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教出乐观的孩子》 所属活动: 190709【大芬No.52】 所在级别: TF3-3 学习主题: 批评真能使人进步么? 学习目标: 用“行为性指责”解释坏事,用积极批评帮人进步

开场:

自我介绍:大家晚上好,我是森田奶爸,是两个熊孩子的父亲。下面我们分组。 


图书介绍: 

【场景】你会批评孩子么?都是怎么批评的?孩子是诚恳地改正错误,还是一语不发地走开?今年4月17日晚上10点的上海卢浦大桥上,一辆白色轿车突然停滞在了车流中。20余秒后,车后座跑出来一个男孩。男孩径直冲向旁边的围栏,翻越过后纵身一跳……还原现场:当天,17岁的儿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矛盾,母亲接他回家的路上就批评了他。两人发生争执,一气之下,男孩打开了车门毫不犹豫就从桥上跳下去了。(不当批评的严重后果) 

【提问】平时你都是怎么批评孩子(对方)的?批评时孩子(对方)都有那些表现?【影响】通常我们批评孩子都是训斥和指责,有时还带上羞辱的词句,如你就是懒,就不会动动脑子么?这时孩子会怎么想?要么接受你的说法,觉得自己是个不动脑子的懒人?或者一气之下,纵身一跃跳下桥去。这恐怕不是我们批评的目的吧。 

【解决】有什么好办法让我们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又不会伤孩子呢?来一起学习怎么积极地批评吧!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这本书是《教出乐观的孩子》,本书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集30年、千百个成人及儿童研究之精华著成的教育经典。告诉我们怎么引导孩子正确地理解失败,挫折和批评,帮助孩子乐观地面对人生,积极健康地成长。 


请各位用2分钟阅读原文片段。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改进孩子的解释风格,第一个目标就是要确定他负起了实际的责任;第二个目标是让孩子责怪行为本身而非普遍性自责。读下面的例子时,请注意两个孩子自责的不同方式。

 

自责的孩子

路克是五年级学生,最近,他的父母时常为如何照顾家及管教孩子发生争吵。星期六的早上,父母就为谁带路克去练球大吵起来。路克偷偷从家里溜了出来,自己走去了球场。

 

路克对自己说:“我又做错了,我老是使他们吵架。什么时候我才能学会闭嘴呢?妈妈和爸爸最近常吵架,每一次都是因为我,我把每一件事都搞砸了。如果他们离婚,完全就是我的错。我是世界上最坏的小孩,总是把事情搞砸。”

 

罗尼自责的方式与路克不同。

 

罗尼12岁的生日就要到了,晚餐过后,继父史蒂夫建议罗尼可以请他的朋友来,看影片《42》或是《终极战士》,然后到后院去玩打仗游戏。罗尼的妈妈很吃惊地听着他们的计划。她打断谈话,告诉史蒂夫她认为“战争生日”是件令人十分厌恶的事,她是不会允许的。妈妈与继父为了生日展开一场争吵。

 

罗尼对自己说:“我真是太笨了。我明知妈妈最讨厌战争之类的东西,也最恨那类电影,她甚至很少让我看这种电影的。他们俩时常为这种事吵架。我应该告诉史蒂夫我不想要这种生日,他们就不会吵架了,这都是我的错。

 

路克与罗尼两个人都将父母争吵看作是自己的过错,都做了内部归因的解释(“这都是我的错”),但是他们的解释风格却是两种不同的维度。路克的解释不仅是内在的,也是永久性的(“总是把事情搞砸”)以及普遍性的(“我是世界上最坏的孩子”)。永久性及普遍性的自责被称为“普遍性自责”。通常,“普遍性自责”者认为问题是自己个性中无法改变的缺点。因其永久性及普遍性,“普遍性自责”不仅损伤自尊(内在化),而且造成长期(永久)及普遍的消极与无望。

 

相反,罗尼认为争吵的原因是内部的、暂时的及特定的(“我应该告诉史蒂夫我不想要那种生日”)。暂时且特定的自责被称为“行为性自责”。孩子责怪某一特定行为而非指控自身个性,由于行为性自责指出可改变的原因,激励孩子更努力地改变行为,所以可以防止问题的发生或是能够帮助克服挫折。虽然孩子的自尊受损,就像普遍性自责的孩子,责怪自己的个性时也是一样自尊受损,行为性自责的孩子不会对改变应该改变的事情而感到无助。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片段一的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发觉孩子不当自责时,能够运用四个步骤(澄清),帮助他选择(行为)用“行为性自责”解释坏结果(界定),避免自暴自弃。


