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叫Steven。因为后面有讨论环节,咱们先分个组,3个人一组。
书籍介绍: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书籍是《好好学习》。
F特征(核心是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成甲,被罗辑思维评为十位“全国最会学习的人之一”、“得到”最受欢迎的说书人。这本书为你解开学习迷思,讲授“学习的方法”,也可以看作是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A优势(重点是比较):这本书是知识管理方面比较畅销的一本书,和其他知识管理书籍相比,《好好学习》这本书更多地讨论了个人知识管理中底层规律(比如说二八法则,复利效应等)的维度,并举例说明这些规律怎么应用。罗振宇,万维钢,李笑来等都很推崇这本书。
B利益(强调学习者): 全书的角度B1:如果你觉得读了这么多书,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本书可以告诉你怎么样避免掉进“低水平勤奋”的陷阱;如果你想知道到底什么样的“知识”值得我们花精力去学,这本书总结了这个世界运行的底层规律,并教你怎么用。
两个片段的角度B2:如果你以前反思没效果,今天可以学习怎么样反思;如果你以前知道怎么样反思,今天可以了解并实践一种新的反思方法;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今天会告诉你怎么样通过写反思日志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第一个片段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使用反思的三个步骤来进行反思。
我们怎样正确地反思呢,大家花1-2分钟阅读一下拆页,看完了举手示意我一下。
R(原文片段1)
反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可是我们的教育中对这一能力的训练却非常欠缺。我们知道,如果想要成为一个肌肉男,那么就要坚持不断地进行力量训练,与此类似,如果想训练思想的肌肉,让自己看问题深刻而准确,要坚持的基础训练之一便是反思。然而,由于我们的教育经历中缺少“反思”这一重要的训练。我们大多数人常常把总结当成了反思。
反思不是总结,至少两者的侧重点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对假设进行校正。
从应用的角度看:
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这个片段讲的是什么是反思和如何正确反思。当你想提高自己,想知道为什么一件事做的好或者不好,就需要反思。
我们做事的顺序一般是从假设(想法)到行动,最后产生结果。反思是要倒过来进行思考。那到底应该怎么样反思呢,分为三个步骤(How),具体如下:
第一步,观察结果与现象:客观描述实际过程和结果,有数据统计就更好了。
第二步,研究原先假设: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那样想?
第三步,反思校正假设:(细化步骤如下)
1. 反思假设:当时的想法哪里有不对的地方;
2. 校正假设:下次哪里可以继续使用和提高。
我举一个自己以前反思的失败例子:
上个月我几乎每天都睡得很晚,大概每天都是晚上十二点后睡觉。为了自己的身体着想,我简单思考后决定设置一个每天晚上11点钟得闹钟提醒自己就可以了。但是后来还是失败了。
A1+: 我原来反思就是简单的认识到晚睡不好,我要早睡,而没有对导致为什么会晚睡的结果及其假设做反思,所以导致即使定了闹钟依然不起效果。
(变成正面例子):如果回到上个月同样的场景,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我可以这样反思:
第一步,观察结果与现象:我每天晚上都是把孩子哄睡着后才开始做自己的事情,所以每天都弄的超过了十二点睡觉;
第二步,研究原先假设:我原先想的是孩子哄睡和自己的事情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因为孩子那段时间很乖,讲几个故事很快就哄睡了,之后就是看看书,朋友圈写个阅读收获打个卡;
第三步,反思校正假设:(细化步骤如下)
1. 反思假设:孩子哄睡和看书打卡的事情有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因为有时孩子就是不想睡觉,想继续玩和听故事,或者我自己看书看入迷了,又或者有时阅读收获很多,朋友圈打卡写了很长时间。
2. 校正假设:由于时间不可控而且可能会花费比较多,所以其实可以把这个阅读打卡时间前提到一回家吃完饭就可以进行,这样把孩子哄睡着后自己也可以直接睡了。
(学习者可能异议)反思一定需要校正原先假设吗?
