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目标设置】大家好,我叫猪猪侠,希望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能够使用这种方法打造一个高效率工作或学习的框架。
F:这个方法来自《深度工作》这本书,作者是麻省理工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目标只有一个: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A:同时这本书也被《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力荐,相对其他书籍,它的观点更加深刻、充满实用性。
B:我们都有过低效学习或工作的时候,浑浑噩噩、焦点发散,虚度时光,最后非常自责。通过这本书,我们会解决低效率的问题,提升效率就意味着解放生产力,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历史上我们通过工具提高了体力活动的效率,那工作和学习这种脑力活动有对应的工具吗?这个片段给了我们答案。
接下来请大家迅速阅读下面的原文片段,读完的小伙伴请给我一个OK的手势。
[主题]深度工作
[[片段来源]:拆解片段来自《深度工作》P.101-102
【R:原文片段】
在《纽约时报》的同主题专栏中,大卫.布鲁克斯用更坦率的方式总结了这种现状:“伟大的创造性头脑,如艺术家般思考,却如会计般工作。”
这项策略提出如下的建议:要想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养成像前述的重要思想家一样严格内化的习惯,卡罗和达尔文这类伟大的思想家,养成习惯,并非为了特立独行,而是因为他们的工作的成功依赖于不断进入深度思考状态的能力——如果不将大脑开发到极限就不可能获得普利策奖或是孕育出宏大的理论。他们的习惯是过渡到深度工作状态的压力压缩到最小,使他们能够轻松的进入深度状态,并保持更长的时间。如果他们等待灵感降临之后再开始认真工作,成就很可能会大幅降低。
没有哪一种深度工作习惯是绝对正确的——一种习惯是否适合取决于个人,同时也取决于从事的项目类型。但是这里有一些所有高效习惯都应注意的普遍问题:
你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你的习惯中需要指定一定深度工作的场所。场所可以是你正常办公的地方,只需把门关上,桌子清理干净(我有一个同事在处理有难度的问题时,习惯在办公室门手把上挂一个酒店式的“不要打扰”标签)。如果可能的话,找到一个专门用于深度工作的场所,比如会议室或安静的图书馆,这样积极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如果你在开放式办公室工作,找一个深度工作处所就非常重要了。)不管你在何处工作,都要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框架,将这个过程保持在一个离散型的挑战,而非漫无尽头,无休无止。
工作开始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你的习惯需要规则和程序,确保你的努力具有结构性。比如,你可以约定不准使用任何网络,或设定每20分钟间隔产出的文字数量,以保持持续专注。如果没有这种结构,你的头脑就需要一遍又一遍的审视自己,在深度工作期间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需要不断地评估自己的工作深度是否足够。这些都是对意志力的不必要的浪费。
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你的习惯要确保大脑能够得到必要的支持,以便保持大脑的高深度水平下运转。比如,你可以设定你一杯以上好的咖啡开始工作,或是确保能够获得足够的让你保持能量的食物,或是包含诸如散步之类的轻度活动,帮助大脑保持清醒。(正如尼采所说:“只有散步中得到的想法才是有价值的。”)此类支持或许还包括环境因素,比如工作原材料整理的井井有条,使精力耗费降到最低,要使你的成功更最大化,就需要为自己进入深度的努力提供支持,与此同时,这种知识也需要系统化,这样你才不会浪费心理能量去清理某个时刻需要做什么。
这些问题将帮助你打磨自己的深度工作习惯。但是要记住,找到自己的习惯需要实验尝试,因此要乐于去做。我向你保证,这样的努力是值得的:一旦你培养出正确的习惯,影响将极为深远。深度工作是一件大事,不应草率了事,在深度工作周围包裹复杂的习惯,恰是对这种现实的接纳——要设定结构性,作出承诺,使大脑能够进入专注状态,这样你才能开始真正创造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深度工作方法是使用内外条件为自己搭建高效工作的框架。
如何搭建框架呢?
第一、打造环境,一个固定的、安静的环境。
第二、规定截止时间,即任务到什么时间截止。
第三、设置规则,第一个规则是使自己远离内部干扰,第二个是设置每隔一段时间会有多少产出。
第四、继续调试,目的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框架。
【惯常行动】人们通常做事都是想做了随便找个地方就行,【坏处】这样很容易被外界干扰。
【惯常行动】然后出于本能我们也不会给任务设置截止时间,【坏处】这样就很容易虚耗时间。
【惯常行动】而且我们也认为内部干扰其实是心里的愿望,要满足一下才更有动力,比如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呢?
