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 所属活动: 有效沟通四步骤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有效沟通四步骤 学习目标: 学会作用四步骤达成有效沟通

开场:

        大家好!我叫李静,爱美食、爱旅游、爱运动,是一个14岁女孩的妈妈,很多时候我也是她的姐妹和朋友,生活中我经常将这三种身份自由切换,玩角色扮演,虽因此时常遭她白眼被她吐槽,我却觉得很享受。现阶段我有两个梦想:一是一年内成为拆书帮三级拆书家,保底两级;二是将兴趣变成工作,成为家庭教育讲师。 

       说到三级拆书家的梦想,就要提到“拆书帮”,进而说起“拆书法”。什么是拆书法呢?“拆书法”就是一种学习方法,它不同于我们从小到大在学校里学到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方法,而是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拆书法要求学习者将知识关联自己以前的相关经验,规划未来关于新知识的具体运用。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的应用是RIA便签法,适用于个人学习新知、规划应用。R就是阅读原文片段,I是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知识,A是联系过往经验和规划应用;组织学习的应用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或几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适用于团队学习。“拆书帮”就是基于拆书学习法,以学习爱好者组织的社群为基础,构建的公益性组织,创始人是总舵主赵周,目前分舵在各个城市遍地开花。拆书帮的使命是把更多的学习爱好者培养成拆书家。

        我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拆书法中的便签学习法,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阅读一下手里的复印拆页……(阅读原书拆页)读完的话请举手示意一下。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来源:《沟通力就是执行力》主题:如何做到有效沟通什么是有效沟通?简单来说,就是沟通的一方准确表达了信息,而接收的一方也准确接收并理解了这些信息,沟通双方能够顺利传递并理解信息。虽然说起来很容易,但是想要真正做到有效沟通,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步骤。 一般来说,有效沟通有四个步骤:注意、了解、接受、行动。 所谓“注意”就是引起沟通对象的关注,或者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如果对方对类似的话题非常感兴趣,那么就可能会表现出愿意进一步交流的愿望,至少也会保留进一步交流的机会,这样就为话题的延续创造了条件。谈论对方感兴趣的人或者事,谈论对方从未接触过的新鲜事物,尤其是那些不同寻常的事情,这些都会引起对方的兴趣。 所谓“了解”其实就是指双方在进一步交流之后,挑起话题的这一方应该想办法寻求一种共同语言,只有双方在同一个话题上找到共同点,才能够有效且顺畅地将话题延续下去。一般来说想要寻找共同语言,就需要事前进行了解,比如观察对方平时喜欢什么(包括衣服、食物、商品、运动等不同的类型),也可以观察对方的神情,弄清楚自己一开始所提出的那些让人感兴趣的话题是否能够让双方产生共鸣。 所谓“接受”是指沟通的受众对象接受交谈者的观点、命令、意见或者建议,经过前面两个步骤之后,谈话双方已经比较了解,而且整个谈话氛围也被带动起来,这个时候双方开始建立起最基本的信任,对方事实上会更加容易接受提出请求或者建议的这一方。 最后就是“行动”,行动指的是受众对象接受命令、意见或者建议之后,会立即采取相关的行动来践行自己的任务,并努力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满足对方提出的要求。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大家觉得在平常生活中沟通重不重要?很重要,对吧。可是很遗憾的是,关于沟通有一个著名的漏斗理论:人的表达如果是100%的信息,受沟通环境、心理状态、交流方式的影响,对方接受到的信息可能只有60%,然后能够听懂和理解的信息就只剩下40%,最后到执行时,也许已经跌到20%了。联想下我们以前与他人沟通的经验,是不是这样呢?所以有效沟通才能做到有效地执行。那么如何做到有效沟通呢?刚刚大家读到的拆页片段里就分享了一种遍过沟通四步骤做到有效沟通的方法:第一步:引发关注,引起沟通对象的关注或者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例如我想跟女儿沟通她玩手机游戏的时间问题,我会先从她喜欢的动漫、游戏开始谈起;第二步,增进了解,双方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对方,寻找一种共同点,我可以跟女儿聊聊我小时候喜欢玩的游戏和看过的日漫,找到我们的共同点;第三步,接受建议,对方接受交谈者的观点或建议,通过前面的聊天,我们彼此感觉心情愉悦,此时可以延伸到游戏时间问题,提出我的建议一起讨论让她接受;第四步,采取行动。对方根据交谈者的建议,立即采取行动,这时我应该要观察她在行为上是否做出了改变,如果没有,再按照四步骤与她就“怎样管理时间”的问题进行有效沟通。当然了,有效沟通的四步骤不是什么情况下都适用的,这个方法适用于沟通渠道顺畅,沟通氛围开放、友好的双方进行沟通达成共识,不适用于立场对立、有利益牵扯的双方,比如订立合同、商业谈判等。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联系生活中与人沟通的经历,不禁让我想起这么一件事:2015年的时候,女儿读小学三年级,一天她对我说不想继续学习古筝了,原因是她觉得练习时负责监督的小师姐滥用职权奖惩不公,我一边安抚她一边有些不以为然:小丫头还挺讲求公平公正的,多大点事哈!跟老师联系后,我直接给她一个建议:将她调至另一个练琴房进行练习。这时候女儿说还是希望跟原来的小伙伴在一起练习,我说:“那你二选一吧!”女儿不情不愿地选择了换组去新琴房练习,去了两三次之后,因为与其他人上课进度不一样,练习时倍感孤独,说什么也不肯再去了。于是古筝学习就此停止,并且因此带来的挫败感令她都不愿再提起这段学习经历。结合“如何进行有效沟通”的知识点,我对此次失败经历的反思是:我跳过了引起关注、增进了解这两个步骤,直接给出建议要求女儿接受并且立即行动,这次无效的沟通不仅没有改善状况,解决问题,而且还造成了她从喜欢到讨厌古筝这一不良后果。


        每一次错误都是学习的机会,4月中旬我将去外地参加两个星期的培训,在本周日,也就是4月7号,我想与女儿就培训期间她怎样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这一问题进行一次沟通,我想我会这样做:首先,引起关注,可以聊聊我将去的城市――枣庄,还可以问问她:“你希望妈妈这次出去帮你带什么礼物呢?”;然后,增进了解,问问她这次我出门在外这么长时间,她的感受和想法是什么,担心什么?没我在家,准备如何安排自己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也跟她说说我的疑虑和担心,看看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既支持到我的学习,又能照顾到她的生活让我们都安心;接下来,接受建议,我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与她一起讨论,制定特殊时期的“日常惯例表”;最后,采取行动,离开前的一周,让她接照日常惯例表去试行一下,遇到问题再沟通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