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好好说话》 所属活动: 杭州湾筹备分舵第四期线下过级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反向提问 学习目标: 我们通过学习应用反向提问法来引导谈话者说出采取行动的。

开场:

        各位伙伴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再次参加我们的拆书分享,我是陈海红,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学习、又非常理性的培训工作者。接下来我们进行分组,今天的人比较少,我们就一个组,大家坐在一起。

目标: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希望大家下次遇到需要劝解他人改掉陋习、采取行动等建议的场景时,不再直接的给予对方建议,而是能够应用反向提问引导对方说出自己的选择和想要采取的行动。      

F:今天的片段选自《好好说话》,作者是马薇薇、黄执中等人,是各季奇葩说节目的冠军辩手,是一本沟通类的书籍。介绍了5类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沟通场景的应对技巧。我们今天就是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段。

A:这本书由马东出品,樊登、李笑来作序,蔡康永等人诚挚推荐。这是一本场景化的、非常俗的一本书,也可以当章回小说。这本书是少有的沟通类书籍不以理论为核心,而是以实用套路为精髓的沟通类课程,案例生动,技巧模版化、话术化非常容易学习和应用。

B:你有没有曾经一开口说话,原本热闹的氛围就凝固的场景,你有没有经常说“我这个人不太会说话”,你有没有明明是好心提醒对方,但是一说完人家不领情不说,还一脸的不高兴等等沟通场景,如果你想改变你的说话方式,成为一个别人口中会说话的人,那么这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主题]:反向提问  [片段来源]: 《好好说话》p93-p95。接下来我将片段分发给大家,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进行阅读。若时间到了我会提醒大家,如果没有到,你们可以示意我一下。

小诀窍

反向提问

那么,要怎样劝导才有效呢?

关键在于,我们要改变提问的方向,来引导对方从“为什么我不能”转变为“为什么我想要”。

让我们再看一次前面的例子:

“唉,我最近又胖了,好羡慕你的身材,能锻炼得这么好。”

“咦,奇怪了,你看起来不是那种会注意身材的人,为什么会对运动感兴趣呢?”

“我也希望自己能瘦一点啊……”

“胖就胖嘛,有什么不好呢?”

“可是瘦一点的话,我穿起衣服来就能更有自信一点……”

“何必在意呢?反正我们又不会嘲笑你。”

“不是别人会不会嘲笑的问题,而是自己看自己也不开心啊……”

“那么,你打算怎么做呢?”

有没有发现,换一种说法,这段谈话的方向就跟之前说教式的对话变得很不一样?

因为在这段对话中,劝导者一直在做的是不断问对方“为什么你会想要”,而每问一次,听者的脑中就会思考一次“因为我要如何如何”的理由。这样的理由,就像埋下一颗种子,而且会随着劝导者的每一次反驳(胖就胖嘛,有什么不好呢)逐步加温,变得越来越深(自己看自己也不开心啊)。

毕竟,还记得吗?谁都不喜欢被否定,而为自己所提出的理由辩护更是人类的天性。

于是,随着理由与信念渐渐被强化,最后,劝导者只要问一声“那么,你打算怎么做呢”,就很有可能将改变从念头激励为行动。

此时,如果这位朋友开始谈买跑步鞋的计划,或者说出决定跑步的时间,那我们当然可以很开心地表达支持。但除非他主动提问,否则此时切记别用过度的关怀让他感受到压力,因为这种行为只会重新激起对方对跑步的抗拒心理,那就前功尽弃了。

同时,这套提问方法,不只可以用于劝导别人,也能够用在自我激励上。因为许多时候,当我们在自我对话的过程中,如果不断问自己“为什么我做不到”,那么我们就等于是在鼓励自己生产出大量“做不到”的理由。

由此可知,自我检讨和自我激励其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我们对自我的缺点检讨得越多,其实也就等于是在合理化它存在的理由。

比如,许多得了拖延症的人,总是在检讨自己:我为什么做事情老是在拖?相信我,只要你孜孜不倦地问下去,这些拖延症人群到最后,一定能从自己的生活中或个性中,找到自己不得不拖延的原因,比如:

“为什么我每次都把工作拖到最后一刻呢?”

“为什么我就不能像别人一样,按部就班,把工作照着时间表好好做完呢?”

“难道,只是因为我很懒吗?”

“啊,其实我觉得,这都是因为我本来就自在惯了。”

“其实我这个人对生活的向往,本来就是不喜欢拘束与压力。”

“其实我这个人就是艺术家个性,所以就不是那种被行程表逼得到处跑的人。” 

“其实我这个人的工作需要的是创意,越到截止期限越能激发灵感。”

……

当你内心中已经产生了这一连串对话时,那么很遗憾,你这个毛病基本上越检讨越难改。

所以,如果真想改变自己的坏毛病,就别问“我为什么做事情老是在拖”,而是要去问“为什么这件事我会不想拖延”。换一种问法,就能让自己的想法产生不同的路径。

使用说明

说服,不是一蹴而成的事情,尤其是在针对某些成见已深的对象时,不要觉得我讲了半天,你还是没有那样做,就是失败了。事实上,说服是一个程度上的改变,只要对方的想法从“很讨厌”到“没那么讨厌”,甚至是在思考“你说得也有一定道理”的时候,其实说服就已经开始成功了。

常用句型

● 你曾经有一点点想要那么做吗?

