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各位小伙伴们,大家晚上好!我是薛锦聪,矿院大四学生。我的三个标签是:GTD、写作、野生交易员。待会我们的活动需要分组,那我左边的(几个)为一组,右边的(几个)为一组。
【总目标】通过本次学习,学习者能够将大脑中的想法和任务有序清空,罗列,确定某一时刻的具体行动。
【分目标】拆页一的学习:学习者在面对一堆想法和任务时,能够及时清空大脑,罗列计划;拆页二的学习:学习者在一个空闲时间段或一个时间点,能够运用GTD“四标准法”确定某一时刻的具体行动,充分利用时间。
新技能:介绍图书FAB
今晚我要拆解的片段来自《搞定1》一书。
【F特征】《搞定1》是世界知名时间管理大师戴维-艾伦的经典著作,这本书介绍了全球千万人正在轻松使用的GTD(Getting Things Done)个人事务管理系统。
【A优势】于同类书籍相比,本书内容是David-Allen 30多年在个人和组织效率方面的研究汇总而成,既适用于工作,也是适用于生活。而且,市面上的大部分时间管理书籍脱胎于此,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时间管理书籍。
【B1利益】在这个充满变化需要不断学习新知才能紧随的时代,GTD将提供一个完善的系统,足够强硬的逻辑,来支持你进行行动决策。
【B2利益】通过今晚的学习,片段一不仅能够帮助大家在思路杂乱的状态下,有效清空大脑中的各种想法和任务,减轻大脑负担,专注于当下事务。片段二还能够就某个特定场景,运用GTD“四标准法”,确定某一时刻的具体行动,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整段时间和碎片时间的合理使用。
刚才已把原文片段发下去了,下面请大家用2分钟时间阅读原文拆页片段。
原则:有效地处理内心的承诺
在数十年的培训工作中,我指导过数干人。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极为常见的现象,即由于人们对自己做出的承诺或者承担的义务管理不当,导致他们承受着重重压力的折磨。所以,学会对承诺事项加以控制,可以有效缓解压力。即使是那些并没有明显体验到压力的人,如果他们学会了更加有效地对生活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加以控制,那么在放松自我、集中精力、提高效率方面也会有明显的改善。
恐怕你已经与自己达成了许多协议(这一点也许你根本没有意识到)。而每一项协议,无论大小,都时时刻刻被你自身的无意识所紧密追随。这些就是“未完成的事情”或者“悬而未决的问题”。它们可能是“根除世界上的饥饿问题”这类重大事务,也可能是“雇用一个新助手”之类的一般性事件,或是“更换走廊灯泡”一类的琐碎小事。
为了能够高效应对这一问题,首先,你必须明确并收集所有那些“经常唤醒你模糊记忆”的事情,搞清它们对你而言的真正意义,然后决定如何推动它们。这看起来极为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人都难以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他们缺乏认识或动力,而最可能的原因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忽略这种做法将会付出的代价。
新技能:【I】拆书家讲解引导之细化行动步骤
在工作或生活当中,大家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不?你会经常用大脑记忆某种任务或想法,通过不断地记忆来想起这件事的存在,好提醒你及时完成任务。可这一阵子你实在太忙了,没法腾出时间来解决它们。拖延下去,进而产生了抗拒心理。
那我们该怎么处理这些信息和任务呢?我将David Allen的表述,结合GTD整个体系,梳理出了以下四个步骤。
1)细化行动步骤
1.收集所有事项。务必收集所有脑海中吸引你注意力的事项和想法,可以尝试用笔记下。可能是“明早9:30开会”、“周末陪老婆逛街”、“下周一替领导取某某报告”等。
2.理清事项意义。这件事情对你有什么意义,做了后会产生什么改变,不做又会造成多大影响?
