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灵君,灵活的灵、君子的君。先简单的介绍下自己:我的一个标签视觉记录2018年12月第一次尝试视觉记录,接着在这个方面不断精进,给课程做视觉记录也开启了自己的手绘日更。对手绘、视觉感兴趣的伙伴可以随时链接。
接我介绍分享完毕,接下来今天会有讨论环节,让大家充分结合自己的经验分享,那么先给大家分好小组。按照作为顺序2人一组,请大家找到你的伙伴确认下眼神。
(学习目标)
接下来我们进入拆书环节,通过今天的拆页,我们可以学习作关于诊断问题,找到问题根源的方法论。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可以使用这个工具,能系统化的分析问题原因,并制定合理有效的方案。
在阅读拆页前,先给大家介绍下《原则》这本书。
F:《原则》这本书作者瑞 达利欧是著名对冲基金桥水公司的创始人。本书讲解了作者在工作、生活中自己的重要原则。所提炼的原则,包含个人提升、公司管理、投资感悟等多层次。
A:这本书是自我管理类畅销书之一 ,书中原则描述全面具体,作者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核心原则。和市面上单独讲述一方面的自我管理技能不同,本书全面的从生活、工作讲述了作者亲测有效的方法论,可以说是自我管理类内容比较全面的书籍。
B:那我们到底能从这本书中收获什么呢?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对于一件事情自己的原则、界限并不清晰,当别人打破时,我们往往会选择迎合,事后会发觉自己在委曲求全。针对个人成长,很多时候我们目标明确,但没有方法论去支撑自己更好的践行。面对这些问题的困扰,《原则》这本书提供了好的方法论。不论在对待他人和个人发展上,作者全方位的总结出自己的原则,清晰的展现给每位读者,我们可以借鉴作者的思路,反观内心,总结出属于自己的原则并践行,在工作、生活中提升自我。
今天选择的拆页是关于问题诊断的方法,请大家先阅读手中拆页。阅读完毕抬头示意一下。
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
a:先把问题是什么弄明白,再决定怎么做。一瞬间就确定一个严峻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是一种常见的错误。战略思考既需要诊断也需要规划。一次良好的诊断通常需要15-60分钟,取决于诊断的效率和问题的复杂性。你需要与适合的人交流,一起分析证据,以确定根本原因。就像原则一样,根本原因也不断在看似不同的情境中重现,找到并处理根本原因也会不断带来回报。
b:区分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通常是导致问题的行动(或不行动),所以通常用动词描述(我因为没有查列车时刻表而错过了火车)。根本原因是更深层的原因,通常用形容词描述(我因为健忘而没有查列车时刻表)。只有消除根本原因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为此你必须区分症状和疾病本身。
c:认识到了解人(包括你自己)的特性,有助于对其形成合理预期。如果你想让周围的人都拥有你想要的特性,你就必须克服自己的犹豫不决,对人做出评估。这也适用于你自己。人总是难以识别并承认自身的错误和弱点,有时这是因为没有自知之明,但更常见的原因是,自尊心起了阻碍作用。很有可能你周围的人出于不想伤害你,也不愿指出你的错误。你和他们都需要克服这些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力的人和其他人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愿意客观看待自身和其他人,并知道阻碍他们实现目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Why好的,大部分伙伴已经阅读完毕,没有读完也没有关系,可以根据拆解更清晰。大家是否在工作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遇到问题很快地你进入解决的状态,但发现越解决问题越多,总是不能达到满意。抱怨自己已经做够努力了,为什么没有结果?其实也许是你并没有找到问题真正的原因,所以解决的行动都不足够有效。那怎样才能更好的挖掘问题本身,制定有效的行动方案呢?
What《原则》一书中,作者在诊断问题找到问题根源上给出了3步法,让大家能面对问题,更好的找到根源,高效的解决问题。
How那么这个三步法具体如何操作呢?
