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正面管教》 所属活动: 福州筹备分舵第六次线下拆书活动 所在级别: TF2-2 学习主题: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学习目标: 学习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开场: 大家好,我是虾米,很高兴今天能有这么多拆书爱好者一起参与我的拆书现场
今天我要拆的片段源自《正面管教》。作者是美国,简•尼尔森,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加利福尼亚婚姻和家庭执业心理治疗师,美国“正面管教协会”的创始人。京华出版社,全书276页.
《正面管教》被翻译成超过16种语言,在美国销量超过400万册,在美国之外的国家销量超过200万册,已经有超过68个国家、600万个家庭被它改变。
大家在教育孩子时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挑战?和大人顶嘴;电视迷或者手机控;冲着长辈大喊大叫;一点儿小事就求助于父母......
面对这些挑战,你有没有这样的困惑:不停的表扬、鼓励,为什么孩子却变得遇到困难越来越不能坚持、越容易放弃?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自信,遇到一点儿小挫折就哭闹?孩子怎么这么皮,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怎么还是管不住?到底该严格管教,像虎妈一样还是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像猫爸那样?
这本书能给你一个不打不骂,不骄不纵的正面管教方法,让孩子在和善而坚定的氛围中成长,成为一个有责任感,能自律合作、自己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的孩子。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赢得孩子
当孩子们觉得你理解他们的观点时,他们就会受到鼓励。一旦他们觉得被理解了,就会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住,在孩子们感到你的倾听之后,他们才更可能听你的:下面的“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它能营造一种让孩子愿意听、愿意合作的气氛。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友善、关心和尊重是上述四个步骤的根本。你决定要赢得孩的合作就足以为你带来积极的感觉。经过头两个步骤之后,你也已经赢得了孩子。等你进入第三步时,孩子就已经能听得进你的话了(哪怕是你以前说了多少遍,孩子都听不进去的话)第四步肯定会很有效果,因为你已经营造出一种相互尊重的气氛。
马丁内斯太太与我们分享了她下面的这个经历。她的女儿琳达放学回到家,抱怨老师在全班面前朝她吼叫。马丁内斯太太双手投腰,以一种指责的口气问道:“哼,你做了些什么?”
琳达垂下眼帘,生气地回应道“我什么也没做!马丁内斯太太说:“得了吧,老师才不会无缘无故地吼学生呢,你到底做了些什么?琳达阴着脸颓丧地坐在了沙发上,怒视着妈妈。马丁内斯太太继续以指责的口吻说道:“那么,你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琳达怒气冲冲地回答道:“没什么可做的”
这时,马丁内斯太太想到了“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她深吸—口气,换了一种态度,以一种友善的语气说道:“我敢肯定老师当着其他人的面吼你,你觉得非常丢脸”(第一步,表达理解。)
琳达抬起头来,有些狐疑地望着妈妈。马丁内斯太太接着说,“我记得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算术考试,我站起来削铅笔,老师就当着全班的面吼了我。我觉得又丢脸又生气”(第二步,表达出同情,而不是宽恕—并且告诉孩子自己也有类似经历。)
琳达这时感兴趣了。“真的”她说,“我不过是向别人借支铅笔。我当然认为老师为这么点小事吼我很不公平。”
马丁内斯太太说:“嗯,我很理解你肯定会那么想。你看能不能想一个什么办法,免得以后自己再这么难堪了”(第四步,让孩子关 注于解决问题。第三步在这个例子中没有必要。)
琳达回答道:“我想我可以多准备几只铅笔,这样就不用找别人借了”
马丁内斯太太说:“这听上去像是个好主意!”