3.罗列具体行动。确定下一步行动,具体到看一眼就能执行的程度;比如说本周五晚上7:00在邯郸新世纪参加拆书活动。
4.提醒设置。可以用闹钟、台历等来提醒自己某一时间段或某一时间点该做什么事了。
本方法需要在一个相对放松的环境下,有充裕的时间来完成,不适合紧急情况下。
2)不那么做的坏处
如果我们不那么做又会怎样呢?大家一般都是想到啥就做啥,缺少条理,经常丢三落四的,还有可能因为脑子里有很多事,注意力容易分散。杂念越多,越容易焦急,一急起来,又容易忘事,陷入恶性循环,还很影响自己的心情 。我有一回参加项目答辩,同时设计讲稿、制作PPT,到现场忘带U盘了,急忙跑出去联系我同学送过来,结果发言的时候前言不搭后语。如果我能够清空下自己的大脑,梳理清楚各件事的意义,并给它们列个行动清单,并设置相关提醒,也不至于忘带U盘了,还能够安心地观察现场的变化,集中注意力调整我的讲稿和表述方式,有可能顺利晋级决赛。
3)异议预防性讲解
有的伙伴自己也曾做过清单,也明白它的重要性,还是做不到。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也是这样从一开始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过来,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你每天都在使用,可以不完全列出来,只要你在用它,哪怕是罗列一件事,也是成功的开始。当你愉快地完成了所列任务,会促使你更加愿意使用下去,并慢慢喜欢上“清空大脑”这项行动。
4)举个例子
举个自己的例子。这周三,我既要做中期答辩PPT,还要写设计说明书,更想把换了几天的脏衣服拿去洗。忙得乱成一团,那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为了让自己不再困惑,先把这3件事写在本子上。
其次,开始理清各项的意义。中期答辩PPT要得比较急,今晚就得交给老师;下周一15号要交毕设初稿,包括设计说明书,时间已经很近了;脏衣服;脏衣服再放着估计要臭,明后天要洗澡也没什么衣服换。
之后,我确定下来的行动计划是这样的。上午制作10页答辩PPT,下午和晚上撰写1000字设计说明书,晚上23:00在寝室洗衣服。
最后,将这3件事记录在滴答清单中,并设置了时间提醒。
显像提问
好,现在请大家仔细想下,过去一周有哪些事情是一直占用着你的注意力,让你感到焦虑,也没有处理好的呢?有可能是“撰写拆书稿”、“阅读某本书”、“周末和老公/老婆去哪玩呢”等。当时你又是如何面对这些事的?请大家回想下,并在组内分享。
灿阳——案例分享:
从原来时间比较多,到现在有固定的时间,最近事情一直也比较多,太忙了没参加拆书过级。师父一直也在催我,韩哥也问过我“你进度这不行啊。”我是真的把这当回事了记在心里了。平时工作的话,也会很焦虑,老惦记着这件事。从周一的时候就开始做这件事,确定了片段,后面来来回回折腾才把稿件确定出来。
引导者:好的,感谢灿阳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分享(掌声),听得出来为拆书过级做了很多努力。
学习者案例记录:A1+
要是能回到当时,针对其中的一件事,运用拆页一学习到的方法:收集所有事项,理清事项意义,罗列具体行动,提醒设置。你会怎么处理呢?
下面给大家3分钟时间,写在纸上,并在小组内讨论分享。
韩晓东——案例分享:
上周二事情比较多,上午要带父母去体检,下午要去参加小孩的家长会,下午还要主持工程会议。没有提前和老婆商量,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按照今天所学的,我会这么来做:
1. 首先,收集所有事项,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
2. 其次,这些事情都很重要。因为个人时间有限 ,所以,我当天会带父母去体检,提前告诉老婆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
3. 之后,我的计划是:提前和老婆协商,叫她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我上午陪父母去医院体检,下午主持工程会议。
4. 最后,我会把这些计划记录在我的手机备忘录里头,并设置相应的提醒时间。其实,我电脑里有一堆的工作清单呢。
引导者:好,感谢韩哥带来的分享,听得出韩哥也有使用清单的习惯。
片段一和片段二的逻辑关系:
刚才我们学习了如何清空大脑,减压,理清事项的意义和下一步行动。接下来我们学习GTD的“四标准法”用以确定某一时刻的具体行动。如果说有效处理内心承诺是面,立足于一个较长的确定的时间段。那么,确定某一时刻具体行动的“四标准法”是个点,是基于一个碎片化的时间点,一个场景。这是两者的区别,也是两者的逻辑关系。清空大脑所做的事情是一整段时间,而碎片时间,更多是做你任务清单上,或者你能想到的事。
具体又是怎么一会事呢?下面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来阅读原文片段。
确定某一时刻具体行动的“四标准法”
在星期三下午3点22分时,你如何选择下一步行动呢?这个时候,你可以按顺序采用下面四个标准:情境、有多少时间、有多少精力和重要性。
前三个标准描述了你每次采取行动的制约因素,第四个标准则是评估行动的价值大小。
情境 每时每刻,你都受限于自己的行动能力。只有很少一部分事情对地点没有特别要求(像拿一支钢笔和一张纸就可起草对一个项目的想法),但是,大多数事情都只能在特定的地点完成(在家或办公室),或者需要借助某些特定的工具(如一部电话、一台电脑),而这正是限制我们行动选择的首要因素。
有多少时间 你所能支配的时间长短也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如果5分钟后你就必须去开会,你现在就不可能去执行那些耗时更久的行动。
有多少精力 你有多少精力呢?某些事情需要你头脑清醒、思路清断、富于创造力,而另一些则要求你具备充沛的体力。还有一些事情
则对这两方面都没有特别要求。
重要性 当你考虑了情境、时间、精力这三个条件后,最后你就要判断哪个行动选项会给你最高的回报了。现在,你有1个小时的时间,你坐在办公室里守着电话和电脑,你的精力指数为7.3(最高为10)。你应该做些什么呢?给客户回一个电话?考虑一下新的提案?处理一下语音信箱里的留言和电子邮件?或者联系一下你的配偶,看看她他这一天过得怎么样?
