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环节 | 现场时间 | 准备内容 |
学习目标 | 无 | 【拆书目标】学完本次拆书后,学习者能够表达具体“请求”(行为),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我们同朋友或家人沟通后,达到让对方清晰具体要如何做的目标(界定)。 |
图书介绍 | 2分钟 | 大家好!我是二级拆书家黄新建,也是今天的带拆人,我的名字好记黄色的新建文件夹,希望今天我们能有更深入的互动交流,我们先分下组,2人一组…… 【事件场景】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沟通场景,妻子对丈夫说:“我认为你应该多关心我。”先生反驳:“我很关心你呀” 妻子气冲冲地说:“你哪里有!”于是,丈夫就问妻子到底想要什么,妻子答:“我都说了,想你多关心我!”丈夫还是一脸茫然,不知如何做…… 【提问】为什么妻子对丈夫说的请求,丈夫总是理解不到呢?遇到这类场景,之前你是怎样处理的呢?还可以怎么样做呢? 【影响】家人间如果不能接受到对方的请求,就会沟通不畅,甚至会严重影响亲密度和幸福感。 【解决】《非暴力沟通》提出的思路,表达请求要具体,可以很好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
【R】阅读原书拆页 | 3分钟 | 《非暴力沟通》拆书片段 提出具体的请求 首先,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而且,这样的请求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在一次研讨班中,一位女士谈道:“我请我先生少花一些时间在工作上。三个星期后,他和我说,他已经报名参加高尔夫球比赛。”这位女士说出了她不想要什么----她不希望先生花太多时间在工作上,但没有说清楚她想要什么。于是,我们鼓励她直接说出愿望,她想了想,说道:“我希望他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 在越战期间,我被邀请去参加电视辩论。晚上在家看节目的录像带时,我十分不安,因为我很不喜欢自己的辩论方式。我告诫自己:“在下一次辩论时,绝不能再这么被动。”请注意,我只是提醒自己要避免出现什么,而没有提醒自己主动做些什么。 一周以后,这个节目邀请我去继续上一次的辩论。在去演播室的路上,我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节目一开始,对手就按其上周的方式展开了辩论。他结束讲话后,大概10秒,我努力控制自己不要按原来的方式进行响应。于是,我坐在那里,一句话也没说。可是,我一开始辩论,就发现我响应对手的方式和上次一模一样。这个教训使我明白了:如果我只是提醒自己要避免什么,而不清楚自己可以做什么,会有怎样的后果。 另有一次,我应邀去协调一些高中生与他们校长的矛盾。这些高中生对校长极为不满。他们认为他是种族主义者,并准备找机会报复他。一位牧师担心会出现暴力,就请我去协调矛盾。出于对这位牧师的尊重,他们表示愿意与我见面。 一开始,他们就举例说明为什么他们认为校长是种族主义者。听完几个例子后,我请他们讲讲他们希望校长具体怎么做。 此时,一位学生不屑地说:“这有什么用吗?每一次和他说我们的想法,他总是说‘离开这里!我不需要你们这些人告诉我该做什么!’” 接着,我向他们了解,他们向校长提出了什么请求。他们回忆说,他们希望校长不要对学生的长发说三道四。对此,我的看法是,如果他们说出希望校长做的事,而不是不希望他做的事,他们就较有可能得到积极的响应。此外,他们还提出,他们希望得到公正的对待。然而,校长的答复是,他对学生十分公平。我评论说,如果他们请求的是具体的行动,而非抽象的“公平对待”,那么,他们就可能得到满足。 于是,我和学生们一起列出他们的具体请求,共有38项。其中包括:“我们希望黑人学生代表可以参加校服标准的制定。”“在你提到我们时,我们希望你用‘黑人学生’而不是‘你们这些人’。”第二天,他们向校长提出了书名请求。当晚,他们就在电话中兴高采烈地告诉我,校长同意了所有的请求。
|