(预防性讲解)不一定。如果分析发现,原先假设能够充分地解释产生的结果,且没有其他的假设能够解释,就不需要校正假设。因为验证假设,也算是反思的一种。比如说当我们做好了一件事情也是可以反思的,这时候第三步的重点是验证原先假设,记录下来方便以后复制成功经验。
A1: 请小伙伴想一想,在过去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你有没有因为不善于反思,而导致事情重复犯错误的这样的场景,比如长胖了,简单的就是检讨自己前段时间吃多了,从而晚上节食导致减肥失败,比如业绩下滑,你反思是不努力,结果陷入低水平勤奋,业绩不增反减,请大家详细的描述当时这个事件经过,稍后邀请一位学习者分享出来。大家先在小组内分享,现在先回想和讨论这个场景即可,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小组内每个人都尽量表达一下)
一位学习者的分享:(1分钟)
罗赟的分享:我减肥失败的事情。我小孩是一岁一个月断的母乳,觉得断了母乳之后就可以马上进入到减肥的状态,然后想着会很容易瘦下来,因为可以减食量了嘛,而且自己开始走路上下班,这样就有一定的运动量,家里有婆婆带伢,我应该有时间去锻炼身体或者去减肥了,但是结果还是没有减肥成功。
反馈:谢谢罗赟分享过去减肥失败的经验,中间还有思考的过程,但是最后还是失败了。
A1+: 如果咱们回到过去的这个场景,你可以怎样应用刚才学的三个步骤去反思?先在小组内分享,待会邀请一位给大家分享,给大家4分钟时间。(小组内每个人都尽量表达一下)
一位学习者的分享:(2分钟)
罗赟的分享:
第一步,观察结果与现象:减肥失败,体重还是100斤;
第二步,研究原先假设:断奶之后自己有更多时间,少吃多运动应该会很容易瘦下来;
第三步,反思校正假设:
1. 反思假设:减肥这件事情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把这件事写到自己的日程里面,只是想着减食量和每天上下班走路就可以了,实际上是食量也不知道减多少,而且晚上回家后都被其他的事情占用了,没有去锻炼身体,做运动,包括早上起来也没有做运动。
2. 校正假设:其实减肥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一个详细的计划和严格的执行力才行的。
反馈:分享的反思挺生动和典型。原先假设是觉得自己有更多时间就可以了,想的太简单;校正假设是减肥这件事不仅是有时间就行,还需要提前计划什么时候运动,做什么运动适合自己,怎么减少食量,如果没有一系列的计划,最后的结果可能就不好。
A1: 请小伙伴想一想,在过去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你有没有因为不善于反思,而导致事情重复犯错误的这样的场景,比如长胖了,简单的就是检讨自己前段时间吃多了,从而晚上节食导致减肥失败,比如业绩下滑,你反思是不努力,结果陷入低水平勤奋,业绩不增反减,请大家详细的描述当时这个事件经过,稍后邀请一位学习者分享出来。大家先在小组内分享,现在先回想和讨论这个场景即可,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小组内每个人都尽量表达一下)
一位学习者的分享:(1分钟)
罗赟的分享:我减肥失败的事情。我小孩是一岁一个月断的母乳,觉得断了母乳之后就可以马上进入到减肥的状态,然后想着会很容易瘦下来,因为可以减食量了嘛,而且自己开始走路上下班,这样就有一定的运动量,家里有婆婆带伢,我应该有时间去锻炼身体或者去减肥了,但是结果还是没有减肥成功。
反馈:谢谢罗赟分享过去减肥失败的经验,中间还有思考的过程,但是最后还是失败了。
A1+: 如果咱们回到过去的这个场景,你可以怎样应用刚才学的三个步骤去反思?先在小组内分享,待会邀请一位给大家分享,给大家4分钟时间。(小组内每个人都尽量表达一下)
一位学习者的分享:(2分钟)
罗赟的分享:
第一步,观察结果与现象:减肥失败,体重还是100斤;
第二步,研究原先假设:断奶之后自己有更多时间,少吃多运动应该会很容易瘦下来;
第三步,反思校正假设:减肥这件事情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把这件事写到自己的日程里面,只是想着减食量和每天上下班走路就可以了,实际上是食量也不知道减多少,而且晚上回家后都被其他的事情占用了,没有去锻炼身体,做运动,包括早上起来也没有做运动。其实减肥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一个详细的计划和严格的执行力才行的。
反馈:分享的反思挺生动和典型。原先假设是觉得自己有更多时间就可以了,想的太简单;校正假设是减肥这件事不仅是有时间就行,还需要提前计划什么时候运动,做什么运动适合自己,怎么减少食量,如果没有一系列的计划,最后的结果可能就不好。
过渡语:人们在做反思的时候,可能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对当初的假设做一个反思,这个是比较简单的,快速的反思的方式,而我们要更详细的去看到我们在当下这件事情里面整个的过程,经历,从中学到更系统的东西,或者去探究到更真实的问题的话,那么我们可以采用写反思日志的方式来梳理自己的事情,前者是一个简单的方式,后者是一个复杂的方式。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第二个片段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使用今天学的反思四步法来写反思日志。
大家花3分钟阅读一下第二个拆页,看完了举手示意我一下。
R(原文片段2)
因此,反思日志不一定要记录大事,从日常的小事、小习惯入手,从思考问题的过程入手,我们就能找到改进的办法。
