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开场打招呼】
大家好,我是孟玉潇,作为一名探索亲密关系的学习者和践行者,希望在拆书帮传递有用的知识、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关系和谐幸福!
【学习者场景法介绍图书】
事件场景: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以下情况:恋爱时追求心上人,却发现她若即若离还不和你确定关系;要求伴侣帮自己倒垃圾,却得到沉默的对抗;希望另一半浪漫些,多一些拥抱亲吻,对方却还是像根木头,还说老夫老妻了做这些干嘛;结婚前伴侣不洗手绝不上桌吃吃饭,结婚后却喜欢歪坐在沙发上,边吃零食边剔牙,还时不时放一个很响的屁;当你把写好的一手毛笔字展示给伴侣看,他却头也不抬拿着手机玩游戏不亦乐乎,嘴里却喊着好;......
提问:遇到以上类似情况,你是不是有着强烈的感受?你是如何表达的呢?进行指责?批评?抱怨?大吵一架?
影响:其实,这些都对亲密关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不管是哪一种,都会带来失望、痛苦、甚至是怨恨。
解决:那这本书会帮助我们认识了解每个独特个人存在的特点,告诉我们交往与沟通、爱情与承诺、嫉妒与背叛等方面行为的特点和规律,面对不同的情况如何去具体处理,给我们的关系带来美妙体验和快乐享受。
【学习目标】
今天我们的主题学习是书中第五章-沟通“精确表述”片段。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大家遇到表达感受(界定)的时候能够区分客观事实和主观想法(行为),使用自我检核、描述细节(澄清)将表达想法转化为陈述观察到的事实,避免因为表达想法而引起沟通不畅。
【R原文片段】
那些批评伴侣人格和品德的抱怨会贬低伴侣,往往是小题大做,把小问题看成严重、不容易解决的难题。(想想我们对伴侣的那些苛刻的抱怨,无怪乎他们有时会采取防卫行为。)尽可能清楚明白、详细具体地指出惹怒我们的特定行为,伴侣间的沟通就会变得更为明智、准确。这种方法就是行为描述(behavior description),这样不仅能告诉伴侣自己的想法,还能把谈话重点集中在可处理的、单独的某个行为上,而行为比人格更容易改变。正确的行为描述专指某一特定事件,不会涉及普遍性;因而,在沟通中指出问题时不应该使用总是或从不这样的词语。“你总是打断我!从不让我把话说完!”,这样的表达不是正确的行为描述。
【I环节】
平时,我们在表达感受时,习惯于会将自己的猜测、评判当作事实表述出来,被批评、抱怨、指责、嘲讽等不良情绪冲昏了头脑,给出评判和分析。而在这个拆页,我们看到了“行为描述”的定义和重要性。
“行为描述”是指某一具体行为,有理有据,具有特殊性,我们可以理解为“客观事实”。
“想法”是包含评判、猜测等个人主观因素,缺少细节依据。
比如某人上班迟到30min,我们通常不会直观说他迟到半个小时(事实),而是直接说他经常迟到或没有时间观念(想法,主观判断)。
这种言过其实,结果可能就是别人会产生逆反心理,不愿做出友善的回应。
我们容易将行为描述(客观事实)和想法混为一谈,人们会倾向于听到评判,做出应激反应。
我举几个例子,大家一起判断下是“行为描述(客观事实)”还是“主观想法”?
(通过概念与匹配例子之间的对比,引出知识点逻辑)
1、“哥哥昨天无缘无故对妹妹发脾气!”(无缘无故,形容词,评价他人)
2、“你真差劲,一个无可救药的人!就是个白痴!”(过激言辞,缺乏依据,把评论当作客观事实)
3、“今天姑姑给我打了三次电话,每次都说别人不尊重她。”(客观事实)
4、“开会时,经理没有问我的意见。”(客观事实)
5、“在需要你的时候,你从不/总是不配合我。”(绝对化词语,想法)
6、“这周我儿子有两次没有刷牙就上床睡觉。”(客观事实)
经过这几个判断练习,相信我们对“行为描述”(客观事实)有了深刻的理解。陈述事实会避免对方产生那种被攻击的感觉,从而为自己辩护,不去真正考虑你的意见。那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如何去应用呢?