首先请各位与我互动:

我们看到了两个孩子“闯祸”后的都说“我错了”,并开始自责。请问各位两个孩子自责的原因是什么呢?要我是罗尼,就找继父抱怨说:“你这个猪队友,看你出的馊主意,可把我给害惨了。”这样做会导致什么后果?百度百科解释,自责是一种自我反省,通常是为个人缺点或错误而感内疚。自责帮助我们承担自己的责任,记住教训避免坏结果再次发生。(自我归因)


请问各位 “普遍性自责”的关键词是什么?是的,是“永久性及普遍性”。那么永久性指的是什么呢?没错永久性放大了坏事的时间性,坏事被解释成不停重复且不会改变的。而普遍性说的又是什么呢?普遍性放大了坏事的范围,指向孩子本身,让他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所以做什么都失败;(永久性和普遍性名词解释)


  请问“行为性自责“的关键词又是什么呢?没错,是“暂时且特定的”。与前者相反,暂时聚焦了坏事的时效性,而特定聚焦了这一次的坏行为。(暂时和特定的名词解释)

(技能点:简短互动)


概念对比:原文片段中有两种自责形式,哪种自责不会让孩子自暴自弃,勇敢地面对错误呢?好的,下面我列举了一些场景,请大家来判断下列哪些是“行为性自责”呢?请与我互动。

(反例)小明是高一某班的学生,这天班上选班长,他因为一票之差落选了。他想:“同学们就是不喜欢我,我再也选不上班长了。”请问这是“行为性自责”么?不是,小明的自责相信坏事是永久的和不可改变的。(正)“行为性自责”可以这么想:“也许我在帮助同学上还有欠缺,帮助同学会让大家更喜欢我。”,相信外部环境和自身都是会改变的。


(反例)小张参加雅思考试得了4分,于是他想:“我在骗谁呢?我就是个英文白痴,还想着去出国留学,真是可笑!”请问这是“行为性自责”么?不是,小张的自责指向了自己的个性。(正)“行为性自责”可以这么想:“这次雅思考试写作只得了3分,都怪我最近只背单词了没有练习写作。”,将错误聚焦在自己的行为。


(反例)小李下班时发现车钥匙丢了,于是他想:“这下可完了,跟女友约好了去她父母家的,她会不会以为我故意躲着不结婚呀!”请问这是“行为性自责”么?不是,小李在幻想更坏的后果。(正)“行为性自责”可以这么想:“我赶快跟她打个电话说车钥匙丢了可能会迟到,只要到了跟她父母道歉应该能得到原谅吧。”,思考下一步怎么做来补救。


概念对比: “普遍性自责”和“行为性自责”的区别就在于:(界)前者将错误归咎与自己本身,后者指向错误行为;前者认为错误是持续不变的,后者相信错误是可以改变的。经过两者的比较让我们知道,“行为性自责”是一种能帮助孩子转变为乐观心态的反省方式,它将错误指向行为,并让孩子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未来是可以改变的。


怎么样?请问各位是否能识别不当自责了呢?下面请看看奶爸是怎么做的?

正例:这让我想起儿子一次上足球课,被教练惩罚站在场边。下了课孩子锤头丧气的走出场地,我问:“踢球不开心么?”(表达感受)儿子答:“教练说我踢球是打拳击,抢球时拉人,让我在场边罚站。我是不是个坏小孩,小朋友还冲我生气,我也不开心。”(孩子自责,表达感受)我发觉他自责的方式是“普遍性自责”,于是说:“那你拉人的原因是什么?(引导聚焦坏行为)”儿子答:“我不想对方踢到球,我的队友就可以射门了。”我说:“我们都希望自己队能赢,但是拉人是犯规的,所以教练罚你下场(指出行为和结果的关系),这是比赛规则。想赢还可以怎么做(引导思考好行为)?”儿子想了想:“看看厉害的小伙伴怎么跑位,怎么传球,跟他们学?”我笑着点点头:“好的,下次试试看,也许小朋友们都愿意教你,成为你的好朋友呢!”


How:好的,我们一起看看引导孩子做“行为性自责”的具体步骤?