在我们公司,培训员工记录反思日志,还有一个建议,那就是要记录自己的情绪和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记录事情的结果。
这一点特别重要,也是我在坚持记录反思日志后发现,只有把思考过程,甚至身体反应和当时发生的事情结合起来记录,再回过头来看的时候,才会有更多的启发和触动。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在征得同事Bean的同意后,将他刚加入公司时写的反思日志和现在写的日志放在一起,就可以发现明显的不同。
Bean刚入职不久写的日志:
第三天全力聚焦在XX乐园的规划设计和项目构思上,在这个过程中再一次验证了设计流程之重要性:先清楚why (为什么), 再搞if(如果), 然后how(如何)1, how2 , 最后what(什么)。而我往常的设计习惯中,是自已大概并清了 why和if后,直接就去how和what了。但是在团队中,必须引导每一个成员彻底并清楚why和if, 不然大家在去想what的时候会很吃力。
Bean训练反思能力之后的日志:
1.今天遇到了什么问题?
(1)表面问题:搞不清"做一个规划方案"和"帮助客户系统地解决问题"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2)实际问题:如何从客户角度探讨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场景还原:在XX项目的前期构思讨论中,我对项目的推进思路是"做一个规划方案",而准确的思路应该是"帮助客户系统地解决问题"。
(3)我的—假设: a,认为"做一个规划方案"就是在"帮助客户系统地解决问题"。 b.如果有区别,就是"帮助客户系统地解决问题"是把 "做好的规划方案"整理成"客户可理解的方案"。
2.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
我之所以会模糊两个概念,一是没有以客户思维去审视整个项目的情况;二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没有仔细地听项目总监介绍这两个概念背后的区别,在本次讨论中,张总提出她担心如果用"做一个规划方案"的思路去推进,会导致不能全面地帮助客户解决问题,至少在帮助客户看清解决问题的方向和行动计划层面,可能会有遗漏。
3.在这样一个矛盾出现、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我的心理表现怎样?
(1)会感觉因为自己的误解和理解慢,增加了团队的沟通成本,有亏欠感。
(2)会内心着急,开始自我防卫,言语上有攻击人的沖动。
(3)会觉得团队里经验丰富的人很多,他们会帮我把问题分析清楚的。
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觉得我的亏欠感、自我防卫和依赖性导致上午的沟通效果不好。
4.怎样解决,有什么启示?
(1)调理情绪、回到终点: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自我调理情绪。我觉得那些心理变化以后再出现时,不必恐慌。只要思考终点的样子,思考目前的状况到终点之间需要现在的我做什么就可以了, 就不会被情绪左右了。
(2)审视矛盾:把上午的冲突理了一遍,我认为大家都是在往终点推进,但不在一个层次。我上午没有把同事的担心和我自己的问题关联上。
(3)找共同点:想明白后,我试着按照"帮助客户系统地解决问题"的思路梳理,发现之前自己的思路真的遗漏很多,这时,我跟张总就项目的思路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共识。并且我发现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我向张总阐述想法时,把她当成甲方,会不自觉的加入一些语气和词语来表达我们是在帮你系统的解决问题,会让思维很连贯。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这个片段讲的是通过写反思日志提高一个人反思能力,展示了怎样写反思日志,并举了一个他同事Bean写反思日志后反思能力变强的例子。
写反思日志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用错知识的地方。(Why)(强调不这么做的坏处)《影响力》作者西奥迪尼的一个观点“人就像录音机一样,一按按钮就播放”,(一般做法)指的是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咱们总是在相似的情境下,做出相似的行为,(这样做的坏处)这就是有时候为什么一个错误一犯再犯的原因,导致浪费更多的时间。
我举一个自己失败的例子:
我今年过年前的一段时间,每天坚持写反思日志,写自己今天做了哪些事,还有哪些事今天没有做明天要做,但是年后我就不想再写了,因为我觉得写反思日志对自己没什么帮助。
那应该怎么样写反思日志呢,用反思四步法,分为四个步骤(How),具体如下:
第一步:今天/最近遇到了什么问题?(细化步骤如下)
1. 表面问题:指自己看起来遇到的问题。
2. 实际问题:指实际上自己遇到的问题。
3. 我的假设:指自己当初是怎么想的。
第二步: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指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步:在这样一个矛盾出现、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我的心理表现怎样?