(明确步骤)
1、自我检核:我沟通目的是为了发泄情绪还是有一个良好的沟通结果?我接下来要讲的话是客观事实还是主观想法?
2、描述细节:客观具体陈述,不用模糊、绝对化的词语,比如总是、经常等等,避免形容词、副词等形容,尽可能清晰陈述具体时间、所见所闻、能使用数据就使用数据。
这让我想起昨天我和老公因为看电视起了争执,因为就在我专注看家庭剧《都挺好》,他就拿过遥控直接换台了,我很生气,说:“你怎么这么霸道呢!一点不尊重别人!”他接着反驳我:“我怎么霸道了?!我怎么不尊重你了?!”我不是一直都让着你吗!”看到这个片段我才发现我的表达是主观想法而不是客观事实。
后来我进行调整,改变表达方式,先进行自我检核:想着自己是为了有一个沟通结果,让对方改进行为,而不是言语上的爽快,而且接下来我要说的是客观事实,所以要描述细节“你在我兴致勃勃看《都挺好》的时候,没有问我的意见,就直接拿过遥控器换了台。”这样他就更容易接受。
(适用边界)
侧重于客观事实陈述,主要运用在表达负面情绪的情境下,细节越清晰,对方越可能接受,更加利于实现自己沟通的真正意图。当然如果在评论别人优点的时候,表达主观想法对方会很开心,如果再客观陈述下事实,相信对方会体会到你的真诚。其实,只要目的是为了避免冲突,达成良好沟通结果,都可以使用。
【A2催化应用--教学习者编剧本】
拆书家提问设计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表达想法转化为陈述观察到的事实”的模拟演练。今天的演练是各位小伙伴编写一个剧本,设计出时间、地点、人物、角色、起因经过结果,还有对话。故事中的人物要体现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个步骤:自我检核+描述细节。
我们可以先设想一下,接下来的工作或者生活中,哪些场景你会不由自主表达想法,比如你这周末出差回到家,看到家里横七竖八摆放的各种东西乱糟糟,就觉着家人懒惰;或者公司即将进行一个新项目,同事没有及时配合你完成任务,你就认为对方没有良心,故意这样子等等,相信此时你的剧本也有了自己的构思。以未来发生的现实场景进行编写,将想要说出的主观想法转变成陈述客观事实,写在给大家发的这一页纸上。
我们还是按照刚才的分组,有5min时间,稍后我会邀请小伙伴讲讲他的剧本。
学习者案例记录:
时间:下周一下午
地点:公司会议室
人物:同事
起因:某一个工作项目,A部门完成进度,B部门没有完成工作进度。
经过:
A部门负责人:“上周都说好了,我们这周来碰一下这个项目进度,我们部门都完成了,你们部门怎么老是拖后腿!真是可恶!”(直接表达想法)
B部门负责人回应:“我们怎么就拖延了,怎么就没有完成任务了?!”我们干的时候你们看见了吗?”
结果:A、B部门负责人争吵,面红耳赤。
按照两个步骤,A部门负责人自我检核+描述细节:
1、我沟通的目的是让对方理解我的感受,不想看到工作拖沓;我要说的话需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而不是一味表达我的想法;
2、清晰描述工作进展情况。
对话:
A部门负责人:“我知道你的部门接了两个项目,人员非常紧张。但是如果你们部门按期完不成的话,我们整个项目都要往后延,其实我还挺担心的。”
B部门负责人:“确实是两个项目有点忙不过来,再加上有人员出差,给大家造成了不好的结果,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我会提前和你沟通一下,争取项目很好完成。”
A部门负责人:“好的!”
【结尾】
刚才小伙伴分享得很好,在刚才的剧本中,大家听完之后是不是也觉着陈述客观事实的感受听着比表达想法要舒服得多,而且剧本也体现了我们学习的内容--沟通时进行自我检核、细节描述的方法,它会帮助我们更好处理与对方的关系。虽然陈述客观事实并不容易,但当改变思维方式的时候,我们不会因不良的情绪反应而诉诸于他人。希望今天的学习内容帮助大家建立心灵上的安全感与亲密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