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提问力》 所属活动: 上饶三清山分舵第99次线下活动 所在级别: TF1-2 学习主题: 如何做到共情型提问? 学习目标: 学习者可以运用共情型提问和他人建立共情关系,进入同频互动交流

开场:

大家好,我叫徐颖,双人徐,新颖的颖,我是一个不吃辣的江西人,爱吃面的南方人,还是个爱阅读、爱思考、爱发呆的新手拆书家。      


为了方便稍后的学习,我们先分下组,这边的4位小伙伴一组,那边的4位小伙伴一组。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片段来自赵周老师、李真老师、丘恩华老师所写的《提问力》这本书。

海森堡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提问力》一书通过分析和讲解多个经典的提问模型和方法,结合大量工作、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帮助我们培养提问的意识、拓宽提问的思路、提升我们的提问水平,进而帮助我们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快速地提升自我。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片段就是其中一种可以让“受伤”的人感受到被理解的共情型提问。

现在请小伙伴们先看下手中的拆页,阅读时间为2分钟,阅读完的小伙伴可以抬头或举手示意我。

 

原文拆页:《提问力》P40-41

都说理解万岁,可见人们对被理解有着巨大的渴望。可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许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你的朋友和情侣吵架了,口口声声说要分手打电话和你倾诉:朋友在工作上遇到大麻烦——项目搞砸啦,来找你求安慰。这时候,你特别想去帮朋友分担忧愁,可实际情况是,你想安慰对方,或者苦口婆心,说了很多良言,给了不少建议,甚至说笑话缓和气氛,但是结果却是爱莫能助,场面非常尴尬,甚至可能一不小心,你也被朋友的坏情绪所感染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熟悉共情型提问模型的对话技巧,则不仅可以陪伴朋友从郁闷聊到开心,真正为他分担忧愁,甚至可以帮助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受伤”的真正感受到被理解。

共情型提问,就是利用问题和对方建立共情关系,进入同频互动交流状态。共情式提问有四个要点。

 

第一:试新鞋。在对话前,不要着急说话或给建议,而是先向自己提问,要应用同理心,转化视角看问题。这里需要提到我们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同理心不是把自己带入对方的场景,不是问,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会如何,而是好奇的问:这件事发生在他身上会如何?站在他的角度,自己会看到什么?他在想什么?他感觉如何?这样切换视角来提问,才能真正理解对方的感受。

第二,提问。首先提出宽泛性问题。让对方开口说话,邀请他们进入他们感到最安全、舒适的领域。

第三,聆听言外之意。提问之后,对方就会开口说很多信息,这时候需要聆听。听话里话外,话里——他都说了些什么?话外——他的语气、心情、表情、眼神、说话节奏等信息。聆听也是共情的重要部分,我们愿意听,对他就是最好的陪伴。

第四,适当的距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客观,才能避免和对方同样进入伤心、愤怒、冲动的状态。我们需要帮助朋友客观分析,在合适的情况下给出合理的建议。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我看到大部分小伙伴已经看完了。

这个片段讲的是如何运用共情型提问,让心情不好,遭遇挫折的人感受到被理解。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闺蜜找你聊天,你都苦口婆心劝慰,结果却是效果平平,甚至不欢而散。

有人向你求助,你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急于给出答案,却不知道对方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另一半板着脸回到家,你问ta怎么了,对方向你一顿吐槽、抱怨,你急忙安慰、劝导,甚至加入吐槽阵营,结果却适得其反,对方并没有觉得你在理解ta。

这些情况,我们就可以采用片段中所讲的共情型提问来防止自己陷入对方的情绪中,并且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理解和关心,拉近彼此距离,增进亲密关系。


共情型提问具体包含四个要点——“试、问、听、距”

一:试(问自己)。共情为他视角,这要求我们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想他在想什么,向自己提出同理心问题,感受对方的心情、理解对方当下的感受。

二:问(宽提问)。先给对方抛出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打开话题,让对方进入一个安全、舒适的谈话氛围。比如说,可以问“你现在感受怎样?发生了什么?”

