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林静,用一句诗的画面来帮助大家记住我的名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关于我有3个标签:
第一个:国家营养师。从小就是个吃货,为了追求更美味和营养的美食,我就去考了这个证,如果大家对美食有爱好,我们可以一起交流。
第二个:公务员。小时候,走在市府大院里,喜欢里面的大榕树,想着要是有天在这里工作就好了,没想到后来还真变成了其中的一员。
最后一个标签是学习促进者。这是我在今年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希望通过提高自身能够成为对他人有益的人。
【书籍介绍】
F: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拆页内容,是来自《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是两个传奇人物,他们曾编辑了《大英百科全书》,这本百科全书是当今世界上最知名也是最权威的百科全书,是世界三大百科全书之一。在编辑《大英百科全书》的同时,他们俩一起修订了初版艾德勒《如何阅读一本书》。此次修订是基于八年中两人共同参与的许多经典著作讨论会,这些密切合作与主持让他们在书中重新增设了众多新观点、新指导。
A:
在这本书中,他们以流畅轻快的笔调,把有关阅读的观念和技巧清晰准确、层次分明地一一传达,书中不仅帮你理清楚阅读的层次,教你如何进行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还根据不同读物的类型,了解阅读的技巧和阅读中所要把握的价值准绳和评判标准,教你如何把握阅读各类读物的重点,帮助你通过阅读增进理解力,建立对内容和信息的评判。
这本书堪称是阅读类书中的经典之作。自出版至今,近80年来不断再版重印,足以见其价值,历久弥新。同时常年居亚马逊图书类前500名,被亚马逊中国推荐入选“人生必读100本书”,豆瓣评分高达8.4分,有44150人对这本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B:
你是不是常常觉得把握不好大部头的书,就订阅各类公众号,进行碎片化阅读,看了很多但又觉得收获不大?这本书能让你重新正式自己的阅读需求,回归原著经典,提升自己的阅读自信。你是不是在读完形形色色、各种类型的书后,觉得没收益,白白浪费时间?这本书能帮你解决“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教你把握各类读物的重点,建立对内容和信息的评判,让你避免无效阅读,节省大量时间。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沟通和思考能力,都可以在这本书中获得心智上的成长……
【学习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的片段是这本书中关于分析阅读的片段。希望大家在跟随我完成今天的RIA现场学习后,能够在看一本书时,进行深度阅读,能发掘作者到底在说什么,精准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找出书中最精华的部分。
接下来,请大家用一分钟的时间完成片段的阅读。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或,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四个规则:
(1)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
(2)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4)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片段来源】:《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段拆页内容是书中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为了阅读者能够通过阅读增进对书的理解,在读一本书中,很有必要展开分析阅读,这种阅读是比较高层次的阅读方法,这个片段说的是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主要帮我们进行深度阅读,帮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当我们拿到一本书,我们如何去明白这本书中,到底作者在说些什么。
【Why】
这段拆页内容是书中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为了阅读者能够通过阅读增进对书的理解,在读一本书中,很有必要展开分析阅读,这种阅读是比较高层次的阅读方法,这个片段说的是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主要帮我们进行深度阅读,帮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当我们拿到一本书,我们如何去明白这本书中,到底作者在说些什么。
2018年发布的《亚马逊中国全民阅读报告》中发现,在14000多份调查中,有高达74%的人会在碎片化的时间中保持阅读习惯,而手机阅读占据了碎片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
有人说,在快节奏的时间碎片化时代,人们还能够坚持阅读已经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了,现在只是阅读方式有了更多选择和变化而已。
碎片化阅读是我们所想的那么美好吗?碎片化阅读让我们集中在资讯类信息上,虽然我们能够一下子看得明白,但是却无法落地操作,让人无心去验证信息背后的逻辑是否严密,只需要结论,因此很难系统化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知识获得的深度、广度往往不足,而且还会形成阅读惰性和思考惰性。
碎片化阅读的缺点,让我们意识到深度阅读的重要性。深度阅读才能帮我们进行知识的横向对比和纵向深入。
那是否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深度阅读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深度阅读的思路,清晰地找出一本书的精髓呢?
