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好奇心》 所属活动: 好奇心+掌控谈话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好奇心无处不在,可是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好奇心吗?为啥别人可以 学习目标: 将消遣性好奇,转化为认识性好奇

开场:

           【学习目标】
大家跟随我完成这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将消遣性好奇(澄清),转化为(行为)认识性好奇(界定)。
【分组】
为了我们的今天学习和讨论的方便,大家分为X组。
【图书介绍】
【事件场景】
现在网上各种段子,短视频流行,让人好奇不已,有人一刷半天停不下来,傻乐半天后又因空虚后悔不已,有人好奇刷刷后,又进一步去好奇它是如何开发制作的,最后自己也能拍出这样的视频,写出幽默的段子。同样在互联网时代,同样用手机与电脑,有的人能够将其当作工具,开发各种程序,设计出令人拍案叫绝的方案,可有的人却只是醉心于各种游戏、视频之间,使得自己在喊出时光飞逝之后,陷入深深的空虚之中,进而又一次寻觅新的游戏、视频。
【提问】
为什么同样是对段子,抖音好奇,做法却如此不同呢?不同的做法最后造成的结果差别可能会有多大呢?
【影响】
如果我们时常被外界的新鲜事物所吸引,花过多的时间在满足自己对于新鲜领域的好奇心,那么久而久之,我们与那些进行深度思考的人之间就会产生地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可能会表现为工资水平,人际关系,亲密关系等等。
【解决】
《好奇心》这本书告诉我们:好奇心是人类发展的第四驱动力,每个人都有着好奇心。本书就在讲述好奇心的发展、分类,训练和保持的方法。帮助我们把对声色犬马的沉溺,升华为前进与成功的动力。拆页中的内容,就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察觉自己好奇心是哪一种,并且可以利用好奇心深入思考,加强我们前进的动力。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对成年人而言,消遣性好奇则表现为无止尽的喜新厌旧。如今我们所处的世界仿佛就是被专门设计成用来不断刺激我们的消遣性好奇的。每一条推文、每一个标题、广告、博客及应用都能让人们瞬间判断出是否对其感兴趣,这也就使得我们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那些最流行的娱乐节目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快捷地呈现给我们,成功地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如今的美国电影平均每两秒钟就有一次开枪射击,相比之下,1953年的电影是每27.9秒开枪射击一次。

消遣性好奇是探索性思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可以让我们的视野更宽广,从而去发现新的和未知的事物,可以激励我们获得新的经历,结识新的朋友。但如果总是走马观花而不深究的话,那我们就只能在不断转换对象的过程中浪费精力和时间,无法得到任何领悟,一切都将变得毫无意义。不受约束的好奇心很美好,无法满足的好奇心则相反。当消遣性好奇转化为一种对知识和理解的探寻时,会使我们获益良多。这种更深入、更有序和更需要付出努力的好奇被称为“认识性好奇”(cpisemicuriosiy)这正是本书想要重点讨论的内容。

对个人而言,认识性好奇可以成为满足和愉悦的源泉,为心灵提供养分。对组织和国家而言,它可以使创造性才智激增并引发创新,从而发生质的飞跃,使好奇心真正产生价值。想要探测火星,你先要有一个去遥远星球探险的强烈愿望,若是想在火星上放一个照相机,则还需要一种持之以恒地解决问题的欲望。

消遣性好奇一直伴随着我们。认识性好奇虽亦如此,但一直到了现代才广泛萌发。这得益于印刷机的发明,使人们可以阅读、分享并融合来自全世界的不同观点;也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发生,使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实验。互联网的出现会给认识性好奇带来另一种划时代的推进,因为它使得人们可获取的知识空前地广泛。然而,它惊人的潜力却被我们仅仅用其来刺激消遣性好奇的偏好给削弱了。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

拆页中提到了消遣性好奇与认识性好奇。

好奇是什么呢?是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如果是消遣性好奇,则这么新奇和兴趣只会在事物本身。如果将这种新奇与兴趣扩展、深化,就是认识性好奇。

拆页中指出,认识性好奇更深入、更有序,更需要付出努力。

认识性好奇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拆页中所说的“更深入”,是更加深入地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引出第一个特征>

那么我问问大家几个问题:

如果我在家刷抖音,看着各式各样以前未看过的小视频,沉浸于这种快乐之中。这种好奇心是消遣性好奇还是认识性好奇?(学习者回答:消遣性好奇)

那么,如果我思考,这种视频为什么可以拍出这样的效果,包括其环境设计,包括人物对话。这种好奇心是消遣性好奇还是认识性好奇?(学习者回答:认识性好奇)

对。为什么会是认识性好奇呢?因为我开始考虑它是如何做出来的,而不仅仅满足于对于声音、图像的享受。这就是认识性好奇的第一个特征。

<引出第个二特征>

认识性好奇的第二个特征,就是拆页中所说的“更有序”,是寻找与它类似或相关的其他知识。

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我看到一个视频,于是我会去找相关或相类似的视频。这种好奇心是消遣性好奇还是认识性好奇?(学习者回答:认识性好奇)

对。为什么会是认识性好奇呢?因为我开始考虑与它有关联的资讯。这就是拆页中所说的“更有序”。这便是认识性好奇的第二个特征。

学习者质疑:如果抖音、视频等等是按照顺序排列好的,我直接观看,算不算有序?

