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钱丹,大家对我已经都很熟悉了吧,我已经是二级拆书家。今天我要完成三级拆书家TF3-3的项目,顺利的话,我很快就会成为三级拆书家了!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 全神贯注地倾听。
2、 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 说出它们的感受。
4、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它们的愿望。
客户场景法:作为一个母亲,大家应该都有遇到过小宝贝不听自己的话或者不跟自己沟通,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以前大家都是怎么处理的?处理的效果如何呢?大家想想还有其他方式处理吗?
是的,其实这类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其在亲子相处上影响很大,经常会严重打击母亲自信心,怀疑自己的教养方式以及教养能力,更严重的还会引起家庭战争,最终影响母亲的幸福程度乃至生活质量。
其实,按照书中的办法,母亲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根据当时不同情况对症下药,那么经过不断的练习,一切问题就会迎然而解,最终都可以让母亲学会用愉快、有效的沟通方式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帮助孩子最终成为独立、自强、充满爱心和具有责任感的人。这也就是这本书所要教会我们的内容。
在开始正式讲解今天的内容之前,请大家花几分钟时间先做几道测试题:
在工作中,你的老板安排你做一项额外的工作,并且当天完成,你知道应该赶快去做,但是一连串的急事让你把老板交代的工作忘得干干净净。这一天你忙得连午饭都没吃。当你和同事们都准备下班回家时,老板来找你,你赶快向老板解释,你今天实在太忙了。老板打断你,生气地对你大吼:“我不想听你的解释我花钱用你不是让你整天坐着无所事事!”当你正要再向老板解释时,他说:“别说了!”然后径直朝电梯走去。同事们装做没听见。你收拾好东西离开公司。在回家的路上,你遇到一位朋友,因为心里很郁闷,你想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告诉朋友朋友试着来“帮”你,他用了八种方式。请你每读到一种方式时把当时的“本能”反应写下来。(反应没有对错之分,只要是你的真实感受)
1、否定感受:“这没什么。不值得你这么郁闷。你可能只是累了;才小题大做的。其实,情况没你想象的那么糟糕。来笑一笑,你笑起来真好看。
你的反应:
2、讲大道理:“生活就就是这样的。不如意之事常常会有。要学会看开些,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情。
你的反应:
3、给出建议:我告诉你该怎么做。明天一早直接到老板办公室对他说‘我错了。”然后赶紧把老板老板交代的活儿干完。别去理会其他小事。明智点,想保住那份工作的话,最好别再让类似的事情发生了。
你的反应:
4、提问:“是什么急事让你竟然然把老板交代的活儿给忘了?”“你不知道如果不马上做,老板会会生气吗?”“以前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他离开的时候,为什么不追过去再解释一下?
你的反应:
5、偏袒对方:“我能理解老板的反应。他可能压力太大。他没有天天对你这样,已经不错了。
你的反应:
6、过分同情:“真可怜。真是太糟糕了。我真为你难过,我都想哭。
你的反应:
7、业余心理医生:“你想到过没有,你这么难过,是因为老板在你的生活中,充当着父亲的角色?小的时候,你可能总是害怕让父亲失望,所以当老板斥责你时,又把你带回到了早年害怕被否定的感觉。对吗?”
你的反应:
8、产生共情(试图了解对方的感受):“今天对你来说真是糟糕的一天。承受了这么多的压力,又在同事面前挨老板训,心里一定不好受。“
你的反应:
通过以上的测试题,我相信大家已经了解到了当听到这些常见的说话方式时,你的内心感受。当听到这些常见问题的时候,我也进一步分享一下我的个人感受。当我在难过什么样的。我愿意在这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或者受到伤害时我最不想听觉更差。过分同情让我觉我觉得自己太可怜;提人的看法,那样只能让我感问让我产生防范心理;最激怒我的是说我的感受毫无道理。这时候我通常的反应就是“算了吧,再说下去还有什么意思?如果有人能真正愿意倾听,认同我内心的伤痛,给我机会让我多说说我的困扰,我会感觉没觉没那么郁闷和困惑,也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我还可能会对自己说:“老板平时还是不错的……我当时应该马上认真处理那份报告……但我也不能假装这件事情没发生……好吧明天早点到公司,先把报告写完……不过,到他办公室交报告的时候我还是要让他知道,他昨天那样对我说话,让我很难过……另外,也让他知道,以后他对我有看法,最好单独和我谈。”
这个过程对我们的孩子也同样适用。如果我们也能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情,那么也能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不是天生就会说产生共情的语言的,因为它不属于我们“母语”的一部分。我们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经历。为了能流利地说出这种接纳他人的“新语言”,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操练。下面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相信很多家长经常跟孩子相处一整天以后有被他们折磨的筋疲力尽的感觉。为了改变这样的状态,作者去听了一个关于“孩子的感受”的讲座,讲座说了几个新的理念: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
◎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
◎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
◎常见问题:父母常常不认同孩子的感受。例如:“你并不是真的那样觉得。“你是因为累了,才这么说。“你没必要这么难过。
◎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是在暗示地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受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听完讲座以后,作者在想也许别的父母那样做,他不会是这样的。后来,他开始留意自己的言行,发现事实上他也和别的父母一样的:下面是仅一天之内发生在他家里的对话。
孩子:妈妈,我累了。
妈妈:你刚睡过午觉,不可能累。
孩子:(大声)我就是累了!
