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孩子越能自我照料,就越觉得自己能干,越能受到鼓励,能避免晚上就寝争斗以及早上起床争斗的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参与制作日常惯例表,然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惯例表行事.而不是由你来告诉他们该做什么,可以先让孩子列出他们晚上就寝前应完成事项的清单。这个清单或许包括:收玩具、吃点心、洗澡、换衣拥抱。把这些内容抄到(如果孩子年龄足够大,就让他们自己抄)一张表上。孩子们会很喜欢自己做这些事的时候你替他们逐一拍照,以便他们把照片贴到表上每个项目的后面。然后,把这张表挂到孩子能看得到的地方,让日常惯例表说了算。你不需要再告诉孩子该做什么,而应该问他们:“按你的惯例表,下面该做什么了”通常,你不是必须要问孩子会自己告诉你。
当孩子们遵循早上的惯例表(你们可以另做一份早上的惯例表)时,头天晚上选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就能消除第二天早上的一些麻烦。如果他们头天晚上就把自己要穿的衣服摆好,他们就不会因为最后一分钟还找不到衣服而发脾气。另一项应该在就寝前完成的任务,是让孩子头天晚上就把要带去学校的午饭准备好,这会让早上更顺利一些记住,但的是让孩子觉得自己能干,觉得受到鼓励。由此带来的一项额外好处是你可以不必在唠叨,并且会享受到和平的晚上和早晨。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通过这个片段,我们知道了日常惯例表是什么,但是我们要和大家分享片段配合的一个概念讲解,就是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德雷克斯常常说:“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情。”《正面管教》里也说,当父母扮演“超级父母”时,孩子们就学会了期待这个世界为他们服务,而不是他们为这个世界服务。正是这些孩子,如果他们不能如愿以偿,就会认为不公平,就会难过,以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寻求报复,他们可能会产生这种想法:“当别人照顾我时,我才觉得他们爱我。”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越能自我照料,就越觉得自己能干;越自信,生活技能就越强,也越能避免家长和孩子间的争斗,家长不必再唠叨,双方享受到平和。而且,培养孩子社会责任感的第一步,是要教导孩子依靠自己,然后才能为帮助他人做好准备。
很多父母虽然重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但又往往只告诉孩子自己的期盼,而不准确地说明这些期盼如何才能达到,于是双方之间往往出现一个很大的误区。所以,父母要花时间训练孩子,消除这些误区。比如,父母说:“把你的房间收拾好。”没有经过训练的孩子会不知所措。如果家长说:“先把地上的玩具捡起来放在玩具箱里,然后我再告诉你下一步。”就会很有帮助。
在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时,如果结合日常惯例表使用,就更有效了。
我们可以通过家庭会议、没有输家的双赢办法及头脑风暴法,让孩子参与制作日常惯例表,增强归属感和价值感,给予他们更多自主管理权,从而减少权利之争,增强他们执行的意愿。
头脑风暴需要做的事情,比如说上床,或者早上起床做作业等。在这里,我不建议大家做这个惯例表的时候做的太大,把一天的事情都做出来,希望大家从小处开始入手。就是从他上床之前该做什么?或者起床之后该做什么?或者做作业的时候他应该做什么?从小处入手。
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的时候,如果孩子善于思考或者到了一定的年纪,这个时候,我们做父母的只是需要起一个头。例如,建立睡觉的作息惯例表。我们只是需要问问睡觉前有哪些事情是必须做的呢?我们正面管教当中会多次提到头脑风暴,我在这里给大家说一下头脑风暴的原则是什么。头脑风暴的原则就是:禁止批评和评论;也不要自谦,鼓励巧妙的利用和改善他人的设想。主张独立思考,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是要独立思考,不要考虑到很多。孩子怎么想?爸妈是怎么想的?我们主张独立思考。
在做这个惯例表的时候我非常想强调的一点就是: 相信孩子,给孩子空间和平台。让他们自己思考和安排相信‘相信的力量’,我们才能够收获到惊喜。
让日常事务表做主:根据惯例表下面该做什么了。孩子很多时候不执行,是什么原因呢?其实无非就是孩子和我们进行权力之争,相信大家有很深刻的体验。不管是小孩子大孩子,当我们很强硬的告诉他:哎,你去做那个事情的时候。孩子通常的反应就会给我们说不!