回答:视频的顺序,并不是我们自己需要的顺序。百度中解释,“序”是事物的结构形式,指事物或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以认识性好奇的第二个特征“有序”,需要我们立足自身,而不是立足于网站或者APP。



<引出第个三特征>

认识性好奇的第三个特征,就是拆页中所说的“更需要付出努力”。

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我看到一个视频,于是我觉得可以将它用于授课,之后便花时间与精力将它设计在课程之中。这种好奇心是消遣性好奇还是认识性好奇?(学习者回答:认识性好奇)

对。为什么会是认识性好奇呢?因为我开始考虑如何将它运用起来。这就是拆页中所说的“更需要付出努力”。这便是认识性好奇的第三个特征。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与消遣性认好奇不同,认识性好奇有三个特征:一是深入思考背后的原因;二是寻找与之类似或相关的知识;三是需要付出自己的努力。

这里我们提一下努力的感觉与努力不太一样的地方。当我们的消遣性好奇出来的时候,我们有可能也会感觉自己很努力。例如我前天花了一下午在网上看各种消息,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内容充实到课程当中。可是我却没有找到。尽管我努力了一下午,但这个努力只是体力上的,而并未进行思考。这个也只能算是消遣性好奇。

【how】

那么可以得到,如何将消遣性好奇转化为认识性好奇呢?

我们有三个步骤:

1、深入思考给我带来好奇的事物,其背后的原因、逻辑。可以使用“它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呢?”“这背后还有什么原因是我不知道的?”,并深入研究这些原因。

2、寻找与资讯相关的知识。可以询问“这和我以前的哪些知识相类似/相反?”,并深入学习(可以查阅书籍、在网上百度、询问专家等等)。

3、把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成果。可以询问“这个内容,可以怎么用在我以后工作或者生活中?”“这个内容,可以为我提供哪些帮助?”,并试着去做。

【why】

为什么我们要将消遣性好奇转化为认识性好奇呢?因为现在资讯太过发达,世界无时不刻为我们提供着消遣性好奇的对象。如果我们没有将其转化为认识性好奇的能力,就会在感观刺激中浪费掉自己大把的时间。

【举例】

半年以前,我每天都要花费两个小时来刷抖音。而且当时自己还感觉挺好,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幸好有好奇心能够我看到这么多。沉浸在自己的这种消遣性好奇之中,我耽误了很多工作与学习,和家人的关系也恶化。

看到这个拆页之后,知道了如何将消遣性好奇转化为认识性好奇。以后在刷抖音时,我会按照这三个步骤来。(1)第一个步骤,先想想这么吸引人的视频是怎么做出来的。比方说,如果是一个搞笑的视频,我会去思考,这些搞笑的点是有一些特别的元素还是其他的?(2)接着会搜索与之相关的其他视频、文章等等。如果是搞笑,我会去思考这里面有什么心理学的意义。(3)最后会努力将这些视频尽可能多地用到以后的授课之中。例如,可以将视频载入到课件中,或者将视频中幽默的手法提练出来之后,用在我关于知识点的讲述中。

我们可以看到,消遣性好奇与认识性好奇的核心差异,便是消遣性好奇我只是做为一个观众在享受,而认识性好奇,我则是在创造一些新的东西。

【适用边界】

这三个步骤,不仅可以用于自己,也可以用于帮助别人。如果身边有朋友总是玩新奇的游戏,或者是总是看网上的段子、视频等等,而且在你面前报怨,那么,也可以用这三个步骤,引导他将消遣性好奇转化为认识性好奇。

例如,一个朋友和我说,自己玩游戏耽误了很多时间,我可以询问他这个游戏是如何设计出来的,以及与之关联的其他知识是什么,自己怎么将游戏中的一部分用在平常工作中等等。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

【引导场景】未来你的生活中,有可能产生消遣性好奇是什么样的场景呢?可能朋友会推荐你一部很好看的网络小说或者韩剧、美剧,可能是你自己发现了一款好玩的游戏,或者是被其他的什么吸引住。

【指令】在你可能遇到的场景,请大家使用今天学习到的将消遣性好奇转化为认识性好奇,来设计一个小剧本。将你最初对这部剧/游戏/…消遣性好奇转化为为认识性好奇,最后让你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收获。剧本中不需要呈现出转换之后具体的内容,只需要体现出转化的三个步骤就可以了。

【剧本要求】要有明确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情节变化(必须包含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和人物间的对话)情节不限,大家自由发挥,5分钟时间,大家可以把自己剧本摘要写在纸上,稍后,我会邀请一名小伙伴向大家介绍你设计的剧本内容

【案例记录】

 微信图片_2019053110471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