1,察感受:允许孩子表达不好的感受,并对其认同;(如我也不开心)

2,说结果:引导孩子说出不好的事情是什么,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如让我在场边罚站)

3,盯行为:引导孩子聚焦在不好的行为上,避免指责自己的个性;(如拉人的原因是什么?)

4,促改进:引导孩子自己思考下一步怎么改进;(如想赢还可以怎么做?)


【适用边界】是不是觉得这样开导孩子很好,孩子不容易自暴自弃。其实开导成年人同样适用,当遇到坏结果对方开始不当自责时,都可以适用上述方法。(内部归因时适用)不过如果对方不愿意跟你说,或者对方只是抱怨他人并不自责就不适用了。(外部归因不适用)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未来行动规划:

学了不用还是不会,下来我们一起来想想,未来的一两周,也许你的同事因上班总是迟到,被领导当众臭骂了一顿找你诉苦;或者是孩子比赛输球,正在赌气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你会怎么开导对方呢?请用2分钟的时间,将未来可能遇到的场景,以故事形式按照片段背后的模版编写剧本,练习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

 

学习者:何宁

下周二我回来现场拆书,如果我在现场拆书时语言表达表现不佳,自己如果自责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太差,对自己的拆书丧失信心。我就准备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来开导自己。

我的目标是:改进自己的表达能力,避免自责挫伤信心;

下周二拆完书我可能会这么想:“这次拆书说得不流畅,怎么我的表达能力这么差呢?!”(指向自己的不当自责)

我会对自己说:“你是说你想说这次的拆书稿里某些语句写的不通畅,导致现场表达不流畅么?”(说结果,盯行为)

自己可能会说:“是的”(认同行为和结果)

我会继续开导自己说:“你认为现场的那位观察家或者拆书家在语言表达上特别出色,我可以向他请教么?”(引导促改进)

未来的自己可能会说:“比如你呀,宏江老师都是我学习的对象,我还可以拆一些表达能力的书来提升。”(促改进)

 

拆书家:何宁能想到开导将来的自己,想法非常棒。预想将来可能会因为拆书不顺利,将不好的结果指向自己,确实不是好的自责。未来准备使用“行为性自责”来开导自己,相信你能转变心态,想出更多帮助自己改进的方法。如果再能认同自己当时气馁的情绪,更能舒缓自己的负面情绪,相信效果会更好。谢谢何宁。



过渡语:

片段一告诉我们,当孩子进行不当自责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学会“行为性自责”来解释坏结果。那么当孩子做出不好的行为时,我们就可以通过积极批评法,帮助孩子运用“行为性自责”聚焦坏行为,引导他找到方法努力改变坏行为。两个片段是并列关系。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请大家花1分钟的时间做个小测试,我们来看看大家平时都怎么批评对方的。比如父母批评孩子,领导批评下属等;

批评方式自测表

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

我每次批评对方都会跟他说清楚到底哪里做错了;

1

2

3

4

5

6

我批评对方时,总是会说明他错误行为的严重后果;

1

2

3

4

5

6

就算是批评对方,我也总会帮他回忆以前他做的好的行为;

1

2

3

4

5

6

批评完后,我总会给出下一步的改进建议;

1

2

3

4

5

6

为了防止对方继续犯错,我总会制定行为规则;

1

2

3

4

5

6

请各位小伙伴计算一下总分。这个测量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大家在批评对方时是否会帮助对方聚焦错误行为,引导他努力改变。我们来做个小统计,了解一下我们现场学员的情况。

10分以下的有吗?如果你是10分以下,说明你在批评对方时,不太注意方法,也没能说清他到底错在哪里,能怎么改进。甚至有可能导致对方爆发负面情绪,不理你了。

没有人在10分以下,好的。

11分-19分的有吗?如果处在这个区间,说明你的批评还是比较积极的,但应用地还不够灵活。

有6位学习者都在11-19分么?看来大家平常都挺会批评人呀。

请问20分以上的有几位?如果在20分以上,说明你的批评很有积极意义,对方将很清楚下一步应该怎么做了。

还有2位在20分以上,看来你们两位都是优秀的领导,下属肯定会接受你的批评,努力改进的。

(技能点:自测表及解析)

 