妈妈:你不累,就是有点爱犯困,赶快换衣服吧。
孩子:(哭闹)不,我累了!
孩子:妈妈,这儿好热。
妈妈:这儿冷,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妈妈:我说过了“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孩子:这个电视节目真无聊。
妈妈:不会吧,多有意思啊。
孩子:这个节目真傻。
妈妈:不对,这多有教育意义。
孩子:这个节目真烂!
妈妈:不许你这么说话!
大家看出问题来了吗?他们所有的对话最终都演变成了争吵,并且,妈妈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的孩子不要相信他们自己的感受而要依靠我的判断。
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后,作者决心改变自己,但并不知道该怎样开始。后来对他最有帮助的做法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他问自己:“假设我就是那个感觉累或者热或者无聊的孩子,希望让那个对我的生活至关重要的成人理解我的感受,会是什么样?
随后的几个星期里,当他试着了解孩子可能会有的感受时,他说话的方式也随之改变了。他并没有刻意使用一种说话技巧,而是发内心地体会孩子的感受:“虽说你刚睡过午觉,但你仍感觉累。”或者我觉得冷,但你觉得这里很热”又或者“你好像对这个节目不感兴趣。”不管怎么说,我们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都有各自真实的感受,没有对错之分。
作者的新方法在开始的那段时间内非常见效。他和孩子们的争吵也明显少了。直到有一天,他的女儿说:“我讨厌外婆!"他脱口而出:“这样说外婆太不象话了!其实你也不是故意的。我不想再听到你这样说。”
这件事情让他重新反省自己。孩子的大部分感受他已经可以接受,但如果孩子们说的话让他生气或者焦虑时,他立刻恢复到了从前的自己。
之后,他意识到自己的反应也并非个别。
那我们要怎么做呢?
下面我请2位自愿者朗读一下手中给出的案例,体会一下这四个技巧的不同效果。
1、 全神贯注的倾听代替心不在焉。
心不在焉(爸爸边看电视,边和孩子说话)
孩子:艾瑞克今天打我了,爸爸,你在听我说吗?
爸爸:我听着呢,接着说。
孩子:所以我也打了他,他又打我。爸爸,你在听吗?
爸爸:我在听你说的每一个字。
孩子:没有,你根本没在听。
爸爸:我能一半看电视一边听你说。继续!
孩子:还是算了吧。
(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会让孩子感到气馁。)
全神贯注的倾听
孩子:艾瑞克今天打我了,爸爸,你在听我说吗?
孩子:所以我也打了他,她又打我,而且还使劲打的,他真讨厌!
孩子:你猜怎么着,我从现在起要和丹妮玩了,她从来不打人。
(如果家长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有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鸣)
2、 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提问和建议
孩子:有人偷了我的新铅笔。
妈妈:你确认不是你自己弄丢的。
孩子:没有。我去洗手间的时候,它孩子课桌上呢。
妈妈:谁让你乱丢东西的。你怎么总是这样。这不是第一次了。告诉过你多少遍了东西放在课桌里面。你就是不听。
孩子:别烦我了!
妈妈:不许你这么说!
(当孩子被提问、责怪、建议的时候,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想问题)
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代替提问和建议。
孩子:有人偷了我的新铅笔。
妈妈:哦?
