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精华版)》 所属活动: 银川筹备分舵第10次线下活动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区分关注圈和影响圈 学习目标: 能够区分关注圈和影响圈,对聚焦影响圈表现出的兴趣

开场:

           
学习目标

3-1新技能(设定学习目标:按需设置):设计一个学习者需完成行为具体内容和完成程度的学习目标

学完后,能够区分(行为)关注圈和影响圈(界定),对聚焦影响圈(界定)表现出的兴趣(行为)。


2.5分钟
【开场】
各位伙伴,大家好!我是张韶波,拆书家,爱读书,走在拆为己用的路上。很高兴大家能够利用周末的时间来到这里学习,和爱学习的朋友相见我感觉分外亲切。希望我这次的片段能带给大家新的启发和收获!

 【分组】我们左边分一组,就是淑霞和瑞娟一组;右边肖肖和我一组。


 3-1新技能(学习者场景法介绍图书):事件-提问-影响-解决。

 【介绍图书】
事件:
朋友们,有没有过一件很想做好的事情,结果却感觉不好,比如兴致勃勃的给家人准备了一餐饭,你累的要命,大家在饭桌上却反应平平,好像忘记你这个主厨;或者领导交办某项工作任务,已经改了六七遍了,还被要求改,难免气馁;朋友请你帮忙给一条大几百的裤子截边,之后那裤子她怎么穿都不好看,提起那裤子就好像你的错似的;


 提问: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你怎么处理?

 肖肖:肯定心里很气了。

 拆书家回应:那你会表达吗?效果怎样呢?

 肖肖:肯定那餐饭就表达出来了,摔摔打打的。

 淑霞:家人那样我肯定不高兴的,朋友那我可能就忍了。

 拆书家回应:就是说针对不同的人,你有不同的应对,那处理效果怎样?你有没有想过还可以怎样?
(学习者陷入思考中…)


 影响:
以上事件可能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或者错过什么,而是我们没有高效能的思维。思维(想法)是先于行为和结果的,它创造了我们的环境。虽然不会像南辕北辙、刻舟求剑那么极端,但是低效思维的确会让我们远离愿景和幸福。


 解决: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介绍了个人和公众领域成功的高效思维和行为方式、包括自我领导和管理、人际关系、沟通以及创造性的合作等;可帮助我们由内而外的再造自己;在如今繁忙快速变化的时代,用最少时间,走上持续提升之路。

□选择图书是实用类或理论类图书。
□学习者场景介绍法中,能够清晰辩別出事件、提问、影响和解決4个步骤。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请大家阅读原书拆页,1分钟,读完朋友举手示意我。

31.png

3-1新技能(选书与选拆页),要求选一本致用类图书不包括how的内容作为拆页。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p60“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关注圈与影响圈

口拆页内容未超过2页图书内页。

口原书拆页【R】为why或者what的内容,或原书一个完整的案例。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3-1新技能(强化讲解概念的能力),学会通过举例与对比帮助学习者明确适用边界条件与关键点。要口头给出清晰的行动建议或具体步骤

(5分钟)

why】(不这么做的坏处)在这个拆页,我们看到作者用儿子教育上的正反例来说明聚焦“影响圈”带给自己的利益,当“聚焦在影响圈结果真的有效”。而之前错误的焦点,比如担心、害怕、过多的保护等,不仅让作父母的博士夫妇更加辛苦,而且带给儿子不良的影响——加重了孩子的依赖性。

 

what】那什么是(属于)“影响圈”呢?影响圈是每个人自己力所能及的可掌控的范围。

【概念对比讲解】

我们待人接物的态度是不是属于“影响圈”?

学习者:是。

回应:对呀,因为这与我们自身的行为有关,我们可以通过直接的行为来控制。

 

工作业绩(比如年底分红、年终先进工作者)是不是属于“影响圈”?

学习者:完全不属于。

回应:我会认为工作业绩里有些事比如通过态度积极、按时完成、成果优良、目标达成,是与我们自身行为有关,在“影响圈”之内;而先进工作者的评审或者老板按照经营状况来分红,这就不是“影响圈”了,是“关注圈”了,“关注圈”是我们在意的、格外关注但却不可控的范围。

 

先生和孩子属于“影响圈”还是“关注圈”?