如果你的得分较低,没关系,正好来听我们接下来的分享,一起学习怎么积极的批评才对孩子最有帮助。请用2分钟时间阅读原文片段。


依莲娜是个10岁大的孩子,与父母及3岁的弟弟丹尼住在一起。一天下午,妈妈带着他们去儿童动物园,从上车开始,依莲娜就不停地与弟弟捣蛋。她告诉丹尼,爸爸是她一个人的,丹尼真正的爸爸是只猩猩;她告诉他动物园的狮子会咬掉他的头;她告诉他动物园的旁边就是监狱,如果他做错任何事,就会一辈子把他关在监狱里。依莲娜很少这样捣蛋,妈妈心里很不高兴。

 

依莲娜,不准再捉弄弟弟了。你今天是怎么了?你一向都是个好姐姐。你教丹尼玩游戏,你与他分享玩具,你使他觉得特别,可是今天你对他一点都不友好。动物园对年龄小的孩子可能是个可怕的地方,你这样吓他对他一点也没好处,你知道我是不喜欢这种行为的。依莲娜,我要你向弟弟道歉,如果你今天再捉弄他,晚饭后就不准到外面去玩,知道了没有?”

 

这类批评是最理想的。依莲娜从这里了解到的信息是:妈妈觉得我通常是个好姐姐,可是她觉得今天我对丹尼很不好,我可以向弟弟道歉,那么妈妈和丹尼都会比较高兴。妈妈的批评显然是内部的,但却是特定的但可改变的。她指引依莲娜迈向正确行为,而没有指责她的个性。

 

假设妈妈是以下面的方式批评依莲娜:

 

依莲娜,我真是烦死了。你为什么总是这样顽皮?我本来打算三个人出来好好玩玩,你却来捣蛋破坏。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带你们出来玩,反正每一次,你都要捣一些把戏,弄得大家都不高兴。”

 

这样的批评是有害的,妈妈将依莲娜的个性一笔抹黑。依莲娜被称为顽皮小孩(个性上的)及被指责总是破坏妈妈的计划(永久性及不能改变的)。孩子接受这种批评后所得到的信息是:“我是个很坏的人,妈妈希望我不是她的孩子,我总是搞坏她所做的事。她是对的,我应该离家出走,他们没有我会比较好。”依莲娜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很情绪化地退出。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片段二的学习后,当发现孩子做出不良行为时,学习者能够应用积极的批评五步法(澄清),引导(行为)孩子进行“行为性自责”,帮助他改变错误行为(界定)


What&Why

在孩子做出不良行为时,积极的批评能帮助孩子聚焦不良行为,并引导他找到方法改变坏行为。批评是一种有用的反馈,批评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变不良行为,如果能激发孩子行为性自责将有利于他的改进。批评不是要指责和羞辱孩子,否则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普遍性自责,最后一声不吭的走开,也有可能愤怒地与你互怼。


How: 我们一起看看积极批评的具体方法吧;

1,盯行为,告诉孩子错误行为的细节;(捉弄弟弟)

2,忆优点,帮助孩子回忆他自身的优点,避免指责自己的个性; (你是个好姐姐)

3,说结果,表达自己不好的感受,说出他坏行为的严重后果; (我不喜欢)

4,促改进,提出下一步与错误行为相关的改进建议;(向弟弟道歉);

5,明规则,告诉孩子行为的边界,如果违反规则可能会受到惩罚;(再犯关小黑屋)


例子:我一直在教导孩子阅读英文分级读物。有一次儿子阅读理解题做到一半跟我说:“爸爸,我今天不想做了,我都看不懂,这也太难了!”我有点生气地问:“因为难不会做就不做是不被允许的!爸爸很生气!”(说出坏结果)儿子看我生气了,有点害怕说:“爸爸你别生气,我老是做不对,对自己有点失望,我这么笨是不是学不会英语了。”我缓和下来对儿子说:“遇到害怕做错就放弃,这种行为不太好。(指出不良行为)你上次全对了呀,还教妹妹唱英文歌呢。(描述好个性)这个故事确实比较难,你觉得怎么做比较好?”儿子说:“我可以先静坐平复心情,再去故事原文里去找找正确答案。”我说:“如果还是做错了呢?”儿子说:“那爸爸可以教我么?”我回答道:“很好,爸爸当然会帮你。我们还可以试试用排除法和关键词法来找正确答案。(提出改进意见)如果下次再放弃,爸爸可要跟你一起做平板操锻炼意志咯。(明确行为规则)”之后儿子愉快地指着做错的两题问我怎么做。


