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演讲的力量》 所属活动: 海口花梨分舵59期活动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学会比喻 学习目标: 用比喻通俗易懂的讲生僻概念

开场:

           大家好!非常开心在这里进行我的3-1的过级。我叫张馨月,宝妈一名。我本有一个很棒的兴趣爱好,喜欢演讲,平时周末的时候会参见演讲俱乐部,同时也研究了很多关于演讲方面的书,很想和大家分享。


学习目标:通过今天的现场学习,学习者能够列举(行为)比喻的概念和两个要点(澄清),并能依据比喻的两个要点,用比喻的方式解释一个生僻概念或专业名词(界定))

  

事件场景:在沟通的过程中,沟通双方或多或少会存在认知的差别,那么就有可能出现知识或者专业的不互通,对吧?!进而有可能出现沟通的不顺畅,比如,对我来说是稀松平常的概念或是说法,而对方却听的一头雾水。例如,有一次我跟妈妈聊天,聊到我们公司新员工入职培训时,说到“我们会针对不同岗位制定特定SOP,标准化操作流程,帮助他们更快的进入工作角色”,当时,我妈就蒙了,问我这是什么意思?我忽然意识到,专有名词超出她的认知,

提问:那么在平时沟通和演讲中,我们是否也会在无意中使用了一些对于我们来讲是正常的名词或是话语,而其他人确实不懂,让沟通处于一种无效状态呢?

影响:对方也许会直接问你什么没意思,但是也可能不好意思问,就直接跳过,没办法理解你在说什么,影响后续沟通,更甚者有可能认为你在炫耀自己有多厉害,心生排斥,不再真心沟通。

解决:《演讲的力量》这本书针对演讲各个环节设计讲解,涵盖主题、框架、表现形式以及语言应用的各个细节,当然也包含如何解释晦涩难懂专业名字,让沟通更顺畅。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破解这个难题的方法,学习一个神奇的表述方式——比喻,让专业术语更加贴近生活,让晦涩难懂的词语也可以接地气,让大家的沟通更容易。(学习主题的好处)

好的!首先,我们先来阅读片段,我将片段发给大家,这个片段很短,给大家1分钟的阅读时间,小伙伴阅读完后,请举手示意一下。


为了更好的学习讨论,我们先进行一下分组,我们就按大家现在坐的方桌来分组吧。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片段:

如果你要对普通观众做一个关于JavaScript的讲座,你可以这样解释:人们常常有一种认知模式,认为计算机程序是一套指令,一个一个地被执行,但在脚本语言JavaScript当中,指令或许是不同步的,这意味着你无法确信第五行将在第四行之后出现。想象一下,如果你早上穿衣服时,先穿鞋子再穿裤子(或者先穿裤子再穿内裤)是什么情形!在JavaScript中这种情况就会发生。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这个片段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喻——穿衣顺序,就让人豁然开朗知道了何为指令不同步这一复杂、超出我们认知常识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比喻呢?(定义)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比喻的基本结构分为: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打比方的事物)和喻词。

跟大家分享一个很棒比喻,如何将复杂难懂的概念,清晰简单的解释!

例子:大家都知道“小米生态链”,就是一批企业,产品不同,但都围绕在小米的资本、流量周围,共享设计理念、定价策略和销售渠道。那么生态链上的这些企业和小米是什么关系呢?是合作还是投资呢?刘德说,不只是合作,也不仅是投资,传统的合作和投资,和现在小米生态链的区别相当于火车和动车组的差别。我们常说一句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整列火车的动力是来自于车头,但动车组就不一样了,每节车厢都有自己的动力。也就是说,不管是10节车厢还是100节车厢,连在一起的速度并不下降。而火车呢,一个火车头带10节车厢和带100节车厢,速度肯定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小米投资的生态链企业,虽然都接受了小米的投资,但是大部分股权都还是创始人自己的。就相当于一个动车,100家公司,就是100节动车,绑在一起往前跑,速度就会非常快。你看,“动车组”是不是一个很好的比喻?!一说,我们就立刻明白了小米生态链的逻辑。所以说,比喻最大的优点就是形象生动说明道理,让人们可以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轻松理解。

混淆概念:)在我们应用比喻时,经常会因为概念不清而将比喻和类比混为一谈。

那什么是类比呢?