拆页2介绍了GTD“四标准法”的具体用法,将从3个价值评估,1个场景分类,帮助我们更好地确定某个时间点的具体行动。
1)细化行动步骤
第一步,情境分类:确定事情是否需要在特点地点、特定工具下才能完成?
第二步,时间分配:你有多少时间?这件事又需要多少时间完成?
第三步,精力预估:简单预估下这件事所需要的精力,你拥有的精力,是否能有效处理任务?
第四步,重要性排序:按“最大回报”进行排序,确定要做的事。
而这个方法适用于执行事先安排好的任务,不太适用于处理紧急任务。
第五步,任务汇总:最终按时间顺序整理出各项任务。
2)不那么做的坏处+预防异议
那我要是不那么做又会怎样呢?碎片化时间,大部分人会出于本能地下意识掏起手机刷朋友圈、看剧、浏览新闻、玩会游戏,发呆等。不仅消耗精力,还可能为此付出更多的时间用来维持娱乐状态,陷入低效状态。而上进的那一部分人,又会抱怨自己今天一事无成。最怕你很想努力,却一直处于低效的状态不能自拔。去年国庆去上海拜访一位前辈,也是我第一次外出拜访网友,当时我提前20分钟到了约定的咖啡厅,闲着无聊一会刷手机,一会瞅瞅室内环境。结果见面的第一眼,没说出话来,很尴尬地请他坐下,给他点了份咖啡缓解尴尬。如果我当时能够充分利用那20分钟时间,组织语言想下自我介绍,以及请教的内容,以及这次见面后的祝福语等,那一定会给朋友留下一个更加深刻的记忆,大家都会更期待下次见面。
这时有伙伴可能不高兴了,我好不容易有那么一会时间休息,还要考虑怎么加以利用时间做事,岂不是很烦。当然了,你有权给自己好好放松下。但你要是想提高自己,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将更好地帮助你成长。
其中,针对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可做两件事以上的,按四标准法最终确定好的事情做个汇总,如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决定做一件事情,直接去做就好。
3)举个例子
举个例子。刚才坐车过来的路上,我有50分钟的空闲时间。想了下,可以做这三件事:回复“滼音基金”客户提出的股票问题,写一篇300-400字的毕设周志,在滴答清单上列出下周的任务清单。
一、情景分类:情境所限,这些事正好也只能用手机来做。毕设周志需要在电脑上提交,只好用手机备忘录里头打个稿,提交的时候复制过去就行。
二、时间分配:回复客户问题大约要5-7分钟,毕设周志大约要花20分钟,列任务清单大约花15分钟。
三、精力预估:中午睡过觉,精力都允许,没啥问题。
四、重要性排序:回复客户消息最重要;周志排在第二,截止时间在周日;罗列下周的任务清单的截止时间在周日,所以排在第三。
五、 任务汇总:
最后确定下来的执行顺序是这样的:
(1) 首先,在微信上,用5-7分钟时间回复客户问题;
(2) 之后,在备忘录里,用20分钟撰写300-400字的毕设周志;
(3) 最后,在滴答清单里,用15分钟的时间罗列下周计划。
拆页2 - A3 促动参与
(A3角色扮演)
下面大家两人1小组,加工出一个剧本。一人是万爸爸,GTD学习者;一人是女儿玲玲,高三学生。暑假准备外出参观高校,在地铁站等车,正好有1个半小时的空闲时间,附近有商场和书店。而万老师刚学习完GTD的“确定某一时刻的“四标准法””,又会如何引导孩子充分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呢?