适用边界:有权威的父母,领导,长辈对孩子,下属,后辈批评,此法比较适用。朋友,同事,夫妻等平等关系,或者关系疏远者,对方不一定会接受你的改进意见或者行为规则。特别是在职场中,本来就有明确的规定,批评时就不一定需要做第5步明规则。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微行动:

如果你是宝爸宝妈请设想自己批评孩子的场景;如果你是管理者,请设想批评员工或后辈的场景;请大家思考今天我们学习的积极批评法的步骤中,大家觉得那一步最难做到?还有什么问题吗? 如果有问题或者困难,欢迎现场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它。

(在白板上记录大家的问题)

1, 明确问题(3分钟)

学习者讨论出来的难点和问题:

1, 可能对方的坏行为导致我很生气,当时根本想不出来他有什么优点;

2, 促改进有困难,一时之间不容易给出很好的改进建议;

3, 对方不接受我的批评,就是不改;

4, 明规则有困难,我和对方立场不同,对方不容易接受我订的规则;

好的,感谢大家的反馈。

那么我们今天时间有限,只能选一个进行讨论,我们举手选一个问题,大家同意吗?

拆书家:

情绪问题,有1票;

促改进,0票;

对方不接受1票;

明规则,规则不好定 4票;

好的,看来大家都担心我们在制定规则时有困难,不容易界定好行为坏行为的边界,有时候规则定的不好,对方也不愿意接受。

 

请问刚才这个问题是谁提出来的?噢,是宏江老师,请问宏江老师,这个问题是你提出来的,请问你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是什么原因呢?(这步很难做到?)

宏江老师:我的站位和思考与对方是不一样的,我定的规则有时是很难与对方达成共识的,这时对方就不一定会接受,并遵守规则,不再做出不好的行为。

拆书家:是的,非常认同你的提问。

2,引导分组讨论问题本质(3分钟)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为什么明规则这么难,对方不容易认同,出现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有哪些呢?请大家用3分钟的时间来讨论。

 

拆书家:

我来引导一下各位啊,在讨论问题本质时我们最好把问题放到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去,思考为什么“明规则”这么难。比如我要求孩子吃饭的时候,脚不能放在椅子上,要有用餐礼仪。这就是我定的规则。那么为什么这么定,是不是我主观认为这样符合礼仪,孩子能不能做到呢?定这个规则的难点在哪里呢?请各位思考讨论;

第一组君玉:公司各个部门人员的认知是多层次的,每个人喜好都不一样。比如说我今天穿的工装,必须是深蓝色的套裙,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种工装,这样的着装规则就很难定。

第二组何宁

1, 当时就要批评,提出行为规则,一时间很难想出完善的规则;

2, 定的规则很难符合双方的需求;

3, 设计规则的时候,容易形成说教,对方容易觉得被控制了,情绪不好;

拆书家引导

君玉提出的认知多层次导致规则不好定,确实有这个问题。不过今天我们讨论的场景是单对单的批评,你提出的场景是在公司里制定大家需要遵守的规则,可能超出了我们今天讨论的场景了。

 

我来明确一下还有三个原因是:

1, 时间不够,短时间想不出完善的规则;

2, 定规则是很难符合双方一致的需求;

3, 设计规则容易造成权势压迫,容易让对方感觉在说教,情绪不好。

请问我表达清楚了么?

 

学习者:清楚了。

 

3, 明确问题本质(3分钟)

好的,大家给出了非常多的原因,那么我们知道,我们解决问题就要找问题的本质,本质就是最关键的那个原因,解决了最本质问题,我们这个问题也会迎刃而解。所以,请大家一起想一想,这里最接近问题本质的原因可能是是哪个呢?

拆书家:

好的,大家都选择制定规则时容易形成说教。请问刚才是谁提出的这个本质原因的?

这个原因是飘飘你的的建议,请问你能针对这个问题举个真实发生的例子么?(明确场景和边界)

学习者飘飘:

我的孩子还小,可能还批评不了。

以前我是HR(人力资源),所以经常拿公司的人事规则来批评对方。

我就是公司人事规则的执行人,所以在批评员工时,容易让员工觉得我在说教,我在用职位和公司规则要求他接受。

因为我也是个新手妈妈,所以希望能在给孩子制定规则时尽量避免说教,避免用权威强制。

 

4, 分组讨论解决方案(3分钟)

接下来针对发现“给别人定规则容易变成说教强迫对方”这个问题,请问第二小组,你们希望解决到什么程度呢?(达到什么目标)

第二组飘飘:

我希望明规则能做到“润物细无声”,不让对方觉得是强迫他在对他说教,接受明确后的规则。

拆书家:

好的,也就是要能够找到一些方法和步骤对吗?

