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金字塔原理》 所属活动: 长春阅微分舵第43次线下活动 所在级别: TF1-2 学习主题: 面临较多信息时,如何避免出现遗漏 学习目标: 复杂事物分类

开场:

 

大家好!我叫王卓鹏,是入门级的拆书家。今天我来做1-2的训练。考虑到现场人数,我们分成两个小组,以桌子为中轴线,左侧的一组,右侧的一组。

拆书家伙伴们可以坐开一点,保证每个组中拆书家与新伙伴的比例都差不多。这样一来能够更好做一些互动。在过程中,拆书家伙伴也协助做一些玩法引导,让大家都能参与进来,实实在在收获一些新知。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今天我要拆解的书籍,就是我手里拿着的这本书《金字塔原理》,这本书是在讲一种能够清晰展现思路的有效方法。金字塔式的结构思维能够做到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准确高效去阐述自己所有表达的内容。而且,这是一种大家容易接受的一种思维方式。无论在思考、书面表达、口头表达,还是课程开发方面,都能有着广泛的最佳实践,这也是职场中经典的必读书籍。今天我选取了其中入门的一个片段进行拆解,借此抛砖迎玉,希望能够通过这个片段,了解本书的魅力所在,并将拆解片段中知识点应用到生活与工作中。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那下面的话就请大家用一分钟的时间阅读一下手中的这个拆页,读完后向我点头示意一下。

 

R】第一章 表达的逻辑(pg14-16

奇妙的数字7”

人一次能够理解的思想或概念的数量是有限的。举个例子,假设你决定离开温暖舒适的家,出去买一份报纸。

“我想去买份报纸,你有什么要我带的东西吗?”

妻子在你走向衣架拿外衣时说:

“太好了,看到电视上那么多葡萄的广告,我现在特想吃葡萄,也许你可以再买袋牛奶。”

你从衣架上拿下外衣,妻子则走进了厨房。

“我看看咱们家的土豆够不够。对了,我想起来了,咱们已经没有鸡蛋了。我看看,对,是该买一些土豆了。”

你穿上外衣向门口走去。

“再买些胡萝卜,也可以买些橘子。”

你打开-房门。

“还有咸鸭蛋。”

你开始按电梯。

“苹果。” 

你走进电梯。

“再买点儿酸奶。”

“还有吗?”

“没有了,就这些了。”

如果不重新读一遍上面的文字,现在你还能记住妻子让你买的9样东西吗?大多数男人回家时可能只买了报纸和葡萄。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你遇到了奇妙的数字7”。这个术语是由乔治·米勒在他的论文《奇妙的数字7±2》中提出的。米勒认为,大脑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约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有的人可能一次能记住9个项目,而有的人则只能记住5个。大脑比较容易记住的是3个项目,当然最容易记住的是1个项目。

这就意味着,当大脑发现需要处理的项目超过4个或5个时,就会开始将其归类到不同的逻辑范畴中,以便于记忆。在上面的例子中,大脑很可能会将需要购买的物品按超级市场的不同区域归类。

归类分组搭建金字塔

为了说明这种方法的作用,请看以下采购清单。每看到一种食品时,就按以上方法将其归类。这样就很可能够记住所有的9种食品:

葡萄       橘子 

牛奶       咸鸭蛋 

土豆       苹果 

鸡蛋       酸奶 

胡萝卜 

如果你试着想象一下这个过程,就会发现,你已经建立了几个在各项目之间有逻辑关系的金字塔结构,如图1-2所示:

Image.png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我看大家都差不多了。那下面的话,说一下自己对这个片段的理解。其实片段中的这个场景的话,经常会出现在家庭主妇们的日常中,同样的场景可能会出现在面临较大量的信息量需要处理的时候。通常,无序的这种方式不仅会显得我们所要表达内容杂乱无章,同时还有可能会导致信息点的遗漏。

那这个片段是在说什么呢?这个片段其实就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当面临较多信息点的时候,我们如何去理顺关系,确保我们信息点,能够相对条理的去呈现,避免我们信息的遗漏。

这个的片段的适用范围是在哪呢?一是我们需要跟别人去交代、输入相应信息的时候,另外一个就是对于自己所要做一些事情的进行梳理时,避免可能出现遗漏的情形。

那具体怎么做的呢,这里的话我拆解了两个步骤,其实在我理解的话更可以表述为是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话,我们要清晰罗列我们所要处理的信息点,而不是想到哪儿就说到哪。以片段中为例,妻子要表达的信息点是所有需要购买的食物。那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把这些信息点能够清晰罗列出来的话,那对于接收者来说会减少接收负荷。第二个阶段的话就是对于信息点要做一些归类,同样以片段为例,是将九个信息,归类成三大类。分别为蛋奶产品,水果和蔬菜。刚开始归类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偏差,但是慢慢的通过我们这种思维习惯的养成,那归类的时候就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

通过以上两个步骤或阶段的话,我们就会把我们所要表达的信息整理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由于每一个层级所对应的信息并不多,通过这种分组关系的串联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出现衰减和遗漏的情形就会少降低下来。那这个方法其实也是很简单的,重点是希望大家能够有意识的去应用,在生活和工作中养成谁随手归类的习惯。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那下面的话就进入A1环节,让我们通过这个拆页,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有过类似的情形。请每个人都想想在生活中经历或者见过的案例,比如说宝妈出门时的物品清单、旅行时我们所需要准备的物件等等。在小组内做一个分享,讨论时间4分钟。一会儿,我们请每组伙伴分享一下。


A组伙伴分享:外出旅行时,我会将物品归类成日常用品、洗漱用品,药品几乎不带,有的时候还会具体到针和线,在过程中边收拾边归类,最后再过一遍,基本不会出现遗漏。这个习惯的养成,还是挺有效的。


新年读书计划,可以进行分类,比如个人成长类、育儿类、写作类的等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归类进行呈现。这样做出相应的计划,执行起来也有章可循。


B组伙伴分享:过年买食材,把所要购买的物品罗列出来单子。每到一家商店捋一下单子。没有学习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好的工具方法,但一直这么做。


那我们A1环节先到这里。考虑到咱们的人数,就不逐个分享。刚才听大家讨论,大家对于这个知识点已经基本掌握了,

那接下来进入A2环节,需要大家把未来可能会用到这个方法的场景来想一下。可能是一次汇报,一次沟通或者是一次旅游的物件整理。简单回顾一下刚才的步骤,第一阶段是清晰的罗列我们所有的信息点,第二个阶段就是我们要把信息点做一个归类,结合以上步骤我们写一下。在未来可能出现在场景中,具体的操作步骤。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能仅仅是一个决心,要有具体的做法。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写一下。


A组伙伴的应用

4月份第二次分舵拆书活动的物料准备

第一步罗列活动所需的物料:活动旗、宣传通告、便签、纸笔、现场饮品、休闲零食准备、拆书宣贯材料。

第二步对物料进行分类。图示如下


图片.PNG

通过这个练习,也是希望大家通过有意识地去练习,培养一个随时分类思维习惯。把简单的这样一个工具和方法去重复的去做,熟练的去做,相信一定会产生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1-2的过级分享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