孩子:我去洗手间的时候,它还在课桌上呢。
妈妈:嗯。
孩子:我已经是第三次丢铅笔了。
妈妈:噢。
孩子:从现在起,我离开座位的时候,把笔放到课桌里面就不会丢了。
妈妈:是这样啊。
(以关心的态度,使用“哦……”“嗯……”“这样啊……”这样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孩子就能在叙诉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的办法。)
3、 说出它们的感受。
否定孩子的感受。
孩子:我的小海龟今天早上死了。
爸爸:别难过,宝贝。别哭了,不就是只小海龟吗。
孩子:哇!哇!
爸爸:别哭!我再给你买一个。
孩子:我就要这个海龟。
爸爸:你真是无理取闹。
(奇怪的是,我们越是想让孩子摆脱不好的感受,不管我们的态度多好,孩子也只会越难过。)
说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感受
孩子:我的小海龟今天早上死了。
爸爸:哦,是吗?真是没想到。
孩子:我还教它玩游戏。
爸爸:你们在一起挺开心的。
孩子:它是我的好朋友。
爸爸:失去朋友是挺难过的。
孩子:我还每天给它喂食。
爸爸:你真是挺关心那只小海龟的。
(父母通常不会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担心说出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更难过。其实想相反,当孩子听到这些话时,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4、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它们的愿望。
逻辑上的解释
孩子:我要吃脆饼。
妈妈:家里没有了,宝贝。
孩子:不!
妈妈:你吃点早餐饼吧。
孩子:我就要!我就要!
妈妈:我告诉你家里没有了。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当孩子想要一样我们没有的东西的时候,家长往往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没有。但常常我们越解释,孩子越不听。)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它们的愿望代替逻辑上的解释。
孩子:我要吃脆饼。
妈妈:真希望咱家能有。
孩子:我就要!
妈妈:听得出你很想吃。真希望能给你变出一盒来。
孩子:我真希望现在就能吃到。那……我就吃点早餐饼吧。
妈妈:好。
(有时候,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A1:
上面说的都是书中的内容,我相信大家已经非常有感悟了,最后,我想说的是,最重要的比我们语言的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和孩子产生共情,那么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相对他们进行操控。只有我们真正与孩子共情,才会打动孩子的内心。
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案例。前不久一天,已经晚上10点了,我们家宝宝突然想吃冰淇淋,可是家里面已经没有储备,楼下便利店也已经关门了,于是当宝宝跟我说“妈妈,我现在非常想吃冰淇淋。”以后我让自己冷静了一下,没有强调时间很晚,便利店关门,而是问他:“为什么宝宝现在想吃呀?”“因为刚刚电视里面小朋友吃的很好吃的样子。”我回答:“哦……”宝宝继续说:“我看到了,突然觉得冰淇淋冰冰的很甜很好吃,所以我现在就想吃了。”我回答他:“哦,是的宝宝,冰淇淋确实冰冰的很甜很好吃,我真希望我现在能跟你一起大口大口的吃冰淇淋,可是现在家里没有呀,等明天一早我跟你一起下去买了吃吧,现在我们一起想象一下好吃的冰淇淋,你先吃一口,然后我来一口,嗯,真是太好吃了!”就在我们一起幻想一口一口吃美味的冰淇淋的场景下,宝宝心满意足的上床睡觉了。
A2:
听了上面我的讲解,现在大家3-5个人分组讨论,然后有志愿者能够按照上面的方法自己加工示范一个案例吗,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准备,后面可以进行角色扮演环节,先想想情节、情景、对话的内容,我准备了白纸大家写下来。特别提醒大家的是要把怎么做的具体每项操作步骤写下来哦。
下面请志愿者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案例。
志愿者:那我就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个我以前的反面案例吧。
我有个1岁半的小侄子,每次在家里都会和我一起分享零食,但是上一次我回家的时候家里面零食吃完了,于是我就跟他说“宝宝,家里面的零食已经吃完了。”但是他一直听不进去,就一直闹说要吃葡萄干,听了今天的分享,我意识到当时我就是一直跟他做逻辑上的解释,结果他完全听不进去。下一次再遇到相同的情况,当宝宝说要吃葡萄干的时候,我就跟他说“嗯,真希望我们家里现在就有葡萄干吃。”当他说自己马上就要吃的时候,我就回答他“听的出宝宝很想吃葡萄干,我希望我能够马上变出一盒来。”
非常的棒,谢谢志愿者根据今天的内容,跟大家分享案例。还有其他的案例吗,也可以分享,没有的话我们就进入今天下一个片段的学习。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的五个技巧:
1、 描述:描述你所看见的,或者描述问题。
“床上有一块湿毛巾。”
2、 提示。
“毛巾把我的毯子弄湿了。”
3、 用简单的词语表达。
“毛巾!”