【坏处】但不设置远离内部干扰的规则很容易让自己开小差。
【惯常行动】大家通常不会说我要每隔多长时间要有多少产出,那不成机器人了吗?【坏处】这样实际执行时特别容易分心,导致效率低下。
【反例】比如说有天上午我在嘈杂的快餐店吃完饭,打算背六十个单词,却老是被噪音打断,搞得心浮气躁。想着一会就背完了,结果背了一上午还没背完。老是想着满足一下,却发现我是八成时间满足两成时间背单词。最后好不容易背了,却老是背着背着思绪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本来一个小时背完的单词,一上午也没背完,最后很深刻的总结,我很伟大,我这是悬壶济世,这是给背单词续命啊!
【反转】如果使用这个方法呢,我会去自己的书房背单词,不受任何人打扰。然后规定自己要在1小时内完成,这样就不会虚耗太久时间。并且在背之前设置规则1:如非必要不能玩手机,这样就基本限制了内心的干扰。还有很重要的是设置规则2:我要求自己每十分钟背十个单词,这样我全程都只盯着背单词的目标,提高了很多效率。最后,我觉得对我而言,框架再加一条规则比较好,就是把零食都放到看不到的地方,这样对我来说就更实用了。
【适用边界】这个方法适用于单日内、独立完成、可衡量、具体的任务,譬如今天上午要刷多少题;要看多少页书;要做多少页PPT;要写多少字的报告;
不适用于多日、多人参与、不可衡量的、结果未知的任务,譬如说四六级要考多少分?
A1
【显像提问】有天早上你给自己泡了杯茶,有着大把的时间,你准备工作或是学习,心里面充满期待,今天能做出很多成果。中午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漫无目的,思绪飘了一个上午,或者是件工作量特别少的事情,你一直在做注一直也在发散注意力,结果干了一个上午。
如果你有这样的经历,是什么时候,什么事情,请想一下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在小组里讨论两分钟,并且我会邀请小伙伴分享。
学习者:馨月
这个月十号那天上午,因为我不是要拆书吗?我在家好不容易拿出了4个小时选出一个拆书片段和写预备表,然后我就锁定一本书,结果呢我就翻书,翻翻翻,我觉得好无聊啊!这时手机叮叮叮的响,我就拿出手机看看,一个小时没了,片段还没选出来,然后就十点半了,我就开始焦虑了。我就把手机扔掉了,又感觉好口渴啊,我想着喝水也不能白喝啊!泡点茶放点咖啡什么的,结果半个小时又过去了。然后肚子饿了,点个外卖吧,结果点个外卖选选选,我又花半个多小时,这都十一点多了,一个上午就过去了,我连片段都没选完。
【A1+】
假如再回到那天上午,你会怎么规划自己的工作或学习任务呢?
学习者:馨月
首先呢:我会选择我家附近一个图书馆,很安静,我会去那里选片段写预备表。
其次呢:我计划用四个小时完成这个任务。
然后呢:
我要设置一个规则:不玩手机,开飞行模式。
第二个规则是:前两个小时完成选片段,后两个小时写完预备表。
最后呢:
我觉得给我自己的框架再加一条奖励,完成之后吃好点,这样就更适合我了。
A2
拆书帮讲究落地应用,接下来我们来写一个规划应用的便签,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个方法,在接下来的两周内,你们准备用它去解决自己的一个因为低效而拖了很久或者是没有去做过的任务,写出你的具体规划和行动细节,看上去清晰可操作,有截止时间,待会我会请一个小伙伴来分享自己的便签。
学习者:飞鸿
我的目标是用大概五个小时时间看《自控力》这本书的两百页,将通过这个方法,在明天下午抽出五个小时,完成这个目标。
第一步:我选择在图书馆里看这本书,因为我就在图书馆工作,安静而没人打扰。
第二步:我计划用五个小时看完二百页。
第三步:我给自己设置规则,第一条是如非必要不看手机,不看瀑布流式的app;第二条是每小时看四十页书。
第四步:我觉得再加一条比较适合我,提前泡好茶,免得自己一会有借口跑东跑西。
第五步:如果说因为懒,不想执行的话,我会写三遍一开始我的目的是什么。
第六步:在晚上大概十点前,思考这个方法对我是否有用,并且写下不少于二百字的总结,以及我是否要继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