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叫罗湘丽。我的三个标签:
1、香梨:关于我的名字,至于怎么写,不重要。为了便于大家记忆,看,我手中,这个“香梨”,我来自新疆,汉族,我们新疆有种特产,就是库尔勒香梨。如果大家再看到这个水果,希望你能想起我。
2、培训人:我目前在一家管理培训公司,学习发展部。
3、未来的三级拆书家:也希望成为我师父peri的下一个三级女徒弟。
很荣幸,今天在这里进行我的1-2的分享。
所谓正确想法,指的是那些可以引导积极情绪的想法,因为只有积极的情绪才能导致对话等健康的应对方式。
那么怎样才能把错误想法变成正确的想法呢?你应当改变主观臆断。
要想弥补想法中遗漏的细节,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很简单,
把受害者变成参与者。
把大反派变成正常人。
把无助者变成行动者。
具体方式如下所示(见拆页)
《关键对话》是2012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科里·帕特森约瑟夫·格雷尼、罗恩·麦克米兰、艾尔·史威茨勒,该书剖析了人们在沟通上常见的盲点,并提供了许多谈话、倾听、行动技巧,辅以对话情境和小故事,帮助读者以最迅速的方式掌握这些技巧。
把受害者变成参与者。如果发现你在对话中把自己描述成无辜的受害者,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我是否故意忽略自己在这个问题中的责任?
这个问题可以帮助你面对事实,让你意识到或许自己也是造成问题出现的一部分原因。换句话说,你并不是事件的受害者,而是问题的参与者。当然,这么说并不表示你一定怀有险恶的行为动机,或许你的错误只是一种无心之失。但不管怎样说,你多少还是有责任的。
例如,你的同事总是把难做和无聊的任务丢给你去做,你经常向亲友抱怨自己在工作中被人利用。但是,你没有提到的事实是,每次老板夸你勇于承担重任时,你都乐得合不拢嘴。你对同事什么都没提起过,最多只是暗示过几次。
要想改变错误想法,第一步是在你的描述中添加重要的事实。通过分析自己的责任,你可以意识到你对问题的认识有多偏颇,意识到自己是如何忽略自身错误,夸大对方错误的。
把大反派变成正常人。如果发现你在对话中把对方视为险恶小人,对他们肆意诽谤,你应当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一个理智而正常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做?
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把对方视为充满人性的人。在寻找这个问题的各种答案时,我们的负面情绪会逐渐淡化,以同情感取代苛刻的负面评价。回想我们粗暴对待他人的方式,我们的个人责任感会逐渐升华,摒弃浅薄的自我辩白。
例如,平日里总是逃避困难工作的同事,最近表示不忍心看到你一个人忙个半死。昨天当你正在为一项紧迫任务忙碌时,她积极伸出援手帮助你完成了工作。这个举动让你满腹狐疑,认为她这样做是想让你下不了台。你暗自想:“她只是为了标榜自己,让我丢脸假装帮忙呢!”瞧,这就是你脑子里蹦出来的最初想法。
但是,如果你的同事是位理智而正常的人呢?如果她的确毫无自私目的,只是想帮你一把呢?你对她的恶意中伤是不是太草率了呢?这样做岂不是要承担可能伤害人际关系的风险吗?如果你对她做出严厉指责,但事后发现自己冤枉了好人,最后该如何收场呢?
询问这样一个问题,目的并不是要为对方的错误行为寻找借口。如果他们的确有错,我们可以以后找机会解决。学会把对方当做正常人对待,目的是改变我们自己的错误想法和情绪。这样做可以让我们从各种可能的角度去理解对方的行为原因,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调节情绪方式。
实际上,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巧应用的成熟,慢慢地我们会越来越不关注对方的行为目的,不再沉浸于寻找对方邪恶动机的徒劳游戏,而是关注其行为会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值得欣慰的是,当我们学会思考其他目的时,结果不但会消除自己的激烈情绪,而且能让我们彻底放松地投入对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对方的真正目的。
把无助者变成行动者。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在对话中抱怨无力改变事实,可以通过反思初始目的的方式改变错误想法。你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我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希望为自己、为他人、为我们的关系实现什么目的?
明白了这个问题,你就能消除“傻瓜式选择”,正是这种选择让你陷入要么沉默、要么暴力的无助情绪的。你应当进一步问自己:·要想实现这些目的,现在我该怎么做?
例如,你发现自己正在攻击同事没有在棘手的工作中积极投入的做法,你的强烈情绪和突然发作让对方感到很吃惊,一动不动地愣在那里。当然,你并不相信这种表象,坚信她是故意逃避困难任务,认为无论怎么暗示她也不会做出改变。
WHY—WHAT—HOW
Why:
先给大家看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昨天,我的朋友圈里一个朋友公司发生的真实事情,他们公司的处理结果就是,要么都离职,要么二人牵手一下午,还要一起面壁思过。相信大多数人看到之后都会被这画面笑翻的。图中的主人公的心情,看起来一个想哭,一个想笑。
如果真的知道是这个结果,我相信没人会发起战争。
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是我们,我们一定会说,我肯定不会把结果搞成这样,太傻了了,是不是?毫无疑问,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就是,不管是谁让你心情不好,有些人的反应方式总是比其他人更激烈。
这个就是我今天想分享给大家的,如何在愤怒、恐惧或者受伤的情况下展开对话?