学习者:关注圈。

回应:我认为也分具体事情。你为先生和孩子做事、对待先生的方式、甚至内心如何看待先生、看待孩子是“影响圈”,这些都是指向自己的。而要求先生、孩子做什么、成为什么,就不是“影响圈”,而是“关注圈”。

 

所以,通过以上对比,大家是否更加清晰“影响圈”是自己力所能及的可掌控的范围这个概念,而“关注圈”为你在意的、格外关注但却不可控的范围(以区别自己不感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事物)。

 

how】具体总结为以下步骤,让我们来区别“关注圈”和“影响圈”,从而令自己开始转换思维,积极起来?

第一步:分析困境事件中我们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是否有负面、消极、定式、限制。

第二步:认识到我们内心深处的思维聚焦点,向外是关注圈,向内的带来正能量正念是影响圈。

第三步:聚焦影响圈,采取主动措施推动积极变化。

 

【举例】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看“关注圈”和“影响圈”

(反例)本书作者柯维博士的儿子成绩差、与同学交往时也不成熟,柯维博士和妻子开始时认为改变孩子先要改变自己,若要完美,首先要做完美父母,于是他们为了鼓励孩子,在孩子稍有进步时大夸特夸,试图激发孩子信心,结果适得其反,反而伤害了孩子自尊心。

 

(第一步:分析困境事件中我们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是否有负面、消极、定式、限制。)

后来,他们谈论“思维、想法”,并分析在儿子教育中的困境。

 

(第二步:认识到我们内心深处的思维聚焦点:关注圈or影响圈。)

发现在内心深处确实认为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常人”,这个孩子有失颜面,他们重视自己是模范父母(关注圈——外在形象)更甚于对孩子的关切(影响圈——我作为父母的责任是帮助孩子成长)。

 

所以,无论他们如何大夸特夸孩子,效果都不明显,因为表面言行始终不能掩饰背后的信息——“你不行,你需要父母的保护”。

 

(第三步:聚焦影响圈,采取主动措施推动积极变化。)

(正例)博士夫妇转变了自己内心的思维,改变了对问题的看法,聚焦在“影响圈”,不拿孩子和旁人比较,而是平心静气的欣赏孩子优点,并相信他有能力应付人生的各种挑战,不急于保护孩子免受外界嘲笑。几个月过来,孩子渐渐有了信心,并开始肯定自我价值,终于以自己的速度和步骤发挥出了潜能,在学业、社交、运动场,都有杰出表现。

 

when/where

当感觉人生受到限制,无法继续提升成长;感觉外界的环境、人、事、物对自己产生很大困扰;人际关系出现困境;追求成功,不知从哪下手;想要积极主动起来的时候。

 

【预防异议】有朋友可能会说,这么神奇吗,区别自己想法的关注点,就可以发生改变?本书提出只要我们的焦点在关注圈,就等于允许自己受制于外界条件,自然就不会主动采取必要措施来推动积极变化。而当我们每个人看到自己的思维在限制或禁锢我们,改变自然就会发生。

 

口【I】讲解引导时拆书家举出了案例,通过概念与匹配例子之间的对比,引出知识点逻辑、步骤和明确边界等。

口【I】借力上下文。找到原书拆页上下文中的how,或分析上下文中案例的逻辑和步骤,用于引导讲解。

口【I】对比概念与案例。寻找易混淆的情况或概念,追问深究其间的根本差异,并要求自己——编出匹配的案例。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10分钟

解锁【A2】新技能:教学习者编剧本

拆书家设计提问(逐字稿)

 

最后是A2环节,我带大家过过编剧的瘾——编写一段小剧本,来学以致用。请各位“编剧”着眼于未来,编写一段运用“关注圈”和“影响圈”进行思维转换的故事。需要你在剧本里设计人物和情节变化(起因,经过,结果)、人物内心动作、对话等。情节要求包括今天“关注圈”和“影响圈”的三个步骤的应用。

时间5分钟。我准备了小剧本样本供大家参考,同时也为大家准备好了小剧本模板,时间关系,大家可以用关键词在小剧本模板里记录,5分钟后我会邀请小伙伴做个剧本分享。

小剧本样本

小剧本样本.png

 

口编剧本。请学习者编出一个应用知识点的故事剧本,在这个有人物有情节有发展的故事中,有角色应用刚刚所学的知识成功解决了问题。

口【A2】环节指令清晰,学习者可以根据指令,设计出一个包含人物角色、有起因经过结果、有对话的故事。

 

学习者案例记录:

 

小剧本模板

 学习者案例记录.png

 

【分享点评】非常好的剧本,从刚开始的指向别人,到发现自己能做的,做到问心无愧。


【结语】希望今天的学习能够让朋友们更多觉察自身,积极发挥影响力,创造高效能人生。

 

 总时长18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