具体行动步骤
第一步,确定日常惯例表的内容。以睡前惯例表为例。
这个表包括孩子晚上就寝时间段里的大体常规之事,如:换睡衣、洗漱、收玩具、换鞋准备上学、放学回家后换鞋、洗手、摆碗筷、吃晚饭、收拾碗筷或洗碗筷、玩耍、收玩具、洗漱、听故事、喝牛奶、聊天、听音乐睡觉。不必事事都有具体的时间规定,以免太死板,没有可操作性。
第二,开始制作表格
要尽量让孩子自主,自己设计,自己写画,家长只起引导作用;如果孩子年龄还小,还在读幼儿园,也要让他参与,有归属感。比如,共同讨论和设计好内容后,文字由家长把着孩子手写,画由家长先画好,再由孩子模仿画,有些难的画,也可以由家长把着孩子手画,或者用相应的生活照片来表示内容。
就是拍下孩子做事时的照片,那为什么要拍下孩子做事时的照片呢?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行为惯例表更加有趣。我们想象一下,当我们和孩子一起制作这张表的时候。跟孩子一起就每个要做的事情进行摆拍,一定是一个有趣而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也便于以后对孩子对行为惯例的提醒。那么接下来,就是执行的问题了。刚才也有家长提到过,做是做出来,让奶奶监督执行的话,一下子那个表就变得没用了。所以我们现在讨论一下,执行的问题。
第三,张贴表格
把表粘贴在家里醒目的地方。因为日常惯例表是要随着实际情况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为了避免每次修改表时,都要全换的麻烦,不妨可以把每件事情放在一张独立的小卡片上,再按顺序用夹子夹在一根细绳上,最后把细绳挂在家里醒目的地方,这样每次要修改表时,只需局部调整,而无需全部重新制作,就方便多了。
第四,使用惯例表
表制作好后,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惯例表行事,而不再是总由父母象监工似的来告诉或命令孩子该做什么了。孩子有时难免忘记或想偷懒,家长只需坚定而和善,用启发式问题问一句:“按你的惯例表,下面该做什么?”随时起到提醒作用。过一段时间后,再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我分享一下我的孩子孩子的行为惯例表。
第一步我问孩子吃完早餐可以做些什么,孩子说可以玩贴贴纸,吃水果,玩橡皮泥。
第二步,我希望先玩什么,在玩什么, 叮叮说先玩橡皮泥,看一小会动画片,在吃水果,然后玩贴贴纸。 我看她有增加了一项看动画片。我觉得也可以。
第三步,我和叮叮把这个事情画下来贴在冰箱上。
第四步,当孩子上午动画片看完20分钟,如果还 很想看,我就会提醒她,按照惯例表,下一步要干什么, 她会自己知道,是要吃水果, 这样我们就避免了和她的一次争执。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教学习者编剧本
请学习者编一个小故事,设计出有人物、有情节、有场景,有双方对话,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包括了使用今天拆书片段 ,惯例表制作的技巧,时间五分钟,五分钟以后,我们请大家站起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她的剧本。
现场有个8岁小男孩,他和我一起做了一次练习。
我:你想想睡觉前你都要做一些什么事情呢?
男孩:刷牙,洗脸,整理书包,脱衣服,讲故事,晚安吻。
我:如果为这些事情排一个顺序,你希望先做什么?
男孩:先整理书包,刷牙洗脸、脱衣服、讲故事、晚安吻。 刷牙和洗脸是一起的。
我:如果把这张表格,你希望放在哪里? 卧室?客厅?厕所?
男孩:厕所不要,还是放在客厅。
我:那如果以后晚上到了睡觉时间, 你还很想玩玩具,妈妈和你说,根据惯例表,下一项该做什么了?你会看看这个表格然后去做吗?
男孩: 会啊
扮演结束。
结语
像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就是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说我们的孩子有些行为和习惯,在长久的时间积累过程下,你希望他一下子做出改变,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通过和善而坚定,并加上一些有效的关注问题解决的工具,慢慢的去跟孩子沟通。让他在这个过程当中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之后,他就会产生自省和自我肯定的能力,他就会自己有一些自省能力。做任何事情都不是外因而是内因,他自己想做,自己能做。
最后我真的还是想请各位爸爸妈妈,你们在听到这个惯例表的建立的过程之后。就是你们去思考一下,再跟孩子一起做这个表的过程当中,孩子他到底能发展出什么样的能力,是不是你期望他拥有的能力?
学习者回复: 孩子学会自己做计划,按照计划执行,有了惯例表,大人和孩子也不用因为事情争吵,孩子学会了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