【What】
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曾说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意思是说提起鱼网上的总绳一撒,网眼就全部张开、解释清楚一卷的内容,其余篇目的意思也就明白了。举一纲、解一卷就是抓主要矛盾。
读书也是如此,想要进行深度阅读,最基础的要先做到分析阅读。分析阅读是从主旨上精准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主题归类、主题概括、重点大纲、解决问题四个方面先入手,发掘作者到底在说什么,帮助你梳理一本书中最精华的部分。
【How】
掌握了分析阅读,也就是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帮助你抽丝剥茧,快速找到作者的核心观点,帮助你对照思考,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步骤如下:
1、 分类。对书进行分门别类,可按书的种类和主题进行区分。
2、 简述。用最精简的话概括全书的内容,以不超过三句为宜。
3、 列大纲。对全书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按照书中的逻辑关系列出各个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的纲要。
4、 找问题。看书的过程中,要努力去问自己一个问题:作者在书中想要解决哪些问题。
【Where】
这个方法,主要针对致用类的书籍,能够快速地整理出作者的思路,抓住重要的观点和方法。适用人群也较广,适合职场人士、在校学生等。
缺点是对于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并不太适用,反而会在这过程中,由于过于追求实用性,而忽略掉欣赏美的重要性。
【质疑】
刚才我们提到的进行分析阅读的四个步骤,也许你会觉得用了这个方法,读书感觉都读不下去了,读书为什么要想这么多东西,这样读下去时间花费太大,精力也花费过多,太累了,不想这么读书。
如果我们出现这样的思想波动的时候,请大家来问一问自己,我读书是为了消遣,还是为了提升自己。读书并不是件易事。清朝乾隆年间的文宗阮元曾说“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深度阅读就是需要苦功夫,它要求我们要吃得苦中苦,逼着我们去思考、去验证、去联系。
【反面举例说明】
当我接触到这个方法时,我是深有感触。我之前在这吃了很大的亏。
2016年11月,在我准备研究生毕业论文期间,我阅读了大量本专业相关的工具书和参考文献。但在收集论文素材的过程中,由于方法不当,返工多次,费时太多,差点影响论文进度。
现在想来,在这过程中,我在过程当中存在没有进行分析阅读的问题。
一是分类不够彻底。当时太自信自己的记忆力,就把素材分为相关和不相关,对素材的种类的主题并未关注,等开始写时,才意识当时疏忽的代价之大。
二是简述做得不到位。当时标记时,只是以圈画和涂色标记,旁边写上作者的研究大致方向,没有对文献进行概括,后期再细看费时太多。
三是未列出大纲。对于文献内容,只是简单标记。
四是找问题的意识不强。看文献时,我是抱着找结论的心去看的,觉得去找与自己论文方向相关的主题和结论就行了。
【正面举例说明】
通过对分析阅读第一阶段的了解后,如果我在之前论文资料收集时,采取以下做法,会事半功倍。
一是进行分类。如将美国基利等人所写的《公共部门标杆管理》分类为论说类——实用性——政治——国外研究现状——理论背景研究。
二是简述内容。归纳总结每篇文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如张小玲的《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研究方向是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方法和技术,研究方法是通过问卷调查法,确定指标设置,构建指标。
三是设计大纲。如对国外研究现状主题中,将书及文献资料大纲分设成:关于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背景研究——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和相关模型研究——评价指标内容设计研究等。
四是找出问题。花时间做这部分作者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对哪些事情有重要作用的归类。如袁娟等人的《海外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比较研究》,作者想要解决的是西方绩效指标会根据地方背景特色设计差异性指标,给国内地方指标设计提供一些借鉴,可放在绩效评估指标内容中的设计研究中。
以上是我对这段拆页的分享,希望能够帮助大家理解分析阅读的重要性和方法论。
【分组环节】
现在进入我们的A1环节,我们现在有9个人,我们就分成两组,每组内派一个代表来进行回答。
A1【激活学习者经验】
【质朴的A1】你平时是怎么读书的,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吗?