其中,玲玲爸爸的扮演者必须运用到今天所学的四标准法,细化的五步骤:情景分类、时间分配、精力预估、重要性排序、任务汇总,来引导玲玲进行思考,产生行动。讨论和编写剧本的时间为5分钟,5分钟后我们会请1-2个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示。好,下面大家开始。
学习者分享:
(灿阳扮演爸爸,小青扮演女儿玲玲)
爸爸:玲玲你看我们现在还有一个半小时才开始发车,你有没有想要在附近逛一逛啊,或者这段时间找点事做。
玲玲:那我们做些什么合适呢?
爸爸:行,你看咱这现在有商场和书店,然后呢,我们有一个半小时的空闲时间,你看有没有需要买些什么东西?比如买水啊,上趟洗手间啊,或者其他想做的事情呢?你看,你也快高三了,我们要去高效参观旅行,需不需要先去书店看些跟高校相关的书,对高校提前做个了解,行程更有目标。
玲玲:行。我们具体要买的水啊,路上要买的东西啊,我们可以在去书店回来的路上花20分钟买了。到了书店差不多有1小时的时间,我们可以看半个小时的书。然后多留出10分钟的时间,上个洗手间的什么。
爸爸:整个精力状态怎么样?
玲玲:还挺不错,可以在书店休息调整下。
爸爸:行,那就这么办吧?
引导者反馈:那最后,你们是决定怎么做的?(任务汇总)
爸爸:我们最后确定下来是这样的。先去书店花半小时左右的时间,了解下附近高校,回来的路上大约花20分钟去商场买水、洗漱用品、零食,最后预留20分钟左右的时间回来,以及上个洗手间什么的。
引导者反馈:感谢灿阳和小青带给我们的分享,从讨论的内容看得出来两位非常的细心,运用刚才所学的GTD四标准法,做到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
(A2分步催化1)
现在请大家仔细想下,未来一周内,你是否会有一段碎片化时间,有可能是,食堂排队吃饭的10分钟,接送小孩的等待20多分钟,上班等公交的20多分钟等。并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小青——学习者分享:
每次过来拆书的路上,会有一段碎片化的时间。(引导者:小青姐,时间是下一周哦。你说的是下周五过来拆书的路上会有一段碎片化时间吗?)
对的对的,下周五过来参加拆书的路上我会有大约20分钟的空挡时间。
引导者:感谢小青的分享!
(A2分步催化2)
好,下面大家运用今晚拆页2所学的GTD“四标准法”,确定下周五18:00过来拆书的路上,这20-30分钟,你真正能做的事,要求具体到看一眼就能执行。给大家3分钟的思考时间,并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常乐——学习者分享:
我这个碎片化的时间一般在送孩子上辅导班。
下周五下午,17:00-18:40孩子要上围棋班。一般都会提前10分钟送孩子到学校,有2个小时的碎片时间,直接回家这个时间在路上花的也不值当,只能在外头溜达。所以我自己能想到有这4件事情可以做:
1.罗列在纸上:去附近石简书店看会书,去丛台公园健走,回复微信消息,听音频课;
2.场景分类:音频课在家里头学习比较合适。
3.重要性排序:只是充分利用,并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
4.精力和时间预估:
如果说下周五我出去玩了比较累,就不去丛台公园健走了,1小时去石简书店看书,10-20分钟刷手机,回复消息,以免错过开家长会什么的消息;如果精力允许的话,我会去丛台公园健走30分钟,回来还会剩一些时间,用来回复消息。大体就是这样。
1.总得来说:
下周五精力允许,去丛台公园健走,后回复微信消息;身体状态不佳,则去石简书店看书放松会,之后用10-20分钟的时间来浏览、回复微信消息。
引导者:说的很棒,感谢常乐姐带来的分享。(掌声)不得不称赞她快速的学习能力和严谨的逻辑,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结语:
那么,最后,我们来回顾总结下:
一开始,我们将大脑中所有吸引你注意的事项和想法进行了一个大扫除,释放压力,重新梳理它们的意义,罗列任务计划。后面我们又学习了GTD的“四标准法”,根据场景、时间、精力及重要性及汇总,来确定某一时刻的下一步行动。希望我今晚的学习分享,能够帮助到大家。
好,我今晚的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