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拆书帮的伙伴们大家晚上好,我是青岛拆书帮的拆书家张小喆,我是不断成长的学习者,一直在路上的创业者,学习力的实践者。
很高兴大家相聚于此,参加今天的现场tf3-2拆书活动,拆书的主题是从抱怨中分析问题的根源。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的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通过改变提问方式从生活的抱怨中分析(行为)出问题的根源(界定)。
今天来到现场的有胡老师、李老师、珊珊老师、王震老师,胡老师和李老师为一组,胡老师为一组;珊珊老师和王震老师为一组,珊珊老师为组长。
【图书介绍】
【场景】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公司聚餐,当大家很开心友聊着天,旁边的一位同事开始接着你的话题开始抱怨,今天天真差,雾霾太严重,这家餐厅怎么回事上菜这么慢,大家面面相觑看着他,似乎不太理解他的思路,明明是公司聚餐大家想放松放松,他还要抱怨这,抱怨那。
【提问】他人的抱怨,我们每天都会听到,自己也会说,你是否一面抱怨、推诿,一面觉得委屈,遇人不淑那?你在抱怨、指责时,心里会默认因为对方、环境才有了这样的结果?除了说服自己接受现状,是不是没有想过这些抱怨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影响】在工作、生活、学习中,抱怨无处不在,见缝插针,每次都是出其不意的搞砸了一些事情,对家庭,对亲人,对同事,对上司,对朋友来说,这无疑是很痛苦的事情,抱怨这种负能量开始蔓延到你周围的一切当中,严重影响到了你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进度呀。
【解决】在赵周老师的《提问力》一书当中提到的思路,提问的质量决定人际关系质量,提问的能力决定职场能力,提问的水平决定思维水平,为解决问题开启了新的思路。
即使面对抱怨,你可以通过提问不断深入剖析问题的根源,从千头万绪当中找到根源,解决问题,促进自己不断成长。
【A1】请大家自测
以下5个题目,请按照1~6分的标准给自己打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非常符合
问题 | 很不符合 | 不符合 | 略不符合 | 略符合 | 符合 | 很符合 |
1-当遇到任何问题时,我会用带有指责性的语气来问为什么。 | 1 | 2 | 3 | 4 | 5 | 6 |
2-在提出问题时,我使用的主语是“他”“他们”“你”“你们”等第二或第三人称。 | 1 | 2 | 3 | 4 | 5 | 6 |
3-我认为我所处的现状是无法改变的,所有的努力都是无用功。 | 1 | 2 | 3 | 4 | 5 | 6 |
4-我认为我所面临的现状就是问题的本质,无需深入探究。 | 1 | 2 | 3 | 4 | 5 | 6 |
5-我认为一件事就是一件事,通过一件事不能可以反映一类事的规律。 | 1 | 2 | 3 | 4 | 5 | 6 |
【I】解释自测题
解释一下刚才让大家自测的量表题的意义
满分30分,你得了多少分?
如果得分低于8分,说明你可以积极面对问题,并通过提问发现问题的根源,很好的解决问题。
如果得分介于8-15分之间,包含8和15分,您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解决问题时需要您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
如果得分高于15分,希望这个测试能够帮你了解到您对生活的态度是偏消极的,并且任何问题的根源在于正确自我认知,而非外界因素。
【R】阅读原书拆页 《提问力》P100-101
很多人从小到大,习惯于抱怨、推诿、拖延。
小时候的抱怨
小时候:“为什么总是这么多作业啊!”
“是不是这些不用今天写呀?”
“能不能先看完动画片再做作业?”
“我的作业被猫吃了…”
工作后的抱怨
“为什么时间这么紧?”
“为什么老把他们的事给我们干?”
“要不这个汇报到晚上再写吧”
“我的付出与回报不对等…”
婚姻中的抱怨
“为什么你不替我考虑一下?”
“我工作都那么累了,哄孩子这事应该你干吧?”
“等到孩子再大些再说吧。”
“我当初娶的要是另一个就好了……”
这些话,我们都耳熟能详。
每个人都知道这样并无益处也无意义。但怎样改变呢?
仅仅跟人说“你不要抱怨,你不要想着别人的责任……”这样是没用的。
【I】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拆书家)伙伴们读完拆页,拆页中的抱怨是否经常会听到?
