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学习目标----第一个片段】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之后,学习者可以有意识的表达自己的需求。。
【学习目标----第二个片段】。
通过现场RIA的学习,学习者能够在表达自身需求之后,能够确认对方的反应回应。
(观察点四:2个学习目标,均包含学习者可被观察到/被测量到的行为或动作,且有递进关系,现场的两个RIA设计都清晰体现了各自的学习目标。 )
【图书介绍】
(观察点二:所选图书是实用类或理论类图书)
这本《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是一位国际性缔造和平的沟通大师,不仅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还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
F:卢森堡博士从心理学中发现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结合在教育以及非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写下这本书。
A:一种独特的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倾听,帮助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这本书荣获2018年亚马逊中国年中纸质畅销书前二十
B:如果苦于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渴望和他人建立起更加和谐友善的关系,或许你会从这本书中得到一些启发。
(观察点五:在FAB介绍法中能够清晰辨别出F,A,B)
(观察点三:R】,至少一个包括4页图书内容)
1]
选自《非暴力沟通》
首先,清楚地告诉对方,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这样的请求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在一次研讨班中:“我请我先生少花一些时间在工作上。三个星期后,他已经报名参加高尔夫球比赛。—她不希望先生花太多的时间在工作上,我们鼓励她直接说出愿望,说道,我希望他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
Why:我们渴望被理解,希望需求能够满足实现,但是很奇怪的一个现象,我们面对越亲密的人,往往却更加疏于表达自己的需求,更多的是认为对方能够理解能够猜到。往往越是这样,就越需要我们去准确的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What:不去告诉对方不做什么,而是表达自己需要对方做什么。
How:不要去说不要如何如何,给对方限制的感觉,而是表达自己需要对方如何如何,给对方被需要,有价值的感觉。
细化步骤 那么如何去表达需求呢?
表达之前,先在头脑里想清楚,在情感层面需要对方什么?(陪伴,沟通交流倾听,或是提供决策建议…..)
之后在思考,达到这种情感层面的满足,你觉得对方能够具体做什么事务(比如一起去逛街,一起喝咖啡聊天,一起头脑风暴小会议…..)
最后和对方明确提出自己的感情层面需求,之后伴随具体事务上的建议,如果对方有更好能够达成情感需求的建议,岂不是更好,这样留有余地,带有启发。
预防性异议:
你可能会说,如果我这样直白的提出自己的需求,会不会有种强势的感觉?给对方压力,如果对方不想答应,岂不是很尴尬?
当然,你这样的担心完全是很正常的,能够理解的。不过试想,我们和彼此日常的相处,不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被需要中推进和巩固的嘛?
如果不做的坏处:如果一个个都那么独立,不去表达,只是猜测,多了太多的精力时间情感的消耗,反倒不如自然轻松的相处。对方不想答应或者难为情的可能是有的,我们不要因为害怕发生冲突就拒绝表达,这样只会更多的冲突和误解,最好的就是发现冲突,解决冲突。我们接下来学习的片段就是关于后续对方反应答复方面的。
(观察点六:I】,涵盖了二级的1)强调不那么做的坏处,3)细化了原文行动建议的步骤,根据原书中案例脉络,给出了更贴近实际的例子。)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请大家回忆这一个月左右,自己有需要他人的时候?或是帮助,陪伴,倾听,交流?想想自己当时有去主动表达嘛?最后的结果呢?
(观察点七:使用【A1】技能点的环节提问和指令清晰,学习者能根据提问中的场景联系自己过往的具体经验,且加工出如果以后遇到同等情况,可以如何做。)
学习者案例纪录:
荣荣:寒假假期回家,自己想着好不容易在家,想和爸妈多聚聚,结果爸爸总是外出打麻将,白天把自己一个人留家里,自己心里很不开心,就和爸爸说,能不能不要总是去打麻将,结果沟通并不是很顺利,爸爸之后不打麻将就去做别的事情了。
现在反思,其实自己并没有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准确需要爸爸的地方,应该这样去沟通会比较好,爸爸,我想的是好不容易放假在家,想和你多陪陪,多聊聊,我也能多关心关心您,不然去了学校,就少有这样的机会了。
下面的片段依然来自这本《非暴力沟通》
在表达完自己的需求之后,我们最迫切想知道的就是对方的想法态度和决定,能够准确了解到对方的想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具体如何去做?请大家阅读接下来的这个片段
[2]
选自《非暴力沟通》72
在确认对方已经明白后,我们常常会急于了解对方的反应。一般来说,我们关心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
b) 有时,我们想了解对方的想法。在询问时,说清楚想了解的是哪方面的想法,将有助于我们获得所需的回应。例如,我们可以和对方说:“我想请你谈谈我的建议是否有可行性。如果不太可行,那根据你的判断,哪些因素会妨碍建议的实施呢?”如果我只是问:“对这个建议你有什么看法”,那么对方谈的内容也许并不是我们关心的。
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在另一些时候,我们可能想知道,对方是否愿意接受我们的请求。这时,我们也许会问:“我想知道,你是否同意讲会议时间推迟一周?”