通过反向提问,引导对方的思考方向。例如,当你想要劝他人戒烟的时候,就问他是否曾经想过要戒烟,理由是什么,从而唤起他自身为“戒烟”这件事寻找理由。

● 咦,你居然会想过要这么做,我很好奇,原因是什么?

用提问引导对方强化某个信念,同时用“我很好奇”这类中立的表述消除对方的戒心。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当你想劝解身边的人改掉一些坏习惯的时候,你发现你一建议,对方就有很多为什么我做到的理由。那么你将如何劝导才有效?那就需要引导对方从“为什么我不能”的思维方式,改变为引导提问“为什么我想要”的方向。

Why:当我们建议对方采取某种行动的时候,对方自然的就会找不行动的理由用于解释,而这样进一步沟通之后劝解者不停的在否定对方的理由,就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更不可能达到劝解的效果。 而且在沟通过程中,对方还会更加的坚定自己不采取行动的理由,劝解将变得越来越难。所以我们应用方向提问,可以有效的引导对方思考为什么我想要。

How:

1、设想劝解问题。从建议怎么做到“你为什么想做”。

2、问出反向问题。比如:你为什么想要这样做了呢?你曾经有一点点想要做什么吗? 

3、等待对方思考。

4、你希望怎么做呢

案例

分享一个自己的案材,上周五正好跟一个朋友聊天,起始于我发了一个朋友圈。发了我正在看《好好说话》这本书的朋友圈。她就私信问我,那沟通的书有用吗,我想看看学学?我就想起这个片段,也想起这个问题她问过我好多次,说我想改善一下我的沟通。每次我都给她推荐各类书籍,然后她就告诉我:我没有时间,没有精力等等。

这次我就问她: 你怎么突然想起要学沟通技巧了?

然后她就跟我说:“我一直都觉得特别重要,我有一个同事特别会说话,领导都特别喜欢她,还老是拿我跟她做对比,让我很难堪。还有很重要都一点,还能让我结交更多都朋友,让更多都人喜欢我、认可我,还能有能力应对工作中的各种场景。”然后我就发现,天呢,对话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就继续反向提问:“其实我觉得你沟通挺好的呀。“。

然后她就说:“没有,还差很多呢。。。“

然后,我就再问了她一个问题:“你有时间学吗? 你想怎么学呢,学什么?”然后她就说:“有的,每周末都有空的。”我就继续问:“那你想看什么书呢?”,她就说:“就你看的这本吧,你看还行吗”我就说:“挺好的,行吧,我把链接发给你”。最后她问我:“你能带我一起看吗。”就这样我们每周末都会聊一聊我们在看的书的一些片段。所以,这样的一个案例也是验证了这个方法的有效性。

 适用边界:想要劝导他人采取行动,改掉某些坏习惯的,但对方其实对该事情是心理有答案的,而不是陌生的领域。只要是需要对方采取行动,改变习惯,需要我们提供建议和方法的场景都可以用这个方法代替。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拆书家提问设计:

请大家回顾一下,最近是否有劝解过他人改掉一个什么坏习惯或则建议他人干什么的场景。

比如说,最近是否有说过这样的对话:“你能不能这样做“;“你能不能改一下?”;“我建议你可以这样做啊”;“我觉得这个方法挺好的”等等这样类似的劝解式的对话,想想那是什么时候,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对话过程?请回顾一下,在小组内分享。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习者案例1:在昨天的时候,有一个朋友的朋友联系到我说“最近工作不顺心,想要换工作,但又很担心不知道能不能出的去,不知道有没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向我寻求帮助。“我基于自己做了很多年的人力资源,当时也没有多想,就问对方:“你之前是做是工作的”然后对方说:“是做老师的。”然后我就直接给予建议说:“你是做老师的话,你可能和培训的行业比较接近,如果你对自己现在的状态不满意的话,你可以试试这些外面大型公司的培训工作,你去试试,简历方面,你应用star原则试着写写,可能就有机会。“现在想来,我没分青红皂白的就给予建议,看来她接受起来可能不会很好。

学习者案例2:之前,小孩要弄遥控器,然后我妈妈就说:“她不能弄遥控器,她不会操作。”我就问我妈妈:“为什么不能操作”其实,现在反思下来,我这样直接质问,把我妈妈的想法给抹杀掉了,没有给我妈妈思考,以我的想法直接去干预我妈妈的决定,是不太好的。

A2

拆书家提问设计:

我们今天学习了反向提问的方法,接下来回到刚才的案例场景下,你可以怎么样应用刚才所学的方法去回应?回顾一下我们的方法,首先想想你会怎么劝解提问,然后想想引导对方思考“为什么我想要”的反向问题是什么,提出问题,第三步等待对方回应,最后问你希望怎么做呢?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习者案例记录1:如果朋友再次问到我的话,首先不着急,先去罗列我的反向提问的问题有哪些?比如说:你为什么想换?有哪些不如意的地方?你的理想型的工作,你期待的要素是什么?你个人特质是什么?。第二步:根据对话场景提出相应的问题,第三,给予时间,让她主动说说,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第四步:你既然想通来,你想到来你想要的,你也知道你不满意的地方,你想怎么做呢。这样比我直接给她建议,她会更加容易接受,也对她更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