三:听(认真听)

在交谈的过程中,需要心无旁骛的观察对方的动作、神情、语气等话里话外信息。在听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释放点头等信号表示我在理解、认可。

四:距(合适距)

听到对方委屈、难过,最好不要马上抱不平,让自己陷入对方的事件中,而是要保持客观的态度,不做任何评判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你可以询问对方需不需要建议,或是问问对方下一步打算,接下来怎么做。

 

下面我来举个例子,来向大家说明下这个方法怎么用。

前段时间,我有个朋友一脸愁容的来找我聊天,他说最近一次升职考试失败了,觉得自己特别没用。我当时安慰他说:“没事的,一次升职考试而已,这次没过,下次再努力,这个并不能说明你的能力不行呀。”

他听了我的话之后,愁容反而更深了。可想而知,我的安慰并没有起到作用。

前几天我看到“共情型提问”这个技巧,回想起我和朋友上次的聊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当时并没有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没考虑到他当时的感受和心情,而且我听完他的话之后,急于表达我的安慰,但是没有从他的角度去想想,他当时需要什么。

假如再回到当时那个场景,我会这样用“共情型提问”来和他交谈。

第一,问自己,首先我听完他的话后,会先让自己换位思考,问自己,这次升职考试对他意味着什么呢?他认真准备了这么久,工作、生活压力又很大,考试没过,心里一定很难受。

第二,宽提问,然后我会问他:“你现在感觉怎样?”

第三,认真听,在他开口说话之后,我会仔细观察他的表情,捕捉他的需求,也会适当的点头、叹气,表示我正在关心和理解他。

第四,合适距,等他尽情表达之后,心情好些了,我不会急于给他建议,而是保持客观态度,并试着问他:“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做呢?”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激活经验

拆书家提问设计:

现在请各位小伙伴回想一下,你以往有没有类似安慰人的经历,对方可能是考试不

理想、失去工作、生意失败、遭受病痛、选择迷茫……,你以往的做法忽略了哪些共情要点而导致你的安慰失败呢?

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按照我们刚才的分组情况,请小伙伴们在小组内讨论分享下,大家注意要具体描述一下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好,时间到,现在请一位小伙伴上来分享一下他的经历。有哪位小伙伴愿意上来分享一下吗?


学习者案例记录:

分享者:晓慧

起因:上一次,我闺蜜来我家,跟我吐槽她的老公不体贴、不照顾小孩。

经过: 她一说完,我没有做停顿就直接回复她:“那要是我的话,我会怎样怎样”。

结果:和闺蜜聊了个把小时后,闺蜜还是觉得我特别不理解她,说让我们还是喝点东西,聊聊其它的,和闺蜜的聊天以失败告终。

反思:闺蜜她要的不是我和她说的这些方法,而是想要我听她诉诉苦,跟她分析下他老公身上的问题,但不是我直接告诉她结果,她不需要我的结果。我说的一些话,让她觉得,我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不是我,你不懂我的心”。闺蜜在毕业之后没怎么工作就结婚了,婚后带小孩,没有同时操持工作和照顾家里的经历,她就觉得我特别不理解她。

 

A2催化应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

接下来请大家思考一下,在未来的一个月内,如果有人来向你吐槽、倾诉、求安慰,你想要表达关心和理解,增进彼此友好关系的场景,如果采用共情型提问模型去进行陪伴和对话,你会怎么做呢?

请在便签上写下有明确时限、可衡量,而不能仅是决心的的具体行动步骤。


学习者案例记录:

分享者:顾静

时间:后天晚上九点

目标:采用共情型提问的谈话技巧,和老公聊聊他的工作变更一事。

步骤:

1.试:在和他谈话前,我会站在老公的角度去想想他的感受,老公在工作中被腹黑的同事恶意中伤这件事,他会想什么呢?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却没有受到公平待遇,一定感觉很挫败、失落,气愤。

2.问:老公,这件事情你是怎样想的?

3.听:捕捉他话里话外的信息,

话里——理解他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话外——观察他在说的时候的语气、表情等信息

4.距:让自己抽离出老公的事情,以旁观者的身份去听老公说,保持冷静、尊重老公的想法,并问他需不需要我的建议。



【结语】今天我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希望大家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运用共情提问巧妙地增进友好关系,正确表达关心和理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