非常专心在做事情,我也看到了你的成果。

(表明意图)我想和你聊一聊云脑记单词对你有没有帮助,第二个就是两天效率不一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回应:听起来就是一个很理智、能客观看待问题的妈妈了。很棒!

 

(小结过渡)通过刚才的片段学习,我们了解到在对方产生误解、安全感不足的情况下,可以用对比法表达自己的诚意和尊重。可是如果对方情绪特别激动,安全感严重不足,使用对比法仍然无法让对方敞开心扉,这时候怎样才能让对话继续呢?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使用倾听四步骤来帮助对方继续谈话,从而促使对方袒露心扉。(阅读第二个片段)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学习目标】当使用对比法仍然无法让双方达成一致,为了让对方敞开心扉,通过学习片段二,学习者能够用倾听四步骤帮助对方回到安全氛围,说出自己的想法。


片段二:

《关键对话》P149-151

了解温蒂的行为动机

虽然并不清楚今晚和女儿讨论问题是否合适,但你很清楚只有通过对话才能解决问题,所以你决定冒险一试。

 

你:(敲敲门)温蒂,能和你聊聊吗?

温蒂:随便

(你走进房间,坐在她的床边。)

你:很抱歉刚才让你难堪,我的做法太粗暴了。[通过道歉建立安全感]

温蒂:你老是这么做,就好像我的生活全是你说了算。

你:那我们能谈谈这件事吗?[询问观点]

温蒂:(语带愤怒)没啥妤谈的,谁让你是我妈呢!

你:从你说话的语气来看,这件事很严重。[确认感受]我真的很想听听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觉得我在控制你的生活?[询问观点]

温蒂:你不就想说我不听话吗?好不容易有人喜欢我,现在你偏要分开我们!

你:你觉得我不同意你的做法,你的朋友事事都关心你,是这样吗?[重新描述]

温蒂:问题也不全在你,我的朋友都有好多男生追求,可只有道格给我打电话。唉,我也说不清楚怎么回事。

你:我明白了,别人都有男生关注而你没有,这件事让你很烦恼,对吧?要是我的话,也会产生这种感觉。[重新描述]

温蒂:那你还让我在他面前出丑?

你:亲爱的,你看我的想法对不对?你穿成这样,和不同的朋友出去玩,是因为你觉得无法从男生、父母或是其他人那里得到关注和重视,是这样吗?[主动引导]

温蒂:[坐在椅子上沉默许久]为什么我这么难看呢?我很努力地改变自己的外观,可……

 

显然,对话从这里才进入正题,母女之间开始讨论真正的问题,对彼此的现点也更加了解了。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注意到大家读完,继续由我拆解这个片段。

(what)这个片段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案例,形象地展示了可以帮助对方打开心扉的倾听四步骤。

(why)各位遇到过和原文中类似的情况吗?那个你很在乎的人和你激烈对抗或者沉默逃避,你想走近TA了解TA的想法,可是对方却像刺猬竖起满身的刺,或者像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根本不与你对话。这时候怎么办呢?你会不会受对方影响而情绪波动,然后同样以沉默或者反击来回应?怎样才能让自己和对方都回到安全的对话中去呢?

此时我们需要弄明白对方为什么会对你的一片真心产生这样的反应,需要知道TA对你的言语行为做出了什么样的判断才使得TA有了愤怒、恐惧或者受伤的情绪感受。可是这时候对方本来就情绪激动,不可能主动思考和告诉你她的真实想法,怎么办?我们就需要运用倾听四步骤,帮助对方回顾和思考产生情绪的原因,了解对方情绪背后的事实和想法,其渐渐退出激烈情绪。这样我们才能打破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并且回到情绪产生的根源上去解决问题。

(how)那么倾听四步骤具体是什么呢?

(1)询问观点:表明你很有兴趣了解对方的想法,你可以说“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我很愿意了解你的想法,别在意我的观点”,或者“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这样说呢?”

(2)确认感受:通过表示高度理解对方的感受增强安全感。可以用客观描述在对方行为模式中观察到的细节做为基础,通过确认对方的感受来鼓励对方对此进行讨论,这时候我们可以说:“听你的语气你好像很生气?”“看起来你有点儿紧张,你真的没事吗?”或者“从你说话的方式来看,你好像感觉不太好。”

(3)重新描述:当对方说出自己的看法时,用你自己的话简略地重述对方的想法,表明自己能够理解并且鼓励对方分享观点,比如“好吧,你看看我的理解是否正确。……”“你的意思是说……”“事情是不是这样……”