4、 说出你的感受。
“我不喜欢睡着湿床上。”
5、 写便条。
(贴在毛巾架上)
请把我放回原处晾干。
谢谢!
前面那个片段我们和孩子一起面对他们的感受,那接下来我们就应该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生活中,孩子们已经给了我们很多练习倾听技巧的机会。孩子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大声清楚地让我知道。在家里,和孩子们在一起就像剧院里上演的舞台戏。玩具丢了,头发剪太短了,该交作业了,新仔裤不合适了,又和兄弟姐妹打架了—所有这些眼泪、激情足够演出三幕戏剧了,而且永远都不会缺少素材。
现实与戏剧唯一不同的是,在剧院,当大幕落下,观众就可以回家了。但是做家长可没那么轻松。我们不得不面对各种伤心、愤怒,丧,还得保持心智健全。
我们知道旧的方法不见效。我们的解释孩子根本不听,自己也为此耗尽了精力。但是新的方法也存在问题,尽管知道与孩子产生共情很重要但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就像在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家长们说:
“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好笨,就好像在演戏。”
“开始,我觉得有些虚伪。但我认为我做得对。儿子以前只会说‘是’‘不’,或者‘我非得这样吗?’,现在会和我说的多一些了。”
“我觉得很坦然,但孩子好像不太适应。他们对我表示怀疑。”
“我发现自己以前从来没有认真倾听过孩子。现在我愿意等他们先说完,然后再说我想说的。真正的倾听并不容易,需要我们集中精力而不是仅仅给个简单回应。”
一位父亲说:“我试过了,不管用。有一次,我女儿从学校回来,不太高兴。我没像往常那样问她‘为什么噘嘴?’,而是说‘艾玛,好像什么事情让你不开心了。’结果,她哭了起来,跑回房间,把门摔上。
我向那位父亲解释,这种方法其实还是起到了作用。艾玛那天听到了一个与以往不同声音——她知道了有人在乎她的感受。我鼓励不要放弃。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玛从父亲那里不断地得到接纳式的回应,有了安全感,她会把困扰告诉父亲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少年讲述的经历。他知道妈妈在参加我们的讲座。有一天,这个男孩从学校回来,生气地发着牢骚“他们有什么权利不让我参加今天的球赛?就因为我没带运动服,让我只能坐冷板凳。太不公平了!”
“这让你很生气。”妈妈关切地说。
他厉声地说:“还有你,你总是向着他们说话。”
妈妈楼了搂他,“吉姆,你没听清楚我说的,我说,这让你很生气。“
他眨了眨眼,看着妈妈说:“爸爸也应该跟你去上课去!”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父母怎样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负面感受。现在,我们来学习怎样帮助助父母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符合社会规范是一项艰巨的工在亲子关系中,教导孩子的行为作。这源自于我们和孩子在需求上的矛盾。成人需要的是外表整洁、讲秩序、懂礼礼貌、按流程办事。孩子可不在意这些。有多少孩子会自觉自愿地去洗澡、去说“请”或者“谢谢”去换内衣。有许多孩子甚至根本不愿意穿内衣家长花很多精力调教孩子,让他们的行为符合规范但是,我们的态度越强烈,他们越是反抗。
有好几次,我的孩子把我看成他们的“敌人”,总是让他们去做愿意做的事情:“洗手去……用纸巾擦……小点声……把衣服挂起来…作业写了吗?……你确认刷过牙了?……过来,把马桶冲了……穿城衣……上床去……快睡觉…”
同时,我总是不让他们去做想做的事情:“别咬咬手指头……别踢桌子……别乱扔垃圾……别在沙发上跳……别揪猫尾巴……别把豆子塞到鼻孔里!……”
孩子的态度变成“我就要干我想干的。”而我的态度变成“按我说的去做。”于是,争吵就不可避免了。每次都让我心烦意乱,最后即使要求孩子去做一件最简单的事情,也会让我头疼。
那我们要怎么做呢?
下面我请2位自愿者朗读一下手中给出的案例,体会一下这四个技巧的不同效果。
1、 描述: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问题
反例:你真不负责任,总是把水龙头打开,有忘记关。你想发大水吗?