(学习者)有的。
(拆书家)是的,我们身边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人,或者公众场合也会听到抱怨的声音。当伙伴们听到抱怨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那?
(学习者)心情很糟糕,公众场合的话,会选择避开抱怨的人,以免影响自己的心情。
(拆书家)抱怨这样的负能量确实是会让我们不舒服,生活中伙伴们自己也有过抱怨吗?
(学习者)有的。
(拆书家)是的,抱怨的情况每个人都有的,但抱怨解决不了问题。今天我们就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解决抱怨这个难题。提问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提问方式的转变不仅仅会带来心态的转变,还会带来的是巨大的思维方式的转换。
【why】你之所以需要通过提问在抱怨中看到真正的问题所在,一是因为抱怨带来的只有负能量的传递,甚至更糟糕的结果;二是认清问题的根源才会有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向,不至于南辕北辙。
【反例】昨天梳理一下自己最近的学习情况,发现网上学习的课程都是挑着学了一部分,剩下的没有习,读书当中也有这样的情况。
面对这些自认为杂乱无章的课程和书籍,我就开始抱怨,为什么课程设计这么乱,害得我只能挑需要的去学?这样学不成体系,效果也不好。每次学习之前都需要一番心理建设,很明显上述情景中的我,变成了爱抱怨的人。
好在我遇到了今天的拆页,
【how】下面我们梳理一下如何从抱怨中发现问题的根源。
1-客观描述。实事求是,用旁观者的身份多角度来描述客观事实。同一个事件中的不同身份的描述,若事件中只与自身相关,可多角度分析。
2-明确目的。你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还是证明问题的源头非因你而起,进而推脱责任,不想解决。
3-转变提问。从“为什么➕第二、三人称到➕名词”到“怎么办➕第一人称加动词”的转变。提出的问题当中一定要有动词,动词意味着行动,行动意味着思维方式的转变。
比如:“为什么这件事是我做?”转变成“我怎么才能做好这件事?”
4-问题归类。提问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你从消极抱怨的问题向积极主动的问题转化。怎么做好一件事看似简单,其中蕴涵了一类事的本质。比如:我怎样才能做好这件事?其中更底层的逻辑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把当前的问题归类,才可以举一反三,更高效的解决问题。
今天的主题是从抱怨中明确问题的根源,其实也是对于自身思维能力的锻炼。
【where】今天的拆页可以运用到任何有抱怨的场景。语言是会体现你的思维方式的。
【反例变正例】作为拆书家,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对拆书学习法最好的诠释。
我平静下来描述事情的经过,在学习课程或看书的时候,自己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只学当下能用得到的地方,但时间一长,没有学的模块是什么就忘记了,自己第一反应就是去找新的课程或书籍,而不是找以前买过的。我在抱怨作者的课程设计不合理,而实际上是对于自己遗忘了没有学的内容的懊恼。问题从为什么作者课程设计得那么不合理,转变成了,我怎样才能在要用得时候确定我是否已经购买过相关课程。而这件事情体现出来的是自己搜索能力薄弱,太依赖于自己的记忆。
那么问题就变成了我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搜索能力,有了真正的问题,我也很快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案。
【预防异议】
有人说,我的问题就是我的问题,怎么还就上纲上线了,难道我就不能抱怨抱怨堵车了。
那我们先来看看堵车这件事情,堵车是客观存在的交通状况,你无法改变现有的偶发因素,如果你熟悉这段路什么时候堵车,那么可以思考怎么样你才能更好的规划好时间避免遇到堵车的时间段,进而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如果因为意外路况的堵车,那么应该转变怎么样把堵车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包括工作损失和自身情绪的调节,毕竟气大伤身,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那么这就问题就归到了随机应变能力的提升。
【适应边界】
(拆书家)问伙伴们一个问题,在疑问词的使用当中,一定不能使用“为什么”吗?