【显像提问的A1】
请认真回想一下,你在最近所读的一本书时,这本书或是你心意已久想要看的书,或者是因为工作,想要提高工作方法看的书,又或者是你面临对人生的困惑,想用来帮你解答自身成长、婚姻恋爱、家庭教育、健康养生的书,又或者是想用它来改变自己的待人接物等等。
请根据阅读自查表来完成你的便签:(详见阅读自查表)
接下来,我们用1分钟的时间准备,稍后我会邀请一位伙伴分享他的读书经历。
时间到,看大家都很认真思考的样子,应该已经回想起自己过去读那本书做法了,有没有哪位伙伴愿意来分享自己的读书经历呢?
下面是学习者晓庆现场的分享:
大家好,最近我读的一本书是《晨间日记的奇迹》,最近我在重读这本书。
我读这本书,是为了生活,为了工作,但更多是为了个人成长,想提升个人的执行能力和规划能力,从而把握自己的时间,为自己的人生做主。
但是读完这本书后,对我感触比较深的是晨间写日记,会给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另外,还可以通过设置纪念日的方式,有利于我去维护人际关系。但是具体实行的话,能否坚持下去,还未可知。
在进行自查时,我发现:
一是分类不太清晰。这本书的分类,我认为简单来说,书如其名,但是具体的我没再深入了,我平时没有对书进行分类的习惯。
二是难以简述。我认为这本书总体来说就是教我们怎么写晨间日记,但是再深入下去说的话,就比较有难度了。
三是没有列大纲。之前我没有对它列出要点,组成大纲,之前我是觉得还是很有必要去列出提纲,但是我并没这么去做,主要是觉得繁琐,费时。
四是没去找问题。我没有特意去做这个事情,看书的时候主要是想这本书能解决我什么问题,我去书里看看什么能对我有效,没有想过要去找作者想解决什么问题。
感谢晓庆的分享,在我们读书过程中,确实存在读书效果不佳的现象。接下来,我们进入A1+反思加工经验的环节,看看怎么帮助我们提高阅读效果。
A1+【反思加工经验】
对照你刚才的阅读自查表,请运用刚才我们学到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四个规则,思考一下,当你如果再次翻开那本书时,你会怎么做?你怎么通过分析阅读第一阶段的方法来帮助自己抓住作者的意图。
接下来,请大家用2分钟的时间来思考填写阅读改进表,并进行组内分享。稍后,我会请小伙伴进行分享。
好,时间到,有没有一位愿意到现场来分享一下自己如果再次阅读的话,会怎么做。
下面是学习者杨尚现场的分享:
大家好,我想分享的是关于《沟通圣经》的阅读改进。
一、分类。我认为这本书的分类是Bb8即论说类中实用性书籍的教育类。
二、简述。这本书通过详细解说“听说读写”所有可能的沟通情境所需要的技巧,以及各类视觉辅助工具,从而帮助读者增进沟通技巧,增进良好的自我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
三、列大纲。今天听后觉得列出大纲还是很有必要的,逼自己去思考。这本书主要讲如何进行有效沟通,针对沟通原因、对象、时间地点、沟通内容和沟通方式进行展开,具体详述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要怎么做。
四、找问题。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人与人之间沟通存在问题和障碍时,如何针对具体应用场景来帮助读者解决沟通问题。
感谢杨尚的分享,从她的分享中让我们看到,通过用分析阅读的方法之后,让我们对作者在书中想表达的东西变得清晰起来。
下面是学习者林颖现场的分享:
那我也来分享一下吧。我想分享的是我自己关于《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这本书的阅读改进。
第一,我会进行分类。对照阅读改进表,我认为这本书应该分在论说类中实用性书籍的教育类,还可以深入到逻辑思考类。
第二个是关于这本书的简述。这本书作者根据自己的丰富工作经验和准备背景,跟我们分享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从而帮我们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我会列出大纲。对于这本书,我认为作者围绕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从找出真正问题、真正目的、搜集资料、组织资料等方面入手,告诉我们要怎么做。
最后是找问题。这本书中,我认为作者想要解决很多人在面对工作和问题时,经常还没想清楚“到底这件事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就着急忙慌地马上去做,最后事倍功半。
以上,是我对照阅读改进表后的分享。谢谢大家。
感谢林颖再次的分享,你第二次反思加工后,从你的分享可以看出你对这本书开始有一定的了解了,希望通过刚才两位小伙伴的分享,也让大家在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让这个方法能够帮助大家今后的阅读。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