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晚上好!
我是拆书家潘迎宾,接下来带给大家约25分钟的分享,我们还是按照刚才的分组,左右两两一组,便于接下来的小组交流与演练.
学习目标:学习者学完后,能够运用“拆屋效应”来说服对方,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你一个在他看似不合理的想法。
事件场景:
小李和同事租住在同一套房子里,因为小李一个人生活久了,看到一些宠物猫、宠物狗就特别喜欢,就打算也养一只宠物猫,小李给合租的“同事”说了“打算养宠物的想法后”,他反对说“我有洁癖的,不能和猫猫、狗狗生活在一起!” 小李看着“同事”欲言又止,也不知道该如何开口驳回去。
提问:
那么你觉得小李该如何说服“同事”呢?当你遇到想要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想法时,尤其是一些他觉得不太合理的观点,你会怎么做?像刚才例子中的小李一样,你觉得会有什么结果?
影响:
贸然的去说服别人,被拒绝是常事;况且是说服对方接受他觉得不太合理的观点、想法,更会被对方冷眼相待,怕会影响到对你的信任,甚至是你们之间的良好关系!
解决:
面对这样“难以说服”的局面,会有什么办法来解决呢?下面给大家介绍这本书中的一个好方法——运用“拆屋效应”,让你提出的观点更容易被接受。
我今天给大家带拆的书是《讲故事:如何有效说服他人》,作者是徐云松,这本运用大量故事案例,教会读者掌握讲好故事的五大要素,领会讲好故事的七大要诀,学会讲好故事的语言技巧,你就能把自己的想法巧妙地塞进对方的脑袋,成功说服对方。
A1-自测题:
请大家先填写一份自测题,这个评估能帮你了解自己在说服他人能力方面的现状,请以你的第一直觉来选择评分,结果会更为贴近你的真实情况。
请仔细阅读下面表格中的每句话,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打分,以下5个题目,请按照1~6分的标准被自己打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非常符合,最后得出自己的总分。时间1分钟做完可以举手示意我。
1.我在提出提建议/想法时,总会给对方提供可选择的内容 | 1 | 2 | 3 | 4 | 5 | 6 |
2.在与他人产生分歧时,我会想办法让对方接受我的想法 | 1 | 2 | 3 | 4 | 5 | 6 |
3.我会尝试不止一种的方法,来说服他人认同我的观点、想法 | 1 | 2 | 3 | 4 | 5 | 6 |
4.在说服他人之前,我会考虑对方可接受的程度/范围 | 1 | 2 | 3 | 4 | 5 | 6 |
5.我认同有逻辑策略的说服,成功率会更高 | 1 | 2 | 3 | 4 | 5 | 6 |
I-解释自测题:
看到大家都做完了,下面我来解释一下这几道自测题,
首先问下大家:
10分以下的伙伴请举手,这个分数段说明你“对自己的说服他人的能力,不是很有信心哦”
10-20分的伙伴有多少?这个分数段说明你“对自己说服他人的能力,比较认可,能在沟通中,顺利表达自己认可的观点与想法。”
20分以上的伙伴请举手,你们很棒!这个分数说明你“对自己的说服能力,很有信心,而且擅长在沟通中说服他人。”
当然,要说明的是自测题只能作为今天学习的参考,表明的是一种倾向于你内心的状态,不作为判断的依据。
看到手里的自测题情况,有些伙伴会不会在想“唉,本来就嘴笨,做完题是不是都没信心了?难道就只能听由别人了说了么?”有没有好办法,让我也学学?
R-阅读原文拆页
那么,请带着你心里的问题,阅读下面的片段。时间2分钟,阅读完的小伙伴,请举手示意我一下,谢谢!