(4)主动引导:如果尝试了前面三步,对方仍然不愿意说出全部的想法或事实,仍然退缩迟疑或者愤怒,那么此时就要使用主动引导的技巧了。主动引导是指主动对对方的想法或感受做出最符合情况的猜测,可以说:“你是不是觉得……”“你看我的想法对不对……”需要注意的是,在尝试前三种方式之前,不要轻易使用“主动引导”这种技巧,只有在你强烈想了解对方看法,而且非常清楚对方想法是才能使用。

小结一下,询问观点、确认感受、重新描述加上主动引导,四步倾听法帮助我们了解对方的想法,让对方回到安全对话中。

(意译原书案例)原文中的例子对咱们来说可能不够接地气,毕竟在座的各位的孩子都比较小。所以我找来一个更贴近大家现实的例子供各位参考。

5月中旬某天,我妈一回家就跟我说:“你赶紧借我一万三,我要去买个按摩床。”啥?卖保健品的已经给我家老太太洗脑了?我不能花这冤枉钱!于是我赶紧严词拒绝,并且撸起袖子打算对我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可我苦口婆心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子,我妈就是不听,而且还气冲冲地打电话向我姨妈投诉我不孝顺!

在我妈打电话的过程中,我想一想,我不希望我妈被骗,也不想她气坏身体,为了家庭和睦,我得和她好好谈谈啊。于是等我妈放下电话,我赶紧倒杯水给她,请她坐下来,开始这样的一番对话:

我:妈,不好意思啊,我刚才比较冲动,光顾着说我自己的,没顾及您的心情。(通过道歉建立安全感)

我妈:哼!

我:老妈,您可不可以告诉我今天发生了什么事让您想要买按摩床吗?(询问观点)

我妈:你不是不肯借我钱吗?又问什么问?我这钱又不是不还给你。你就这样对你妈?!

我:听起来您觉得很委屈。(确认感受)您看看我的理解对不对,您是觉得我对您关心得不够,是这样吗?(重新描述)

我妈:你哪里关心我?你看人家小王,我还只是去他店里免费躺一躺按摩床,他每天问我吃什么,血压怎么样,玩得开不开心。你呢?你哪里晓得我最近血压上来了,脑袋有点晕!

我:所以您是担心自己的身体出问题,开始积极想办法,才想到要买按摩床的,是这样吗?(主动引导)

我妈:唉,还不是怕万一真的中风啊偏瘫了,拖累你们。我也是一下子太着急了没转过弯来,一万三去住院也可以住好久了。明天还是去医院看看吧。

(预防异议)说到这里各位小伙伴会不会疑惑:你妈这样太配合你说话了吧?万一我遇到个不配合的呢?那就意味着对方还没有回到安全的对话氛围中来。我们可以不用着急使用第四步“主动引导”,而是回到倾听的开始,继续询问观点、确认感受、重新描述,反复使用这三个步骤,耐心等待对方的负面情绪消散,等待对方分享自己的真实想法。

(where)所以使用这一方法要注意什么呢?首先是态度一定要诚恳,带着真诚、好奇的心,耐心对待对方;其次是保持冷静的态度,牢记对方是在理智而正常的基础上做出的反应,TA有并不荒谬的推理,而我们使用倾听手段的目的就是了解对方的的想法和感受。第三,即使对方的看法根本就是错的,我们耐心诚恳而冷静的倾听并不意味着同意或者支持对方的错误看法,我们的目的仅仅是了解对方的看法。第四,如果对方是无理取闹,那就没有必要使用这四步骤了。

请问各位对这个片段有没有疑问?

学习者:没有。

我:那咱们就通过一个角色扮演来练习一下吧。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A3】

刚才我们一起学习帮助对方分享想法的倾听四步骤,接下来我们按照刚才的分组,做一次角色扮演的练习。

(场景设计)

今年夏天,小丫小学毕业,她和两个好朋友计划一起去周边城市探险旅行,并且不让家长参与。可是妈妈很担心小丫的安全问题,希望小丫能取消这次旅行计划。小丫对此很生气,又哭又闹地一定要去旅行。

现在请两人一组进行角色扮演,一个人扮演妈妈,另一个扮演女儿小丫:妈妈再次和小丫沟通,用倾听四步骤,了解小丫的行为动机,帮助小丫说出自己的想法,走出这种暴力对抗的状态。

请各位小组讨论演练,时间五分钟。之后我请一组妈妈和小丫为我们表演,各位看看他们是怎样运用倾听四步法来沟通的。


学习者案例记录:

书玲演妈妈,俊芳演小丫

“小丫”:暑假我想跟朋友出去探险旅游,你为什么不让我去?为什么?为什么要阻止我?