【I】拆书家讲解引导 | 5分钟 | 非暴力沟通有四要素:观察,感受,需求,请求。表达请求是非暴力沟通中的第四个要素,片段中讲解的就是第四个要素,如何表达“请求”。 一. 1.1【表达具体请求,案例澄清】即使是请求了,也要具体表达,才是具体的请求。例如:丈夫和妻子说“你要好做饭”,妻子就想我有好好做饭呀,给你下了面条(PS:妻子正在减肥)。丈夫如果具体表达需求,妻子可能会更能知道要如何做,比如说“你要好好做饭,周一至周五,至少有3天的晚饭确保有一荤一素一汤,周末可以吃一次牛肉火锅或鱼类的肉菜”。 1.2【强化概念】心理学上有个词叫“锚定”,比如不要想粉红色的大象,问下大家在想什么?大象是什么颜色的?(等待大家回应)因为我们被“锚定”了。表达请求时,我们不希望别人干什么时,会被不干什么“锚定”,对方仍然不知要怎么做。正确的请求方式为,说出我们希望他人要干什么,具体频率是什么,越具体越好。 二. 2.1【请求与命令的区别,案例澄清】杰克和他的朋友珍妮说:“我很孤单,希望今晚你能陪我聊聊。”这是请求还是命令呢?(等待大家回答,是或不是) 现在还不好说。我们需要根据珍妮有同意时杰克的反应来做出判断。假定她回答说:“杰克,我今晚很累。如果你想今晚有人陪你,你去找其他人好不好?”如果杰克接着说:“你这人真自私!”那么,他的提议实际上就是命令。因为他并没有重视珍妮的需求,而开始指责她。同样的话语,发心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会完全不同。 2.2【易混淆的概念】请求不是命令。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做是命令。听到命令,一个人只能有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不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需要。区分请求和命令:请求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在提出请求前,如果我们有以下想法,那么,我们的请求已经变成了对他人的要求。“他应该把房间收拾干净”“他必须照我说的做”“老板应该给我加薪”。如果我们愿意去体会是什么使他们无法说“是”,那么我们提出的就是请求而非命令。 三. 【适用边界】此方法适用于我们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同朋友或家人沟通后,让推动对方清晰要如何做的情况。 四. 【细化步骤】 第一步:思考澄清需求:自己需求(自己目的,发心是什么?)&对方需求(对方的想法,需求是什么?)。 第二步:重视需求:自己内心需求&对方内心需求。 第三步:提出具体请求:我希望你或你们能做XXX(行为动作),每天/周/月XXX次(频率)。 五. 【预防异议】 也许有人会说,按步骤说请求,太麻烦了!是的,一开始会有不适应,习惯后就会变好,如同开车一样,习惯开车了,无需思考就能踩离合,挂档,加油门,松离合,松手刹,一气呵成。 也会还有人会说,如果一方在气头上时,关系不好时,就算我说了具体请求,对方也可能会拒绝。是的,你的担心是对的。关系不好或带有敌意时,说什么都不会得到“爱”的响应。表达请求,需要双方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需求后,需要双方都感到在关系中是安全的。甚至有时,我们也要给对方一些思考感知确认的时间,待对方确认我们说的不是命令,是请求时,我们才能得到对方“爱”的响应。 |
【A2】催化应用
| 8分钟 |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刚才的讲解,各位小伙伴可能已经明白了,如何通过表达具体请求,得到让对方“爱”的响应,满足我们自己的需求。那么,我们就模拟一下表达请求的步骤:思考澄清需求,重视需求,提出具体请求,来提高我们实际运用的能力。 怎么做呢?编写一个剧本,在这个有人物有情节有发展的故事中,有角色应用刚刚学的知识解决了了一个困扰他的问题。剧本需包括背景、人物设置、人物动作、人物对话等。最好,可以是大家未来可能遇到的场景。 人物: 背景: 起因: 经过: 结果: 大家两人一组,以组为单位,构思剧本,大家有4分钟时间,最后我们请1组代表来分享他们的剧本。 |
学习者案例记录: 人物:儿子,妈妈 背景:儿子工作1年了,回家后,妈妈总是给儿子书包里装很多吃的。 起因:一次放假回家,老妈给装了,够2周吃的,太重了,要去坐车,拿着太重了,实在不方便。 经过:儿子尝试用表达具体请求,来和妈妈提出具体请求。第一步思考,自己的需求是不太带太多东西,拿多了路上太沉,到了吃不完还会浪费,妈妈的需求是关系儿子,把好东西给儿子,让儿子感受到关爱。第二步思考,自己的需求很重要,妈妈的需求也很重要(出于对孩子的爱)。第三步表达具体请求。 儿子:妈妈,你给我带的吃的,够吃2周了,放久了会坏? 妈妈:没事,你先吃容易坏了,把鱼干类的东西,最后吃就行了。 儿子:我路上还要转两次车,不太方便带,那这样,我这里有个小包,把这一小包装满就就行了。我知道你是为我好,我知道了。谢谢你妈妈。 结果:儿子这次,离开家时,只带了一周的食物,路上方便多了,到了单位上班的地方,吃起来也不会太有压力。儿子感受到了老妈的爱,表达具体请求后,妈妈也知道儿子需求什么,妈妈和儿子的关系更融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