马丁内斯太太的一个目的是要帮助琳达找到•些办法,免得惹老师生气和批评。注意,当她第一次让琳达想办法解决问题时,琳达正因为心里充满了敌意而无法与妈妈合作,一旦妈妈采用了鼓励的方法通过“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琳达就感到了亲近和信任,而不再是疏远和敌意,并且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了,当妈妈能够从琳达的角度来看问题时,琳达就不再觉得需要戒备了。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大家可以看到书中这四步骤很清晰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通过前三部的铺垫,第四步就很容易完成。

这里举一个例子,有一个琼斯太太知道他的孩子杰夫偷了东西,她就想用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她找了一个没人打扰的时间,让孩子坐在他的腿上,和孩子说:听说你从商店里拿了一袋泡泡糖。她并没有给孩子设圈套,或者质问孩子你是不是做了什么事?因为她已经知道孩子做什么了。然后就和孩子说:你拿走糖是因为糖很好吃?或者是好玩?又或者是好奇?孩子觉得情绪安全,就和妈妈说是觉得好奇,而且店铺里那么多糖,我拿一点也不要紧啊。这是第一步,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并向孩子核实他拿糖的原因是因为好奇。第二步是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宽恕。告诉孩子自己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我小时候曾经从商店里拿走了一块橡皮糖,但我知道不应该这么做,心里觉得非常愧疚,拿走东西实在是不应该的事。孩子听说妈妈曾经也做过这样的事,情绪上就更为安全了。第三步,表达自己的感受。她引导孩子,她很担心,店主要卖多少东西才能赚到足够的钱来付房租、养家糊口、付给店员工资等等。孩子承认自己从来没想过这些事。妈妈还和孩子谈论了,我们也不喜欢别人随便拿走我们家的东西。第四步:解决问题:当孩子发自内心的说出自己再也不想偷东西了,并需要去小店为自己拿走的糖付钱时,妈妈就主动要求和孩子一起去付钱。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能够赢得孩子,她没有指责、羞辱、说教,而且她很好的运用了这四个步骤。

(可能异议的预防性讲解)你可能会觉得这样太麻烦了,碰到这样的情况,狠狠的揍一顿,惩罚一下,下次看他还敢不敢,多省事啊,干嘛还要说这么久?事实上,如果不这么做会更麻烦,如果用打骂或惩罚的方式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到底是赢得孩子了还是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大家可以想想自己小时候被惩罚后的感受和想法决定是什么。有些人是愤恨——“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有些人是报复¬——“现在你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 有些人反叛——“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为按他们的要求去做。;有些人退缩——a偷偷摸摸 “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或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所以惩罚是会有效,但仅仅是短期的,类似的行为会再次出现,无法得到解决或改善,又或者以另外一个形式在另外一个地方出现。而我们则把孩子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根本没有解决问题。所以赢得合作的四步骤还是很值得大家好好揣摩运用的。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大家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需要孩子或者其他人合作的场景?比如在吃饭时不配合,或者准备上床睡觉了,他还在磨蹭?请大家思考一下,并加工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你如何赢得他人和合作?
学习者1:我来加工一个案例:每周六上午是我家孩子上早教美术课的时间,可是我上周六要上课,没办法陪她去,以前是我带她去,所以她习惯了是我带去,所以昨天早上,她就不愿意去,哭闹:我要在家,我要在家,妈妈不在,我不想去上课。第一我表达出对她的理解。问:“是不是妈妈没陪你去你觉得很孤单?”孩子回答是,我很孤单。第二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
我知道,以前都是妈妈陪你去,今天换成爸爸陪你去了你就不太开心了。孩子回答:是,爸爸不会,爸爸不懂去上美术课。我要妈妈去,我不要去,我要在家里。
第三步:我告诉孩子我的感受。我说:“爸爸也很喜欢去上美术课,璐璐老师非常会教画画,爸爸特别想去看,马上就到寒假了,今天是最后一节课,爸爸很想去看看美术课是怎么上的,还可以去看看你以前的作品。等你们回来后告诉我这节课怎么样,好不好?”孩子很犹豫,很希望我能陪她去上。我就说:“这个是妈妈的工作,我已经答应了别人,我也很着急,希望能不迟到。”
第四步: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我问:你想想有什么办法,既可以想妈妈,又可以去上早教?孩子回答:“妈妈,我会想你,会哭的。”我说:好吧,你想妈妈就哭吧,没关系,你哭了我也很爱你。然后她就和爸爸去上早教了。
其实孩子的问题是:孩子很想我,不想去上早教,通过我和她对话的过程中表达了对她不想去上早教的理解、表达我同情,告诉她我害怕迟到很焦虑,她感受到被倾听,愿意配合,后来我问她爸爸有没想我,爸爸说孩子没有想我,玩得很开心。
谢谢你的分享,还有其他朋友分享吗?
好的,那今天谢谢大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