接下来请大家按照之前的分组,一起讨论一下关于如何能“明确规则时不让对方觉得是说教和强迫,并接受”这个问题,解决方案有什么。

接着我会邀请小组推选代表分享你们讨论出来的解决方案。

5, 呈现方案(3分钟)

请第二小组派代表讲解自己组的成果:

第二小组何宁:

为了不让对方感觉规则就是控制对方,向对方说教,让对方更容易接受,我们小组讨论出了以下办法:

1, 引导对方先说他能遵守的规则;

2, 我们双方共同参与制定规则;

3, 我会说明,作为规则制定者也要遵守规则,以身作则;

4, 如果对方能够遵守规则,将会得到奖励;

5, 明确规则的过程我们双方要平等尊重。

 

拆书家:

 

请允许我总结一下各位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这几条,大家都同意么?

拆书家

我来总结一下大家讨论的结果,在“明规则”时,为了不让对方感到是说教是控制,让对方更容易接受,我们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1, 对方先说;

2, 共同参与;

3, 以身作则;

4, 遵守奖励;

5, 平等尊重;

请问大家我总结的清楚么?是大家讨论的结果么?

 

学习者:是的。

拆书家:

请问飘飘,刚才是你提出了一个在公司批评员工的场景,要向员工明确规则导致对方可能认为是说教是控制。

现在大家讨论出的方法是否能解决你提出的问题呢?

 

学习者飘飘:

如果是在批评孩子,要向她明确规则时,我觉得还有一种方式是在事前给她读绘本。

通过阅读和引导,让她更容易接受规则,而不是当时的要求和说教。

 

拆书家:

好的,增加对方能喜欢的方式也是让他更容易接受规则的办法,对么?

 

学习者飘飘:

是的。

 

拆书家:

谢谢飘飘,你又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谢谢。

 

好的,谢谢各位的努力思考和分享,今天我们的微行动学习环节就到这里。



A2未来行动规划:

我们一起学习了怎么积极地批评对方,还一起找到了解决本质问题的方法,我也从大家的讨论中学到了很多。请跟我一起回忆积极批评法有那五个步骤?好的,为了更好地将今天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未来的生活中,我希望各位能把好方法与更多的朋友分享。比如可以找身边的宝爸宝妈,或者公司主管,告诉他们怎样才能做到批评使人进步。请各位用2分钟的时间写下未来的一周将和谁分享积极批评法,2分钟后我将邀请一位小伙伴上台说说。

 

学习者萌萌:

  我准备回去后明天就跟我的男朋友分享这个积极的批评法:

  我会跟他这么说:“

你批评我的时候其实我都是不太愿意不接受的。(不乐意的感受)

要是你能明确说清楚到底不好的行为是什么(盯行为),会导致那些不好的结果。(说结果)

我们可以一起制定规则,我们两个能够共同遵守的规则,相互约束。(明规则)

一起想办法怎么能做的更好,一起改进,你看怎么样?(促改进)

 

拆书家引导

能够和男朋友在互相批评时一起讨论非常好,能够接受男朋友的这种讨论(批评)是不是有点难?

比如说他平常会批评你么?

 

学习者萌萌

  我们两个经常相互批评。(众学习者大笑)

 

拆书家引导

   要是能在生活中把我们今天学到的积极批评法用起来,是非常好的。

   能够表达当时的感受感受,说清不好的行为和后果,一起讨论规则,并一起改进非常棒。

   如果能提醒他在批评时也能回忆对方的优点和好处,就更好了。

   还有就是,你们是伴侣,有的时候接受对方提出的规则是不是有点困难,正好可以使用我们刚才微行动中讨论出的方法。

   谢谢萌萌的分享。



有力的结尾:

好的,孩子在成长中总会犯错,有时是因为考虑不周惹上了麻烦,有时是准备不足失败受挫,我们怎么能帮助他们成为乐观的孩子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行为性自责”和积极批评法,帮助孩子在遇到不好的结果时,聚焦错误的行为,思考改进的方法,努力改变坏行为,逐步乐观积极地成长。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