描述:约翰,浴缸里的水快溢出来了。
反例:你整天都不去遛狗。你就不应该养宠物。
描述:我看见小狗在饶门呢。
(当人们不断指出你做错的时候,你往往会有抵触情绪,而不太愿意去做你该做的。如果只向你描述问题,你就能把精力集中在问题本身上面。特别大人们描述问题的时候,其实,也就告诉了孩子该怎么去做。)
2、 提示
反例:水喝的牛奶,不放回冰箱?
提示:孩子,牛奶不放回冰箱,会变酸的。
反例:真恶心!苹果核怎么能放床上?这里简直像猪圈一样。
提示:苹果核应该扔到垃圾桶里。
(接受提示比接受谴责容易的多。当我们给孩子们提示的时候,他们往往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3、 用简单的词语表达
长篇大论:我一再和你们说穿上睡衣,你们就知道在这儿玩。你们答应好看完电视就穿睡衣,我怎么没看出来你们有什么动静!
简单的词语:孩子们,睡衣!
长篇大论:你看你,有事要出门了忘拿包,如果包不长在你身上你就记不住拿。
简单的词语:杰米,你的包!
(比较一下长篇大论和简单的词语分别产生的效果,多数情况下,多说不如少说。孩子们不喜欢说教和长篇大论,对她们来说,越短越容易记住,越有效。)
4、 说出你的感受
反例:住手!你真是一个讨厌的家伙!
说出你的感受:我不喜欢别人揪我袖子。
反例:你到底怎么回事!总是让纱门开着!
说出你的感受:纱门开着,让我很烦,我不能让苍蝇在食物上飞来飞去的!
(不要评价孩子们的个性和人品,孩子们愿意听父母真实的想法。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会变得更诚恳,同时也不会伤害别人。注意:父母们只描述自己的额感受才会有效。可以用“我”或者“我觉得……”这样的词语。只要不受到攻击,孩子们更容易和一个表达愤怒的人合作。)
5、 写便条
有的时候,文字比口头说更有效。下面的文字是一位爸爸写的,他实在厌烦了在下水道清理女儿的长头发。
“求助!头发堵在排水管里让我很头疼!把水槽都堵塞了。”
这是一个上班族妈妈帖子家里电视上的便条。
“在开电视之前,想一想,我做完作业了吗?我做完练习了吗?”
以上这五个技巧让我们学会鼓励孩子合作,并且不留下负面感受。
A1:
那么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替代吗?有没有—种方法可以让孩和我们配合,而不至于伤害他们的自尊,也不会让他们有逆反的心理?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家长少付代价,又好操作呢?
下面我来分享非常有帮助的五个技巧。不是每一个技巧都适用于每个孩子,也不是每个技巧都适合你自己,这些技巧也不是每次都见效。但是,这五个技巧帮助我和孩子建立起互相尊重的平台而互相尊重正是合作的开始。
1、描述
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问题。
使用描述的语言,好处在于避免了互相指责和埋怨。让每个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该做什么”。
“牛奶洒了,我们需要一块抹布。”
“瓶子打碎了,我们需要一把扫帚。”
“睡衣破了,我们需要针和线。”
你可以试一下,在每种表达方式前面加上“你”。例如:“你把牛奶洒了:…·你把瓶子打碎了:…·你把睡衣穿破了……”发现了吗?加上“你”以后,让人觉得被埋怨,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当我们描述事件的时候(而不是谈论“你做了什么”)孩子也容易听出问题是什么,该么解决
2、提示
提示就像是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让他可以一直享用。在他今后的生活中,需要知道:“牛奶不放回冰箱,就会变酸”“伤口需要保持干净”“吃水果之前要先洗干净”“饼干盒不盖好盖儿,饼干就会变软。”等等。家长们认为,提示技巧并不难,难的是在后面去掉那些攻击性的字眼。例如:“脏衣服应该放在洗衣筐里。你永远都学不会,是吧?”