1、 拥有理清问题的心态
很多时候我们会将精力放在行动上,而不会给自己时间去思考问题的本质。我们需要提醒自己拥有理清问题的心态,在问题第一时间告诉自己先来分析。我们需要注意,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复杂程度我们分析的时长不同。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自己分析,也可以借助他人的力量,通过分享共同找出答案。
2、 区分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当罗列出问题的原因后,还需要区分出直接原因或根本原因。、只有找到根本原因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作者给出了一个方法,一般直接原因常常是动词、根本原因常是形容词。再举我们常见的例子:“小A因为报告里出现的错别字被领导批评”“小A因为马虎报告里出现错别字”。那么核心原因是马虎,当然还可以继续深挖。
3、了解问题涉及人物特性
每个人的原则、立场、经历、角度都可能不同,所以解决问题也需要思考问题涉及的人物。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对问题的影响,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就像我们常听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where该方法论可应用在在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出现时,但需要注意有一些突发情况需要立即反应的,我们就不用教条的按照三步法,比如当你行驶时遇到一个障碍物,需要马上闪躲,这个过程是下意识的反应,不需要使用该方法。
(提出可能异议)大家听了以上方法论是否会觉得太简单了,每条我都知道,但很多问题需要的是立即做出反馈,无法能坐下来认真思考。但其实就像第一步里说到的,也许思考问题只花15-60分钟,但这是真正有效解决问题前提。其次关于直接原因或根本原因以及分析问题所涉及的人物,再紧急的问题我们应该为自己争取时间去思考,而不是一开始就否定了思考的意义。如果刻意练习,一定会缩短思考的时间,提升效率。
(举例)
给大家举个例子:2018年我们公司提出了需要统一付款的项目,停止分公司付款权限。在这个过程中,老板提出后,大家就开始进行规则的制定流程的设计,但最终项目是无法执行下去的以失败告终。分析原因:当老板提出统一付款的问题时,我们尽快开始了流程设计并未先有挖掘根本原因的心态。所以没有留时间去做原因梳理,找到根本原因。并且第三步涉及该问题各方的立场没有思考清晰,比如老板真正的想法、分公司的权利、总部实施部门的想法,所以在实施中遇到各方阻力导致问题项目失败。如果一开始我们能给到分析问题的空间,并找出影响该项目的核心原因,同时考虑到各方诉求,相信项目理解会更深刻也更容易推进。
A2分步催化第一步:好的,学习了这个拆页其实是想大家更好的应用。在遇到问题时如果更好的诊断。那么现在请大家构想一下生活中会涉及哪个情境?可能是读书计划总是无法坚持,也可能是工作中项目推进困难,亦或者宝贝叛逆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等等。请大家思考你遇到的一个具体问题。稍后请一个伙伴进行分享。
学习者分享:孩子4岁学习围棋,各种方法都尝试了,但没有坚持下来。希望孩子在今后的爱好中,能够保持长久的兴趣并坚持学习。
第二步:那么请大家继续讨论未来会涉及到的这些问题,用三步法:1、拥有理清问题的心态2、区分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3、了解问题涉及人物特性,诊断问题找到根源,并充分考虑人物特性,从而更好的解决。请大家在小组内分享,每人1-2分钟,稍后会邀请一位伙伴来分享下。
学习者分享:根据三步法今后在孩子反馈不想坚持学习时,要客观的去理清问题而非一味着急。分析根本原因:比如是不喜欢环境?不喜欢老师?还是不喜欢一起学习的伙伴?其实根据现实尝试:往往较贵的课程孩子容易坚持并喜欢,因为其课程设计充分考虑孩子的特点,所以要挖掘根本的原因。其次要认识孩子特性,以及父母自身特性。当进行劝说时需要站在孩子角度分析,而非一味指责。
总结
感谢这位伙伴的分享,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找到问题根源的方法。如果每天我们只沉浸在一直行动不去思考真正的原因,就像一直被囚禁在圆形笼子里的小仓鼠,不停奔跑但从未离开原地。我们需要找到那个笼子的门,只有冲出来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希望大家能通过今天的三步法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给自己一段时空,更好的找到问题的根源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