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非暴力沟通》 所属活动: 五步面谈法改善绩效+评论背后的需求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人类智慧——观察 学习目标: 在他人对自己进行评论时,能询问出这个评论背后的需求

开场: 0’【寒暄与分组】(以下共2分钟)
大家好我是周良,欢迎大家来到RIA学习现场,今天我所通关的项目是3-1,先给大家分个组,大家2-3人为一小组,新老拆书家搭配。

【介绍图书】
【实践场景】你吵过架么?你身边有没有脾气特别爆,容易和别人吵架的人?还记得以前那些吵架的场景么?当不愉快发生的时候,怒气涌上心头,脑袋嗡嗡作响,两个人越吵越生气……然而,当事情过了许久之后,再冷静下来想想,往往又会后悔。
【提问】当我们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大家过去是怎么和别人沟通的呢?
【影响】这个问题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沟通时不能控制情绪,就会让人觉得和你难以交流,对你的婚姻家庭、工作事业、人际交往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解决】很庆幸有这一本书,帮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沟通语言和沟通方式,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针对性的解决情绪不好的时候,该如何沟通的问题。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能够:当别人对自己进行评论时,试探性的询问出这个评论背后的需求。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2’【R原文】引自《非暴力沟通》P29-30(2分钟)

(R中包含原书中一个完整的案例)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 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时,“胡说八道”这个想法在我脑中一闪而过。在不知不觉中, 我作出了评论。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

在为一个小学提供咨询服务时,我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这个学校的教师和校长经常,反映彼此很难沟通。于是,学区负责人请我协调双方的矛盾。我先和全体教师交谈,然后请校长来参加讨论。会谈一开始,我就问:“校长的哪些行为不符合你们的需要?”“他是个大嘴巴。”有人马上回答。我的问题是想了解他们的观察校长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而“大嘴巴"只是这位教师对校长的评价。在我指出这一点后,第二位教师补充说:“我知道他是什么意思。校长的话太多了!”这仍是一个评论,评论校长话多还是话少。 随后,第三位教师说:“他认为只有他的话有价值。”我解释说,推测别人想什么与观察他的行为并不是一回事。最后,第四位教师也表明了看法:“他希望所有的人都一直听他讲话。” 当我说这也是猜测时,有两位教师脱口而出:“你的问题真难回答啊!”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4’【I讲解】6分钟

【what】评论,具体是指用自己的标准来判断别人。比如 “他是个大嘴巴”“校长话太多了” “他认为只有他的话有价值”等等,这些都是评论。

这里要区分评论和事实。

【概念区分】

评论:是用自己的标准来评价别人,通常有2个特性:标准模糊、主观。比如学校老师批评校长,“校长话太多了”。

这就是评论,这句话标准模糊,什么叫话多,什么叫话不多?没有标准。这句话很主观,觉得他话多了是老师们主观的看法,但是他还觉得自己话不太多。

事实:是用公认的标准来衡量别人,通常有2个特性:标准清晰、客观。如果老师们这样说“校长在上次大会上发言,主持人给时间是30分钟,结果他讲了2小时,足足超时了1.5小时。”

这就是事实,这句话标准清晰,就是原定30分钟,校长超时。这句话很客观,超时1.5小时,是一个客观事实,对方无可辩驳。

(白板上画一个二纬表,用2个特性展现出案例评论和事实的区别)

我们听到别人评论我们的时候,通常会不开心,但是我们需要知道,每一个评论背后都有一个需求,我们推理出它背后的需求,才知道该如何应对。

【why】如果我们听到评论,心理很不舒服的时候,一般就会满脑子出现这样的声音“他凭什么这么说我”“再也不想理他了”……然后情绪就越来越差,和对方沟通就很困难了。

【how】这里推荐一个方法,暂停下来,去分析评论背后的需求,需求是评论背后的原因,找到了它,我们就知道如何应对了。如何做呢?用3步骤:

第一步识别,问自己“他说的这句话是评论还是事实?”如果是评论,则进入第二步;如果是事实,则不进入第二步,用其他常规方式沟通。

第二步探寻想法,问对方“你为什么说           呢?”下划线部分重复对方的评论。

第三步挖掘需求,问对方“这件事你有什么样的具体需求?”