妈妈”:我很愿意了解你的想法,别在意我的观点,妈妈想听听你的想法。

小丫”:我就是想跟同学一起出去玩一下,不在你们的视线范围内。

妈妈”:看起来你有些生气,你真的没事吗?

小丫”:我没事啊。我就是不希望你们继续管我,让我很放松地玩一次。

妈妈”:好吧,你听妈妈说一下妈妈理解得对不对。你已经12岁了,你希望能自己和小伙伴玩一下,见识一下。是不是这样?你不想一直在我的眼皮底下,是吗?

小丫”:是的,不想受你们束缚。

妈妈”:那你愿意听一下妈妈的想法吗?因为你之前从来没有一个人出去过,妈妈会比较担心,你看这样行不行,妈妈只负责你们的安全,其他的活动啊住宿啊都由你们自己安排,可以吗?

“小丫”:这个我还要跟朋友商量一下,他们都没带妈妈去。我不能一个人做决定。

其他小伙伴:可以呀。


(反馈)我:听到其他小伙伴插话说“可以呀”,看来小丫这番话说得相当不错,很让大人满意。那么听这两位小伙伴的演绎,各位觉得,“妈妈”有没有把倾听四步骤一一做到位?

学习者:做了。

我:特别是当妈妈能够说出对方的感受,能够理解对方的想法时,这时小丫的情绪就平静了很多,缓和了很多。这就是共情的作用。非常感谢大家的演练!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A2】

   (分步催化1) 通过刚才的演练,大家对倾听四步骤已经有所了解了。下面请大家想一想,未来半个月之内,你可能会遇到跟这个片段类似的场景?比如孩子抱怨你总是要求他好好学习没有时间玩耍,你家先生为自己晚上打牌不回家跟你辩解,你的同事指责你要求太多不肯跟你合作等等——对方以沉默或者情绪激烈表示对抗的方式抵触对话的场景,可以运用咱们的倾听四步骤加以应对,这样的场景在接下来半个月你会遇到吗?

请各位组内分享你想到的场景,注意有时间、谈话的对方和具体事件。两分钟后我们请小伙伴分享。


学习者案例记录:

(赵安)等周末我回家,见到我儿子,应该会要求他拍篮球。老师要求他拍,他平时都没有拍,那我肯定会要求他拍。他肯定非常不愿意,会说:“妈妈,我不想拍球,拍球太累了。”如果我进一步说:“老师说了要拍啊!”那他肯定会一下子坐在地上,喊着说:“我就是不想拍篮球!”

我:那么这种时候我们通常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因为连老师都抬出来了还是不管用。

学习者俊芳:那不拍就不拍了呗,这事情就过了。

我:那就变成你也以沉默逃避的方式来应对,这个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分步催化2)

明确了具体场景,接下来请大家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如何运用四种倾听技巧来了解对方的行为动机,使暴力对抗或者沉默不语者说出内心的想法。之后我会再请一位小伙伴来分享一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

(赵安)我会这样运用四步骤。

首先我会询问观点,对他说:“宝贝,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特别不想拍球吗?”他会说个可能的为什么。

第二步我会确认他的感受,我说:“听你的意思,你好像觉得拍球太累了,你不喜欢这样的活动方式。”

第三步重新描述:“那你的意思是说拍球太单调太枯燥。”

第四步,主动引导:“那你看我们是不是把拍球变得好玩一些,让妈妈爸爸一起参与,像游戏一样,可以吗?”

 

 

回应

我:那么各位觉得她的这四步倾听可以让小孩子乐于参与到拍球来吗?

学习者:可以不当成任务,当成游戏啊比赛啊之类的。

我:往这个方向想,我们会发现有更多的想法和解决办法了。那么各位在刚才的演练中,对于倾听四步骤还有没有困惑需要我们一起讨论吗?

书玲:在用倾听四步骤说出对方的感受后,只能是说出感受,可是我的目的还没有达到啊。

我:你说的是“我理解了对方的感受,可我能不能达到我的目的呢?”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使用四步骤,我们的目的,首先是帮助对方情绪问题,能够让对话继续,在继续对话的过程中再来考虑让双方达成一致,至于怎样达成目的,那就是另一个技能了。

书玲:我明白了,这只是让对方情绪稳定下来,愿意倾听,愿意有一个交流的平台。不然,说都不愿意说,那怎么办呢!

我:我们让他从一个有风险的对话回到安全的对话中来。

书玲:好。

 

 

 

总结:

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了两个片段,通过对比法和倾听四步骤,使谈话的对方可以摆脱暴力对抗或者沉默不语的抵触情绪,让沟通更顺畅。希望大家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可以主动应用,营造安全沟通氛围,让我们的关键对话更轻松、更和谐。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