类比(定义)是用两个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进行对比和推理,得出结论

 

举个例子:“我像爱我妈妈一样,爱着我的祖国”。这是比喻吗?不是,为什么?因为这句话里的本体和喻体分别是“爱祖国”和“爱妈妈”,它们都应该划入人类情感的范畴,属于同类事物,是不可能构成比喻的,是类比。

区别两者的关键就在于,用作比喻的本喻体属于不同类事物,而用作类比的主客体属于同类事物。抓住这一点就好了!

所以我们得出,比喻的第一个要点是喻体和主体两个事物属性不同(即不是同类)。

根据定义,比喻还有一个要点就是本体和喻体两者之间有某一个相似点。例如:大地像母亲一样,养育了我们。这个比喻的相似点就在养育这个相似点。而“父亲像太阳一样严厉”,虽然本体、喻体不是同类事物,但是它们没有任何相似性可谈,所以显然不是比喻。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判断比喻的两个要点1、用作本体和喻体的两事物,非同质同类,是形成比喻的前提;2、有相似点,是形成比喻的关键。

HOW那么如何运用比喻来解释晦涩难懂或者专业的概念呢?

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用熟悉的事物来解释不熟悉的事物;本体和喻体定为不同类事物;强调相似性,隐藏或者忽略差异性。

根据以上条件,我们可以归纳出比喻使用步骤

1、找出生僻概念或者专业名词的特点(相似点)

2、在对方平时生活中筛选具有此类特点的一些事物

3、在这些事物中找到与生僻概念或者专业名词不同类的事物

4、再在其中找出拥有相似性最恰当的喻体

5、将本体和喻体进行组句,运用比喻

(适用边界)在我们工作生活中,比喻更多被用来解释生僻概念和专业词语,可以让复杂问题概念更生活化,更容易被理解。。

我在开头的时候,有讲过我和我妈一个案例,我跟她说到SOP(标准操作流程),我怎么跟她解释呢?首先,我想SOP的特点是什么,是针对具体特定工作可以照着手册一步一步操作的流程,那么在我妈生活中什么是可以用一步一步流程做的事呢?对了,菜谱!菜谱中每道菜从备菜、备料,到先放什么进锅,放多少,再放多少什么进去,不就是一个标准操作流程嘛!我就跟我妈说:我们工作中针对每个岗位具体工作都有制定的SOP就像你经常看的菜谱一样,每道菜都有具体备菜和料理,以及放菜的顺序,照着做,菜也不会太难吃,上手快!我妈:“原来如此,那些小孩进公司岂不是很快就能上手了,那你不是很容易被替代?!”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

我们共同学习了比喻的定义,以及如何区分比喻和类比,更好的理解了比喻的应用,那么演练是最好的学习过程。请在座的朋友试着回想一下,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有哪些对他人来说是生僻的名词?然后,编一个小故事,几百字就可以,设计出人物、情节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和当时双方的对话、动作等,其中部分对话请使用今天我们学习的用比喻来解释晦涩的概念或者你工作中专业名词,将摘要写在纸上。5分钟,我们请人讲讲他的剧本。大家也可以一起讨论。


学员分享:

王婷:

生僻概念或是专业词:复利

时间:现在

地点:朋友聚会

人物:王婷、建军

事件起因:闲聊,知道王婷是做理财顾问,建军刚好最近有理财的想法,就向她请教一些相关的知识

事件经过:如对话

对话:(请对话形式表示)

建军:王婷你是做理财的是吗?

王婷:是呀!理财可以让资产升值,达到复利的效果

建军:什么是复利?

王婷:例如第一年我用10万本金投资一个收益为10%的理财产品,到了第二年我总共有10万+1000元,对吗?。就好比鸡生蛋一样。有人送了我一只鸡,我把好好养着,它下了两个蛋,过不久,这两个鸡蛋孵出两只小鸡,等小鸡长大又生蛋,蛋再孵出小鸡,不用多久我就可以拥有一个养鸡场了!虽然这个存在理想状态,但是可以简单解释我们理财中的复利效果。

建军:原来如此,看样子,我要好好跟你学习理财,让我早日可以实现财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