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各位小伙伴们,大家好,我是拆书家林秀兰。用3个标签来介绍一下我自己:二宝妈、丰泽区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站长、心理咨询师和育儿讲师。很开心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改变提问,改变人生》这本书的部分内容!
【学习目标】
通过本次学习,在沟通时运用自我觉察,能及时停下来反问自己或者对方,意识到真正的目的,做出正确的选择。
[f分组】我们先分下组,左边一组右边一组,组内小伙伴互相握下手。
图书介绍 FAB法介绍
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来自《改变提问,改变人生》。
【F部分:特征,核心“书”】
《改变提问,改变人生》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梅若李•亚当斯,梅若李•亚当斯集高管教练、演说家及企业顾问于一身,本书是一本介绍如何提出好问题的书,更是一本教给人们如何运用提问改变心智模式、提升生命质量的好书,正如作者梅若李•亚当斯博士为本书取名为 《改变提问,改变人生》。
【A部分:优势,重点是“比较”】
本书展示了通过关注并改变我们对自己及对他人提出的问题,来改变思维方式,进而改变具体行为的方法和工具。 《改变提问,改变生命》一书在全球畅销,被译成多种语言发行,其最大的价值不仅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思维和提问的框架,还在于作者给我们提供了通俗易懂、简单易行的方法和操作指引,如Q式头脑风暴、Q式备战、QDAR思维等。它看似简单,却极有力量。和其它类提问书籍深挖问题的根源相比,这本书是向内反省觉察,从心的出发点去寻找事物的解决之道
【B利益:学习者获得收获】
这样的问题是否常常萦绕于你的脑海,挥之不去:“为什么我如此失败?”“他们为什么都那么笨?”“何必白费劲?”当你问自己这些问题的时候,是否感到不知所措,仿佛生活中的一切都开始破碎?也许你正陷入本书所介绍的“评判这泥潭”。那我们要怎么避免陷入泥潭呢,那么通过今天对本书的学习,培养自我观察的能力,做出有意的新选择。
你进入自我观察者角色,变得中立、心态开放。哪怕只有一秒钟时间,你变成了一个观察者,在观看自己的生活演绎的一部电影。你学着仅仅去注意那些涌动的情绪、念头和行动,不去为之作任何解释成判断。如此,改变之基已就绪。与此迥然不同的是,当我们深陷在情境之中时,便无法想象出了现状,还会有其他什么样的可能性。
就是这个观察者能力,让我们有机会聚焦到更大的图景上来。缺了这个,你只不过是在自动导航模式下对外部环境进行无心的反应而已。选择地图可以帮助我们培育有意地、清醒地做出选择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反应,让我们被周边的事件所控制。这些每时每刻、每分每秒所做出的有意、清醒的选择,是领导者的根本素质。
好,大家都阅读完了,现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个片段的理解。
What:这个片断告诉我们,要做自己的观察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先学着不加评判地观察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动,这样我们就越会自如地把握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动,从而做出有意的、清醒的选择。
Why:为什么要做自己的观察者呢,如没有自我观察,我们只是在自动导航模式下对外部环境进行无心的反应而已。当事情激起了我们的情绪时,我们容易处在情绪中,被情绪给左右,无法做出客观的判断。因而需要先暂停冷静下来。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想让自己客观,需要从情境中抽离出来,才能客观看待事情。那如何让你更加看清事情本质则需要通过自我提问或他问,让你知道你的目的是什么,怎么做才能达到的目的,最后才能做出有意的选择。
How:那怎么做呢?四步走
1、进入观察者,观看自己的生活如演绎的一部电影。
2、觉察自己的感受、念头和行动,问问自己当下有什么感受、念头和想要付出的行动。
3、我的选择,依据前面的觉察做出有意的、清醒的选择。
预防异议:在现实中,很多人会说,观察别人还容易些,自己怎么能观察自己呢?其实我们本来就已经是自己的观察者,大家想想一早起来洗漱时或出门前会做些什么?整理自己的仪容仪表,这做的就是自己观察者的工作,只是观察的对象是自己的外在,那么今天我们谈的做自己观察者更多的是去观察自己的内在,观察自己的内在感受、想法和行动。这样看来自己观察者是我们本身就具有的能力,只是需要我们去注意到它,并能刻意练习,是可以拥有自我观察者的能力的。
适用边界 本方法可以运用到
与他人沟通时,避免负面情绪刺激做出冲动行为,运用自我观察法则帮助自己和他人,冷静的找到问题解决之道。
【例子】
这周四晚上,我收到小宝同桌妈妈的微信,说小宝抓伤了她的儿子,还发了照片给我,抓痕很明显,看得我触目惊心。如果是以前我立马就掀翻了盖子发火批评小宝一顿。
那个当下我对自己说做一下自己的观察者.
第一步,进入观察者,我深呼吸了5次,情绪冷静了下来。
第二步,觉察自己的感受、念头和行动,我注意到当我收到信息时,我的感受想法是什么?我感到羞愧、难过、愤怒、难以置信。我想我小宝怎么能抓人呢?我自己就是育儿老师这让我觉得很挫败,也让我感到丢脸。我想狠狠的教训一下小宝,让她长记性,以后不要再犯。看到这些想法,我突然意识到我陷入了评判者思维里。
第三步我的选择,这些是我想要的感受吗?是我想做的吗?答案是不,从而让我跳出评判者思维,我的选择是晚上散步时和小宝沟通这件事,情绪激动的我先放下,一起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去解决这个问题。
这件事和小宝沟通后,小宝说当同桌一直打扰她时,她可以先严肃的和他说:你自己玩,我要写作业。无效后再寻求老师的支持。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进入评判者泥潭时转换到观察者,可以沉着周全地考虑问题,并把焦点放在双赢的关系上,从而做出有意的选择。
请小伙伴想下在今后,会将本片段运用到哪些场合,比如像和老板沟通升值加薪、和老公沟通婆婆的问题、和孩子沟通需要改善的地方等,大家试想下有没相类似的场景,可以运用到这个知识片段,我们花2分钟时间组内讨论下,稍后请小伙伴给我们分享下准备把这个技巧用在哪个情景里面。
学习者案例记录:
小伙伴分享,
学习者(小杨):每次看到儿子玩手机游戏就气不打一处来,可每次发脾气时和他沟通没有什么效果,我想可以将今天学的这个技巧运用到我和儿子玩手机游戏的沟通上面。
分步催化2,催化应用(规划行动步骤)
请大家想一下,今天片段中学到的步骤,你会怎样运用到你的场景中?稍后请一位小伙伴分享下“你会怎么做?”
学习者案例记录:
小伙伴的分享,
学习者(小杨):明天当我看到儿子玩手机游戏时,我可以运用今天学的技巧,四步走:
第一步,进入观察者,我可以去一趟卫生间,离开那个现场,心情平复下来再来观察自己。
第二步,觉察自己的感受、念头、行动,我可以问一下自己:沟通我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儿子的需求是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我可以怎么做?
第三步,我的选择,我可以选择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的感受想法,然后倾听儿子的,最后选择一个我们都能接受玩手机游戏的方式。
结束语,
谢谢这位小伙伴的分享,他向我们很好的呈现了今天所学习的步骤,做自我观察者,第一进入观察者;第二步,觉察自己的感受、念头、行动;第三步,我的选择。今天我的分享到此结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收获,今天的拆书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