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叫肖琳。我有三个标签,第一是公务员。从事公务员工作长达七年时间,处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我想跳出舒适区,寻找自我提升的学习方法;第二个是二胎妈妈,上班工作,下班带娃,这八个字是我日常写照。越是没有时间,越希望自己不要仅仅做一个带孩子而放弃学习的妈妈;第三个标签是预备拆书家。尽管我现在还是预备,但我希望通过接下来的升级,撕掉预备这个标签,成为一名正式的三级拆书家。大家好,我叫肖琳。我有三个标签,第一是公务员。从事公务员工作长达七年时间,处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我想跳出舒适区,寻找自我提升的学习方法;第二个是二胎妈妈,上班工作,下班带娃,这八个字是我日常写照。越是没有时间,越希望自己不要仅仅做一个带孩子而放弃学习的妈妈;第三个标签是预备拆书家。尽管我现在还是预备,但我希望通过接下来的升级,撕掉预备这个标签,成为一名正式的三级拆书家。
即使是不打算减肥的人,也能把“我不要”变成“我想要”的成功中的到启发,当你面对“我不要”的巨大意志力挑战时,可以试着采取以下策略。
除了“我不要”,你还能做什么来满足同样的需求?许多坏习惯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求而形成的,这些需求可能是减少压力,获得愉悦,也可能是寻求认同,你可以关注这些需求,用有同样效果的健康的新习惯来戒掉坏习惯。我的一位学生想戒咖啡,所以就用喝茶来代替咖啡,茶和咖啡几乎相同的作用,能给你休息的机会,能提神,能端着到处跑,而且不用摄入那么多的咖啡因。
如果没有了坏习惯,你还能做些什么?你可以做其它有趣的事来代替坏习惯。大多数的癖好和消遣需要从生活的其他部分抽调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关注错失的机会比试着戒掉坏习惯更有激励作用。我的一位学生是电视真人秀的发烧友。但当她为自己设定了“提高厨艺”的目标时,她就成功关掉了电视,并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琢磨厨艺上面。(她成功的第一步就是用厨艺节目代替真人秀,接着从沙发上移动到厨房里进行实践)
可以通过重新定义“我不要”的挑战,把它变成“我想要”的挑战吗?有时候,同样的行为会被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支配。举个例子,我的一位学生把“不要迟到”重新定义为“做第一个到的人”或“提前5分钟到”。这或许听起来就没有太大的不同,但他发现,自己变得更加有动力了,也没那么容易迟到了。因为,他把“按时到达”变成了一场他能够获胜的比赛。如果你关注自己想做什么,而不是自己不想做什么,就可以避免“反弹”效应带来的危害。
如果你想做这个实验,请先花一周时间来关注你想做什么,而不是你不想做什么。这周的最后,想一想你在旧的“我不要”挑战和新的“我想要”挑战中分别表现如何。
在生活中树立“我不要”做某件事的目标,总是很难达成。比如告诉自己,不要浪费时间刷朋友圈、不要看肥皂剧、不要拖延、不要吃垃圾食品。实际上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转变思维,将“我不要”的目标用“我想要”其他事情代替,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来分享一个自己用“我不要”的目标来约束自己失败的例子。就在最近,大概一个月前,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事情多了起来,在审视自己的过程当中,发现自己有大把的时间被浪费掉了,而且非常喜欢拖延,比如,自己总是不由自主的刷手机看朋友圈、看电视剧,哪怕当前有很紧急的事情要做,还是会先看会微信再说。因此自己暗暗下决心,要改掉这些拖延、浪费时间的坏习惯,我给自己定的“不要”做的目标是:1、每天上班时间前两个小时,2、陪伴孩子的精心时刻,3、学习时间不允许看手机。不过,很可惜,这个“我不要”的目标真的只是在我心里暗暗下了决心,基本上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这个有事没事就拿出手机来看一看的习惯依然存在。那么达成目标的想法失败了。
在读过《自控力》这本书后,我必须要转变思维,来试试看,将“我不要”的目标用“我想要”代替。我想利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关注自己想做的事情。如,学习方面要进行线上听课,复习考证的参考书籍,工作方面要一周内完成两篇调研论文的初稿,陪伴孩子方面要陪孩子玩互动设计游戏,身材管理方面要进行KEEP健身,休息时来5分钟手绘。
具体落实到行动上来就是:
1、早起或晚睡(根据孩子睡觉时间决定)学习2小时,用于线上听课和复习参考书;
2、中午回家午睡前半小时练习KEEP;
3、工作时间的前两个小时整块专注时间开始搜集资料,撰写调研论文;
4、接孩子回家吃晚饭后的精心时刻必须是陪孩子玩设计游戏时间;
5、一旦闲暇下来,可以玩一把手绘。
这么多事情填充了自己,光是“想要”都觉得很充实,真的没有办法老是把时间浪费在看手机上了。
一周以后,自己再进行回顾,这个计划是否比之前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