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姚瑶,先用三个标签介绍我自己:我是一名高校教师、心理咨询师、一级拆书家。今天我要进行2-3的练级。
分组:开始之前,我们还是按照惯例来分组,以便一会进行交流和演练。那么左边一组,右边一组,好,大家都明确自己的组了么?
设定学习目标:今天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对片段的RIA学习,小伙伴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十分棘手,一时无从解决的问题时,能够运用“问题重构法”的四个步骤,探索问题本质,换个角度看待困境,最终找到对策,拥有更积极乐观的人生。
图书介绍
今天的片段选自《让达成目标成为习惯》这本书。那我先向小伙伴来介绍一下这本书。
F:这本书的作者伯德纳.罗斯是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的联合创始人。这本书用大量鲜活的案例指导我们在面对人生的诸多困境时,如何突破重围,达成目标。
A:这是一本畅销书,被评为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自我成长类书籍,与同类书相比,它有三大优势:1、很励志,但不限于鸡汤和口号,书中集合了作者在创办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的过程中,面对困境,挑战限制,达成目标的真实案例,并给出了具体的行动步骤。2 这本书不仅教授成功的方法,更注重培养成功者思维模型。3 这本书没有艰深的理论,也没用枯燥的数据,有的是一位长者娓娓道来的故事、经历、感悟和总结,非常具有可读性。
B:小伙伴们可能有过和我类似的情况:做事情,一开始总是激情澎湃,雄心勃勃,立下很多flag:我要减掉20斤,我要通过考试,我要学好口语等等,可是没过多久,就会冒出很多借口来阻碍你的行动,最后希望一再落空。那这本书呢,就会告诉你当你下一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时,用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去面对,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克服,帮助你充分挖掘你的内在潜力,真正实现目标。
[阅读片段]
接下来请小伙伴阅读原文片段,时间是3分钟。
片段来源:《让达成目标成为习惯》 P52-53
你是否有过看似自己无力解决的问题?你可曾为它绞尽脑汁,甚至夜不能寐。我敢打赌你一定是在努力解决不正确的问题,找不到答案往往都是因为没有问对问题。
为了阐明这一点,我们不妨来看这样一个问题:“我怎样才能找到人生伴侣?”不要以为这句话后面带着一个问号,他就是一个问题。如果去掉“我怎样才能”这几个字,你就会得到一个陈述句:“找到人生伴侣。”这句话也可视为一个答案。所以我们发现,找到伴侣既是问题,也是答案。
“找到人生伴侣”是什么问题的答案呢?很多问题,比如:
怎样才能得到陪伴?
怎样才能被人照顾?
怎样才能让父母不再唠叨?
怎样才能让经济状况好转?
……
以上每个问题都引出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每个问题又都有很多可能的解决方案,找到另一半只是其中之一。经验表明,我们为某个问题不能入眠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自认为在处理问题,其实我们是在处理一个与实际问题并不大契合的答案。
有一个摆脱这种困境的办法是向自己提问:“如果我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能给我带来什么?”之后你的答案可以转换为一个内涵更丰富、更具延展性的新问题。
如果我认为找到人生伴侣是为了满足我对陪伴的需求,那真正的问题就应该是“我如何才能得到陪伴”。
找一个人生伴侣已经变成如何得到陪伴的众多解决方案之一。当问题改变,我的视角也转变了,可能的解决方案也随之明显变多。
因为我至今都未能找到一个伴侣,我可以换一种思考方式:找到人生伴侣到底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我认为找到人生伴侣会让我得到陪伴。那么新问题就该是:“我怎样才能得到陪伴?”答案可能是:寻找伴侣,网上交友,上课,养宠物,参加俱乐部……
这就让我不再执迷于寻找人生伴侣,就是这么简单。
当我们在一个问题上钻牛角尖时,请明确自己到底想从结果中获得什么?这会让你的思考更进一步,最终提出一个更合适的问题。
[I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大家都读完片段了。那我先来分享一下对这个片段的理解。
这个片段是说,当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一些棘手,一时难以解决,甚至让我们陷入困境的问题时,不妨拨开问题的表层,从更深层处,寻找问题的本质,对问题进行重构,这样可以打开思路,获得更多的方法。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遇到问题时,会被问题的表面所干扰,视角很单一,解决方法也很局限,从而陷入死胡同。这时如果可以拨开表层,看到问题的本质,从根源上重构问题,会使人豁然开朗。
从片段中,我总结出了“重构问题”的四个步骤 :
1 明确问题:写下当前难以解决的问题。
2 追问需求:如果上述问题得到解决,可以满足我的何种需求?/或者如果上述问题得到解决我能得到什么?
3 重构问题:我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达成上述需求?