第四步:怎样解决,有什么启示?
(变成正面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如果再来思考写反思日志,用今天学到的反思四步法,我可以这样写:
第一步:今天/最近遇到了什么问题?(细化步骤如下)
1. 表面问题:指自己看起来遇到的问题:自己不想继续写反思日志了。
2. 实际问题:指实际上自己遇到的问题:写反思日志对自己没有帮助。
3. 我的假设:指自己当初是怎么想:写这个反思日志主要是为了记录做了哪些事,哪些事情没做,提醒自己明天记得安排哪个时间段来做。
第二步: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指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写和思考的时间太少,写的方法也不对,由于我是在睡前写这个,而且我有晚睡的习惯,所以写这个的时间很紧。而且我当时写的时候是按照记流水账的形式来写的,而不是上面总结的方法。
第三步:在这样一个矛盾出现、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我的心理表现怎样?
我的心理表现是写的时候想赶紧写完好睡觉,第二天又自责自己不认真写,最后觉得没效果。
第四步:怎样解决,有什么启示?
怎样解决:1. 反思日志不一定要睡觉前写,可以随时有空的时候都可以在头脑中思考或者在手机上写反思,比如说中午吃完饭后反思下今天早上做的事情,有时间就写下来;
2. 写反思日志是有方法的,而不是记流水账的形式,上面总结的方法如果坚持写下去自己会收获更多。
【A3】促动学习者现场演练
【A3】之场景设计:我们刚刚学习了怎么样写反思日志。现在一起做一个演练。请大家认真听一下要演练的场景:
小王一直想培养自己每天阅读的习惯,但总是中途而废,每次坚持一段时间就又放弃了。他之前每次放弃后过一段时间又开始自责,反思后下定决心下一次一定要坚持下去,但总是不成功,小王决定就这件事向有经验的朋友小李请教。
【A3】之小组讨论:现在,请每两人一组,先进行组内演练。一个人扮演小王,一个人扮演小李(主要是提问),当小王向小李说的时候,小李教小王用写反思日志的方式来帮小王来反思自己。
演练时间7分钟,7分钟后,我会选一位扮演小王,一位扮演小李,咱们其他人就观摩他们的表演,体会他们在表演中是怎么运用上面写反思日志这种方法的。
【A3】之角色扮演:
一对学习者的分享:(3分钟)
小李:小王,最近看到你脸色不太好,遇到了什么问题吗?
小王:太纠结了,以前呢,一个好好的读书习惯,半途而废了。(表面问题)
小李:你觉得你为什么会半途而废呢?
小王:可能是前一段时间我去了一趟西藏出差,打乱了我的生物钟。那边和这里有两个小时的时差,加上在那边自己严重睡眠不足,每天只睡三个小时。从白天开始工作到晚上十点多吧,所以回来后感觉身体没有休养调整好,原来我是每天早起看书,现在早上也起不来了。
小李:听起来的确不怎么好,不管是在身体还是工作上面都有压力,关键是把阅读习惯断了,估计这个困扰更大,是吧?
小王:对。
小李:你觉得阅读习惯中断了仅仅是由于时差的原因吗?