What:
今天我们将通过三个步骤,通过改变个人感受,让自己从不利的地位转为有利地位,从而掌握沟通主动权。
如果一定要分个高低,我们发现,那些对话“高手”,当遇到可能会引起自己强烈情绪的时候,他们会做如下选择
How:
1、承担责任
在沟通中,当我们处于不利地位时,我们是不是有种被冤枉,被误解的受害者思维呢?其实一个巴掌拍不响,我对沟通富有责任,我在沟通中也是参与者,也要承担相应责任。
所以当我们思想上“承担责任”,我们的行为就会发生变化,比如,使用温和的语气,控制自己的肢体语言等;
2、改邪归正
在承担起自己的相应责任后,我们同时要学会理解对方的行为,因为对方是一个正常人。思考,他行为背后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我们的行为就会首先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仔细去听对方的话语,区分事实和观点;
3、掌握主动
其实到第三步就很好接受了,当我们停止无休止的抱怨,着手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已经掌握了主动权。我们通常可以问自己,基于我想要的真正目的,我可以做些什么?
在我们决定掌握主动的时候,我们就会积极得去寻求解决办法,比如,“我们都冷静一下,你希望我做什么”等等。
时间:上周周日深夜
地点:出租车上
起因:所在另外组织的团队成员,给我发的一段话。
经过:外地出差回来,航班本来就晚了,拖着箱子又没赶上地铁,排了40分钟坐上出租车,因为目的地太近被司机嫌弃。这时候,收到一条团队成员的微信,说,之前,预约的演讲,怎么在群里的记录上没有,说,之前,还推荐了好几种方法给我,我就是不用。是怎么回事?记录没有了,那还预约什么呢?说,最近也很忙,没法再支持我。让我自己好好琢磨一下。我当时,火,腾的一下就上来了,心里想,谁仔细看那些信息了,谁都是看自己感兴趣的。被遗漏了,你自己不会加上啊,关我什么事?修炼不够,好在,我及时觉察到了,赶紧用了今天的这三种方法,我对沟通富有责任,我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有责任的,对方说的的确大部分是事实,第二,对方是不是坏人,她只是想帮忙想提醒我,我要以一个正常人对待她,第三,马上思考,面对,这样,我能做些什么?
最后:于是,我对她说,确实漏掉了,我本来是处理方式,是这样这样的,我只是没和你来得及说。你看,我们当天会议的时候这样做可以吗?她看到我这样,也说,她也没啥意思,就是,沟通比较直接,想提醒我一下。
反思:事后,我也从头到尾想了一下,如果是以前,我肯定,要和对方吵起来,因为,我做了这么多,这么辛苦,我觉得蛮委屈的。对方在那个时刻,在我眼里就是来找事的,可想而知,我们最后肯定是不欢而散的。
当我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后,我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会及时审视自己的想法,承担责任,改邪归正,掌握主动。就能迅速使得沟通变得良性。
提问:我们通过阅读这个拆页,也听了我的例子,了解到,在遇到会让你愤怒、恐惧、受伤等过激情绪的沟通时候应该怎么做,那么,请想想自己有没有经历过类似情境,有没有有过相关经验,请在小组内分享。
现场的小伙伴,2人一组,给到大家,3分钟时间,讨论一下。
讨论完了,好,有哪个组的小伙伴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吗?
来宾蒋老师的分享案例:
时间:周五下班
地点:店里
事件:对上周的事件进行沟通
承担责任:在沟通中,发现了他人的错误,不能一味指责,埋怨,于是,主动向对方就上周的事件道歉,
改邪归正:不能一味给做错的员工贴标签,认为她一直就是这样的,要反思她为什么这样做?一定有一些原因,
掌握主动:所以,坦诚交流,后来了解到是不知道操作流程,而不是故意做错,所以,消除误会后,亲自示范给她看,该员工表示下次一定会按照流程操作。
好的 谢谢蒋老师的分享。确实,当我们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后,接下来,(接下文)
目的:遇到愤怒、恐惧或受伤的情况下顺利展开对话
【我的目标对行动目标的描述】
目标:
1、第一时间管理好情绪
2、运用以上的沟通技能积极改善沟通状况
【行动计划】
具体实施时间:即日起
可观测的行为:
1. 强化理论部分,多看看,张贴在醒目地方;
2.用别人的例子提醒自己,如果是我,我要用这三步;
3.给他人分享这个方法,更多人知道,大家都在一个沟通频道。
可量化的结果:
1、成功化解一场面临过激情绪的沟通
行动具有可操作性:
1、沟通无处不在
2、大多数的沟通都是平淡无奇,考验我们的是那些特殊时刻的沟通
【奖惩】
奖励:做一次美容。 惩罚:未达标90%,禁止买衣服3个月。
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如何一些快捷的方式,在沟通发生冲突的时候通过改变一些微小的心理活动能够改变沟通朝着良性发展的方向发展就是:
1、承担责任;2、改邪归正;3、掌握主动。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