4 形成新方案:写出解决重构问题的方法。
[深度加工]
我来举个例子说明这四步。
上礼拜五放学回家,儿子说想听小爱同学。我帮他调试了很久,一直没弄出声音。我只好说,等爸爸回来帮你调吧。儿子很不开心。
现在回想,当时,我只是被表面的问题(小爱调试不好)所困扰,并没有继续从满足儿子深层需求的角度来追问他,导致问题解决中断。其实用“问题重构”的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再来一次,我会这么做:
1 明确问题:调试智能音响不成功。
2 追问需求:儿子如果小爱同学调试好了,你想干什么呢?儿子可能会说:我想听《80天环游地球》。(或者听《西游记》等等)
3 重构问题:那么我还能通过哪些途径让儿子听到《80天环游地球》呢?
4 形成新方案:1) 我可以在手机上找一个故事音频给儿子听。
2) 家里有这本书,我可以读给儿子听。
3) 去“小雅”(另一个品牌的智能音响)找。
[预防性讲解]
可能有些小伙伴会说:你这个方法还是没有解决实际的问题啊,只不过是替换而已。一开始,我也跟你有同样的疑问。但是仔细一想,很多时候,我们要着手处理一个很难的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先保持放下的态度,不要在原来的问题上钻牛角尖,换个角度看待它,从满足需求的根源出发,找出更多的替代方案。
[现场演练]
刚才我们学习了“重构问题法”,接下去我们来试着应用这个方法。我为小伙伴们设计了一个具体的场景。
[场景]
小王的外祖父,今年92岁,刚刚被确诊为前列腺癌晚期,小王从小在外祖父家长大,和外祖父的感情比较深。为此,小王陷入了痛苦和迷茫,不知道应该怎么面对?假设你是小王的同事兼好友,你决定用“重构问题法”和小王聊一聊,启发他,帮助他面对困境,重获希望和力量。
[指令]
现在,请小伙伴在小组内进行角色分配和演练,设计出一段对话,对话中要体现刚刚学到的“问题重构法”四步,来引导小王思考困境。
为了使小伙伴们记得更清楚,我把四步骤再重复一下:
第一步:明确问题。
第二步:追问需求:如果解决上述问题,能满足我哪些需要或我能获得什么?
第三步:重构问题:我还能用哪些方法达成上述目标。
第四步:形成新方案。
好,现在给大家10分钟时间,6分钟用来小组内讨论和演练,后面4分钟请一组小伙伴来展示你们所设计的情景对话。
[学习者案例呈现]
明确问题:
小王的好友:小王,我最近发现你情绪状态不是很好。原本活泼开朗的你现在沉默了不少。家里出了什么事了么?可以跟我说说么?
小王:不瞒你说,前几天我从我老家得到一个坏消息,我外公前列腺癌全身扩散了,可能没有多少时间了,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个问题。
追问需求:
小王的好友:原来你最近独自承受着这么巨大的痛苦,真的很抱歉。小王,如果你外公现在并没有那么糟,只是癌症早期,或者只是良性肿块的话,能满足你哪些需要呢?
小王:如果我外公不是晚期癌症的话,我们全家就可以有更多时间拥有他,陪伴他,不用看着他那么痛苦,我自己也不用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了。
重构问题:
小王的好友:好,那我们来试着面对这两个新的问题好么?第一、你们全家怎样才能更多时间拥有外公,陪伴外公?第二、怎样才能外公和家人的减轻痛苦?
形成新方案:
小王:你的话提醒了我一点,我外公生病前和外婆两人独自居住,儿女和孙辈都在外地,只有过春节才团聚。这次我们要开个家庭会议,安排儿女轮流照顾外公外婆,孙儿辈呢,都轮流请下年假,抽空回老家去看望外公。这样我们拥有他,陪伴他的时间,从本质上来讲是增多了,而不是减少了。
小王的好友:你考虑得很周全。至亲的陪伴会让老人少一些遗憾。那么关于减轻痛苦,你有更好的解决方法了么?
小王:我想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努力。第一、减轻外公的痛苦。我有一个高中同学目前是省级大医院的肿瘤科专家,我等下咨询下他目前控制疼痛最好的药物和技术。第二、减轻家人痛苦:这件事让平日忙碌的家人脚步慢下来,重新意识到死亡与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我们需要做好面对死亡的心理准备。我打算读一读《西藏生死书》,也打算去学习正念,听说这对认识死亡,接受死亡有帮助。谢谢你安慰我这么多,我现在感觉好一点了。
小王的朋友:不要客气。在你陪伴外公的这段时间,工作上,生活上有什么需要我的地方,请你一定要告诉我。
好,非常感谢两位小伙伴的精彩演练。通过演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重构问题四步法的步骤和运用场景。最后我来做一个小小的总结,重构问题法非常实用,既可以帮助我们处理生活的琐碎,也可以让我们面对重大的人生课题。小伙伴们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妨试试四步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