小王:其实回来也有段时间了。按道理来说,一天就可以适应的。可能是回来之后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了吧。以前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有大概目标,有痛点,所以一直持续在做。但是回来之后就想休息一下,所以可能是心态上面放松了。(实际问题)
小李:嗯,你当初为什么想坚持看书呢,觉得自己可以坚持下来呢?(当初的假设)
小王:因为读书的确可以收获很多,比如说看到有的知识点觉得会对自己有帮助,就会做笔记,规划自己的应用。看书有收获的话,坚持下来应该会比较容易。
小李:那现在心态放松了,没有坚持下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问题的原因)
小王:看书没有目标,也没有计划在什么时候读书了,甚至也有可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就是没有了2015-16年刚开始看书的痛点和欲望。所以现在的动力也不足。
小李:那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呢?(现在的心理表现)
小王:感受就是每天又想做,又没有去做,所以有一种失落感,有点自责。
小李:自责肯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通过刚才咱们的聊天,你觉得你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怎样解决)
小王:刚才我也有一个反思的过程,把这个问题的真正原因找到了,来自于对目标感的不清晰,缺乏规划,以及对于自己的痛点和需求把握不清楚。所以我决定:
1. 我把我2019年的读书计划重新写一遍,哪怕是重新抄一遍,写一下会更加清晰;
2. 我再思考我以前为什么要读书的原因,并写下来,同时也写下来我读完这些书我可以获得的好处,来强化我读书的动力。
3. 从当下做起,明天早上就早起一个给你们看一下,继续读书,继续朋友圈打卡。
小李:挺好的,就是听起来有点苦大仇深的感觉。阅读其实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可以这样想,我要和明天早上的太阳一起早起看书。
小王:对,要用正向的思维来思考这件事情,而不是给自己压力来做这件事情。
反馈:好棒,我听了也特别受益。咱们不仅按照这个反思日志的步骤来进行交流,不机械,更优秀的是在这个框架下面咱们是非常自然的,真实的来展现到了今天我们学习到的方法来进行交流的这个过程。
【A2】规划应用
我感觉大家还意犹未尽,经过刚才的演练,我想大家可能想自己今天晚上实践一下写反思日志,现在就给大家这个机会。下面就让大家今晚回去写以前没做好的事情的反思日志,你会反思什么样的事情,比如当今天白天工作上面一件事情没有处理好的事情,或者是以前生活中和家人的沟通问题等,用今天学的写反思日志的方式你会怎么写。给大家6分钟的时间写下来。写完后会邀请学习者来分享一下。
一位学习者的分享。(4分钟)
第一步:今天/最近遇到了什么问题?
1. 表面问题:指自己看起来遇到的问题:婆婆给我发了一个视频,我的娃堆积木堆的很好,婆婆当场表扬娃好棒,很肤浅的表扬。我觉得这不是一个恰当的表扬方式。我担心直接指出来婆婆会不开心,因为帮忙带孩子也挺辛苦,不知道怎么说这件事。
2. 实际问题:指实际上自己遇到的问题:两代人的教育理念不一样,我会去看一些先进教育理念的书,婆婆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这个意识。所以实际问题是两代人对孩子不同养育方法的沟通问题。
3. 我的假设:指自己当初是怎么想的:在没有遇到这个问题之前,我婆婆是生养过三个孩子的人,三个孩子都带的挺好的,她应该是会有这个理念的人,她应该指导怎么样教养孩子,不需要我指出来。
第二步: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指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我和婆婆之间缺少沟通,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教育意识。
第三步:在这样一个矛盾出现、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我的心理表现怎样:心理又纠结又担心。
第四步:怎样解决,有什么启示:
1. 我自己先稳定我自己的情绪,坚定的坚持自己的教育观;
2. 采取方法多和婆婆积极的沟通:比如说跟婆婆沟通的过程中,先肯定婆婆,当小孩子做出来一个好的表现的时候,婆婆也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了他,这个是很好的。但是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当孩子积木搭的好的时候,我们去表扬他这个行为,比如说从无到有搭建的过程,他的努力;如果孩子搭积木失败的话,也去肯定孩子努力尝试。如果我们这样说,孩子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就愿意多尝试,不会轻易放弃。
反馈:案例听起来挺有收获。我对后面的解决方案中沟通这块印象深刻,表扬孩子要表扬孩子的过程和行为,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好和结果,因为这样是会强化他的过程和行为的,他下次再这样做的几率会更高。如果只是评价结果,孩子可能就只接受到好这个结果,也不知道哪里做的好。
【强有力的结语】今天咱们一起学习了怎样正确反思,有三个步骤:第一步,观察结果与现象,第二步,研究原先假设,第三步,反思校正假设。
还学习了怎样写反思日志,有四个步骤:第一步,今天/最近遇到了什么问题,第二步,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第三步,在这样一个矛盾出现、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我的心理表现怎样;第四步,怎样解决,有什么启示?
希望大家今天都有所收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