在了解对方的反应时,我们要能意识到我们想了解的是哪方面的内容,并提出明确的请求。
Why:有效的沟通是双向的,那么去了解对方对我们需求的感受和想法同样很重要
What:通过提问向对方确认对方的感受,想法以及是否接收的态度。
How:举个例子来讲,比如我出于对活动质量的考虑,考虑活动持续时间太久新的参与者会不适应,影响效果,所以建议严格把控活动时间,提高效率,不拖沓,不啰嗦,给主持人建议严格把控时间。我对主持人说完之后,我同主持人询问他的想法,听我说了这些想法?你有什么感受想法?
你觉得这样把控时间可行吗?能不能达到我们提高活动质量的目的?或者你有什么顾虑,或者更好的想法呢?
那我们这样把控时间ok吗?这次要执行吗?
总结来看,就是几个步骤
1确认对方此刻的感受
2对方正在想什么,有何顾虑
3对方最后的决定答复,是否接受
不这样做的坏处:
不去确认对方的态度想法,会给对方一种错觉,你不在意他的想法感受,强硬的强加给他而已。不去确认,你也无法知道,你表达的效果,以及事情有否被解决,如果没有得到解决,那么就在探讨新的双方能够接受的方式。
预防性异议:
没有达成一致的想法是不是意味这失败的沟通?
不会的,清晰准确的表达让彼此相互之间更加了解。促进理解,以后的沟通,我们是在提出需求,而不是命令,对方完全是有权利拒绝的。相信如果沟通方式融洽合适,对方拒绝你后,内心略有愧疚,或许会以另一种方式补偿给你。
(观察点六:1)强调不那么做的坏处,3)细化了原文行动建议的步骤,根据原书中案例脉络,给出了更贴近实际的例子。)
A3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请大家想象这样的场景,在社团里,你作为一个部长,想要新加入的部员更加融入,向大家提议一个活动,促进大家交流互动,你具体要怎么表达自己这个想法呢,表达之后如何确认大家的想法态度?
(观察点九:使用【A3】技能点的环节指令清晰,学习者可以根据拆书家设定的案例场景,进行小组讨论,应用知识点并形成一个解决方案,或是应用知识点进行组内角色扮演。)
学习者案例纪录
LC同学:我会这样表达,为了我们这个部门快速融入熟悉起来,我们发起一个读书小打卡活动,一来能促进我们输入一些东西,二来让我们彼此有交流的话题共同语言。最终希望达到的就是能够彼此了解融入起来。不知道听了这个提议,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这样做是否行的通,有你觉得不妥当的地方?或者达到这个目标,你有更好的提议,最终我们是否实施起来?
拆书家反馈:很清晰的表述清楚了自己的提议,以及通过三个步骤确认对方的感受想法,是一次很高效的沟通
(观察点十:拆书家至少有一次给出了关联到原文知识点的回应或反馈。)
A2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你和室友朋友之间的相处中,试想你在哪方面有需要的时候,是什么样具体的需求,结合今天的拆页,你具体如何表达?
(观察点八:使用【A2】环节提问中包含情景或场景,有学习者受启发联系到自己的具体应用场景。)
学习者案例纪录:
荣荣:下个月有个关于专业方面的比赛,自己需要一位朋友的帮助,需要他拿出时间和自己一起备战,我会这样和他讲,我发现在在自己备考中,感觉有一些深层次容易遗漏的地方,比较难发现,需要两个人一起查漏补缺,会更加高效,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你时间方便的话,我觉得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约一起讨论备考,你觉得怎么样啊?
结语:总结今晚我们拆解的两个片段,在沟通相处中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并在表达需求之后确认对方感受想法以及决定。希望通过刚刚有趣立体化的演练,能够激发出我们在实际中表达使用的欲望,成为一个能够表达自己需求的沟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