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 自我介绍 >
大家好,我是杨阳,重名率是不是很高?
今天是第一次以“拆书家”的身份站在这里,心里还是有些兴奋和紧张。
三个标签介绍自己,第一是不想当医生的中医药英文编辑,去年毕业于北中医,如果有小伙伴对中医或养生感兴趣的我们可以交流哈~第二是佛系的自我探索爱好者,喜欢一些心理和认知类的书籍,第三是业余吉他学习者,纯属自娱自乐。
< 拆书法+拆书帮介绍 >
之前有一次参加完活动回去,有个朋友问我“你又去参加拆书帮了?”我说对啊,有很多收获,她说“有收获是好,但你们也不能这么暴力吧...好好的书都拆了干嘛..”挺可爱的哈,所以“拆书”不是真的动手“拆”。
接下来我按自己的理解简单分享下“拆书”和“拆书帮”。
拆书,我理解的有2个重点。
1,以学习者(我们自己)为中心,充分掌握对知识的主动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就是为了看书而看书。
2,拆书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让有用的知识最大程度地“落地”。
然后呢,每个我们在现场的小伙伴都有一把很厉害的武器用来拆书,大家是不是都知道?
就是“RIA”学习法,分别是3个单词的首字母,R是Reading阅读片段,I是Interpretation自我解读,A是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
拆书帮呢,就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的社群,可以给到大家2个层面的收获,一是技术方面,能够对拆书、学习、表达这些能力有所提高;另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大家互相给予、彼此接纳支持的氛围,让我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还有另外一个可以离自己更近、让自己成长的地方。
下面呢就进入到今天的拆书内容,今天给大家分享的片段来自《结构思考力》这本书(拆页)。
说起“结构”,大到宇宙星系,小到颗粒尘埃都有他们特定的结构,难以想象没有结构会是怎样。我们可以脑补一下太阳系没有结构会怎样?我们人体没有了结构会怎样?是不是有些小惊悚呵呵...
以上是结构在客观物质世界当中的作用的体现,我们往往会忽视结构在思维和表达中的重要性。
金子塔原理用纵向结构方式梳理出两种对应方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思维方法,(画图)自上而下的结构叫做疑问回答做分解,自下而上的结构叫做概括总结做聚合。
由于时间关系呢今天我们简单分享“自下而上”的方式,这种方式具体是什么,又该怎么操作呢?下面给大家1min的时间,阅读一下左侧R部分,看完可以示意我哈~
原文片段:
好,到这里稍微总结一下,上述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自下而上概括总结式的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分为三个步骤:
1. 收集信息。将能够收集到的信息,全部罗列出来,比如上一个案例中的8个要点。
2. 分类。这个环节的原则是“归类分组”,确保同一组的思想都属于同一个范畴。
3. 概括总结。通过下面各个要点的观点,将每个分类概括出一个结论,当然还可以再继续往上概括,直到金字塔结构的塔顶得出最终的结论为止。
大家都看完了吧,我们在生活中会不会遇到这种场景,工作或生活中在分析杂乱无章的事情时有时候很难马上就找到主题,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就用于帮助人们梳理信息,逐渐找到重点。
这种方法不仅让自己的观点更加清晰,别人更能有效地接受你的信息。没有结构和总结,对方不能捕捉到最重要的信息,自己也难以掌握问题的关键。
那么应该如何做呢?
第一步,收集信息。收集自己所能接触到的所有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书籍阅读、咨询他人、自己观察等方法,这一步尽量做到“全”。
第二步,结构提炼。是重点和难点,此时需要锻炼自己“火眼金睛”的能力——判断这个信息的深一层次或者它的本质讲的是哪一个方面,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一点在最初练习的时候可能不会特别的精确,所以起初根据自己能辨别出来的类型分就行,最终一定把相同范畴的信息归类到一起。
第三步,概括总结。这一步要求为上一步归好的一类信息找到一个恰当的修饰性词语或短语,形成结论性的陈述句。
好,现在我们举个例子吧!大家都知道彭于晏吧,大家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伙伴:帅、努力、自律、男神、身材好、颜值高......
好,以上呢就是我们搜集到的有关彭于晏的信息。接下来,我们尝试把相同范畴的信息归到一起,比如我会把“帅、身材好、颜值高”分在“外表”一类,大家同意吗?
小伙伴:同意
好的,接下来要找到一个恰当的词来修饰上面的分类,形成结论,比如“一表人才”,大家还有没有更好地词?
小伙伴:时尚型男!
非常棒,感觉这个更加合适和丰满!
以上这就是自下而上的三个步骤,是不是很简单?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接下来我分享一下自己之前用这个方法做的不太好的经历。
今年6月处于实习期的时候,上级领导发给我一篇英文稿件,让我学习一下并给出对稿件的意见。
接到任务后,我首先预设了几项分类:文章主题创新性、实验设计的科学性、论证过程的严谨性、语言表达的规范性。然后去阅读和分析稿件,搜集这几个方面的信息。
之后按以上四个方面列出了逐条的意见,最终得出结论:虽然创新性一般,但实验设计比较科学、论衡过程和结果比较严谨,结果丰富,语言较为流畅,建议发给主编进行同行评议。
但后来和上级交流发现自己的结论不够全面,文章有很重要的指标论证有误,所以不能通过初筛。
这个例子中因为我提前预设了相关评判标准,漏掉一些其他方面的信息,当然和自己专业能力水平不足也有关系,最后导致最终的结果不太全面,没有得到一个更加全面的总结。
<A2-我的应用>
接下来我分享一下自己下周如何运用这个方法。
目标:如何为表妹找工作给出客观的建议。表妹是一名医学生,今年6月面临毕业,下周末要帮她梳理一下适合什么工作。
我用今天的方法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步,收集信息。表妹之前跟我说过她觉得“医院还不错很成就感,但是药企收入高啊,我的性格偏于外向,不太喜欢一成不变的事情,喜欢新鲜的东西,很喜欢跟人打交道,做有挑战的事情做的还行...钱对我来说还是很重要,因为我喜欢出去玩,还挺费钱呢...”
第二步,结构提炼。把相同范畴的信息放到一起,比如“收入高”、“钱对我来说很重要”归为收入,“外向”、“喜欢跟人打交道”、“不太喜欢一成不变”、“做有挑战的事情”是性格和能力或者叫擅长,“喜欢出去玩”“新鲜的东西”是爱好,这三个范畴。
第三步,概括总结,找到修饰词形成结论性陈述句:你适合选择收入水平相对高一点,你擅长的工作性质更偏于社交业务类,而不是科研技术类,最后呢你应该喜欢能够开拓眼界有挑战的工作。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总结一下,自下而上的思维方法,第一步收集信息,第二步结构提炼,第三步概括总结,形成凝练聚合的信息。
希望大家能有一点点的收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