(学习者)不是的。
(拆书家)这里我再进一步解释一下,对于疑问词的使用是在你心态上的变化之后,当你不再通过“为什么”来传达你的抱怨、推诿、拖延时,是可以使用为什么的,前期练习的过程中建议学习者使用“怎么样”,这样才会有动词的使用,进而促成更好的行动力。提问方式的改变,首先不在于技巧,而在于提问的意识和心态的内在修炼。
【A3】促进互动
【拆书家提问设计】
我们刚刚学习了改变提问方式来面对生活中的抱怨分析出问题的根源。现在一起做一个演练。请大家认真听一下要演练的场景。
下班回家发现妻子的脸色很难看。丈夫关切询问,妻子满腹怨言,抱怨为什么老板总是让我加班,
现在请每两个人一组进行演练,一人扮演丈夫,通过拆页当中学习到的改变提问的方式,让自己让妻子意识到自己抱怨的问题的根源,一人扮演妻子通过丈夫的引导式的提问,逐步发现自己问题的根源。
题目:《为什么加班的总是我》
时间:晚上10点
地点:家
人物:妻子、丈夫
场景:丈夫已经回家,做好饭等待妻子,妻子一回家就满腹怨言。
冲突:妻子抱怨加班
对话:
小组讨论,演练时间5分钟,现在开始5分钟后我会选一位“妻子”和一位“丈夫”,看他们是如何让运用改变提问的方式进行如何演练的?
【学习者案例记录】
题目:《为什么加班的总是我》
时间:晚上10点
地点:家
人物:妻子、丈夫
场景:丈夫已经回家,做好饭等待妻子,妻子一回家就满腹怨言。
冲突:妻子抱怨加班
对话:
妻子-胡老师,丈夫-李老师
丈夫:我发现你今天不大高兴呀?
妻子:可不领导又让我加班。
丈夫:老让你加班?你心里很难受?
妻子:可不这星期都加两次班了。
丈夫:那你要不要不去收拾他一顿?
妻子:你别瞎掺和了。
丈夫:那领导为什么让你加班那?
妻子:他就是要下班的时候扔一大堆工作过来,谁知道他是工作多还是故意找茬呀。
丈夫:今天只好你加班,没找别人加班,对不对?
妻子:嗯,今天是让我加班,平常他也让别人加班,
丈夫:你觉得他安排得不太好对不对?
妻子:是。
丈夫:那要不要找他谈一谈?
妻子:这事是得解决,不能老抱怨老板。你说中午找他谈好不好,有什么工作提早安排,还有别的事那。
丈夫:你觉得这事能成吗?我怎么感觉你心里没底那
妻子:是。我觉得这事的问题可能不在老板,他也不是就揪着我加班,我感觉找他谈,我有点心虚那。
丈夫:那不在于别人,我们就从自身找原因。
妻子:对,加班的确是临时工作指派,但也是工作上沟通的问题,我怎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那?这也是团队协作的问题,因为我的工作完不成有时是和我对接的同事,我们之间沟通的问题。现在我知道加班的根源是什么了,自己没有及时和老板同事沟通,光自己高效了,同事之间没配合好,老板光看到我干活,就以为我能干,这样同事能力老板没看见,同事不高兴,活都给我,我也不开心。
丈夫:好了,这下舒心了吧,明天好好跟老板同事解决工作协作的问题。今天不做饭了,咱出去吃宵夜。
妻子:就等你这句话了。
【A2】催化应用-事后复盘
【拆书家提问设计】
即使你在理智上认同了通过提问的方式从抱怨当中分析问题的根源,并且也记住了这句话,但由于这不是你的习惯,你还是会忍不住抱怨,而并非去静下来分析问题的根源,所以事后复盘的方式可以帮助你更有效的,把这个拆页拆为己用,接下来两三周里请你刻意的留意自己的抱怨,并把这些话记录下来,然后用今天所学到的方式进行分析。
【学习者案例记录】
王震老师:
记录:“怎么我总是遇到这么奇葩的客户?”
复盘:
客观描述:客户提出的要求,我都是尽量满足的,知道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会把他定义为奇葩客户。见客户之前,我没有做充分的准备,不熟悉工作的相关规定,和客户需求,导致自己也是不自信的,以至于对客户的话言听计从,搞得自己心力交瘁。
明确目的:我想要解决这一问题,不是抱怨客户奇葩不能给更好的业绩,总遇到这样的客户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转变提问:从“为什么我总是遇到奇葩客户?”到“下次见客户前,我该做哪些准备?”
问题归类:提前做好准备,遇到问题也需要随机应变,自己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需要提升。
【结束语】
最后我用一句自己的话来结束今天的拆书活动,正爱因斯坦所说:“如果我有一个小时解决问题,我会花55分钟思考问题,再用5分钟思考解决方案。”
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今天我的tf3-2的现场拆书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