3、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许多家长认为,这个技巧给他们带来很多帮助。省时间,不费嗓子又能避免单调乏味的解释。
曾和我们一起合作过的青少年告诉我们,他们喜欢简单的用词,比如:“门”、“狗”、“盘子”而不喜欢父母的长篇大论。
用简单的词语表达,代替了强迫命令,也给了孩子一个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当他听到“狗”的时候,就会想:“狗怎么了?:对了,今天下午还没遛狗呢:…·我还是现在就去吧。
注意事项:不要用孩子的名字作为简单的词语表达。比如:一天中,孩子―遭到拒绝,就听到自己的名字“苏珊”几次下来,她会把己的名字和“拒绝”联系起来。
4、说出你的感受
多数家长觉得,向孩不必永远子说出自己的感受,会减轻自己的负担对孩子保持耐心。其实,孩子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新有能力接受这样的表达:
“我现在心烦意乱,没心思看你的作文。晚饭后,我再集中精力看现在别招惹我,我心情不太好,容易被激怒。但跟你你没关系。”
注意事项:有些孩子对家长的反对意见非常敏感。他们可能承受不了,诸如“我生气了”或者“那样做,我不高兴”的表达。他们可能会反过来回答你:“那好,我也生你的气”对这样的孩子,最好表达骊期望。例如:“我希丝能善待小动物”而不是:“你揪猫尾巴,让我很生气。。”
不管孩子识不识字,他们都期望收到小便条。年纪小一点的孩子,在收到父母的便条时,会很开心。这样,还可以鼓励他们回复父母的便条。
大一点的孩子也喜欢收到便条。家长们也喜欢写便条。
这五个技巧让我们学会鼓励孩子合作,并且不留下负面感受。你可以利用孩子上学,或者在家自己安安静静玩的时候抽几分钟时间练习这些技巧。在真正的突然事件发生之前先假设几个场景操练。
当然有时候家长会感到困惑:
1、对孩子“怎么说”和“说什么”一样重要吗?
当然说话的态度和所说的话一样重要。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沟通态度是这样的:“总的来说,你是个可爱能干的孩子。只是现在出了些问题,需要注意一下。你自己一旦认识到这些问题,你就能负起责任来。”
而诋毁孩子的沟通态度则是:“你是个招人讨厌又无能的人,总做错事情,最近发生的这件事情,再一次证明你又错了。”
2、我必须承认自己以前对孩子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现在我想改变可是孩子却不吃这一套。我该怎么办?
经常挨批评的孩子会比较敏感。即使温和地说“该吃午饭了”对她来说,也像是指责她“天生健忘”。她需要更多的关注和认可。避免使用隐含着否定或者忽视的语言。在本书的后面章节中,会告诉你怎么让孩子正面地认识自己。在那里也将会提到非常类似的转变期在这期间,孩子对家长的新方法充满了怀疑和敌意。
但是,不要让孩子的负面态度阻碍你。你所学的技巧,都是在教你如何对别人表示尊重。相信绝大多数孩子最终都会有反应的。
有人问:“我们使用了这些技巧,孩子们就会一直听我们的吗们的回答是:我们希望不是这样孩子不是机器人。我们的目的不是—套技能去操控孩子的行为,好让孩子言听计从。
我们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进取心、主动性、责任心、幽默感以体谅他人需求的能力。
我们想找到一种语言,保护孩子的自尊,让他们的心灵不受伤害我们想建立一种情感的氛围,鼓励孩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因为他们关心自己,也关心我们。
我们想树立一个榜样,在相互尊重的平台上与人沟通无论是在年、叛逆的青春期,还是长大成人以后都能受用。
A2:听了上面我的这些分享,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思考一下,生活中的种种类似的情况,然后用今天的方法改造成你认为成功的案例,跟大家分享一下吧。特别提醒大家的是要把怎么做的具体每项操作步骤写下来哦。
好的,下面请一位志愿者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她通过今天学习分享,而后改造过的自己以往失败的案例。
志愿者:那我就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个我的案例吧。
每天晚上我叫我的孩子去刷牙的经历都是无比的痛苦,各种借口,各种拖沓,直至让我情绪奔溃为止,每一次我都是长篇大论的去责备他的直接后果,听了今天的片段分享,我晚上就回去用简短的语言,对他直接说“孩子,刷牙,然后睡前故事。”
嗯,非常好,谢谢这位志愿者的分享,能够马上帮助到妈妈解决问题,是我们片段学习分享的直接动力。
结尾:
请大家下一周某一天使用今天我说的内容、步骤以后,告诉我你们的反馈,包括效果、心情、体会,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等等。谢谢大家!
回访:周末我们一同学习的那个刷牙的情景,你回家以后对宝宝练习了,情况怎么样?
志愿者:真是太谢谢你了,当天晚上宝宝要刷牙时候,我就用上了简短的语句说:“孩子,刷牙,然后睡前故事。”结果,宝宝居然非常听话的自己跑去刷牙,然后拿好故事书上床等我一起讲睡前故事,非常的棒,从那天晚上以后我再也没有为宝宝睡前刷牙的事情烦恼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