“拆屋效应”让你的观点更易被接受
鲁迅先生在1927年写过一篇文章《无声的中国》,文中有段话很吸引我:“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种先提出较小的要求,接着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在心理学上就叫作“拆屋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见到这样的事情:如果有一个学生犯了错误,家长很生气,严厉地责备了学生,后来,学生离家出走,家长就变得十分着急。几天之后,这个学生安全回来之后,家长反倒不再过多去追究学生的错误了
《影响力》的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假扮成青年咨询计划部门的工作人员,到大学校园询问大学生们是否愿意陪一群少年犯参观动物园(与一群少年犯在公共场合待几个小时,而且毫无报酬)。结果如同罗伯特所料,83%的学生拒绝了这个请求。
罗伯特随后去了另一所大学,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去请求大学生做同样的事情,没想到,大多数学生都同意。罗伯特的方法是先提出上述的要求,然后又提出了一个更大的要求,要求这些大学生每周都要拿出2个小时去少年管教所做义工。对比之下,学生们都选择了前者:与少年犯一起去参观动物园。
I-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的看到大部分小伙伴都阅读完了,下面继续:
(what/问答)我们一起在片段中找出:作者提出了什么叫做“拆屋效应”,首先提出一个?(学习者:较小的要求),接着再提出一个?(学习者:较大的要求)。经过对比,人们多数会选择接受“较小的要求”;就像片段中,与主张拆屋顶相比,人们更愿意选择开天窗。
(why)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呢?可以看出这里的选择多是对方不愿意接受的,那么,古语有云“两害相权取其轻”,人们都会选择“对自己损失小的那一方面。”
正是利用这一点心理、现象,我们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再给予夸大不合理的要求后,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想法。
(how)那么,具体怎么用“拆屋效应”?文中给出了2个步骤:
1.先给对方提出一个贴近你真实想法的“小要求”。
2.接着,提出一个在对方认为更加不合理的“大要求”。
对方多数情况,会作出符合你预期的选择。
举例:说到这里,我就想到之前一个事情,现在夏天很热,我就想着买个小冰箱,好在家里准备些冰可乐、啤酒这些冷饮,结果合租的室友觉得要花钱没必要,想喝在楼下超市买就可以。我也不好继续说了,学了今天拆屋效应的方法,我想可以再提一个“大条件:我觉得小冰箱不够用,应该买个大冰箱,不光放冷饮,还可以放水果和买的菜,做饭也方便了!”我相信室友听到这2个选择,经过对比,更有可能选择“小冰箱”。
不那么做的坏处
如果没有这么做,会有结果呢?是不是像文中例子,一位作者询问大学生时那样,一开口就被拒绝,没有然后了,还怎么能说服对方接受你的观点呢?而“拆屋效应”就提供了一种对比选择策略。
(预防异议)
有伙伴会问“这是不是在使诈啊?”通俗的理解,是这样,不过这更是一种“说服策略”,让对方经过对比你的“大小要求”后,选择出你想要的结果,而不是假的要求、与谎言。
当然,我们可以发现在片段中的例子有什么规律?“开天窗”与“拆屋顶”都是在屋顶开一个“小洞”或“大洞”; 作者要求大学生付出几小时去陪伴少年犯,或者每周做2小时义工,也都是同一类型上的选择。所以我们提出的“小要求”和“大要求”都是同一类型的选择项。
A3-促动参与:
下面,我们分组用“拆屋效应”的方法,来现场演练:如何说如对方接受你的观点。
假如你是女主角,在5.20这天,与你(女主)相识了3个月的男朋友共度浪漫的晚餐,他突然拿出钻戒向你求婚,而你(女主)却觉得有些仓促了,还没有做好结婚准备,打算相处长一点时间,在一起半年或一年后再结婚,那么你用今天的方法,如何说服他接受你的观点。
可以在小组内分角色扮演“女主角”和“男朋友”,5分钟后请一组伙伴上来表演你们的对话。
学习者1、学习者2分享:
男朋友:(拿出钻戒)亲爱的,嫁给我吧!
女主角:好大的钻戒~可是,我还没准备好,要不我们先等等,一年后再谈结婚吧!
男朋友:不要吧,我们关系都这么好了,还要一年太久了。。。
女主角:不会啊,我们才认识3个月,都说“热恋中的人都是犀牛,是盲目又偏执的。”有一句话是“一年之守、三年之痛、五年之离、七年之痒、十年之约”我爸妈也是觉得谈恋爱应该经过7年,经过“七年之痒”,才能结婚。我觉得7年之后再结婚怎么样?
男朋友:那还是一年后结婚吧。
谢谢两位的精彩演练,可以看到在谈话中,女主角提出“我们才认识3个月,需要更长的相识才能做出决定,提出了一年之后结婚的小要求”在男朋友拒绝后,又提出了“自己的爱情观、婚姻观,希望经历7年时间的考验的大要求”,在经过对比之后,男朋友还是决定选择“一年之后结婚,这个小要求。”
经过刚才演练,我们就把“拆屋效应”方法用到了生活之中。
A2-催化应用
最后,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作业,请在未来两天里,与他人分享:你今天学到的运用“拆屋效应”的方法,分享内容要有“拆屋效应”的2个步骤,写一下你会和谁分享、怎么和他人说,3分钟后请一位伙伴分享你的做法。
学习者3:
我打算在明天,把这个方法分享给同事,分享内容是“我参加拆书活动,学会了拆屋效应”,可以用在工作上与客户沟通中。工作上,客户会催促我们交产品出来,我会先回复“按照公司正常流程,在3天后会交付给你们”,客户一般都急不可待,会催促。我会再告诉客户“我们现在工作量很大,好几个项目都堆起了,不按流程走,需要等我们先把手头事先做完再帮你,要等15天左右”客户通常就会选择按流程等待3天左右。
好的,感谢小伙伴的精彩分享,这个场景是工作中分享给同事,再回复客户的催促时,先提出按流程走是3天时间,或者是按不走流程等待15天的情况,那么客户多数会选择3天时间的。
结束:
希望今天学会的方法,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帮助到大家,我带拆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