(在白板上画3个同心圆用于视觉解析,从内向外分别代表需求、想法、评论,圆圈外面代表事实)

【where】3步骤用于应对评论是很好的方法,但需要对方至少还是愿意交流的状态才适用,如果对方的情绪已经暴走了,那就不合适了,就需要用别的方法先安抚情绪。

【举个例子】

我是一家零售企业的中层干部,有一天一个下属小王,突然抱怨说“公司真是一点也不为员工考虑!”我在他旁边听到了,然后就单独找和他了解情况。

我按照3步骤来做。

第一步识别,我问自己,小王的“公司不为员工考虑”这句话是一个评论还是事实?

(概念与例子的对比)用2个特点判断:公司是否为员工考虑了,这个标准很模糊;小王觉得公司不为员工考虑是主观的,所以这句话是一个评论,而不是事实。那么进入第二步。

第二步找想法,你开始问他:“你为什么说公司不为员工考虑呢?”

小王回答:“我上个星期三下班忘记打卡了,后来工作一忙后忘了看钉钉,今天补交补卡签报,HR居然说超过了3天超期了,不能补报,要扣我半天工资!公司这些制度没有宣导到位。”

这时想法呈现出来了,原来她的想法是:公司考勤补卡制度没有宣导到位,导致他没有按时补卡,是这个想法让他觉得公司不为员工考虑。

第三步找需求,然后我问她“这件事你有什么样的具体需求?”

她回答:“之前我确实不知道这条制度,现在知道了,之后我再忘记打卡又迟交补卡签报了,那我认赔绝无二话。关键是我之前不知道,就很不平衡啊!所以我觉得领导能不能帮我申请一下这次不扣工资啊?”

这时需求呈现出来了,原来她的需求是:这次不扣工资,以后愿意严格执行公司制度。

后来,

我就和HR部门沟通,单独走了一个签批,同意了这一次小王的上班考勤补卡。解决了这个问题。

(案例总结)原来小王的评论是公司不为员工考虑,想法是补卡制度不人性化,需求是这次不扣工资。这样一层一层抽丝剥茧,发现了评判背后的需求,解决了根本问题。

【不这样做的坏处】

(一般的做法)如果不去慢慢的询问挖掘背后的需求,很可能就会直接怼回去。(举例子)比如我就会这样回答小王的话:“怎么不为员工考虑了?不是过节刚发了福利卡吗?”(影响)然后小王必定很不开心,闷闷不乐、闭口不言。(正确的做法)而我用了三步骤来寻找需求,找到了他的需求,原来要解决的问题,是这次允许他补卡。

(在白板上圆圈外面标注事实“小王补卡不成功”,在3个同心圆上,分别标注小王的评判“公司不为员工考虑”、想法“公司制度没有宣导到位”、需求“特批这次补卡不要扣工资”)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10’【A2讲故事】7分钟

下面来做练习,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段未来可能发生的小故事,要求设计出人物、情节(包括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的对话、动作等,故事用需要使用“三步骤分析需求法”的技能点。时间7分钟。

 

17’【大组分享】2分钟

请XX小组分享你们的故事。(如果有时间)再请XX小组分享你们的故事。

【学习者的A2小故事】

【故事起因】2020年年初,在公司职场,张姐的下属突然对她说“公司对待员工不公平!不想干了,想辞职。”张姐这时候用3步骤来和下属沟通。

【故事经过】

(第一步识别)张姐先问自己,下属这句话是不是评论,这句话是主观的,而且标准模糊,所以是评论。

(第二步找想法)张姐问:“为什么你说公司对待员工不公平呢?”下属回答:“这次年底考核,隔壁部门小王得了A,我只得了C,我觉得我比小王强多了,凭什么她比我高啊!我觉得不应该给我打C。”

(第三步找需求)张姐接着问:“这件事你有什么样的具体需求?”下属回答:“我的需求是涨工资啊,我已经两年没涨工资了。这次考核结果C肯定又涨不了。”

【故事结果】然后张姐和下属仔细分析了这两年没涨工资的原因,以及下属在哪些方面需要自我提升,才能达到升职加薪的标准。聊完后,下属的态度由消极转变为积极,最后说:“看来我要努力了,为了今年的升职加薪!张姐你就看我的表现吧!”张姐满意的点了点头。

 

19’【扣题总结】1分钟

刚才的分享中第一步分析下属的评论体现了评论识别,问下属为什么觉得不公平,找出了他的想法,原来是考核觉得低了。最后问他具体需求是什么,找到了他的需求是,涨工资。完美的呈现了今天的三步骤的技能点,也找出了这个方法在职场的具体运用的场景。感谢XX小伙伴的分享。希望这次RIA学习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